第七节 夏辽贺兰山之战

西夏建国前,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一直接受辽国册封。西夏也一直实行附辽抗宋的策略,元昊即位前,其父德明为了更进一步获得辽的支持,替元昊向辽提出联姻。公元1031年,辽兴宗将其姐姐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封元昊为附马都尉,晋爵为夏国公、西夏王。

但风流成性,妻妾成群的元昊对这位如花似玉的辽国公主却没什么感觉,两人婚后一直很不和睦。深受冷落,长期忧郁的兴平公主,积郁成疾,元昊非但不去看望,也不向辽兴宗报告。直到后来公主病死,元昊才向辽国汇报此事。辽兴宗闻讯大怒,当时就派人持诏“切责”元昊。自知理亏的元昊当时正与宋打得不可开交,害怕得罪辽国,于是极力讨好辽国,向辽国进献纳贡,以缓和与辽国的关系。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西夏建国后,随着西夏的不断发展壮大,辽与西夏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公元1042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三月,元昊请辽发兵攻宋,以配合他对宋的军事攻击。但是因姐姐被元昊冷落以致病死的辽兴宗,只是象征性的派兵至幽州(今天津市蓟县),不再前进。元昊对此极为不满。公元1043年八月,辽境内夹山一带的党项部落岱尔族叛乱,辽几次出兵不能平叛,请求西夏出兵相助。西夏出兵帮助辽镇压了夹山部呆儿族的起义,但辽却将全部掳获之物独占,更加激起元昊对辽的怨恨。夏、辽两国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

同年十一月,元昊煽动、引诱辽统治下的夹山南部地区的党项各部及呆儿族叛辽归夏。同时,又唆使呆儿族降户不断骚扰辽国的边境。公元1044年(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四月,辽山西五部节度使屈烈等举其五部投靠西夏,辽派遣使者要求西夏归还,元昊不给。五月,辽境内再次发生党项部落叛乱。辽兴宗派兵征讨,元昊出兵救援,杀死了辽招讨使萧普达等。辽兴宗大怒,从各地抽调数十万大军,会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讨伐西夏。元昊由于和宋议和未定,两次遣使至辽入贡请和。兴宗将西夏来使扣押,并发兵屯宁仁、寇静(今山西朔县境)二镇,准备进军征讨。夏、辽之间要发生一场大规模战争已不可避免。

公元1044年十月,做好充分准备的辽兴宗率十六万七千辽兵,分三路攻夏:北院枢密使萧惠领北路军六万,皇太弟耶律重元领南路军七千,辽兴宗统中路军十万,计划一举灭夏。夏、辽两国仅隔一条黄河,再无城堡可守。辽国三路大军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夏境内四百里未遇抵抗,辽兴宗将主力部队驻扎在得胜寺南壁。辽军的前锋部队在贺兰山北麓与夏左厢军相遇,辽军前锋萧惠令殿前副检点萧迭里得、护卫经宿直古迭率骑兵迎击,元昊亲率精骑掩击,将辽军前锋部队团团包围。辽将萧迭里得甚是英勇,左冲右突,势不可挡。夏军阵势被其冲的大乱,辽军乘势掩杀,夏军溃败。元昊见辽军气势旺盛,且增援的辽军源源不断。于是,采取避敌锋芒、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伺机破敌的策略。元昊派遣使者去辽营谢罪请和,并主动提出后退十里,以麻痹拖延辽军的进攻。

辽兴宗令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迓之进军河曲,元昊亲率党项诸部待命请罪,辽兴宗赐之酒,给其自新的机会。萧惠提议趁机将元昊捕获,而辽兴宗犹豫不决。元昊为了拖延时间,消耗辽军粮草,令西夏军三次后撤,每次三十里,每次撤退都烧光沿途的粮草,致使深入西夏境的辽军人马无法得到及时补给。

当深入西夏境的辽国兵马粮草供给日益困难,战马病饿死者将近一半,辽兴宗被迫接受西夏的议和时。元昊知道辽国的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又故意拖延了几天。后,令西夏军秘密向辽军靠近,突然发动反击。

辽军前锋萧惠率军迎战,杀死西夏军数千人,击退了西夏军的进攻,又兵分两路向西夏军掩杀过去,元昊率残兵千余勉强突围而出。辽军正乘胜追击,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古人迷信,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契丹士兵惊惧不已,阵脚大乱。

西夏兵早已熟悉当地的风沙天气,立刻停止后退转而向辽军杀去,辽军溃不成军,人马践踏,死伤惨重。元昊乘胜率主力向辽军的大本营得胜寺南壁发动了猛攻,辽军溃败,包括附马萧胡覩在内的数十辽国贵族大臣被西夏俘虏,连辽兴宗本人的器服乘舆也都被元昊所获覩。辽兴宗本人只带数十骑狼狈逃脱,然后收集余部撤回了云州(今山西大同)。此次大战,发生于河曲(今内蒙古),故称“河曲之战”。

河曲之战,创辽立国以来损失之最,何况又是被自己附属国打败的。辽史中也只有简单几句,并没有说清过程的胜败。可见辽国上下视此战为奇耻大辱,成了心中不愿触及的痛。

此战,元昊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退为进,先挫其锋锐,再伺机给敌以致命一击,最终先败后胜。反观辽国,虽然兵马众多,来势汹汹,但最高统帅辽兴宗优柔寡断,错失战机,又只知一味强攻。此外,从双方军队来看,西夏军队刚刚经历与宋朝的七年血战,连续三次大败宋军,士气高涨,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反观辽国自从与宋朝签订盟约之后,已经长久疏于战阵,参战的辽军都是些不经战事、缺乏临阵经验的新兵,最终导致失败。

西夏军虽然大胜,但元昊深知此战胜得有些侥幸,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风,结局难以预料。虽然辽国在此战中损兵折将,但国力毕竟比西夏雄厚,等辽国缓过气的时候,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元昊于是乘胜向辽提出议和,为了表示讲和的诚意,对俘获的辽国附马萧胡覩破例免除“劓鼻”之刑,“劓鼻”是西夏对战俘的一种割鼻惩罚和羞辱。不久,在辽兴宗的请求下,元昊将胡覩放回辽国。至于其他的辽军战俘,元昊将一部分用于交换被扣留的夏国使臣,一部分献给了宋朝,意为向宋示威,显示自己战胜了宋的强大对手,而且还有“嫁祸”的意味,把辽国俘虏献给宋朝,好像显得此战的胜利也有宋的功荣似的,以此恶化辽和宋的关系。所以,宋朝只接元昊献表,对战俘坚拒不要。

辽兴宗此战虽然败的有些窝火,但也认识到西夏已不是当初那个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小地方政权了,不是说灭就能灭得掉的。于是,顺水推舟,答应与夏议和。至此,宋、辽、西夏正式形成鼎立格局。

这场战争对辽国影响巨大,辽国战败不但激化了辽国内部矛盾,也使得统治区内的渤海、女真等部落开始蠢蠢欲动,刺激了女真部落的武力反抗。

至此,西夏经过先后战胜宋、辽两大强邻,真正建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