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蕃汉联合统治,独具一格

蕃汉联合统治是西夏的重要历史特点之一,所谓的蕃汉联合统治,指的是以皇族鲜卑拓跋氏为核心,以党项羌为上层主体,同时联合吐蕃、回鹘上层以及汉族地主阶级,共同治理西夏国家,剥削奴役各族广大劳动人民。

西夏的这种蕃汉联合统治方式,并非自元昊立国开始,早在他的祖父李继迁重建夏州政权之时,就已经初步建立了这种统治方式。李继迁在叛宋之后,自立后即仿照宋朝的官制建立州县,设置汉官,如设指挥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兵马使等。此外,还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张浦、刘仁谦等参加联合统治。这一统治措施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大大加强了李继迁的实力,对李继迁统一党项诸部,迫使宋朝交还银、夏、绥、宥、静五州,重建夏氏地方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李继迁的统治机构中的人员构成来看,十一人当中,其中汉姓占了三人,党项姓战四人,属于鲜卑拓跋氏者二人,说明在当时的联合统治中,以蕃为主、以汉为辅。而且汉族人担任的都是些文职,军权则掌握在蕃族手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到李德明时期,蕃汉联合统治明显有所发展。他以左都押牙张浦行军左司马、绥州刺史,赵保宁兼右司马指挥使,贺承珍兼左都押牙,刘仁昂为右都押牙,破丑重遇贵为者知落蕃使,自文寿、贺守文为都知兵马使,何宪、白文赞为孔目官,郝贵、王曼为牙校,复以李继瑗为夏州防御使,李延信为银州防御使,其余升赏有差。以上表明李德明对李继迁时期的蕃汉联合统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但是从人员构成上看,这次的名单上十一个人,其中蕃姓仅占三人,汉姓却占了八人,说明德明时期的统治机构是以汉人为主的,而且取消了李继迁时的预设,均为实授,并新增了孔目官。

经过李继迁、德明两代统治者的发展,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对来说官制还是很简单。到了元昊时,由于统一了河西流域,扩大了疆域,境内民族增多,除党项和汉族外,还有回鹘、吐蕃等族,原来较为简单的官制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统治要求,元昊针对这一情况,决定设立汉官和蕃官两套制度。

汉官:据《宋史•夏国传》记载,汉官分文武两班,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等。到公元1039年,元昊又进一步改革官制,设尚书令总理庶务,又改宋朝的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六曹。

蕃官:据《西夏书事》记载,地方官的设置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通判,县设县令等官。中央机构中,元昊任命十二人,汉人占其七,蕃人占其五。但是,从中央到地方掌控兵马者均为党项人,说明西夏统治者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只有将军权牢固地掌控在党项人手里,才能有效地行使西夏国家的统治权。

元昊以后的蕃汉联合统治从性质上看变化不大,大体上承袭了元昊所确立的制度。在个别之处做了一些补充和完善。毅宗时期,增设了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等职,其蕃号官名也新增了昂摄、昂星、阿尼、芭良等。乾顺亲政以后,仅使用汉官名称,不再使用蕃号官名。仁孝时期,进一步将政府机构分为五品:上品、中品、下品、末品、不入品。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经过多代统治者的补充和完善,日渐成熟和定型。

西夏的官制虽然参考宋朝官制而设,其官制多与宋同,但又非完全照搬。与宋朝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西夏两种官制并行,但并不等同。二、宋朝官职除边疆少数民族外,自中央到地方均为汉人担任,而西夏担任汉官者中,既有汉人,也有蕃人,大体上自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御史大夫、侍中、太尉及以下皆命蕃汉人担任。三、一些官职名称与宋名大同小异。四、宋朝的地方官制为州县两级,西夏虽然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在一些州还设有专门管理当地少数民族的郡和府。如元昊以肃州为蕃和郡,以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以便对当地的回鹘和吐蕃等少数民族进行管理。

西夏之所以产生蕃汉联合统治是由西夏特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是在西夏统治区域内,居住着党项、汉族、吐蕃、回鹘、鞑、吐谷浑等民族。这些族的统治者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或者拥有一定数量的牧地和牲畜。这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镇压农牧民的反抗,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管理,加入到西夏的统治阶层中去,共同行使对压迫阶级的统治权。二是作为西夏国家的主要组织者和领者——鲜卑拓跋氏,无论其统治经验和文化水平都远不及汉族地主阶级,加上在立国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缺乏各种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维护其统治,仅仅让党项、吐蕃、回鹘等族参与政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其效力。

蕃汉联合统治是西夏的一大历史特色;西夏境内经济基础薄弱,难以自给自足,对外依赖严重是其又一大历史特色。夏之境土,方两万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在这广阔的疆域里,各地经济发展差别较大。西夏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集中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总体上来看,西夏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大,很多地区不适合耕种。西北少五谷,那时候军粮十分短缺。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在西夏社会中尚不能自给自足。农业又受自然环境影响巨大,西夏境内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西夏立国前,夏州地方政权对外依赖严重,如周世宗时期,府州防御使折德哀入朝,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折氏晚出,李彝殷恶其职与己埒,派兵阻挠其通过。世宗与宰议论时说:“夏州产羊马,日常用品要依仗我们,我们如果断了供给,他们能怎样!”于是遣使持招责问。彝殷听到后十分害怕,赶忙撤兵谢罪。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夏州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对中原地区的严重依赖。

西夏立国后,这种依赖有所减轻。但是西夏的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加上西夏立国后,对外战争不断,阻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其生产的物品根本满足不了国内人民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对宋朝的“互市”和“岁赐”上。由于宋朝因战争而停止双方互市,导致西夏境内物价飞涨,急需品匮乏,人民生活穷困。元昊多次对宋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却主动向宋请和,这与其对宋的经济依赖有很大的关系。母党梁氏专政期间,宋朝废和市、岁赐,致使西夏财用困乏,秉常被迫臣服。乾顺初期,由于与宋军事冲突不断,宋朝又采取经济封锁的措施,后来乾顺被迫上表求和。由此可见,西夏经济对宋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在西夏政权存续期间,对外战争频繁是西夏的又一大历史特点。西夏的建立就是完全依仗武力不断向外扩张的结果,攻占了富饶的兴灵、河套、甘凉等地后,西夏才有立国的基础和与宋、辽对抗的资本。立国后,西夏屡次发动对宋的战争,就是以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为目的。西夏境内相对贫瘠,富饶的中原无疑对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西夏后期与金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想乘蒙古进攻金之时,用武力攻取金国土地。

西夏经济薄弱,人口少,自然环境恶劣,这说明西夏的立国基础并不稳固,但西夏政权存续期间却很长,这也是其一大特点。西夏从元昊正式立国到灭亡,前后长达190年,如果从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正式割据一方算起,西夏政权则有三个半世纪,比整个宋朝时间都长,也远超过金、辽、元的立国时间。

西夏统治时间长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与西夏人的尚武精神和全民皆兵有关,西夏历代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也加强了其统治。另外,西夏立国长久也与其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西夏四周多为山脉、荒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构成了天然屏障。险恶的地理环境一方面制约了西夏经济的发展,另一面却又有利于西夏的防务,对延缓西夏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