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是英雄,更是暴君

雄才大略、文武全才的党项帝国缔造者元昊,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元昊实行“峻诛杀”的政策。他生性多疑,猜忌功臣,独断专行,稍有不满非罢即杀。所以,元昊是党项人民心中的英雄,同样也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卫慕族是银、夏两州一带党项部落中最显赫的一族。早在元昊的祖父李继迁时,就与其联姻,元昊的母亲也是卫慕氏。元昊袭位后,卫慕族的首领卫慕山喜不满元昊的统治,仗着家族的势力和宫中皇太后的显赫地位,密谋图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公元1034年,山喜密谋杀害元昊篡权,不料机密泄漏。元昊将山喜一族绑上石头沉入黄河,并连自己的母亲卫慕氏也以毒酒鸩杀。当时元昊的表姐兼妃子卫慕氏劝他不要做杀害自己亲生母亲这样的残忍行为,元昊不听,为了斩草除根,元昊想将其一并除掉,因当时卫慕氏怀有身孕,便将她囚禁了起来。公元1035年,卫慕氏生下一子,元昊听信野利氏诽谤说孩子不像元昊,而残忍地将卫慕式和所生婴儿一并杀害。

在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前,“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其所长。”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元昊每逢战前,就与诸部落首领开会商讨,还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但是当他称帝建国后,随着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大权独揽的元昊开始独断专行,不允许部下有不同意见。

山遇惟亮,是元昊的叔父。与其弟惟永分掌西夏左右厢兵,在西夏位高权重,多次为西夏立下战功。公元1038年(夏大庆二年)七月,元昊召集党项诸豪酋於贺兰山会盟,提出称帝一事。山遇惟亮进言,说中国地大物博,而我们所在的地区物品匮乏,弓马之技奈何不了他们,打起仗来,不出一二年间一定会坐困,与其这样,不如安守藩臣,享受岁贡,这才是国家的福气。

元昊无法容忍军政大臣与自己不一心,密谋将山遇除掉。为了孤立山遇惟亮,元昊利诱惟亮的堂弟惟序道:“山遇要造反,我现在将他的官职授予你,你若不接受,就灭了你们一家。”惟序不忍手足相残,暗中将此事告知惟亮。山遇惟亮自觉走投无路,决心投奔宋朝。

惟永对山遇惟亮投奔宋朝的决定提出看法:“宋朝人不知元昊的所作所为,肯定也不会相信你,那么你一定会陷入危难之中。”

山遇惟亮叹息着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宋朝能接纳我就是他们的福气。”

惟亮派心腹持密信同宋金明巡检李士彬取得联系。然后动员家人准备降宋,他的母亲独孤氏说:“我都八十多岁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了,否则拖累你,你就把我放在家中,将我火化了吧。”

山遇惟亮只得遵从母命,然后强忍悲痛带着妻子野利罗、儿子阿遇连同亲属二十二人,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名马,急匆匆地向宋境奔去。

当山遇惟亮一家到达宋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地界时,保安知军朱吉,立即将此消息告知延州知州郭劝。元昊害怕山遇的叛变,会被宋朝利用而进攻西夏,于是亲率军进驻宥州,在做好防御的同时,也给宋朝施加压力。郭劝见西夏屯兵边境,山遇又来降,怀疑是诈降。于是,郭劝就将他逮捕,并派监押韩周率兵押送惟亮等人回西夏。韩周在宥州城外的镊移坡,将山遇惟亮交还西夏。公元1038年夏九月,元昊令人将山遇及他的家人绑在山坡上,用乱箭射死。

山遇惟亮死后一个月,元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雄霸西北的西夏王朝。元昊坐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各诸酋豪强的控制越来越严,其中包括势力最庞大的野利家族。野利家族的首领野利兄弟是元昊之妻野利皇后的兄长,野利旺荣统率左厢军,号称“野利王”,野利遇乞统领右厢军,号称“天都王”。两人均是元昊的心腹大臣,各自统领一部战斗力很强的精兵。元昊发动的三川口、好水川之战所采用的诱敌深入和设伏以待的战略战术,均出自野利兄弟。在对宋的多次战争中,野利家族战绩显赫,成为宋朝边防将士的心腹大患,急欲除之而后快。当时元昊与野利氏之间已经存在矛盾,因为元昊宠爱新皇后没移氏,而冷落了野利氏,引起了野利兄弟的不满。宋朝清涧城守将种世衡得知后,决定用反间计,诱使元昊除掉野利兄弟。

种世衡,字仲平,河南洛阳人,深受范仲淹赏识。因筑城有功,晋升为内殿承御,镇守清涧城。恰好此时野利旺荣派浪埋、赏乙、媚娘三人前来诈降。被种世衡识破,于是将计就计,巧妙策划了一条连环计。

公元1041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六月,种世衡找到一个叫王嵩的和尚,王嵩本名王光信,是清涧城的一名僧人,勇武善骑射,熟悉蕃部山川道路。种世衡知清涧城时,曾让其做向导,数次大败蕃部,奏请朝廷给其三班借职,并改名为“嵩”。种世衡派他到野利旺荣处,王嵩呈上种世衡写给野利的书信,然后道:“浪埋等已至,朝廷知王早有向汉心,已授阁下为夏州节度使,俸月钱万缗,旌节已至,趣其归服。”说完,又递给旺荣枣子和龟,喻以早日归附之意。旺荣惊惧不已,不知道种世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旺荣不敢将此事隐瞒,于是亲自押送王嵩去见元昊,将此事详细地向元昊做了汇报。

元昊将王嵩关入大牢。生性多疑的元昊还是对旺荣产生了怀疑,找借口将野利旺荣扣下,并秘密派心腹教练使李文贵冒充是野利旺荣的人去见种世衡,以探虚实。文贵到了延州之后,种世衡刚好去了青涧城。文贵对留守的庞籍说,自西夏用兵以来,国困民乏,两国修和是民心所向。庞籍怀疑有诈,便找借口将李文贵留了下来。

公元1043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正月,宋仁宗想要庞籍招纳元昊,庞籍则认为,元昊方胜而骄,若主动遣人说和,和谈会变得很被动。于是庞籍召来李文贵,对他说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招纳的话,文贵表示,如果能够让党项人得到想要的利益,他们一定会愿意休兵。文贵回去后,将庞籍的意思转告元昊。元昊听后大喜,将王嵩放了出来,赐予厚礼,并让他与文贵等人回延州请和,元昊还是不答应削去帝号。庞籍以其言太过放肆,而未敢上报朝廷。夏使称仁荣为“太尉”。

元昊自王嵩离间以来,一直怀疑旺荣有反叛之心。同年九月,元昊因事将旺荣赐死,并杀其全家。

种世衡得知野利旺荣被元昊杀掉后,接着又精心策划,顺势除掉野利遇乞。种世衡得知野利遇乞与元昊的乳母白妪有矛盾,遇乞曾带兵深入宋境数夜未归,白妪得知后添油加醋地报告元昊说野利遇乞乞欲叛,元昊疑而没发。种世衡知道野利遇乞因屡立战功,元昊曾赐其一口宝刀,于是重金收买党项人西酋苏吃囊,吃囊的父亲是野利遇乞身边的红人,世衡以金带锦袍和高官引诱吃囊将宝刀盗回。接着写了一篇祭文刻在木板上,大意是痛悼野利旺荣,多述野利兄弟有意归附宋朝,却功败垂成,劝野利遇乞早日归附宋朝,免遭元昊毒手。然后派人于夜间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祭吊,焚烧的文杂纸币照亮了山谷,被西夏的巡逻兵发现,迅速赶到祭吊的地方,宋兵故意丢下祭文等器具及宝刀。夏国巡逻兵将这些器具和尚未烧掉的木板,还有野利遇乞的宝刀一并交给元昊。元昊见刀大怒,将野利遇乞赐死。

一代西夏名将野利兄弟,其实也并不完全是死在种世衡的反间计下,其根本原因还是元昊对手握重兵的部落豪酋不放心,一面要利用他们为西夏攻城掠地,一面又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种世衡的离间之计,不过是利用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元昊本就对手握重兵、权倾一方的野利兄弟心存芥蒂了,种世衡的反间计起到了一种火上浇油的作用,激怒了元昊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