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母党擅权乱政,埋下战争火种

毅宗谅祚英年早逝,由其年仅七岁的儿子秉常即位,是为惠宗,是西夏开国后的第三代皇帝。秉常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摄政,梁太后之弟梁乙埋任国相。西夏帝国再一次进入太后干政,外戚擅权的历史时期。

梁氏姐弟专权期间,大力发展母党势力,安排自己的子弟和亲戚担任要职。梁氏姐弟与他们的亲信党项贵族都罗尾、梁太后的侍卫罔萌讹等组成了以梁太后为首的母党集团,他们牢牢地控制了西夏的军政大权。夏景宗元昊的弟弟嵬名浪遇,精通兵法,熟谙边事,毅宗时曾一度担任过国相。秉常继位后,他在外领兵,任都统军。公元1069年(夏乾道二年),以浪遇为首的皇族血统的党项贵族因坚决不向梁氏集团屈服,结果浪遇被罢官,并其与家属迁徙外地,浪遇于次年忧愤而死。梁氏对浪遇的排挤和打击,反映了梁氏集团与皇族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梁氏一边打击皇族势力,一边大力提拔梁乙埋的子弟担任要职,进一步加强梁氏集团的力量。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因为梁氏是汉人,在西夏皇族中显得格外特别。梁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进一步获得党项贵族的支持,于公元1069年八月,上表宋朝廷,请求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得到宋神宗的许可。但是她的这一做法,虽然赢得了一些保守贵族势力的好感,但却招致更多的不满,不仅遭到了西夏汉族地主阶层的反对,就连西夏皇室中的党项贵族也表示不满。

梁太后恢复蕃礼,没想到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为她赢得更多的支持,相反却增加了更多反对她的人。从乾道元年到大安二年(1068~1076)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开始穷兵黩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地区,企图用战争的手段来转移日益激烈的内部矛盾,妄想通过战胜宋朝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并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赐。

公元1069年(夏乾道二年)三月,梁太后向宋朝上表,请求以塞门、安远两寨换回绥州。绥州原为西夏属地,地处宋夏边界,无定河下流西岸,扼守宋夏通道要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1067年十月,宋朝青涧城知事种谔用计取之。梁太后的请求遭到宋神宗的拒绝。梁太后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宋秦州(今甘肃天水),杀死宋朝将领范愿和数千士卒。宋朝为了报复西夏的进犯,下令禁绝边境居民与夏民的贸易往来。九月,梁太后以宋朝断绝互市,致使夏国物资紧缺为由,再次派兵进攻庆州,大掠宋朝人畜而还。闰十二月,西夏国相梁乙埋亲自率兵进攻绥州境内的顺安、绥平、黑水等寨,接着又围攻绥德城(宋收复绥州,筑城后改名绥德)十余天。由于绥德守将郭逵守城有方,梁乙埋最终无功而返。

阅读 ‧ 电子书库

宋神宗坐像

公元1070年(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八月,梁太后点集国内七十以下、十五以上的国民全部为兵,倾巢出动,分数路大举入侵宋朝边境,多者号称三十万,少者号称二十万。夏军进攻宋大顺城,副都总管杨遂率军拒守大义寨,挡住了夏军的进攻。夏军转围柔远寨,守将固守,梁乙埋令人在城下焚烧柴禾以扰乱宋军的防守,但是宋军的防守依然井然有序。梁乙埋又分兵进攻荔原堡和淮安镇,俘虏守烽火台军卒张吉,胁持他到城下,令他向城中劝降。但张吉宁死不屈,告诉身边的人一定要坚守,还说夏军在粮尽后自会退去,所以千万不要投降。没多久,夏军就将他杀死。

梁乙埋将军屯驻榆林,距宋庆州(今甘肃庆阳)40余里,夏军游骑直逼庆州城下。巡检姚兕等率宋军与夏军大战九天,郭庆与卜门祗候高敏、三班借职魏庆宗、秦勃等五员大将皆战死,依然没有击退夏军的进攻,造成了宋朝“陕右大震”的局面。此时,西蕃保顺节度使董毡乘夏国国内空虚,率兵深入夏国西境大肆掳掠,梁乙埋担心兴、灵有失,匆忙撤军。

公元1071年元月,梁乙埋下令在绥德北修筑罗兀城,以扼守横山要冲。宋朝以知青涧城种谔为鄜延钤辖,命诸将皆受种谔节制。种谔是屡施奇计除掉野利兄弟的名将种世衡之子。种谔为了夺取夏人赖以生存的横山地区,率兵两万出无定河,种谔令河东兵先向银州进发,乙埋调集夏军于铁治沟大败河东军,宁州团练使刘阒亲自殿后,率锐骑与夏军激战,身中数矢依然左突右杀,宋军大部队才得以逃脱。种谔的两万大军兵临罗兀城下,守将哆腊派兵三千驻守城北马户川,种谔令前锋高永能率六千精骑进攻,哆腊五次出战均被击败,最后弃城逃走。种谔占领罗兀城后,率部众继续筑城。

宋军占领罗兀城等于在西夏的战略腹地打进了一个楔子。随后种谔又派兵攻取永乐川、尝逋岭二寨,并派人在此筑城,又遣都监燕达等冒雪筑抚宁故城。种谔在横山地区的一连串进攻筑城之举,引起了西夏的恐慌和不安。公元1071年三月,梁氏集团决定反击,但因为罗兀丢失,点兵不集。只得遣使向辽乞援,辽道宗发兵三十万助战,夏军士气复振。二月,夏军攻占了宋军刚刚筑好的抚宁城,接着夏军万余骑兵围攻顺宁寨,夏军一半攻城,一半隐藏在壕沟外。知保安军景思立不知夏军虚实,迫使部将出城迎战,结果都遇伏失败。就在顺宁寨危在旦夕之机,城中有一李姓娼妓,她知道许多梁氏的花边新闻,请命退敌,李氏登上城楼掀开衣服,大揭梁氏私密之事,夏军令弓箭手射击,但没射中。李氏骂的更欢,夏军士兵以听国母的丑事为羞,皆捂耳不听,借口说粮草用尽退兵走了。三月,夏军围攻罗兀城,罗兀城地势虽险要,但远离宋朝腹地,粮草给养供给困难。宋军一时无法击退夏军的围攻,神宗下诏弃守罗兀,城中辎重全为夏军所获。

早在毅宗谅祚去世之前,就多次遣使向宋请和,保证今后谨守封疆,不再侵扰宋境。宋神宗也向西夏赐银、绢以示和平之意。但梁氏集团专权后,为了转移国内统治阶级的矛盾,屡次对宋用兵,连年的征战非但没有缓和西夏国内的矛盾,反而使西夏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更加激化了国内人民的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公元1067年,时任建昌军司理参军的王韶向朝廷呈《平戎策》,交代了如果想要拿下西夏的战略方针。他的战略主张得到宋神宗的赞许,宰相王安石亦十分支持。

公元1072年,由王韶主持熙河开边,采取招抚和围剿的政策。一面大力招抚归顺的部落,改革体制,设立州县,以增强吐蕃地区的实力,加强宋朝对吐蕃地区的控制,以形成从南部对西夏的威胁;另一方面对于不归附的吐蕃势力,则武力征讨。经过王韵的经营,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宋朝手中,羌人俞龙珂率部属十二万内附,为了表示忠心,俞龙阿主动提出:“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神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赐姓包,赐名顺。王韶和吐蕃势力的修好起到牵制西夏的作用,但也为夏、宋大规模战争的重燃埋下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