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刘邦被围白登山
匈奴人越过长城,实现了他们进入中原抢掠的梦想。这对于中原百姓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不过,对于志在翦灭异姓诸侯王的刘邦来说,这既是一个危机,也是天赐的良机——一个树立皇威的绝好机会。
刘邦早就着手翦灭异姓诸侯王了。刘邦在册封功臣过程中,有意压制武将,抬高文官,将一直从事内务后勤工作的萧何列为第一功臣,并任命他为丞相;将建议定都长安的边疆小卒娄敬赐姓刘,并封他为奉春君,等等。对于那些武将,尤其是封王的武将,刘邦想方设法地打压,不是诬蔑他们谋反,就是逼他们造反,然后削夺其封国。例如,他指使人诬告楚王韩信谋反,削夺了韩信的楚王爵位和封国;逼燕王臧荼叛乱,然后又将他镇压,削夺了他的封国。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韩王信果然反了,这在刘邦意料之中。但他不是臧荼,不是一个人反,而是引来了外援——强大的匈奴人。这在刘邦意料之外。有了匈奴人的支持,韩王信率军南下,一路攻到了晋阳,中原震动。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宣布御驾亲征,以樊哙、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为将军,率领30万大军征讨韩王信,准备顺便把支持韩王信的匈奴军队也消灭掉。
汉军经历过秦末战争、楚汉争霸战争,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这次随皇帝亲征,抗击外族,剿灭民族叛徒,自开战以来,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连连得胜,给匈奴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先是完胜韩王信,后是击溃左右贤王,汉军强大的战斗力让冒顿心里生寒。不过,他天生就是不服输的人。他必须要打赢这场战争,不能让前几任单于的悲剧重演。因为一旦匈奴战败,他们将再次失去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退出大阴山,接受新征服部落背叛的现实。这些对匈奴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对于他个人来说,则会使他之前建立的功业毁于一旦。
两个诞生不久的军事强国,一个代表着游牧文明的军事强国,一个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军事强国,都动用了各自最精锐的部队,双方最高统治者都御驾亲征,摆出要与对方一决高下的态势。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牧文明的大决战。这次决战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两个帝国的生死存亡,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那到底是老谋深算的刘邦胜呢,还是年轻力壮的冒顿胜呢?
前几场汉军都打了胜仗,进攻气势正盛,而吃了败仗的匈奴军只有还手之力,根本无力进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经过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洗礼,汉军对阵地战和攻坚战运用非常娴熟,在中原攻城作战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长处;而匈奴骑兵的长处则是打野战和围歼战,短处正是打阵地战和攻城战,汉军打败匈奴军是以长搏短的结果。
冒顿意识到这一点,决定改变战法,向汉军示弱,诱敌深入,将汉军诱出堡垒,引到旷野之地,使之失去堡垒屏障,然后利用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能力,对孤军深入的汉军实施包抄,围而歼之。
当冒顿率军屯驻代谷时,在晋阳全面指挥汉军作战的刘邦得到了消息。刘邦正想像当年蒙恬一样一举击溃匈奴精锐骑兵,从而避免深入草原,劳师远征,浪费人力和物力。如今匈奴单于亲自到了前线,正是他一举击溃匈奴和树立皇威千载难逢的良机。刘邦之前在乌江逼迫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统一中原,现在如果能在代谷击杀冒顿,把塞外草原纳入汉朝统治之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集如此赫赫武功,他完全可以超越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
当然,要擒杀冒顿并不容易,需要精心策划,切实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和麻痹冒顿,刘邦先派出大批通好使者,前往代谷求见冒顿,说两国交兵十分不利于两国百姓,不如罢兵言和,和平共处,匈奴在塞外放牧,汉朝在塞内农耕,井水不犯河水,千秋万代友好。
刘邦派人通好是假的,而派人秘密观察匈奴军的动静和战斗力才是真的。不过,刘邦此举并不高明。两个强大帝国决战前夕,处于优势和进攻态势的一方主动提出言和却不提苛刻条件,是有悖于常理的。冒顿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才当上了单于,雄霸草原,他的谋略绝非一般人可比。因而冒顿立即看出了刘邦派出使者的意图。
高手决战,不仅仅是在战场,双方比拼的还有战场下面的谋略。冒顿见汉使一个接着一个前来,假装不知道刘邦的目的,他将计就计,命令精兵远离营地隐蔽待命,同时将肥壮的牛羊藏起来,不让汉使看见。
汉使们来到匈奴营中,发现匈奴兵全是老弱病残,牛羊瘦骨嶙峋,据此推算,匈奴军的战斗力不强,后勤补给也很差,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也不需要畏惧。
汉使为表象所迷惑,没有深入分析,回去后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诉刘邦,说匈奴军的战斗力已经到了极限,补给困难,经不起消耗战。刘邦相信了,因为他是这样判断的:汉使一批接着一批,看到的情况相同;自开战以来,汉军连连得胜,匈奴接连溃败,损失惨重,匈奴人本来就不多,经不起接二连三的溃败,几经惨败后,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是正常的。相反,如果看到到处是强兵悍将就不正常了。
刘邦擒杀冒顿心切,也不顾及什么天时地利,也来不及冷静深入分析,就命令32万人马迅速北上,进攻匈奴。
但在进军途中,汉军遭遇了严寒,风雪数日不止。因为事前没有准备相关装备,汉军士兵经受不住冻寒,冻死、冻伤者非常多,行动十分迟缓。汉军越过句注山时,遇到不久前派往匈奴的使者刘敬。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夺取天下后,原本想定都洛阳,娄敬以布衣身份求见,建议定都长安,此举得到了张良等人支持。最后,刘邦定都长安,赐娄敬姓刘,任命他为郎中,号“奉春君”。刘敬早年曾来往汉匈之间经商,后来又在边境当兵抗击匈奴,对边塞的环境气候非常了解,对匈奴人的情况也耳熟能详。见汉军大举北进,刘敬急忙求见刘邦,劝他停止前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刘敬说:“两国交战,按常理,应该炫耀自己的长处才是,臣到匈奴,看到的是瘦弱的牛羊和老弱的士兵,臣认为,这是匈奴故意自暴其短,想引诱我们冒进,而以伏兵袭击我们。臣认为不可以攻打匈奴!”
刘敬当初是靠献计定都长安才当上官的,没有什么军功,如今竟在刘邦面前谈起了军事,阻止大军前进,刘邦觉得刘敬不知轻重,龙颜大怒,骂他满嘴胡言乱语,败坏军心,下令将他打入大牢,留待日后处置。
刘邦是太过自信,太不了解冒顿了。事实上,冒顿是示弱的老手。几年前,他通过示弱,麻痹了东胡王,一举消灭了东胡。如今,他再次向汉使示弱,等的就是汉军倾城而出,大举深入,便于他围歼。
就在刘邦想如何擒杀冒顿时,冒顿也在谋划如何擒杀刘邦。
当时,刘邦率领的30多万军队主要由燕、赵、齐、梁、楚5地的步兵、车骑兵临时集结而成,其中,步兵占绝大多数,其主要任务是攻城;车军占少数,主要用于冲锋陷阵;骑兵最少,从属于步兵,主要用于侦察敌情和快速机动行动,比如偷袭敌军运粮部队,发动奇袭等。
刘邦志在必得,认为步兵行动太慢,索性把所有骑兵集中起来,作为前军,步兵和车兵作为后军。怀着满腔自信,刘邦和夏侯婴、陈平等人率领骑兵轻兵前进,步军随后跟进。堂堂汉朝皇帝居然充当了先锋,率军走在最前面。这除了自信,更多的是轻敌。
刘邦率领的前军进展神速,很快到达平城。这时,他与步兵和车兵拉开了至少好几天的行军进度。
冒顿征集全国的精兵猛将,原本是要对付刘邦30多万大军的,没有想到刘邦率领少部分骑兵先期进入了他预设的战场。得知这一消息,冒顿大喜,立即命令40万匈奴骑兵从四面合围,围歼刘邦。
很快,汉军被团团围住。一场惨烈的战斗开始了。双方激战,杀得天昏地暗。汉军凭借久经战阵的经验和超水平发挥的战斗力,在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后,占据了平城西面的白登山,并抢先在白登山上修筑了防御工事。
冒顿挥师将白登山围困起来。刘邦站在白登山上俯瞰山下,只见围困白登山的匈奴军西面一色白马,北面一色乌骊马,东面一色青龙马,南面一色赤黄马,阵势威严,将白登山围得如铁桶一般。他这才明白派往匈奴的那些使都看到的全是假象,才后悔没采纳刘敬的建议。
匈奴骑兵轮番发起攻击。刘邦是守城的老手,当年荥阳被项羽围困月余,弹尽粮绝,几乎败亡,最后还是让他死里逃生。他下令骑兵下马充当步兵,加强防御工事,准备好檑木、滚石。匈奴骑兵每次发起攻击,汉军就用檑木、滚石往下砸,用弓箭居高临下射杀他们。
白登山之围
匈奴骑兵纵横于广袤的草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但不善于山地战,骑马朝山上仰攻,马遇到檑木、滚石一受惊,人便落马。这样,守在山上的汉军,只要少量檑木、滚石,或者射出少量箭,就能让匈奴骑兵阵型大乱,自相践踏。连续几次攻击,匈奴骑兵都被居高临下的汉军用弓箭、檑木、滚石打得人仰马翻,死伤累累。
冒顿见骑兵无法上山,立即下令匈奴骑兵下马,朝着白登山发起进攻。但是,匈奴骑兵离开了战马,威力顿时大减。他们拿着弯刀,在没有先进攻城器材的情况下,继续向白登山进攻。步战是汉军的强项,见匈奴人弃马登山,汉军连弓箭、檑木、滚石都不用了,挥舞着长枪大刀,从山上冲杀下来。匈奴人很快被砍杀了一大片,败下阵去。
冒顿见攻山也不行,只好下令将白登山团团围住,企图将汉军困死在白登山,等到汉军断水断粮、战斗力全无时,他们再上山擒拿刘邦。毕竟汉军是简装轻进,没带多少粮食,且山上地势高,那么多军队退守山顶,饮水比较困难。
果然,汉军的形势极不乐观。白登山城小人多,被匈奴兵围困数天之后,山上的粮草和饮水渐渐都成了问题。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邦渐渐失去了自信,此刻才知道冒顿的雄才大略绝不在他之下。当务之急是考虑突围、脱离险境,而不是考虑如何与匈奴骑兵作战。因为匈奴有40万骑兵,无论进攻白登山失败多少次,只要采取轮番作战,拖延几天,刘邦就必败无疑,而万一这次失败了,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对刘邦来说,这时只要能活着逃离白登山就是胜利。那么,在40万骑兵团团包围之下,刘邦能活着逃离白登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