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宋军来势汹汹,铩羽而归

公元1076(夏大安二年),惠宗秉常已年满16岁了,依照祖制,他应成婚亲政。梁太后为继续掌控大权,将她的亲侄女即国相梁乙埋的女儿嫁给秉常,并册封为皇后。秉常名义上虽然亲了政,但实权仍牢牢把控在梁氏集团手里。秉常自幼喜爱中原文化,熟读儒家经典,向往宋朝礼仪。公元1080年,秉常在皇族和一些党项贵族的支持下,下令在国内取消蕃礼,恢复汉礼,但因遭到梁太后和梁乙埋母党势力的劝阻和竭力反对,而最终不了了之。

公元1081年三月,为了寻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党集团势力,秉常接受宋朝降将李清的建议,打算将黄河以南贫瘠之地划归宋朝,用结好的办法,借助宋朝的势力对付梁氏母党势力。不过还没等李清动身到宋朝联系,提前获知消息的梁太后,气急败坏,她召集幸臣罔萌讹等密谋,诱来李清饮酒,即捕而杀之。杀害李清后,梁太后又与梁乙埋、罔萌讹密谋设计将秉常囚禁于兴庆府南五里处的木砦行宫。行宫为元昊时期所建,后来元昊在贺兰山大建离宫,此处逐渐荒废。所谓行宫不过是在湖心修建了几座小木屋,只有一条木桥与外界相连,梁太后将秉常囚禁在这里后,就令人斩断桥梁,断绝了行宫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一时朝廷上下震惊,秉常的皇族亲党、左右亲信和各地部族首领纷纷拥兵固守所属城池堡寨,与梁氏母党势力对抗。梁乙埋多次派亲信持银牌招谕,晓以利害,但也无人听命。夏国国内大乱,西夏统治集团面临分裂。

与西夏皇室通婚的夏保泰监军司统军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对诸梁的专权不满,当他听到秉常被囚禁的消息后,于公元1081年(大安七年)五月,以夏国主失位为借口,向宋熙州发文照会宋朝,照会简单交代了夏国内部的状况。宋神宗据此诏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认真核实后上报朝廷。六月,宋保安军以经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西夏通牒称:“你们夏国世世称藩,朝廷每年都给你们岁赐,恩义至今。如今听说国主被强臣所限制,不能专命国事,更不知道是生是死。现在,我们朝廷将差信使入界,了解如今何人主领夏国,你们要如实禀报。”梁太后见牒后无法作出答复。

对待夏国内乱的问题上,在宋朝内部有主战与反战两派。主战派以鄜延路总管种谔为代表,守旧势力以孙固为代表,结果是宋神宗决定趁机伐夏。

公元1081年(夏大安七年)六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及梁氏背信弃义、侵宋边疆为由,下令兴师大举伐夏。从西至甘肃临洮,东到山西西北部的上千里地方,分兵五路,攻打西夏,史称“五路伐夏”。宋神宗以熙河经制李宪为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部董毡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陕西神木);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领兵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另备河东十二将数万人为预备军。

宋朝的五路大军,几乎是齐头并进,东、西两线直逼西夏国都,战争爆发后,宋军势如破竹,各路大军均有斩获。其中作战欲望最强的种谔部,在八月就提前出兵了,在绥德大败夏军,斩首两千余级。不过朝廷对种谔的提前行动非常不满,下令种锷军受王中正节制不得擅自行动。种锷的率先出击,让西夏军加强了戒备。九月,种锷率军沿无定河西进,深入横山要冲,兵临米脂城,攻城三日不破,全军皆有疲色。

此时梁太后派遣梁永能率八万精锐骑兵增援米脂,其中包括西夏最著名的骑兵铁鹞子。种谔率宋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无定川痛歼西夏骑兵,西夏精锐损失惨重,被杀及自相践踏而死者甚至阻断了无定河的流水。

米脂城守将遂不战而降。种谔继续向石州、夏州、银州等地进攻,石州守将投降,夏州守将弃城逃跑,银州守将也在种谔派人前去游说之下投降。种谔的一连串胜利,使得宋朝上下一片欢腾。但是宋朝的欢喜并没持续太久,接下来的是宋军的接连溃败。种谔虽然一路西进,攻取了西夏的一些城池,但是随着战事的进行,宋军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加上恶劣的大雪天气,士兵饥寒交迫,冻饿死甚多。

西夏面对宋朝的多路来攻,梁太后以大帅梁永能为总领。永能将兵分作三溜:一以当战;一以旁伏;一以俟汉兵营垒示定,伺隙突出。这种全面防御的策略,造成夏军兵力分散,结果各个战线均被宋军击破。梁太后面对被动战局,召集众将商议,众将皆主张主动带兵出击,只有一位老将提出了不同建议。梁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收缩防线,坚壁清野,并调集十二监军司的精锐十余万进驻兴州以保护西夏要害腹地,另派出机动兵力不断袭击宋军的粮道补给线。

北路高遵裕部从环州出发,但行进缓慢,受高遵裕节制的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部先攻入夏境,在达堪哥平磨哆隘口,与梁乙埋所率十万精锐激战,大败夏军,追击夏军二十余里,斩杀大首领没罗卧、监军使梁格嵬等,俘获梁乙埋的侄子讫多埋等二十二名首领。随后挥攻取了有西夏“御仓”之称的鸣沙州,获粮食百万石,兵锋直至灵州城下,种锷前锋抵达时,甚至灵州城门都没来得及关闭。高遵裕唯恐昌祚独立大功,命令他暂时不要攻城,等他的大军赶来再一起进攻,使得宋军失去了进攻灵州的绝好时机。等进军迟缓的高遵裕率军赶到灵州城下时,西夏军队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由于灵州城外全是灌溉好的冬田,围城的宋军只好将营安扎在田埂上。不久从南部战线退却下来的西夏军和其他地方赶来的西夏援军抵达灵州,梁太后又派兵绕道宋军背后,在清远军、鸣沙州等地阴截宋军泾原路的后勤部队,宋军损失惨重。此时围攻灵州的宋朝大军,粮道被夏军切断,后勤补给不继,加之冬季到来,宋军饥寒交迫,恰逢此时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宋军,宋军冻死溺死者甚多,伤亡惨重。

宋军补给路线被抄截,大军又泡在黄河大水中,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于是开始撤兵。由于宋军各路人马在撤退时无序,西夏军队乘势掩杀,宋军死伤无数。高遵裕的八万七千人,回到宋境者只有一万三千人;原有九万三千人的种谔一路,最后只剩下三万;河东王中正一路也损失了两万人。五路大军唯有统帅李宪部得以全师回朝,并且颇有战果,李宪部先是于九月攻取古兰州,并在当地筑城,接着向东攻占了西夏的粮食储备库龛台,获取大量的粮食和武器,十月,又率军攻至天都山下,将西夏金碧辉煌的南牟离宫付之一炬,最后在其他几路宋军接连溃败的情况下,于十一月间班师撤回。

宋朝五路伐夏,是宋夏两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双入投入兵力之巨在古代军事史上是罕见的。这一战役令双方都损失惨重,宋朝损兵折将,劳民伤财,死伤兵民达三四十万。西夏虽然最终取胜,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宋朝占领了西夏的银、夏、石、宥等州,并控制了横山北侧的一部分地区。由于战争,宋朝罢岁赐,停和市,使西夏境内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此外归附宋朝的部落达数万帐,被俘阵亡损失数万人。失去的米脂城里外良田不下一、二万倾。

宋军之所以先胜后败,一个重大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行动不一致、缺乏统一指挥。首先,宋军缺乏一个能总揽全局的卓越军事统帅,本战宋神宗是以李宪为统帅,但整个战争过程,也没显示出李宪对整个战局的协调和指挥,只看出他自己的一部人马在自顾自地冲杀。其次,各路大军行动不一致,缺乏有效的配合。五路大军中只有东北的种锷部、西北的李宪部、北部的刘昌祚部全力进攻,而北路的高遵裕部和东北的王中正部则进军迟缓,而刘昌祚和种锷又分别受高遵裕和王中正节制,前者的军事行动反受后者制约,致使刘昌祚兵临灵州,因高遵裕的贪功而错失最佳攻城良机,最终导致五路联军的溃败。至于王中正部则在战场乱窜,根本不知所踪,以至给其补充粮草的后勤部队都找不到他,直至粮草将尽,也是损失惨重而回。

从本场战争的性质上来讲,宋朝也显得师出无名,宋朝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杀人夺地。对西夏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反侵略、保卫家园的战争,所以即使因梁氏囚禁秉常而国内大乱,但当面对外敌时,还是能团结起来将枪口一致对外,使得西夏在抵抗宋朝的入侵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1082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高遵裕责授郢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正、刘昌祚并降官,五人中唯有李宪非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升了官。

“五路伐夏”的失败,使宋朝君臣认识到,迅速消灭西夏已无可能,打持久战成了必然。宋朝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采取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战略。具体做法是在宋夏边境地区修筑军事城堡要塞,并将城堡逐步推进至西夏境内,蚕食西夏领土。接下来,宋夏两军就这些堡垒展开了一系列血雨腥风般的拉锯式争夺战,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双方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庞大的帝国家底支撑着宋朝在这场持久战中的耐力,国小民少的西夏能支撑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