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一节 汉化治国,推崇儒学
夏仁宗(1124~1193年),名仁孝,乾顺长子,公元1124(夏元德六年)年九月,曹氏所生。仁孝的出生令40岁的乾顺皇帝兴奋不已,西夏史料记载,仁孝出生时“异光满室”,乾顺的妃子辽成安公主非常喜欢这个小孩,常令保姆抱到自己宫中,爱抚不忍释手,成安公主向乾顺请名为“仁孝”。公元1139年(夏大德五年)六月,乾顺驾崩时,仁孝已年满16岁,乾顺立仁孝为帝。终于避免了像他祖父和父亲一样因年幼而被太后摄政的局面。仁孝继位后,吸取祖父和父亲执政后母党专政的教训,尊生母曹氏和庶母任氏并立为后,但不允许她们干预朝政。
公元1140年改元大庆,二月,仁孝册立罔氏为皇后。罔氏家族是党项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氏族部落,罔氏本人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对汉礼和汉学文化颇为尊崇,仁孝立罔氏为后,不仅使皇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且罔氏对仁孝的建学善政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仁孝刚继位,夏国就发生了萧合达叛乱事件。萧合达本来是辽国将领,随辽成安公主来到夏国,乾顺见他能善射,而且有勇有谋,就将他留了下来,后来多次为夏征战,屡立战功。在统安城之战中,夏军诸将皆畏刘法勇,莫敢当其锋,就是萧合达部将刘法正军击败,并率数百敢死队死追刘法至盖朱,将其杀死。因屡立战功被赐国姓,并授予夏州都统。乾顺背辽附金后,成安公主和世子仁爱相继因辽灭亡忧愤而死。萧合达派人赴西域寻找耶律大石,但没找到,于是尽散家财与部下,愤然据夏州城叛乱。他又联络阴山和河东的契丹部落,打算拥立辽朝皇室后裔,恢复辽朝。公元1140年(夏大庆元年)六月,萧合达率军进攻西平府,接着攻克盐州,兵锋直逼贺兰山,引起夏国都城一片惊恐。
合达遣使持重币赴河南诸州煽惑同叛,但无人响有,或拒之不纳,或将来使抓获献与朝廷,唯独任得敬善待使人,借机探问反叛之事,尽得实情,于是立功心切的任得敬上书仁宗请求出兵平叛。八月,仁孝命任得敬出兵平叛,得敬紧急调集精兵,先是派出三百精兵直趋夏州,将萧合达戍守烽堠的士卒全部抓获,然后以精骑五千疾驰入城,俘获了萧合达妻子儿女,得敬开仓抚谕军民,夏州平定。萧合达闻知夏州已失,急忙解围灵州回救夏州,追随者见势不妙,散去众多,契丹诸部也退回本部。萧合达率军至盐州与任得敬大军相遇,得敬挥动大军掩杀,叛军大败,萧合达率残众溃逃,任得敬率军紧追不舍,在黄河渡口将叛军围住,萧合达被部下杀死,叛乱遂平。因平叛有功,仁孝提升任得敬为翔庆军都统军,晋封西平公。次年六月,仁孝又派兵诛杀了图谋叛投金国的慕洧、慕容兄弟。
仁孝初立,面对夏、南宋和女真人建立的强大金国,三国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夏处于金的包围之中,仁孝采取附金和宋的政策,而且这个国策在仁孝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时期,基本上一直都得到贯彻执行。在与金维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十分仰慕汉族文化的仁孝,也没中断与宋朝的联系,相反,为了吸收和引用先进的汉文化,仁孝更进一步加深了与宋朝的往来和交流。
公元1144年(夏人庆元年)五月,仁孝遣使赴宋朝贺天申节,向宋朝进贡珠玉、金带、绫罗、马匹等,恢复了与宋朝中断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同年十二月,又遣使到宋朝贺正旦,进一步加强了与南宋的密切往来。
西夏一直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仁孝时,汉学从中央到地方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早在公元1143年六月,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增加到三千人,比崇宗乾顺时的国学人数增加了十倍。此外,仁孝还在宫中设立“小学”,选拔教授给宗室子弟授课,规定凡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皆得入学。仁孝与皇后罔氏常常亲自前去辅导授课。公元1144年七月,仁孝模仿宋朝的制度,建立“太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仁孝亲自主持“释奠”大礼,并给予师生学员赏赐。次年三月,又建“内学”,仁孝亲自选派名儒主持讲学。公元1151年(夏天盛三年)十二月,仁孝委任家学深厚,精通蕃、汉文字而又著作丰富的学者斡道冲担任蕃汉学教授。
仁孝在大力推广发展汉学的同时,还树立了儒学偶像。公元1146年(夏人庆三年)三月,仁孝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并下令各州郡都要建立孔庙、祭祀孔子。孔子在西夏被当作帝王一样供奉起来,说明西夏的尊儒、崇儒之风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潮,伴随着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孔庙在全国各地建起,党项人变得日益彬彬有礼,党项人身上原有的剽悍凌厉杀气日渐淡去。
西夏学校制度及学校规模,汉文史料没有记载。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资料中有一首《新修太学歌》,全文共27行,从诗歌的内容中提供了有关西夏仁孝时期修建太学的一些材料,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仁宗的太学中不但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有背诵佛教经典的课程设置。由于西夏一直将佛教当作国教,仁宗时期又是佛教在西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西夏儒学中增设佛教课程,并不意外,这也是西夏学校的特色之一。
西夏陵区出土的瓦当
公元1146年(夏人庆三年)八月,西夏仿宋朝制度,通过科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仁孝时期著名的国相斡道冲,就是经科举进入仕途,任国相十余年,史载其五岁便以《尚书》中童子举,大约是在崇宗乾顺正德至大德年间(1127~1135)。西夏科举取士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随着西夏学校的增多,为了满足广大学生急需的儒家典籍,仁孝又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另外还组织人力物力翻译出版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并对其中的一些义理进行阐释,如蕃汉教授斡道冲曾译《论语注》,作《别义》三十卷,又作《周易卜筮断》,用西夏文字阐释儒家经典,有利于儒学在西夏的传播和扩展。
公元1161年(夏天盛十三年)正月,仁孝于中央机构中设立翰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人为学士。五月,命王佥等掌管国史,篡修李氏实录。公元1164年(夏天盛十六年),仁孝追封西夏文字的创制人野利仁荣为广惠王,以表彰他对西夏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仁孝时期是西夏文化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文学著作问世,印刷和出版业也很发达,同时也为西夏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御用人才,适应了当时西夏不断发展的封建经济的需求。
仁孝一面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为自己的封建统治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机构,使之更加适应新的统治需要。公元1162年(夏天盛十四年)十月,仁孝为了便于议事和顾问,将枢密院、中书移到宫廷内门之外。仁孝时期地方机构依然采用州(府、军)、县(城、堡、寨)两级制,地方官职设有州主、通判、正听、都案等官。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将政府机构分为五等司。西夏的官制经过元昊定官制以来,经过历代西夏统治者的调整和补充,已经日益完善。
西夏钱币
仁孝在提倡以儒治国的同时,对于加强西夏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天盛年间,仁孝组织专门官员编纂法典,在修订旧有法律的基础上,最后完成了一部比较系统和完备的法典,新法典定名《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共二十卷,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这是西夏最完整的法典,被国外学者称为“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法律文献”。这部法典参照唐、宋中原王朝的律令,并结合西夏基本国情,特别是在行政法、军事法上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内容,是一部具有西夏本民族特点的法典。西夏统治者一面通过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向老百姓灌输儒家忠孝,又一方面通过严峻刑法来镇压老百姓。
公元1155年(夏天盛七年)九月,仁孝到贺兰山狩猎,他乘坐的骏马失足损伤,仁孝下令要将修路的人杀掉。尚食官阿华谏言他不该这么做,否则会引起百姓的怨念。仁孝听了惭愧不已,回去后便将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罔氏,罔氏建议赐给阿华银币,以示奖励。
此后,仁孝对那些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官员加以重用和保护。翰林学士焦景颜,刚正不阿,他在朝堂之上当面怒斥和揭露任得敬的弟弟副都承旨任纯忠的违法行为,得到仁孝的支持,并提升焦景颜官兼枢密都承指。同样敢于直言的斡道冲,后来仁孝让他担任了夏国国相。热辣公济见任得敬自持国丈的身份擅权乱政,就上疏仁孝将其罢官,任得敬得知,大怒欲将之杀害,仁孝为了保护公济,便令他辞官归乡。
仁孝皇帝还特别注重廉政建设。公元1163年(夏天盛十五年),仁孝下令“大禁奢侈”。仁孝重视吏治建设,对于那些受贿的官员,仁孝会亲自写信批评教育。前朝重臣晋王察哥,虽然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但此人贪财好色,多为朝臣不齿。倚仗自己功高权重,作威作福,年七十尚且妻妾成群,而且还强夺民间田园拒为已有。仁孝奈何他不得,但等他一死,仁孝就马上下令将其宅园归还原主。
仁孝时期,通过大力办学,实行科举取士,制定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制度,推崇儒家学说,大力弘扬佛教文化等一系列执政措施,使西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维护和巩固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使西夏社会出现了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