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遍地塔影汉学风

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阴谋被粉碎后,仁孝任文臣的典范斡道冲为相,朝中众臣也将他视为楷模。在我们的印象里,西夏总是以一种剽悍、尚武,好战的形象出现。其实,西夏早在建国之前,就特别推崇汉族文化,对汉族知识分子更是加以重用。早在李继迁起事之初,汉族知识分子张浦就紧随其左右,张浦凭借杰出的战略头脑为李继迁出谋划策,使之一次次死而得以复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为最终西夏国家的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浦的策略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浦向李继迁提出的附辽抗宋之策,使初生的夏州地方政权得以逐渐摆脱被动,西夏和辽结成了一种联盟关系,这样宋朝在战略上变得腹背受敌,直到最后北宋为金所灭之时,宋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基本上都在西北的宋夏边境,致使金军铁骑南侵时,宋的中原禁军不堪一击。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元昊建立西夏国后,同样对汉族知识分子极其重视,想方法设法吸引各方面人才到夏国为其所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元和吴昊。总的来说张元的策略也是联辽抗宋,在对宋的入侵中,屡次为元昊出谋划策,甚至与元昊共同指挥了多场大胜宋军的经典战役。张元常常劝元昊,让他攻取泾地,令汉人守之,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疆域,财用充足。但元昊改不了游牧民族的特性,打下一个地方,大掠一通而走,因此,虽然取得多次重大胜利,但却越胜越穷,最后无奈以胜求和。张元多次力争,但是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到后来元昊违背张元的谋略,坚持与辽对抗,张元见其长驱南下的理想已不可能实现,郁郁不乐,不久病死。失去张元这一谋士后,元昊统治的中后期开始沉湎酒色,统治越来越荒诞,再也没有为夏国历史创造过任何辉煌,倒是创下了因抢儿媳,被儿子割鼻而死的奇迹。元昊后期的无为与失去谋士张元、缺乏有人为其出谋划策不无关系。

西夏的历代统治者在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的过程中,使得汉族文化在西夏也得到了更快的传播和发展。

不但大量优秀的汉族知识分子为西夏统治者所用,党项族中也不乏杰出的精通汉族文化的知识分子。元昊建国后,党项野利大族的野利仁荣主持创制了西夏文字,野利仁荣学识渊博,熟悉历史,精通蕃、汉、藏等多种文字。他是党项族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不单创制了西夏文字,更为元昊的称帝建国出谋划策,还为西夏制定了一套适合其民族特点的建国方略和典章制度。野利仁荣于公元1144年死后,元昊悲痛不已,三次前去哭丧,追赠其为富平侯。

公元1162年(夏天盛十四年),仁宗仁孝再次追封野利仁荣为广惠王。蕃汉各族精通中原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整体上不断推动汉学在西夏的传播,使得西夏的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元昊称帝建国后,为了要求宋朝承认其建国的合法,给宋仁宗的上表云: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寸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似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是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俞。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崖妳奉表以闻。”

从其表章内容来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但文章整体上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文字洗练,说理明白。这显示了极高的文字应用水平,也反映了西夏的文化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虽然在西夏建国后前期,一直存在“蕃礼”和“汉礼”两种文化之争,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汉族文化在仁宗仁孝时期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汉族文化在西夏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这样的一个尚武善战而又好战的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少数民族,在越来越迷恋汉学的同时,对佛教也极其尊崇,历代西夏帝王和王后都笃信佛教。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在西夏历代统治者的亲身力行与大力推动下,逐渐在西夏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早在元昊建国之初,就广泛搜集佛舍利,并建佛舍利塔。西夏文字创制不久,元昊就组织人员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为佛教在西夏的进一步流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昊还下令以每一季第一个月的朔月(初一)为“圣节”,让官民礼佛,这种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佛教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公元1047年,又兴建规模宏大的高台寺,用于珍藏宋朝所赐的大藏经。在西夏的第二任皇帝谅祚继位初,由母后没藏氏掌管朝政,没藏氏不但十分好佛,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佛学修养。她下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承天寺塔,邀请回鹘高僧前来讲经,并多次遣使前往宋朝迎请佛教经典。

秉常和乾顺在位的前期,都是母后专权。穷兵黩武的梁太后,就在疯狂对宋用兵的同时,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宋朝请赐大藏经。梁太后本人对佛教也是极其笃信,整个西夏时期翻译的数千卷佛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梁太后专权之时所成。公元1093年,梁太后和乾顺发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修凉州感通塔及寺庙,此碑就是著名的护国寺感通塔碑,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最重要的佛教石刻。乾顺亲政后,甘州僧人法净声称,自己在张掖县西南首浚山下夜观有光,掘得卧佛三身,献于乾顺。乾顺遂于公元1103年修建了著名的卧佛寺。

仁宗仁孝时期,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比前代有了新的发展。随着西夏印刷事业的逐步发展成熟,当时政府多次大量刻印布施佛经,史载公元1189年九月,在大度民寺作的一次大法会上,散施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十万卷,《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各五万卷,并做各种法事长达十昼夜,充分反应了仁孝时期佛教在西夏的发展盛况。

在西夏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在西夏境内形成了上下崇佛、寺庙林立、僧人众多、信徒广布的盛况。为了发展佛教,西夏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保护和照顾。西夏僧人甚至在法律上还享有特权,有些罪行可以因为是僧人身份而得到减免的优待。

僧人不但在政治上享有一定特权和地位,而且在经济上,国家也常常给予赏赐财物、土地、劳力等。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还享有免税的待遇。从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中有记载寺庙以粮食放高利贷、出租土地的内容。

就是在这样一个佛音缭绕、崇尚儒家文化又伴随着金戈铁马、杀声四起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国度,可能晚上还在灯光下读着勿杀生的佛经,白天就跃身马上,厮杀于敌阵了。但要说这些充满野蛮气息而又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都是因为汉化而辉煌转而衰落以至灭亡肯定是错误的。把西夏的最终灭亡,怪罪在某个皇帝的汉化政策上也是没有道理的。

阅读 ‧ 电子书库

西夏黑水城出土的药师佛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