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不敌蒙古,西夏灭亡

公元1226年十二月,成吉思汗亲率主力南下的同时,命大将阿鲁术率军围攻中兴府。成吉思汗一面围困西夏都城,一面率主力逐步剪断中兴府的外援和退路。当成吉思汗率军攻破积石州并派数万蒙古军在此驻守时,蒙古军大多被瘟疫传染。灵州城破,蒙古诸将士兵争取人口财帛,唯独大将耶律楚材取了几部书和两驼大黄,用大黄医好了积石州城内患瘟疫的数万蒙古士兵。

中兴府被蒙古军围困,外援断绝,彻底成了一座孤城。末主李睍面对蒙古大军的包围一筹莫展。右丞相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励将士,领兵抵抗,日夜拒守,积劳成疾。臣民都劝他多注重身体,他感叹道:“我世代受国恩,如今不能平定祸乱,还活着有什么用?”终于因劳累过度而死,官民悲痛大哭,夏主李睍更是三次前往哭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闰五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在六盘山避暑,他再次将归降的察汗召之帐前,派他去中兴府劝降。察汗向西夏皇帝说了成吉思汗的意图,但李睍并不相信成吉思汗的话,因为在此之前,夏国也有城镇投降蒙古,但最终还是被蒙古兵血腥屠城,在灵州之战中,连出家为僧的太子德仁都被威逼投降,不从后被杀掉。所以李睍拒绝了成吉思汗的招降,决定与城池共存亡。

中兴府困守半年,粮尽援绝,而且多数军民患病,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六月间,中兴府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人员死伤惨重,可怕的瘟疫也在震后迅速漫延。

比地震本身更可怕的是,地震沉重打击了笃信佛教的西夏军民的信心,他们心里以为这是天要灭亡西夏,军民再无抵抗下去的能力和信心,走投无路的李睍只好遣使向成吉思汗乞降。并以备贡物,迁民户为借口,请求给一个月的宽限时间。

成吉思汗由于在征服西夏的途中围猎野马,坐骑受惊,不幸跌落下来摔成重伤,伤势恶化的成吉思汗面对夏主的乞降,表示同意。就在西夏准备投降的这最后一个月,成吉思汗病情越来越厉害,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召集儿子和心腹大臣商议,考虑到西夏历代帝王狡诈反复,恐其死后,夏主会生变,便留下遗嘱,死后密不发丧,待夏主前来投降之时,将其杀掉,并连中兴府的军民也全部杀掉。

六月,末主李睍率文官李仲谔、武将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李蚬皇族和文武官员跟随蒙古军队到达次萨里川里,成吉思汗死,蒙古军队遵从他的遗嘱将投降的夏主及文武官员全部杀掉,并纵军冲入中兴府,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杀戮。

蒙古军又冲进贺兰山的众多离宫,烧杀抢掠一空,最后连同西夏王陵也被付之一炬,甚至连那些石碑都被毁成碎块。可见蒙古军队对西夏之恨。

随着蒙古军队的疯狂报复性屠掳,西夏灭亡。这个从元昊建国,到最后被摧毁,传十帝,前后经历了196年的帝国就这样以一种极悲壮的方式灰飞烟灭了。

西夏亡国时,由于蒙古军的残暴杀戮,多数党项族人举族而亡,少数党项人被迫四处逃亡,隐名埋姓,改族易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党项人,作为自成一体的西夏文化,从此,从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了。

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死,历来有很多种传言。最正统的说法是《元史》中的“坠马说”。另外还有三种比较八卦的流传。一种说法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城池时,被西夏神箭手的毒箭射中小腿部,后来伤势加重而死。但民间另有传说,不是中的西夏士兵的毒箭,而是让被俘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毒毒死的。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的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美艳无比,被蒙古士兵俘获后献给了成吉思汗,有着家仇国亡之恨的王妃在和成吉思汗行房时,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刺伤了成吉思汗的下体,致使成吉思汗羞恨交加,遂致病重。这种说法在藏族文献里有记载,但不太可靠,单单行刺的凶器如何带入宫中都是问题,针对这一说法的破绽,还有种更八卦的说法是,王妃在和成吉思汗亲热时,乘其不备,张口将其命根咬了下来。另外还有一种纯属猜测的“雷击说”,因为在夏天的蒙古高原上,多有雷击闪电,有很多人被雷电击中身亡。所以怀疑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而死。成吉思汗的死因和埋葬之地都成了历史之谜。

西夏灭亡了,但是西夏灭亡的原因有多种,历来有各种说法。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西夏的国力弱小,经济基础薄弱,战争潜力有限。从西夏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西夏整体处于高寒地带,大多是山丘、沙漠、戈壁等不毛之地,仅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是两大农牧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比例不足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西夏境内自然灾害频繁,植物生长周期短,供给不足,在西夏灭亡的前几年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当时的荒旱、疫疾、地震等灾害频繁,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西夏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从灵州之战也能看出当时气候的严酷,刚十一月,千里黄河,就朔风成冰,冰厚得可以让两军的重骑兵在冰面上厮杀。据估计,西夏人口最多时不过300万左右,人口不足,自然影响战争的潜力,贫瘠的土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又限制了人口的进一步发展。在元灭西夏的最后几年,西夏经过与金的十几年战争,人口估计更少,当时西夏虽有号称六十万的军队,但精锐无几,二三百万的总人口,几十万的军队,军队人数多,大量的壮年劳力脱离生产,严重影响了本来就脆弱的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蒙古进攻夏积石州可以看出,当时冬季,正处西夏青黄不接之时,夏军是马无草兵无粮,士兵饿的走路都难,怎么能勇猛地冲锋陷阵。

阅读 ‧ 电子书库

西夏王妃供养图

加速西夏灭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不清敌友,西夏附蒙攻金的战略决策是加速其灭亡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两国相争,使两国国力得到极大削弱,而同期的蒙古却不断得到壮大,此消彼长下,加速了两国的灭亡。短视的西夏统治者没有意识到,鉴于西夏独特的地理位置,河西地区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桥梁,也是由大漠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蒙古对西夏的进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是其执行什么政策就能避免的。如果夏金达成联盟,就可以使蒙古腹背受敌。但是如果根据这个假设,夏和蒙不达成联盟的话,蒙古第一个要灭的可能就是夏国了。夏依附蒙古后,侵金只是在蒙古大举进攻金国时的趁火打劫。所以西夏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国力弱小,人口不足,错误的国策只是加速其灭亡的一个外因。

西夏灭亡除了以上的内因和外因之外,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蒙夏两国作战的具体战略战术问题。蒙古骑兵能征服四十多个国家,攻占数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不是偶然的,与其拥有一支世界无敌的超级骑兵战队是分不开的。而且蒙古军队每次出征前,都做极其周密的准备,兵马未动,间谍先行,总是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具体到灭亡西夏之战中,可以看出,蒙古首先通过数次对西夏的试探性进攻,达到了破坏夏金联盟的目的,在两国相互缠斗十几年,夏处于崩溃边缘之机,突率大军猛烈进攻西夏。再从最后灭夏的战术运用上看,成吉思汗兵分两路,选择重点突破,先弱后强,战略迂回包抄,断敌后路,并且把招降运用到了极致,极大的打击和瓦解了夏国军民的斗志。

反观西夏,面对强大的蒙古骑兵,确实办法不多,把失败归结在战略战术上有点说不过去,毕竟实力相差悬殊。有的说西夏固守城池,导致处处被动挨打,但反过来说放着城池不固守,主动出击败得更惨,其中也有多次蒙古军队兵临城下,夏守军主动出击,结果基本上全被干掉。

躲在城里,也是被动挨打,一时攻不下,蒙古军就一面长期围困,一面纵兵四处抢掠,就地解决补给。月有阴晴圆缺,国有新兴衰亡。一个强者走向没落之机,总要让位于另一个强者。当西夏这个没落的帝国遇到新兴的更具活力的蒙古帝国时,其灭亡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