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夏遗民神秘消失?

西夏灭亡后,神秘的党项民族也如谜一般的突然消失了,这一直是一个令后人关注的问题,也一直是一个令人争论不定的难题,综合有关的历史记载、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来看,西夏遗民的最终归属有以下几种:

一、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蒙古灭亡西夏后,党项人遂成为元蒙属民,系色目人之一种。当时元朝划分了四个民族等级,色目人属第二等。蒙古语译党项为唐兀(《元朝秘史》译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代以唐兀氏指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元朝时期,在西夏故地仍然生活着大批的西夏遗民,元朝曾多次从河西陇右签征数量可观的党项兵士,在元朝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中都有专由党项人组成的军队,称“唐兀军”,设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由党项人任职。西夏灭亡后,元朝为了加强对西夏故地的统治,设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简称为西夏行省,后改为甘肃行省,任用党项人管理其他各路诸事务。

公元1302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刻西夏文字大藏经三千六百三十余卷,然后在西夏的兴州和凉州两地布施,说明了当时居住在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二、投靠元朝为官的党项遗民

西夏亡国后,一少部分党项贵族统治者投靠了元。西夏党项人在元朝的统治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初比较著名的为元所用的党项人有,翰林学士高智耀、南台御史中丞亦力撤合、湖广行省平章李恒、宣政院使杨暗普、知枢密院事暗伯等。

在元朝中期,最有名的是前后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的党项人乞台普济,他是武宗的保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后因功被封为庆国公、安吉王,权力显赫一时。任职元中兴路新民总管的党项人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因垦田立下大功,为元朝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忽必烈的嘉奖。元顺帝时,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任要职的党项人约占前朝总数的一半。顺帝的8位重要谋臣中就有平章政事阿乞刺,参知政事纳麟两位党项大臣。元朝后期,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最负盛名的是余阙。

在元朝的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中不但有大量杰出的党项人,而且在元朝的军事活动中党项人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西夏遗民不仅是元朝的重要兵源来源,而且许多能征善战的党项将领为元朝的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投金的党项人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人投奔金朝,金朝统治者将他们分别安置在河南的不同地区,给他们田地耕种,并派有专人管理。这部分党项遗民随着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相互聚居,慢慢地被同化。

四、迁徙各地的党项遗民

除了以上这些留居故土,投奔元金的西夏遗民,还有大量的西夏遗民迁徙各地,但是他们究竟都迁徙到了何地,是后人讨论争论的焦点。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西夏亡国后的党项遗裔迁徙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四川西康木雅地区

西夏国灭亡后,一支主要以从事畜牧生产的党项人,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当地藏民称其首领为“西吴王”,即“西夏王”。该政权与蒙元并行存在了一个世纪。明初,曾出兵助朱元璋征讨明玉珍,立有战功,1408年(明永乐六年)被授予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从此世为明正土司,直到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因嗣绝停止世袭。木雅地区的西吴(夏)王国,前后经历了470余年。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伍尔芬敦曾赴西康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当地部分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他们有可能是西夏亡国后南徙川康的党项人后裔。1944年,四川大学邓少琴先生曾两次深入西康地区进行历史考察,他认为当地居民并非为原始居民,是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王族逃亡到了这里。以当地的遗迹和历史文献相印证,写成《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一书。

1980年,宁夏社会科学院李范文教授深入四川木雅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并参照汉藏文献记载,他认为木雅人是西夏亡国后南迁的党项遗民和当地的党项原始居民弭药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今天木雅人的总数约有一万多。木雅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一般在外讲藏语,在家讲木雅语。另外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土著居民的语言与藏语差异较大,与木雅语也有所不同,而与西夏语十分接近,因此李范文教授认为道孚人不是藏族,很可能是未曾北徙的党项原始居民弭药人的后裔,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深入此地从语言上对木雅人的调查。

尚未与周围藏族同胞完全融合的木雅居民,极可能是西夏民族比较纯粹的后裔。另据藏文史籍载,西夏国亡前后有一部分党项王族曾经迁到了西藏的后藏地区,后来又同藏族融为一体。

2.河北的党项遗裔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韩庄,当地村民在一座废弃的寺庙里,意外发现了两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经幢。后来经过西夏史研究者对经幢上西夏文的解读,得知它是一批党项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兴善寺亡僧而立的胜相幢,正文刻有西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外,结尾刻有汉字年号和八十多个党项人的姓名。著名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上的西夏文铭文,为西夏灭亡一百多年后的1345年所刻。保定韩庄出土的两个西夏文经幢,证明有党项人在当地聚居,并且仍在使用他们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

3.安徽的党项遗裔

安徽党项后裔主要是著名的余阙及其后裔,先世居武威,他的父亲沙剌臧卜因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做官,后来他的整个家族都迁到庐州,余阙在元末为安庆守帅,后城破死节。从两部《余氏宗谱》来看,在安徽合肥和安庆等地共有余氏后裔约五千余人,他们今天都已彻底汉化,已经与当地汉族人民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

1984年,马明达发表《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一文,文中写道党项名将昂吉儿自元初即统领一支唐兀军驻守庐州,后子孙世袭其职,整个元代,庐州的镇戍军皆由党项人组成,余阙家族定居庐州当与此背景有关。由此可见,移居安徽的党项人远不止余阙一族。

4.河南的党项遗裔

从元代文献来看,当时移居河南的党项遗民数量相当可观。在河南省濮阳市发现杨氏族谱和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证明,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的十几个自然村的四千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西夏党项族最大的移民族群。

杨氏的先祖世居西凉州,西夏灭亡后归附元朝,跟随蒙古军队征战多年,后来定居濮阳,改姓为杨氏。杨氏家族虽然聚族而居,但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已经被汉化,语言、生活习俗现在与汉族毫无二致。身份证上他们早报的都是汉族,有的私下自称是蒙古族,可能是他们的祖先在元朝为官时说过自己是蒙古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