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三节 帝国消亡后的背影:神秘的东方金字塔
1972年6月的一天,兰州军区某部在贺兰山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破碎的古代陶制品,还夹杂一些形状规则的方砖。
令战士们惊奇不已的是,方砖上还刻有象汉字一样的古怪文字,却没有一个人认识。军区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挖掘,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迅速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并开始抢救性挖掘。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十几天后,一个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精美的武士像等工笔壁画,以及精美的工艺品、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上布满了奇特的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方砖上的神秘文字就是传说中的西夏文。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贺兰山下静卧千年之久的西夏王陵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西夏王陵是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更是一个消失了近八百年的神秘王朝的标本和缩影。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处于贺兰屏障下、黄河怀抱里的王陵,是“后有走马岗,前有饮水塘”的上吉之地。西夏陵虽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大致外貌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至今高耸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西夏王陵
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约五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九座帝王陵,约250座王公贵族的陪葬墓。西夏陵区中的帝陵是按时代的先后,从南向北排列,陪葬墓则分布在帝陵的周围。
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与北京明十三陵、河南宋陵规模相当。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历朝历代帝王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起到了防止被盗的屏障作用,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墓室建在高大的封土下方,但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十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保护性作用。
另外,西夏陵的墓道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是帝王陵墓建造中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西夏皇帝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从考古发掘显示,与奢华的唐宋帝王陵相比,西夏陵的墓室也显得简朴得多,墓室分为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的三室洞式结构。这些都是西夏陵独特的创造性设置。
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帝陵是西夏陵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保存较好的部分。九座帝陵皆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每座帝陵大约有十几座各式建筑,总面积都超过了10万平方米。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包砌砖和石灰面,屋檐挂瓦,屋脊饰有各种琉璃和灰陶的装饰物。
西夏陵区出土的铜斧、铁焦斗
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堆积厚处近1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辨。西夏帝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墓道、陵台等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九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变化。陵园自南而北,以东西对应的鹊台、碑亭及平面连接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组成陵园的基本结构,以外城、角台、碑亭、陵台的变化形成了陵园多种布局和风貌。每座王陵都有四座角台,角台之上建有楼阙,自成一体的建筑,极为罕见。
九座帝王陵分别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其中的三号陵泰陵是其中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为墓葬的主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嵬名元昊。近年来,在对三号陵的保护性发掘中取得了重大的发现:陵园建筑中的阙台、角楼、角台、陵台都建成了塔的形式,陵城的墙体修筑成连续的弧形,主要建筑都呈圆形。从而一方面反映了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以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将自己视为“天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教对西夏陵园建筑的影响至深。三号陵园的保护性发掘,使西夏陵园的地面建筑形制首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改变了以前人们对西夏陵园形制的许多看法。
西夏陵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内含的大量文物古迹,集中反映了西夏历史文化特点,是向人们展示了西夏文化的博大。
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亲贵臣的墓葬。陪葬墓一般都规模小,形制简单,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规模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和墓冢几部分组成。陪葬墓的墓园建筑多已坍塌倾圮,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冢仍高高耸立。
鎏金寒山铜造像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生活用具、随葬品等多种品类,石、陶、瓷、铜、铁、金、骨等多种材质。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皿器、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夏经卷插图义勇武安王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西碑亭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
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保护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出土,鸟身,腹部以上作人形,双手合十,身缀璎珞,宛若菩萨。
“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好音鸟、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后作佛教“极乐世界”之鸟,被描绘成人身鸟形。《旧唐书》中曾记载元和六年中亚国家向大唐进贡“迦陵频伽”,当时可能是真正的鸟。在此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中国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迦陵频伽在唐代以后的佛教壁画或建筑中时有出现,但用于帝王陵寝还属罕见。
灰陶伽陵频迦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个“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醒目的建筑是一座如窝头的夯土堆,一般认为它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但塔式建筑为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又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至于这座陵塔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至少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有首《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的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四、西夏王陵的布局。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九座帝王陵呈北斗星的位置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