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草原帝国的迷人风情画卷

西夏与辽、宋、金鼎立时期,西夏无疑是人少、地小、物资匮乏的政权,但它却能周旋于各大国之间,立国时间长达二百年,同时在与各大国的军事斗争中亦能胜多负少。其原因一方面与党项人的勇猛善战有关,另一方面西夏军队所配备的先进兵器也是其屡次取胜的重要原因。

西夏的冶铁工艺比较发达,打造出来的刀、剑十分出名。西夏剑有“天下第一”的美誉,夏人剑不但锋利无比,更是制作精美,堪称工艺品,往往被当作赏赐、馈赠的珍贵物品。就连北宋的皇帝赵桓都随身佩带把玩,戍守边疆的大臣也以从皇帝那里获得西夏剑作为最高规格的赏赐。充分说明夏国剑精湛的制作工艺。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十分欣赏西夏剑,“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锘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这首诗是苏东坡得到一把西夏剑后,兴奋之余命晁补之做的赞美西夏剑的诗歌。西夏刀同样十分出名,元昊为了笼络党项豪酋,就曾赏赐宝刀给“天都天王”野利遇乞。除了刀剑之外,西夏其他兵器同样十分先进,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西夏的神臂弓在三百步外,能射穿很厚的物品,杀伤力很高。西夏的神臂弓传入中原经改良后,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成为宋军的主战武器。西夏的旋风炮体积小,轻便灵活,石弹可以随驼队用筐运载,是攻城作战的理想武器,杀伤力巨大。

阅读 ‧ 电子书库

西夏战士的铁衣

西夏的金银器造型轻巧,外表光莹,做工精细。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重188公斤,造型逼真,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制作它,需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焊接、抛光和鎏金等工艺于一体,工艺十分复杂。

党项人的感情浓烈,爱到深处可以死。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很激烈。当青年男女相爱到感情极深的时候,他们不是举行婚礼,而是跑到当地最高的山上一起自杀,认为这才是“男女之乐”。家里人也不悲伤,把他们的尸体找到后,用彩绸包好,外层再用毡裹扎,杀牛设祭。然后立一个数丈高的木架,将二人的尸体放在上面,传为飞升上天。男女两方家族在下面击鼓饮酒,尽日而散。西夏也有谚语云:“同日死,命不惜,同睡寝,仍照旧。”说明了党项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独特方式。

党项人的婚姻制度,在隋唐时期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群婚习俗。党项族迁入西北,特别是西夏政权建立后,随着社会发展,婚姻制度受到汉族的影响,婚姻形式开始以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为主,家庭以一夫一妻及多妻的家庭为主,但姑舅表婚盛行。平民百姓一般一夫一妻,至于地方豪酋等有钱人家,则一夫多妻。马可波罗在叙述西夏的婚俗时指出:“一般人可以娶二、三房妻室,甚至还有更多。但有些人却比较少,完全根据男人维持妻妾的能力大小而定。因为他们的妻子不但没有丰富的嫁妆,相反,还要分享丈夫的牲畜、奴婢和金钱。结发妻子在家庭中享有比较优越的地位。丈夫如果发现妻子有不贞或其他不法行为,或自己感到厌恶时,可以随时休弃她们。”说明西夏人娶几个妻子完全视个人财力而定,与其他封建制婚姻制度一样,妻妾地位相对低下。

1990年,位于拜寺口沟内的一座古塔被盗墓分子炸毁,这座古塔是西夏唯一有具体纪年的古塔。考古工作者在对现场的清理过程中,意外地从炸塌的砖块中发现了一套用西夏文印刷的九卷本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其他几件非常珍贵的西夏文物。文献记载,发明中国最早木活字印刷术为元代王稹,但是《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意外出土,填补了中国木活字印刷史上的空白,也刷新了世界印刷史的空白,将木活字印刷术提前了整整一个时代。

西夏的酒文化十分发达,所酿的酒均属上品。西夏的酿酒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要追溯到党项族的祖先羌族时期。羌族是更为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上,由于地广人稀和气候寒冷,羌族人靠饮酒来驱除寂寞、抗拒严寒。此外,他们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好酒的天性。他们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虽然不种植农作物,种植业处于未开展的状态,没有五谷,可是却学会了造酒。虽然没有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作为造酒原料,可是青藏高原给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原料——野生的大麦。《旧唐书》上就记载着羌族人“求大麦于他界,酝以为酒”的事情。这也是我国北方用麦造酒的最早记录。

西夏崇尚中原文化,但传世的文学作品不多。崇宗乾顺特别重视汉文学,他本人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作《灵芝歌》,现在全文已不见记载,在清理西夏陵仁孝碑亭时,发现《灵芝歌》的部分内容残碑。留传于世的西夏文学作品,以诗歌谚语为主。有一首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开头三句是“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被历史学者引用作解释党项族称与历史源起的根据。谚语是西夏文学的宝贵遗产,由西夏文学家梁德育和王仁持收集整理的《新集锦合辞》,包含有众多富有哲理的诗歌和谚语,内容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黑暗、赞颂美好事物等。

党项人能歌善舞,早期党项人的乐器较为简单,“琵琶、横吹,击缶为节”。横吹即竹笛,是党项人发明的,又称羌笛。这里婉转悠扬的羌笛就是党项人的竹笛。唐朝起党项人就开始接受中原音乐,到宋代李德明时,更是尊崇宋朝的制度。到仁宗时,西夏音乐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仁宗令乐官李元儒参酌中原乐书,更定音律,赐名新律。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夏音乐内容不但更加丰富,而乐器种类众多,据骨勒茂才的《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笛、笙、吹笛、大鼓等。西夏还设有“蕃汉乐人院”,是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

西夏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佛教绘画上,其中又以石窟壁画最具代表性。石窟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寺中。其中精品多在榆林窟中,如壁画中的乐舞图、飞天、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像、唐僧取经图等是西夏绘画作品中的精品。

阅读 ‧ 电子书库

西夏时期的供养人壁画

榆林窟中供养的人像,无论男女,都身材修长高大。男像圆面高准,两腮肥硕,体魄魁伟,充分体现了党项人粗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在西夏的东部那仁乌拉山中,有许多西夏时期的岩画。内容有牲畜、太阳、骑者等,岩画画风简单、质朴、粗犷,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绘画作品。是西夏绘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黑水城中的版画《卖肉图》和《魔鬼现世图》,均构思巧妙,层次分明,描绘生动逼真,刀法娴熟,充分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从写实到写意方面的高超画技。

阅读 ‧ 电子书库

西夏九叠篆铜官印

西夏的书法和汉字书法一样,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主要有楷书和行书。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多见于西夏官印,文书和契约多用行书。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的竹笔,是用来书写硬笔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