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给匈奴送去小公主
刘彻继位之初,继续推行和亲政策。公元前137年,他派时年63岁的公孙弘出使匈奴,与匈奴结下友好关系。
汉朝皇帝很年轻,汉朝接下来会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军臣心里没底,就决定利用公孙弘来访之机试探一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公孙弘见到军臣后,照例重申刘彻将延续先皇定下的和亲政策,继续与匈奴和平共处。军臣要求将刘彻的女儿送来匈奴和亲。公孙弘说皇帝很年轻,公主年龄太小,等成年后一定送来。同时,公孙弘又提出,刘彻打算恢复因军臣背盟而撤销的关市,每年继续赠送匈奴大批如金帛、丝絮等贵重礼物,数量甚至可以加倍。
在公孙弘面前,军臣非常傲慢,中行说也对公孙弘多方刁难,但公孙弘逆来顺受,低调应答,处处迁就,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将刁难一一化解。
军臣无奈。他已经过了血气方刚的年龄,暴戾之气减少了不少,况且,公孙弘说得头头是道,他也不得不正视现实。刘彻才十几岁,公主是个小孩子,让人家现在就送来,说不过去。这几年,互市关闭之后,汉朝又不给钱财和生活用品,匈奴人想越过长城去抢,又被守军阻击,难遂心愿,日子过得很窘迫,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享受汉朝奢侈品的匈奴贵族很不适应,颇有怨言,恢复互市也好,至少可以缓和匈奴贵族的不满情绪。基于这样的考虑,军臣同意继续与汉朝和亲休战。
为了表示和亲的诚意,军臣表现得空前积极,不时派人带着几匹骏马来到长城要塞,由胡巫祈祷祝福后,送进关内转交刘彻,以示善意。当然,匈奴人抢掠的本性没有变,在和亲期间,匈奴军队仍不时小股侵扰长城边塞,弄得汉朝边境的军民群情激愤。
公孙弘带着军臣恢复和平的答复返回了长安,向刘彻复命。但是,他在匈奴的言行举止很不符合刘彻的心意。刘彻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认为在傲慢无礼的军臣和百般刁难的中行说面前,公孙弘的言行太宽容迁就,丢了汉朝的脸面,就免了他的职务。
刘彻即位后,志在征讨匈奴,为先辈报仇雪耻,主和的老臣一个个被他冷落,一批主战的大臣受到了重用。他一面继续和匈奴和亲,一面开始为征讨匈奴进行军事准备。他让投降汉朝的匈奴人秘密训练汉朝骑兵,使汉朝骑兵的训练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进行军事准备同时,刘彻又展开了外交攻势,从结交西域各国入手,削弱匈奴的实力。
当时,西域主要是指敦煌、祁连山以西,葱岭以东和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西域分为两路,天山北麓是天然的优良牧场,已被匈奴占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天山南麓气候干燥,可耕种地区狭小,且难以放牧,在汉朝初形成了36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畜牧业,有城离庐舍,故称“城离诸国”。36国从其地理分布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末、于阗至莎车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轮台、龟兹至疏勒为北道诸国。在南北道之间,是一望无际的塔里木大漠。西域的居民主要有氐、羌、匈奴、月氏和塞人等各族部落,人口总计约30余万。
在刘彻登基之前,天山南路诸国也被匈奴征服,归属常驻焉耆的匈奴僮仆都尉管辖。僮仆都尉往来于诸国,征收粮食和羊马,把焉耆变成了匈奴在天山南路的补给站。而葱岭以西的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
如果能联络西域各国,结成军事联盟一起夹攻匈奴,那么可以分散一些匈奴的兵力,战胜匈奴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退一万步讲,即使不能与西域各国结盟攻击匈奴,只要能分化它们与匈奴的关系,让它们保持中立,就对汉朝征讨匈奴非常有利。
公元前138年,刘彻接到一份由匈奴叛逃到汉朝的人的奏报:当年老上击破月氏,将月氏王的头盖骨制成酒杯,月氏人一直立志报仇却苦于没有盟友相助。刘彻立即决定派人前往月氏,与其结盟,共击匈奴。在刘彻的授意下,年轻的张骞率领100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进发,出使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图
前往月氏,要途经匈奴境内。在经过匈奴辖区时,张骞等人被匈奴人抓获了。军臣得知张骞是出使月氏的使者,愤愤地说:“月氏在我国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请问,如果我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
生气归生气。军臣也没怎么为难张骞,将他幽禁起来,还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了他,企图以此软化他,让他像中行说那样为匈奴人服务。
不过,刘彻此举还是让军臣有些担忧,因为扣留了张骞,难保刘彻不会派其他使者前往西域。中行说趁机煽动军臣断绝与汉朝和亲,趁早教训一下刘彻,让他打消对匈奴的异心。于是,军臣决定在和亲问题上大做文章。
公元前135年,军臣派使者前往长安,催促汉朝赶快送和亲公主。这时,刘彻才21岁,亲生女儿连10岁都不到。军臣这种做法,与当年冒顿要娶吕后的做法如出一辙,目的就是要激怒对方,挑起战争。他认为,刘彻年轻气盛,容易被激怒。
刘彻确实被激怒了。不过,他没有失去理智。他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如何对应匈奴这次催亲。为此,主战派和主和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大行王恢平日里负责接待匈奴等各国使者,受尽了匈奴人的窝囊气,他劝刘彻与匈奴决裂,不必再送公主去塞外受苦。因为匈奴人毫无信义可言,这么多年来,他们总是在和亲后背盟,而汉朝为了求和,又不得不加倍送给他们钱财。这样反反复复不仅消耗了国力,而且让匈奴人变得更贪婪,总有一天,他们的要求会超过汉朝所能承受的极限,那时候,双方照样要决裂开战。况且,匈奴人口不过数十万,抵不上汉朝一个大郡,如果现在下决心一战,一定能打败匈奴。
但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提出了两个现实性问题:第一,汉朝从来没打赢过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不能将一些边境上的小规模战术性胜利视为必然能战胜匈奴的例证。当年高祖皇帝率领身经百战的将士,尚且奈何不得了冒顿,更何况长期远离战争的我们。第二,匈奴人口是少,而且居住分散,与汉朝人口根本不成比例,但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汉军出塞后,很难捕捉到他们的主力,与之决战,而匈奴人则能凭借他们超强的机动性,随时可以集结大军报复。汉人是定居的农耕民族,人民被土地拴着,不能离开故土,如此一来,谁的损失更大,还用说吗?
韩安国不是主和派,从军经验比王恢丰富,他这一席话赢得了绝大部分朝臣认可。年轻气盛的刘彻也意识到这时对匈奴作战没多大胜算,只得暂时按捺住雄心,将年幼的公主送了过去。
这是耻辱!他发誓要雪洗耻辱!
军臣见刘彻服软了,将公主送来了,又怀疑汉朝送来的公主是假的,想方设法欺凌和折磨公主,以激怒刘彻,挑起战争。他深信,目前匈奴对汉朝在军事上依然处于优势,汉朝实力正在崛起,只要挑起战争,就可以防止汉朝崛起,让它继续对匈奴低三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