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中的“儿单于”

詹师卢继位时只有15岁,被汉朝人称为“儿单于”。

刘彻正在策划新一轮对匈奴的战争,听说乌维死了,“儿单于”继位,便改变策略,将战争手段转变为分化手段,决定瓦解匈奴内部,让匈奴人自相残杀,最终两败俱伤,臣服于汉朝。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刘彻向匈奴派出了两个使者:一个前去吊唁乌维,一个去慰问匈奴右贤王。

为什么去慰问右贤王呢?刘彻认为,右贤王是乌维的大弟弟,在匈奴有人缘有威望,肯定不会听从15岁侄子的话,派人前去慰问右贤王可以试探他有无做单于的野心,顺便调拨离间一下,为匈奴内争埋下种子。

遗憾的是,右贤王的理智超过了刘彻的想象。看出刘彻派人慰问他的意图后,右贤王立即逮捕了汉使,将他交给了“儿单于”。“儿单于”得知汉朝使者在匈奴活动,索性将所有汉使逮捕,同时将匈奴部众继续往西北迁徙,将军队部署为两翼,令左贤王部的左翼防备云中郡的汉军,左贤王部的右翼防备敦煌郡的汉军。

刘彻得知汉朝使团全部被捕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扣留所有匈奴使者。双方不断对等报复扣留对方使者,竟然达十余批之多,但战争还是没有打起来:一方面“儿单于”躲得远远的,防得紧紧的;另一方面,刘彻认为深入草原作战风险太大,毕竟汉朝已经没有了卫青、霍去病这种善于远距离突袭的将领。

双方都在等待时机,最先等来时机的是刘彻。

原来,“儿单于”即位那一年冬天,匈奴遭遇了罕见的雪灾,牲畜因为饥寒损失极大。迷信的匈奴人普遍认为,这是“儿单于”年少无德、好杀伐,得罪了上天,继而降下的灾难。于是,一部分匈奴人想反叛“儿单于”。匈奴左大都尉派出心腹联络刘彻,说:“我想杀了单于投降汉朝,只是汉朝太远,如果汉军能前来接应,我就立即起事。”

有这样好的机会,刘彻当然不肯放过。他派公孙敖在塞外修筑受降城,准备接应匈奴左大都尉率部来投降。但是,左大都尉认为,受降城距离单于庭太远,难以及时策应,迟迟不肯动手。

刘彻无奈,只好派遣霍去病手下最得力的悍将赵破奴率领2万精锐骑兵从朔方郡出发,走了两千多里,到浚稽山去接应,同时派人去通知左大都尉。

看到赵破奴率军逼近,左大都尉如约反叛。然而,他拖得太久,消息已经泄露,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先被“儿单于”给杀了。

砍了左大都尉的脑袋后,“儿单于”调集单于庭和左贤王两部共8万骑兵,攻击赵破奴率领的汉军。见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赵破奴立即撤军,无奈撤退至距汉军据守的受降城不到400里时,被匈奴骑兵追上包围。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未分胜负,当天晚上,赵破奴饥渴难耐,亲自出去寻找水源,遭到匈奴军队伏击而被捕。

阅读 ‧ 电子书库

匈奴骑兵

“儿单于”非常高兴,第二天令人押着赵破奴到汉军阵前喊话,让汉军放下武器,投降匈奴。根据《汉律》,军队主帅有失,其余将士都要治罪。赵破奴被匈奴人抓获,汉军每个将士都会受到牵连,加上赵破奴率领的这支汉军有不少将士都是从匈奴那边投诚过来的,不想为这件事回去接受惩罚,于是纷纷投降了匈奴。

汉军精锐骑兵集体投降匈奴,这是汉朝对匈奴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这件事严重打击了汉军的自信心,振奋了匈奴的军心。自军臣单于以来,匈奴还从未像这样扬眉吐气过。

“儿单于”挥军长驱直入,尝试攻击受降城未果,便绕过受降城,侵入汉朝边境大肆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这一仗无疑是对刘彻的当头一击。他清醒地意识到,自漠北之战后,匈奴人退到漠北,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恢复,“儿单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少不更事,相反,他很有几分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的雄才大略,自己太小看他了。

刘彻不得不调整战略,做好长期对匈奴作战的准备。

这一仗大大提高了“儿单于”的威望。他信心十足地要率领匈奴复兴,在匈奴贵族面前更加骄狂起来。

有句话说得好,“天要其亡,必令其狂”,任何骄狂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公元前102年夏天,“儿单于”又一次率领大军攻打受降城,但是,匈奴大军尚未到达受降城,“儿单于”就突然死了。他到底是暴病而死,还是被随军出征的匈奴贵族合谋害死,不得而知,只是在他死后,匈奴贵族没有立他年幼的儿子为单于,而是立乌维单于的弟弟啕犁湖为单于。

“儿单于”就像一道闪电,虽有光亮之处,但瞬间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