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北匈奴的西迁之路
北匈奴在公元91年被东汉彻底击败后,漠北和西域已经没有了北匈奴的生存空间,北单于率少数随从侥幸逃到了乌孙。他们在乌孙停留了一段时间,发现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就继续西迁以拓展生存空间。北单于带着精壮人员去了康居,而将老弱病残留在了乌孙。到了南北朝时期,兴起于漠北的游牧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屡次侵扰乌孙。乌孙无力抵抗,只得向西迁徙,当年留在乌孙的北匈奴人趁机在乌孙故土建立了新国家——悦般。悦般起初还与柔然交好,不久就反目成仇。双方屡次交战,强大的柔然不断向悦般施压,迫使悦般不得不迁徙离去。
北单于率领精壮人员离开乌孙进入康居后,与当年北匈奴郅支单于被杀后留在康居的部分匈奴后裔会合。但是,他们在康居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康居的生存空间依然不足以复兴匈奴,又继续西迁。多年以后,匈奴人的后裔来到了阿兰国。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阿兰也称阿兰聊,又叫奄蔡,位于康居以北2000里处,即顿河以东、高加索山脉以北。这里是茫茫大草原,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且阿兰的风俗与康居类似,在康居住过多年的匈奴人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阿兰人属于伊朗人种,居住在四轮或六轮的大篷车里。阿兰人擅长养马,国力不算弱小,拥有10余万军队。但北匈奴人曾与强大的汉朝长期较量,见过大世面,作战经验丰富,并不认为阿兰的实力有多强大,加上他们是流民,要想生存,就必须要夺取生存空间。
公元374年,北匈奴人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发起进攻。阿兰人奋起抵抗,两军在顿河上大战。阿兰人以战车为主,战车的机动性、灵活性远不能和骑兵相比。在勇猛的北匈奴骑兵冲击下,阿兰军大败,国王被杀,国家被征服,除了少部分阿兰人逃散到外地,大部分阿兰人接受了北匈奴人的统治。阿兰武士被吸收到北匈奴人的队伍中,成为北匈奴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游牧民族的习性是相通的,他们崇拜强者,战败后甘愿投入强者的怀抱,成为强者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北匈奴人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不断有沿途的游牧部落加入其中,队伍逐渐壮大。而这也是西迁匈奴人强大和消失的重要原因。
阿兰灭国后,北匈奴首领巴拉米尔乘胜渡过了第聂伯河,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位于阿兰西边的邻居东哥特。
位于黑海北岸的东哥特是一个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庞大国家。当北匈奴大军攻入东哥特时,以前被东哥特征服的很多部落乘机造反,东哥特很快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屡战屡败,一年后彻底失败。东哥特王亥耳曼纳奇兵败自杀,王子威塞米尔被北匈奴人杀死,一部分东哥特人投降,成了北匈奴军队中的一员,另一部分东哥特人向西逃跑,投奔了西哥特。
北匈奴人的出现与征服行动,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巨大震动,让欧洲人既嫉恨又恐惧。在约旦尼斯的《哥特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至今为止不为人知的种族从遥远世界的角落里冒出来,像一阵从高山中骤然而降的暴风雪,将一切挡在它们前进道路中的物体连根拔起、毁灭殆尽。”在他们的心目中,北匈奴人就是两只脚的禽兽,是巫婆和魔鬼的后代,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这种魔化北匈奴人的做法虽然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些许安慰,却在客观上刺激了北匈奴人的雄心,成就了他们在欧洲的丰功伟绩。
当北匈奴人征服了东哥特、向西哥特挺进时,西哥特人因为恐惧,很快就失去了抵抗意志。刚开始,他们还试图凭借德涅斯特河的天险负隅顽抗,但北匈奴人留下少数人在河对岸作掩护,大部队却从上游偷渡德涅斯特河,然后从侧方攻击了西哥特军队。北匈奴大军一到,西哥特人立刻崩溃,满怀恐惧地逃离他们的田园和村庄。北匈奴人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魔鬼,更是一场噩梦。在北匈奴人面前,他们失去了抵抗意志,以至一两个北匈奴骑兵就可以屠杀一整村的百姓。
西哥特王国崩溃了,举国上下成为难民,他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虽然他们先前的领袖阿塔纳里克曾与罗马皇帝瓦林斯达成协议:不得渡过多瑙河,但事到如今西哥特人已经顾不上条约了。因为他们不是去侵略,而是为了活命。西哥特王菲列迪根率领西哥特人渡过了多瑙河,渴求罗马允许他们过路,能到色雷斯山谷中重新安家,苟延残喘。
但是,罗马皇帝瓦林斯也担心遭到北匈奴人攻击,决定趁西哥特人危难之际,强迫并利用他们充当炮灰,抵御即将到来的北匈奴人。于是,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瓦林斯与菲列迪根达成了一项交易:西哥特人可以渡过多瑙河,但要交出武器,并在罗马边境省份生活,以备在罗马遭到入侵时保卫帝国。
公元376年春夏之交,一无所有的西哥特难民渡河进入罗马境内,等待他们的是罗马地方行政官员们的“慷慨”迎接:许诺中的粮食、土地和房屋早就被贪官污吏们中饱私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阴险的圈套。
西哥特人愤怒了,开始酝酿反抗罗马的斗争。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一天,卢皮奇努斯邀请菲列迪根等西哥特部落首领到马西安诺堡商议援助方案。慷慨的卢皮奇努斯操持了一场盛宴,但城墙外聚集的西哥特民众们却在流言蜚语中暴躁起来,他们收缴了一小队罗马士兵的武器。卢皮奇努斯闻讯,处死了菲列迪根的侍从作为报复。就在他打算进一步杀光西哥特人时,菲列迪根冷冷地说,现在唯一能够重建和平的方法就是让他完好无损、自由地回到他的人民中去。卢皮奇努斯想了想,知道当时他根本没有胜算,只好释放了菲列迪根。菲列迪根立刻策马逃离,回去后立即点起了战争的火焰。
西哥特与罗马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一无所有的西哥特人四处劫掠,瓦林斯亲自率军前往镇压。但是,西哥特人很快在劫掠中武装起来。
公元378年8月9日,瓦林斯与菲列迪根在阿德里雅堡展开决战。决战的结果是,西哥特的重装骑兵将罗马的重装步兵砍成碎块。1万多名罗马士兵战死沙场,瓦林斯本人也未能幸免。这一战动摇了罗马帝国的根基,帝国辖区内的蛮族从此不再服从帝国高层的命令。
菲列迪根死后,新任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与新任的西哥特首领阿坦那利克达成了妥协。双方签订协议:罗马给予西哥特人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和半独立的地位;而西哥特人则承诺在自己首领的带领下为罗马而战。
在西哥特人与罗马帝国展开混战时,北匈奴人控制了从乌拉尔山到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辽阔草原,占据了足以让匈奴复兴的地盘。
但是,他们并没满足。不久,他们通过喀尔巴阡山山口进入匈牙利,征服了周边的日耳曼部落,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北匈奴西迁至此结束。
但是,西迁后的北匈奴与地处中国漠北的匈奴有所不同。他们以散漫的部落状态散布在各占领区,不同的匈奴部落时而联合,时而分散,甚至单独迁徙或与敌人联合,无法形成持久的合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欧洲的复兴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西哥特人陆续渡过多瑙河之时,一小部分北匈奴人也随之渡河,罗马被迫默许这些北匈奴人在境内生活。北匈奴人在潘诺尼亚和下摩西亚地区驻扎下来,由于他们需要时间消化掉投降并加入其中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北匈奴人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相对安分,并没有发起大规模战争。
北匈奴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想贸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当他们想发起军事行动时,总是先以小股力量袭击各邻国,试探各邻国的军事实力和对战争的反应,等弄清楚这些问题后,他们再将战争升级,把祖先冒顿的神威传播到欧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