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另类的炎黄子孙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王朝,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都与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密切相关——匈奴!
如果秦朝和汉朝不打败匈奴,就不可能真正强大,也无法证明它们强大;如果不是因为有匈奴这个强悍飘忽、防不胜防的对手,秦始皇等人就不会耗费巨资和大量人力去修建万里长城。而没有万里长城,中国历史很可能改写,中华文明也不会完整地延续至今(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出土文物中的匈奴人形象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传说,商汤灭夏后,将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流放到了南巢。三年后,夏桀死了,他的儿子淳维(有的书上称为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和一些部众逃到了北方,依托于茫茫草原,以游牧为生,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匈奴民族。根据这种记载,匈奴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他的祖先为夏朝遗民的一支。当然,匈奴人并不全部是夏后氏的后裔。当时,随同淳维出逃的是一大批人——有奴仆,有下属官员,还有亲朋好友。
慢慢地,匈奴有了不少分支,比如山戎、猃允、荤粥等。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人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民族也归为匈奴。对于匈奴的分支,史学界没有定论,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大家都比较认同。
商朝时,匈奴的先祖们生存在遥远的漠北,到了周朝,才开始与周人有所接触,但匈奴的势力远不如周朝强大。先是周文王姬昌率部进攻犬戎(又称畎夷,匈奴的先祖之一),打败了犬戎,后来周武王又修建了洛邑城,把戎狄赶到了泾水、洛水北边,命令他们定时进献财物。在此后200年间,周朝处于强盛时期,戎狄不得不进献财物表示臣服,暂时收敛了锋芒,跟周朝双方和平共处。
这一状态最后被周穆王打破了。
周穆王是位风流天子,他听说西方昆仑山上有位绝代美女叫西王母,很想去见一见,道路却被诸戎所挡。不仅如此,当时诸戎已经有不安分的苗头了。周穆王一方面见西王母心切,一方面想收拾日益强大的戎狄各部,于是便借口“戎狄不贡”(戎狄没来进献财物),派了大批军队去攻打犬戎。最终周军活捉了犬戎5个部落首领,捕捉了4头白狼和4头白鹿。
狼是戎狄人的图腾,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白狼就是狼王,在戎狄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白鹿是祥瑞的动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周穆王活捉了4只白狼和4头白鹿,对戎狄是一种侮辱。从此,戎狄不再对周朝称臣了,与周朝势不两立。
此后周朝王室势力渐微,戎狄开始时不时前来骚扰,在中原杀人夺物。至周懿王时,周朝王室已无力保护百姓,中原百姓受不了,抱怨说:“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即我们失去家园全是因为猃允(对戎狄的一种蔑称)打进来的缘故。直到周懿王的曾孙周宣王即位,周朝才重新强大起来,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率领军队反攻,打败了戎狄,把他们赶到太原,又修建了朔方城,防御戎狄进攻周朝。天下重新迎来太平。可好景不长。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周朝虽然还能对天下的诸侯发号施令,在实力上让戎狄服气。但遗憾的是,周幽王太好色,导致他的儿子们争当太子,朝廷大臣分为两派,相互争权夺利。犬戎认为这是报复的好时机,便串通褒国,给周幽王送去了绝代冷美人褒姒。
得到褒姒的周幽王喜不胜喜,为了博得这个史上第一冷美人一笑,他甚至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趁机攻进镐京,不但葬送了西周的大好河山,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犬戎攻进了镐京,一阵烧杀抢掠之后还不想退出中原,盘踞在泾河和渭河之间,继续侵略和抢夺,最后还是来自西陲的戎族部落首领秦襄公率军打败了犬戎,救了周朝残余的势力,周朝才避免了被彻底消灭掉。秦襄公因为保护周朝天子有功,被继位的周平王封为诸侯。
这时,镐京满目疮痍,已不再适合做首都,周平王不得不迁都洛邑。周朝的国力大损,实力与普通诸侯国无异,诸侯不但不再听令于周朝,周朝甚至还不得不讨好一些大诸侯国,任他们摆布。
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不但中原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北方戎族部落也纷纷前来凑热闹,搞得中原诸国一个个焦头烂额。
山戎先是越过燕国攻打齐国,与齐釐公在齐国都城外大打出手,双方损失惨重。其后,又大举进攻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齐国请求帮助。齐桓公派出几个诸侯的军队向北进攻山戎,山戎大败而逃。
不久,戎翟开始强大起来。周襄王为了对付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就试图与戎翟搞好关系。他娶了戎翟部落首领的女儿做王后,与戎翟结成了军事同盟,共同起兵进攻郑国。
打败郑国后,周襄王马上甩了翟后。翟后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便联合日子同样不好过的周襄王的继母惠后,意图废掉周襄王,立惠后的儿子子带为王。她们邀请戎翟出兵帮忙,让子带当内应,打开城门,放戎翟兵马进城。周襄王被里应外合的子带和戎翟兵马打败,子带当上了周王,戎翟搬进了中原,在陆浑一带居住,东边与卫国交界,抢掠中原变得更加频繁和方便。
兵败的周襄王无奈之下派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有称霸中原诸侯的理想,见周襄王遣人来请求帮助,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各诸侯国派兵跟随他去进攻戎翟。人数处于劣势的戎翟军队很快吃了败仗逃走了,晋文公指挥联军进入洛邑后,把周襄王接了回去继续当周王,并杀了子带。
这时,秦国、晋国是最强的两个诸侯国,秦穆公、晋文公都是霸主。他们大量扩张领土,到处炫耀军队战斗力强,戎狄稍微不服气,他们就派兵攻打,戎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在晋文公强力打击下,戎翟被赶到西河的圜、洛一带,被称为“赤翟”“白翟”。而秦穆公自从得到由余辅佐后,派大量军队攻打西戎,征服了西戎8个小国。
在秦晋两国强力打击下,戎狄部落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只好化整为零,散居各处。就这样,陇西出现了叫绵诸、犬戎、狄獂等戎族部落;岐、梁、泾、漆的北边出现了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部落;晋国北边出现了林胡、楼烦等戎族部落;燕国北边出现了东胡、山戎等戎族部落。共计100多个戎族部落,沿溪谷一带分散居住,各有各的首领,很少与中原地区来往。直到100多年后,晋悼公派魏绛到戎翟去搞好关系,戎翟才向晋国进贡。
到了战国时期,那些被称为“戎”的塞外部落,有了新的称呼——匈奴。“匈”与“凶”谐音,意味着野蛮凶猛;“奴”就是下贱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一群凶猛、残忍、野蛮的奴才。显然,匈奴这个名字包涵汉民族对他们的畏惧、憎恨和鄙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