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三章 在苏联的工业区
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攻克斯大林诺——第6集团军夺取哈尔科夫——第一轮罗斯托夫争夺战——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奥尔伯特和三十名部下——伦德施泰德被解职——警钟响起
“南方”集团军群其他战线上的情况如何?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曼施泰因冲入克里木半岛之际,“南方”集团军群麾下其他的集团军正在内陆作战,他们进一步向东推进,到达了第聂伯河与顿涅茨河之间。
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升级为第1装甲集团军以来,一直追逐着被击败的敌军,目前已集结起来,准备进攻罗斯托夫。10月12至17日之间,经过激烈的战斗,亚速海上的塔甘罗格港(Taganrog)被德军攻占。这一胜利的代价,可以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步兵团第3连的遭遇加以说明。战斗结束后,这个连只剩下七个人,其他士兵都已阵亡。但德军成功地渡过了米乌斯河(Myus)。1941年10月20日,德军第1山地师从苏军第12集团军手里夺下了斯大林诺(Stalino)。这样一来,顿涅茨地区主要的武器装备生产中心,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落入到德军手中。根据希特勒的理论(他一直用这个理论对付他的总参谋部和总司令部,这个理论就是,夺取敌人的工业中心将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斯大林的失败现在已被确定。
10月28日,冯·克莱斯特大将率领第1装甲集团军的所有部队抵达了米乌斯河,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的第17集团军到达顿涅茨。四天前,赖歇瑙位于集团军群北翼的第6集团军,夺取了哈尔科夫这一巨大的工业中心。
但随后,南部战场与东线其他地区一样,秋季的泥泞阻止了一切行动。德军停顿下来。直到11月17日,霜冻降临后,克莱斯特才得以恢复他在右翼的推进。48小时前,陆军元帅冯·博克已在中央战线上展开了对莫斯科的进攻。
但俄国人充分利用了泥泞提供给他们的喘息之机。在高加索地区,铁木辛哥元帅组织了新的师、军和集团军。在他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中,有一个在当时几乎不为人知的成员,在组建新部队,特别是在组织党务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能力。他的名字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就在苏军最高统帅部不断组建起新的部队时,德军方面却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资源的短缺。他们在各处都没有预备队。如果苏军在某个地段达成突破,德军就不得不从其他地段抽调部队,以堵上缺口。东线战场的形势很明显,德军的每个集团军群至少缺乏三个集团军。
这是对紧张形势的一个严峻地阐述,同时也对“南方”集团军群参与罗斯托夫战役的部队提出了过度的要求。
11月17日,冯·马肯森将军的第3摩托化军,以第13、第14装甲师、第60摩步师和“警卫旗队”发起了对高加索这一门户的进攻。“警卫旗队”得到了第13装甲师第4装甲团的加强,在苏丹萨雷(Sultan-Saly)突破了外围防御。在其左侧,第14装甲师对大萨雷(Bolshiye-Saly)发起攻击。率领苏军第56集团军守卫罗斯托夫的列梅佐夫将军,对此作出的回应是猛攻第14装甲师的侧翼。于是,马肯森将军投入第60摩步师,向东进行侧翼攻击,以掩护自己的侧翼。
11月20日,德军的三个快速师攻入这座当时有50万人口的城市,随即径直向顿河冲去。“警卫旗队”第1营冲过罗斯托夫铁路桥,并将其完整夺取。与此同时,第60摩步师向东面和东南面一路猛冲,以掩护全军暴露出的侧翼,并攻占了阿克赛斯卡亚(Aksayskaya),而第13装甲师正在西面勇猛地追逐着后撤中的敌军。罗斯托夫,这座进入苏联石油天堂的门户,落入到德军手中。
这是个决定性的胜利。罗斯托夫的顿河桥梁远非单纯的河流渡口可比:这些桥梁通往高加索和波斯。英国和苏联于1941年8月底占领波斯,并建立起一条从波斯湾经大不里士,通往高加索前线的补给道路不是没有道理的。通过这种方式,苏联获得了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直接与其富裕的西方盟国相连接通道。古老的格鲁吉亚军用公路,从捷列克峡谷经过高加索,通向第比利斯,这条公路在十九世纪中期被俄国人征服,现在发挥了新的重要作用。
其结果是,罗斯托夫成为了一个交通中心,一个英国从波斯湾向苏联运送补给物资的中继站。苏军总参谋部当然要想方设法从德国人手里重新夺回这座城市,并阻止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挺进高加索。
以洛帕京将军指挥的第37集团军和哈里东诺夫将军率领的第9集团军,铁木辛哥展开了一场极为娴熟的行动。结果,马肯森转向南方,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由于兵力短缺,德军无法立即填补上这个缺口。铁木辛哥的机会来了。他挥师杀入这个缺口,直抵第3摩托化军的后方。这是个危险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马肯森不得不先把第13装甲师从前线调离,接着又抽出了第14装甲师,并将他们投入到受到威胁的图兹洛夫地区(Tuslov)的格涅拉利斯科耶大桥(Generalskiy Most)和布琼尼大桥(Budennyy Most)。但第3摩托化军后方的危机刚稍稍得以缓解,铁木辛哥又沿着东翼和南翼对马肯森这个遭到削弱的军发起了进攻。敌人的攻击重点落在第60摩步师和“警卫旗队”头上。
1941年11月25日,“警卫旗队”摩托化侦察营的摩托车手们,沿罗斯托夫南部边缘,面对顿河河岸,据守着一段五英里宽的区域,这里的顿河河面宽达2/3英里。但此刻,宽阔的河面并不是一个障碍,因为它已被冻结。天气极为寒冷,德军士兵严重缺乏抵御酷寒的装备。
清晨5点20分,警报响起。苏军的几个团——来自步兵第343和第31师,以及骑兵第70师,沿着整个防御宽度对德军阵地发起了攻击。而德军士兵只有三百人趴在防线上,他们抵御着苏军三个师的冲锋。第一次进攻由苏军步兵第343师担任。有那么一刻,德军士兵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俄国人手挽着手,唱着歌,欢呼着叫嚷着“乌拉”。冰冷的曙光下,几个营沿着宽广的正面向德军阵地而来。他们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就像一堵遍布长矛的生命之墙。现在,这堵墙壁朝顿河的冰面而来。随着一声令下,苏军士兵奔跑起来。他们的胳膊依然挽在一起,就这样冲过了冰面。
第2连连长,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奥尔伯特,正跟第3排的一挺重机枪守在前线上。“再等等,”他命令道。
冰面上,德军工兵埋在雪里的第一批地雷爆炸开来,在冲锋的苏军队列中撕开一个个缺口。但他们的大批人马仍在继续前进。
“开火!”奥尔伯特下达了命令。重机枪吼叫起来。紧接着,其他的武器也加入进这场地狱般的演奏会中。
就像一把巨大、无形的镰刀,德军的火力横扫着冲在最前面的苏军队列,把他们射倒在冰面上。第二波次的队伍也被刈倒。只有身处罗斯托夫的顿河河岸处,才能明白苏军步兵是如何冲锋并阵亡的。
越过阵亡和负伤的战友,苏军的后续波次继续先前冲来。每个波次都在被密集的弹雨射倒前,比前一波次更靠近德军的阵地。
19岁的机枪副射手霍斯特·施拉德,用颤抖的手指将一条新弹链塞入机枪的供弹器。他惊恐地大睁着双眼。机枪的枪管冒起了热气。这时,他听见自己的机枪组长喊了起来,声音像是从远处传来,“更换枪管!更换枪管!”
在第2连的防区内,苏军步兵第1151团以两个营的兵力发起了进攻。三个进攻波次被射倒在冰面上。此刻,最后一个波次以营级规模的兵力冲了上来,已经杀至守军的阵地。
俄国人冲入阵地,对德军的机枪组展开攻击。他们将德军士兵杀死在散兵坑中。然后,他们进行了重组。除非立即发起反击将苏军击退,否则,对“警卫旗队”侦察营的摩托车手们来说,事态将不可收拾。罗斯托夫南面的接近地,情况非常危急。
第1连防区内的情况同样变得越来越棘手。苏军的两个步兵团:第177和第248团,在这里发起攻击。最前方的进攻波次距离德军防线仅有20码。就在这时,三辆德军的自行火炮,炮塔上搭载着步兵,赶到了第2连的防区,他们立即发起反击,封闭了突入德军阵地的苏军士兵的退路。6名军官和390名苏军士兵举手投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负了伤。德军防线前阵亡的苏军士兵超过300人。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第二天,俄国人卷土重来。接下来的几天同样如此。
11月28日,俄国人杀入了第1连的阵地。他们是苏军步兵第128师的部队,7月份刚刚组建,从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调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战斗。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奥尔伯特决定立即发起反击,此刻他只有30名部下,外加两门自行火炮。不过,首先要做的是把靴子从冻僵的脚上割掉。他用纱布绷带、方块绒布和两块马毯把自己的双脚和双腿裹上,再用绳子把它们系紧。然后,他登上为首的一辆自行火炮。“出发!”这就是他要说的。“出发!”
奥尔伯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军官。他派一辆自行火炮攻击左翼,同时派另一辆自行火炮绕过敌人的阵地,直到它在俄国人的右翼出现并喷吐出火舌为止。奥尔伯特的部下们紧跟着两辆自行火炮,一边前进一边开火射击,他们杀入了俄国人的防线。尽管用毯子裹住了冻僵的双脚,但这位二级突击队中队长不时出现在突击炮的左侧和右侧,指挥着战斗,下达着命令,并趴在雪地里用自己的冲锋枪开火射击。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奥尔伯特带领部下席卷了敌人的阵地,抓获了三十来名俘虏。俄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战斗的疲惫,他们逃过了顿河。苏军的典型缺点再次暴露无遗:下级指挥官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充分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失而复得的阵地上,倒毙着300余名苏军士兵。但在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迈尔侦察营第1连的军官和士兵。
但这样一次局部胜利又有什么用呢?俄国人重整旗鼓,冷漠地对德军稀疏的防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即便是最伟大的英雄主义也无法抵消这样一个事实:德军在罗斯托夫及其周围的兵力太过虚弱。三个遭受重创的师,各连队的实际兵力只有原建制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长时间抵御苏军15个步兵和骑兵师以及数个坦克旅持续不断的进攻。
德军的致命弱点再次显现出来——资源不足。第3摩托化军的战线长达70英里,以其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守住。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意识到这一点,他给陆军总参谋长和元首大本营打去电话,要求上级批准,放弃罗斯托夫。
但希特勒不想听到“撤退”这两个字。他拒绝相信俄国人比他更强大;他反复强调,只有顽强才能挽救形势。于是,伦德施泰德接到了守住既有阵地的命令。
但这次,希特勒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部下。伦德施泰德元帅拒绝服从这一命令。因此,希特勒解除了他的指挥权。第6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冯·赖歇瑙,接掌了“南方”集团军群,并立即停止了伦德施泰德元帅经过审慎考虑,业已开始的后撤行动。
但即便是赖歇瑙,也无法对严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接管集团军群指挥权24小时后的1941年12月1日下午15点30分,他打电话给元首大本营:“苏军已突入到过度稀疏的德军防线中。要想避免一场灾难,必须缩短防线,换句话说,必须将部队撤至米乌斯河后。没有其他办法,我的元首!”
24小时前,希特勒拒绝了伦德施泰德撤退的要求,可现在,他不得不对赖歇瑙做出让步:撤退,交出罗斯托夫!
尽管这不是一场灾难,但却是这场战争中德军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挫折。这是一次熟练的“弹性后撤”。重要的顿涅茨地区,大部分仍控制在德国人手中。
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德军在东线第一次遭受了重大的失败。莫斯科门前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故居中的集团军司令部内,古德里安闷闷不乐地说道:“这是首次敲响的警钟。”
他不知道的是,六天内,自己的防区内也将响起警钟。不光是他的防区,甚至包括整个东线。与六天后落在“中央”集团军群头上的打击相比,伦德施泰德遭遇的挫败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注 释
[1] 第54炮兵团第2营隶属于第30军直辖的第110炮兵指挥部。
[2] “Balkas”指的是峡谷,但这种峡谷是在平地上凹陷,没有突出的山峰,通俗地说就是大沟。
[3] 此时的“警卫旗队”在名义上是党卫军摩托化步兵师,但其实力并未达到师级规模,而是加强旅级别。
[4] 烟雾迫击炮就是德军配备的多管火箭炮,为掩人耳目,这种武器最初被称为发射烟雾弹的迫击炮。
[5] 这里的库兹涅佐夫将军就是曼施泰因在北方战线的老对手,原西北方面军司令员,现在被降级为集团军司令员。
[6] 英译版使用了“mine mortars”这个词,疑为德军的“minenwerfer”,故译为地雷投掷器。实际上就是一种迫击炮,但这种迫击炮精度较差,并非用于打击敌有生力量,而是配备给工兵,用来炸毁敌人的工事及铁丝网等。陆地斯图卡指的是多管火箭炮,多搭载在半履带装甲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