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银狐行动

摩尔曼斯克铁路线——世界尽头的攻势——迪特尔将军急于夺取摩尔曼斯克——跨过季托夫卡河和利察河——无路的冰原——芬兰人的失算——利察桥头堡的山地兵。

“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计划中,列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摩尔曼斯克。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被提出,与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罗斯托夫这些重要的战略目标排列在一起。摩尔曼斯克为何如此重要?它是欧洲海风呼啸的屋顶上的一个港口和铁路站,位于北极圈北部的北冰洋上,与格陵兰巨大的冰川处在同一纬度,距离文明世界大约600英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941年夏季时,摩尔曼斯克拥有十万名居民。这里,每年有3个月是炎炎夏季,8个月则是严寒和极夜。四周都是荒凉的冰原,没有树木,也没有灌木丛。那么,这座凄凉的城镇为何会与那些重大的目标一同被列入“巴巴罗萨”行动的秘密草案呢?摩尔曼斯克为何能与共产主义者的首都,或是列宁格勒,或是顿涅茨工业区,或是乌克兰产粮区,抑或是高加索石油区相提并论呢?后面的这些地区都已被完整的集团军群、航空队和装甲集团军列为目标,并认为值得为此进行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

拉普人常说:“摩尔曼斯克铁路线的每一根枕木下都埋葬着一个德国人。”与所有的传说一样,这一说法不能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尽管它与事实相差得并不太远。

1915至1917年间,大约有7万名德国和奥地利战俘被流放至圣彼得堡与摩尔曼斯克之间的这些原始森林、沼泽和北极冰原中,参与修建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动工于1914年,最初由罪犯充当劳工。这些战俘所遭受的艰难万苦难以言述。短暂的夏季,他们被伤寒击倒,北极寒冬的6个月中,他们又在寒冷和饥饿中死去。24个月里死了25000人,这条850英里长的铁路线,每英里的代价是29名死者。

1941年4月21日,希特勒在柏林的帝国总理府迎接山地兵上将爱德华·迪特尔时,并未向后者展示修建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的清单,而是计算了沿基洛夫铁路(苏联人用这个名字来命名这条莫斯科至北冰洋的铁路线)运输货物、武器装备和部队所需要的货运列车数量。

“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将军,这位纳尔维克的英雄,早在去年12月底就知道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行动。与大多数将领一样,他第一次看见这份秘密文件时也是大吃一惊。但作为一名听话的军人,他开始认真工作,为自己在进攻发起日的任务做好准备。根据该指令,他的任务如下:“挪威山地军首先应保护佩萨莫(Petsamo,今天被称作佩琴加)地区的矿山,以及北冰洋公路,随后,与芬兰军队会合,向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推进,切断摩尔曼斯克地区的陆地补给线。”

因此,三个半月来,迪特尔和他所信赖的四名参谋人员,一直在研究自己的这些任务。此刻,4月21日,庆祝完自己52岁生日的一天后,希特勒急于知道“巴巴罗萨”行动这一部分计划的进展情况。当时,他和迪特尔丝毫没有想到,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将在日后为苏联的战时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他们都没料到,德国与苏联开战后,美国的船队会驶入北冰洋,在摩尔曼斯克卸下他们援助给苏联的军用物资。

当时,在希特勒看来,这不过是一条交通线,沿着这条铁路线,斯大林可以将大批部队、大炮、飞机和坦克从苏联中部调至位于北冰洋的苏芬边境,以阻止德国人获得佩萨莫的镍矿和纳尔维克的矿石。

对希特勒而言,这将是个噩梦。但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是决定性的危险潜伏在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后,他在当时并没有看出,自然,对其全面性影响的了解也就无从谈起。可是,他或他那些战略家,本该能预测到这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匆匆修建这条铁路线,并不是为了征服挪威或夺取佩萨莫的镍矿,而是为了利用他这个帝国内唯一的不冻港。通过这唯一的港口,俄国便能不受束缚地进入世界各大洋。俄国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摩尔曼斯克是唯一的不冻港,而且能自由出入大西洋。

当然,白海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也是个与公海相连的港口,尽管其位置比摩尔曼斯克更靠南,但每年却有三个月的时间被冰冻所封闭。而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东方的统治者”的港口,每年同样有一百多天受到冰封的限制。另外,这座港口位于俄国的后门、通往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线长达4350英里。黑海上的港口被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而波罗的海上的那些港口则被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海峡所困。摩尔曼斯克因此成为了俄国通向世界的唯一门户。这座偏远的小镇,其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环境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墨西哥湾暖流。其部分暖流穿过格陵兰与挪威之间750英里宽的缺口,北冰洋与大西洋就在此相交。墨西哥湾流中的这一暖流防止了挪威峡湾被冻结,来自阳光普照的墨西哥湾的最后一丝温暖,在被北冰洋吞噬前得以确保,因此,科拉湾即便在严酷的北极冬季,摄氏零下40或50度也不会结冻。

这也正是沙皇修建一条从圣彼得堡通至摩尔曼斯克渔村的铁路线的原因。而在1917年,美国站在俄国一边,投入到反对德国的战争中后,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成为了美国与俄国之间距离最短、最重要的全天候补给线。

通往花园的大窗户敞开着,帝国总理府的地图室中洒满了四月的阳光。旧欧洲的君主曾在这间硕大的房间里凝视屋外郁郁葱葱的古树。希特勒这间旧总理府内的地图室,过去同样是会议室。1878年,俾斯麦曾在这里召开过会议,商讨如何遏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4月21日,就在迪特尔将军走进房间时,约德尔将军刚刚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草案递交给希特勒。希特勒戴着他那老式的镀镍架眼睛,看了一遍草稿,做了一两处修改。胜利——各处都在获得胜利!在希腊,德国军队穿过拉里萨,正向南高歌猛进;在迈措翁,德军山地部队越过品都斯山脉,紧追后撤中的英军;在北非,隆美尔的部队早已到达托布鲁克的城下,目前正在通往开罗途中的哈法雅隘口激战。三天前,南斯拉夫军队投降。征服南斯拉夫只花了十一天时间。而希腊的战事也即将结束。对德国士兵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摘下眼镜,欢迎迪特尔将军的到来。他很喜欢这位朴素的巴伐利亚英雄,这位广受欢迎的纳尔维克征服者。最高统帅部副官恩格尔少校,摊开了一幅1:1000000的芬兰-挪威地图。

“您的准备工作进展得如何?”希特勒问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没等对方回答,希特勒便走到地图桌前,再次戴上眼镜,俯身查看地图。带着十足的信心,他开始了自己的演讲,仿佛除了策划重大军事行动,他从未做过其他任何事情似的.

“摩尔曼斯克是俄国人在最北端最危险的调度中心。这里的港口和铁路线具有相当的能力,他们可能在这座城市及其机场部署了强大的兵力。对斯大林来说,派几个额外的师到摩尔曼斯克,发起一次向西的攻势,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摩尔曼斯克不会无缘无故地被扩大。1920年,那里只有2600名居民,可现在有十万人。我们的空中侦察已经发现了庞大的铁路设施,巨大的码头、工厂、进出道路等等——总之,这里成了个现代化防御城市,是北冰洋沿岸人烟稀疏区一个危险的支撑点。”

希特勒对自己的话题极为热衷。他用右手食指按住地图上的摩尔曼斯克,左手食指则放在佩萨莫上说道:“距离镍矿只有60英里。”

他又指了指地图上的另一点,“从佩萨莫到瓦朗格峡湾的希尔克内斯也只有30英里。俄国人存在于这一地区将是灾难性的。我们不仅会失去对钢铁制造来说不可或缺的镍矿石,而且就我们在东方的整个战役而言,这将是个沉重的战略打击。俄国人将踏上北冰洋的道路,那是芬兰北部的运输生命线。这条道路深深地插入芬兰前线的后方,而且直达瑞典的后门。俄国人出现在瓦朗格峡湾,将意味着对北冰洋以及我们在挪威的港口的一个最严重的威胁。”

希特勒直起身,摘掉眼镜,看着迪特尔。“这一切取决于您的山地军,迪特尔。我们必须在东线战役刚一开始时就消除这种危险。不能等待,而应该进攻。您必须设法用您的山地兵控制住从佩萨莫至摩尔曼斯克这荒唐可笑的60英里,从而杜绝这一威胁。”

“荒唐可笑的60英里。”这就是希特勒的原话。他们自己的行动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在当时,考虑到希特勒刚刚签署的最高统帅部公报,谁又能批评他的盲目乐观呢?

对这位前下士[1]掌控宏观战略计划和行动问题的方式,迪特尔感到惊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他对此深感不快。在他看来,从佩萨莫至摩尔曼斯克的60英里一点也不荒唐可笑。他以直率的方式对希特勒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步步阐述了他和他的参谋人员研究的结果。

“我的元首,”他以颇能吸引人的简单方式说道,“摩尔曼斯克城外冰原上的景观,从形成的那天起就一直是那样。没有树木,没有灌木,也没有任何居民区。更没有道路,没有小径,除了岩石和石块,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只有无数的激流、湖泊以及带有湍流和瀑布的奔流。夏季,那里沼泽遍地,而冬季,冰雪覆盖,温度为摄氏零下四五十度。整整八个月的极夜里,寒风呼啸。摩尔曼斯克周围冰原带的这一60英里,是一片巨大的荒野,就像个装甲屏护。这片冰原上从未进行过战争,因为没有任何道路的石漠对部队来说几乎无法通行。当然,除非先修公路,或者,至少要有车辙印,这样,人员和驮畜才能获得补给供应。但如果我用我的部队来完成这一切,那么,肯定要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我的两个山地师根本就没有完成这一任务的技术装备。实际上,我的军官们用的是‘经济装备’这个术语。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拖车,没有足够的骡马,也没有足够的机动火炮,而且每个师只有两个团。”

如果其他任何人跟希特勒这样讲话,后果肯定会很糟糕。但迪特尔可以这样。他冷静地辩论着,并不夸大其辞,还不时地插入些巴伐利亚方言。这番辩论的目的——迪特尔效率颇高的参谋长冯·勒·叙尔中校早已提供给他——就是让希特勒放弃进攻摩尔曼斯克这座城市及要塞的念头,并说服他守卫战略和经济上更为重要的佩萨莫。在迪特尔看来,应该在更南面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这对军事行动更加有利。

“俄国人很可能会进攻这里,”迪特尔继续着自己的思路,他的手指,从地图上的摩尔曼斯克移至佩萨莫,“对他们来说,发起一次进攻比我们容易得多。他们的补给基地就设在他们的防线后,他们的铁路线几乎已通入战区,而我们却不得不把每一发炮弹,每一片面包,每一捆干草,每一袋燕麦由海路,从汉堡和波罗的海港口,经希尔克内斯往前运,要么从罗瓦涅米沿375英里长的北冰洋公路运至佩萨莫,在那里,先用卡车,再用马拉大车,然后用骡子,最后靠人员背扛肩挑运至前线。但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段切断俄国人的铁路线,他们就将陷入和我们同样的困境。”

迪特尔的阐述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消灭摩尔曼斯克并不一定需要一场直接性进攻,这座城市的生命线可以在850英里铁路线上的任何一点予以切断。这样一来,它在摩尔曼斯克的终点便会枯萎、消亡。这座优良的不冻港将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它已失去了后方的退路。

“请把您的计划留下来,”希特勒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会予以考虑。”迪特尔将军离开时,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他满怀希望地对他的参谋人员报告了此次会谈的结果。

三个星期后的1941年5月7日,希特勒的决定经“挪威”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大将派信使传来。这个决定既不是希特勒原先的计划,也不是迪特尔的建议,而是个糟糕的妥协结果。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集团军,担起在芬兰北部采取行动的责任,在三个地点对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发起攻击:迪特尔的山地军以其麾下的两个师,从佩萨莫出发,对摩尔曼斯克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第36山地军以其辖内的两个师,经萨拉镇(Salla)直扑南面220英里处的坎达拉克沙(Kandalaksha),在那里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最后,再往南93英里,芬兰第3军也以两个师的兵力,经克斯坚加(Kestenga)冲向洛乌希(Loukhi),夺取那里的铁路线。就这样,六个师被投入到三个不同的地点。

主攻由迪特尔将军第2和第3山地师的奥地利山地猎兵担任。战役打响的当天,他们必须从挪威的希尔克内斯跨过芬兰边境,夺取佩萨莫地区。七天后,“银狐”行动开始——穿过冰原进攻摩尔曼斯克及其港口。

不知道是谁说服希特勒忽视了迪特尔的重要建议。这些被忽视的建议造成的持续影响仅仅是给迪特尔的作战地区派去了12个高效而又勤奋的帝国劳工组织分队。这些分队隶属于K363和K376帝国劳工大队,由劳工领袖韦尔泽带领。5月7日给迪特尔送去希特勒命令的信使,也给他送去了必要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上,情况看起来不再那么糟糕。作战区域内,只有一小片边境地带缺乏道路和小径。但是,进入国境线几英里后,道路和小径被标识出来——其中的一条从边境处的季托夫卡河(Titovka)上的桥梁直通利察河(Litsa),另一条路在更南面,从恰普尔湖(Lake Chapr)通向莫托夫斯基湾(Motovskiy);其实,那里还有另一条路,向北通往西利察河(Zapadnaya Litsa)。这些道路都与通往摩尔曼斯克的主干道相连。情况看起来更有希望了。

时间是6月22日凌晨2点,蒙着一层薄雾的太阳仍悬在地平线上,像一轮巨大、苍白的满月,在田野上洒下清洌的光芒。整个欧洲大陆,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三百万名士兵沿着一条1250英里长的战线等待着进攻令的下达,以开始这场庞大的战争。但在北方,摩尔曼斯克门前,午夜的月光下,突袭的想法从一开始便被放弃了。德国军队的进攻出发点在挪威,与苏联边境之间隔着芬兰的领土。另外,在佩萨莫驻有一名苏联领事,他会留意6月22日前的一切进驻行动,并向莫斯科报告情况。驻挪威的德军若稍稍轻举妄动,整个“巴巴罗萨”行动可能就会受到危害。

出于这个原因,在获得芬兰人同意的情况下,德军的一个工兵连于6月20至21日的夜间进入芬兰国境,他们分成小股,穿着便装,以便为跨越佩萨莫河进行准备工作。

从外表上看,芬兰人的举动毫无异常之处。他们的边境哨兵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手表上的指针滑向东部时间2点31分。现在,一切禁忌都不存在了:一分钟前,对苏战争已经打响。边境处的拦阻杆升了起来,来自施蒂利亚、蒂罗尔和萨尔茨堡的德军士兵出发了,投入到北极圈以北的这场大冒险中。

6月24日前,边境前的地面都已被侦察清楚。当地的芬兰向导带着德军巡逻队跨过岩石和石块,翻过闪亮的红色花岗岩,穿过了溪流和雪堆。

德军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是季托夫卡河,这是一条冰冷的山区河流。靠近其河口的东岸,有一座同名的小镇坐落在附近,苏军在镇内设有兵营,派驻了一支NKVD边境团的部队据守。芬兰侦察人员还发现这里有一座机场。

一个特殊的问题是,雷巴奇半岛(Rybachiy)——或称之为渔民半岛,目前尚不清楚岛上是否有守军。施莱默少将奉命以自己第2山地师的部队,从狭窄的颈部将其切断,以保护全军侧翼免遭突如其来的袭击。同时,他的第136山地猎兵团将在季托夫卡河汇入峡湾的河口附近夺取河上的桥梁。

起初,一切顺利。第136团封锁了雷巴奇半岛。他们夺下桥梁,渡过了季托夫卡河。苏军丢弃了他们的兵营和机场。但第137山地猎兵团却发现进展越来越困难。他们要对付的是苏军沿边境精心布设的一道防线。幸运的是起雾了。尽管雾色妨碍了德军炮兵和斯图卡为步兵进攻苏军碉堡线提供支援,但也使步兵们在突破敌人防线时没有遭受太大的伤亡。他们绕过苏军的碉堡,这些碉堡将由德军后续部队在斯图卡和高射炮的支援下予以征服。

阅读 ‧ 电子书库

遥远的北方战线草图,以及1941年6月29日至9月18日之间,挪威山地军麾下第2和第3山地师的作战态势图。

苏军碉堡内,西伯利亚人和蒙古人所进行的抵抗,预示着进攻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可能会遭遇到什么。碉堡的守卫者寸土不让,即便火焰喷射器也无法迫使他们投降。他们拼死抵抗,直到自己被打死、被烧死。结果德军只抓获了一百来名俘虏。

苏联空军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行动。俄国人在摩尔曼斯克附近的两个机场上留下了一百架“拉塔”飞机,未加保护,也未加以伪装,甚至在6月22日后亦是如此。德军轰炸机对这些机场的攻击,将大部分苏军战斗机摧毁。

6月30日晚,施莱默少将第2山地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利察河。而克赖辛少将的第3山地师艰难地向前跋涉,他们穿过恰普尔湖,寻找着地图上通往莫托夫斯基湾的道路标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现在应该与冯·布尔斯汀少校所率的第40特种装甲营的第1连会合,该营配备着缴获来的法国坦克,正沿新修建的俄罗斯公路向摩尔曼斯克推进。

但德军的进展并不顺利,他们没能找到任何道路。激动不已的传令兵们来回奔波。情况被通报给军部。德国空军奉命进行空中侦察。这番侦察后证实,根本没有通往莫托夫斯基湾的道路——就连一条小径或供骡子行走的路也没有。很快,第2山地师也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内,没有从季托夫卡河通往西利察河的道路,也没有通向莫托夫斯基湾的道路。

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的地图分析员们认为,俄国地图使用的图示符号与中欧地图相同:他们觉得,俄国地图上的双行虚线代表着道路。实际上,这种虚线表示电报线路以及冻原游牧民族或拉普人在冬季大致的迁移方向。

第3山地师原定的行动计划就此告吹。没有道路,他们哪儿都去不了。诚然,如果必要的话,在无路地区向前渗透5至10英里是可以做到的,但这无法坚持下去,更别说继续推进了,除非能修建起供大车行进的道路,才能将最急需的补给物资往前运。

因此,所有的一切必须重组。年轻的帝国劳工团成员——他们不比普通男孩子大多少——马不停蹄地开始修建供大车和骡马行进的道路。

7月3日,第137山地团第1营到达了利察河西岸的西利察河渔村,该村就位于河口处。猎兵们搭乘橡皮艇渡过河去。他们来到一座被废弃的兵营,在营房内发现了硬面包、燕麦和马合烟烟草,出人意料的是,这里还有150辆卡车。这是个巨大的惊喜:既然这里有卡车,附近就一定有道路。片刻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在谷底处发现了一条壮观的现代化公路,直通摩尔曼斯克。

山地猎兵们焦急地等待着补给物资、弹药和大炮的到来。最后,德军于7月6日沿着一个宽大的正面发起了横渡利察河的进攻。第3山地师利用橡皮艇渡过河去。克拉特中校第83山地工兵营的工兵们不知疲倦地划着橡皮艇从一端赶至河面另一端,他们一次次地被迫端起步枪击退发起进攻的苏军。俄国人用大炮轰击着渡口。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投入了对地攻击机。德国空军没有赶来参战,而且第5航空军已被调走,以便在更南面支援第二股德军对萨拉镇以及摩尔曼斯克铁路线的进攻。

对第138山地猎兵团来说,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道路已近在咫尺。要是有十来架斯图卡、十来辆坦克和一些大口径火炮,他们便能突破苏军的屏障。但他们没有,所以还是失败了。他们输给了这里的地形:马拉大炮根本无法通行。赶至前沿的两个炮兵连只有40发炮弹,根本无法为步兵提供支援。该师三分之二的人员被用于物资运输,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可投入作战。而俄国人却将长长的车队直接驶入战场,运来了援兵。他们卸下一个接一个的营,部署反击,以掩护这条重要的公路。

就在这一紧张时刻,又一条令人担心的消息传到迪特尔设在季托夫卡的军部:在第2山地师的侧翼和后方,俄国海军运送的三个营在利察湾登陆。德军击退了苏军的登陆,可代价是克赖辛少将第3山地师的作战力量遭受了损失,该师现在已过度延伸。

但来自施蒂利亚和卡林西亚的山地猎兵们却没有放弃。他们对一个主要的制高点发起了侧翼攻击,以获得所需要的回旋空间。迪特尔将军希望通过这一出色的行动获取进入公路的通道。与此同时,海军少校舒尔茨-欣里西斯率领的德国第6驱逐舰队将在利察湾挡住苏军部队的攻击。这将是个出色的计划。

就这样详细命令从军部下达到各团。发给第136团的命令由团部的摩托车传令兵传达,但在岩石和碎石间,他错过了自己的团部。德军哨兵朝他大声叫喊,最后不得不朝空中开枪以提醒他。但这毫无用处:摩托车的轰鸣声掩盖了一切。这名传令兵以每小时六英里的速度挣扎着向前赶路,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就是俄国人。他猛地调转车身,一名苏军士兵朝他开了枪了,这名传令兵被击中。三个俄国人立马把他拖进一个掩体。德军见势立即发起反击,但已经太迟了。俄国人早已带着这名传令兵离开。德军的进攻计划落入到苏军手里。

7月13日,迪特尔尝试了另一个计划。他们对苏军阵地实施渗透,但这并非一次突破。苏军并未退出“长湖”附近壁垒森严的322和321.9高地。这些令人恼火的丘陵,高度不到一千英尺,但德军却无法将其夺下,他们缺乏大炮,缺乏俯冲轰炸机,也缺乏预备队。

指挥部人员、帝国劳工团成员和骡马饲养员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几乎没有睡眠时间。将一名伤员送至后方急救站需要两次接力运送,每次四个人,因为他们要在路上奔波近十个小时。各个营都被这种做法折腾得筋疲力尽。

7月17日夜间,迪特尔怀着沉重的心情决定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此刻,他距离摩尔曼斯克只有28英里。今天的历史学家肯定会迷惑不解地大摇其头:这项任务明明需要的是一柄汽锤,为何要赤手空拳地去解决?迪特尔已向希特勒明确介绍过可能遭遇的情况,希特勒自己也曾慷慨激昂地说过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那为何以严重不足的实力去进行这一行动?为何要在三个不同的地段各投入两个师发起正面攻击?德国空军又为何从一个地点调至另一个地点,而不是将所有可用的地面和空中力量集中到一个地段?

答案是:芬兰人打错了算盘,并严重误导了德国人。曼纳海姆元帅的最高统帅部曾宣布,由于地形的原因,在拉普兰前线的任何地段部署并补给两个师以上的兵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希特勒在三个地点发起进攻,每个地点投入两个师的原因所在。其结果是,三个地段,没有一个达成了突破。

骑兵上将法伊格指挥的第36山地军[2]下辖两个师:第169步兵师和党卫军“北方”战斗群,于7月1日在迪特尔南面250英里处发起了进攻,目标是坎达拉克沙的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无可否认,他们一路杀至阿拉库尔季(Alakurtti),随后又冲过了萨拉镇,距离他们的目标只有22英里了,但就在这里,他们的力量被耗尽,进攻停滞下来。

西拉斯沃少将指挥的芬兰第3军,辖内的第6和第3师同样未能超过乌赫塔(Ukhta)和克斯坚加,停在了距离摩尔曼斯克铁路线43英里处。

芬兰人严重误导了德国人。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军事能力和他们自己的技术装备。但回顾起来,很明显的一点是,如果发起一场目标明确的行动,直扑摩尔曼斯克,或者,更妙的是,从萨拉镇冲向坎达拉克沙,在这种情况下,从罗瓦涅米通往前线的铁路便能派上用场,这一行动获胜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大。当然,这一行动需要4到6个师,也需要创新的补给方式,进攻期间可能需要空投补给,另外还需要大规模部署配备着机械化设备的道路修建队。

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愿或不能为这一规模的行动作出努力。他们隐约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但夺取目标的计划却被他们视为次要战场的行动方案。至于那“荒唐可笑的60英里”,他们认为,精锐部队的英勇以及一位出色将领已被证明过的能力足以应付。

德军最高统帅部不承认在北极冻原上的行动无法按计划进行下去。于是,他们下达了再度进行尝试的命令。9月8日,这一天正是霍普纳将军的装甲师对列宁格勒发起攻击、古德里安的部队出发去消灭基辅包围圈的日子,迪特尔的山地猎兵再次抓住骡马的缰绳、扛起弹药箱、推着他们的山炮,再度试图击败北极冰原和苏军,进而夺下摩尔曼斯克。

情况已经很清楚,在此期间,除了步兵第14和第52师外,苏军又调集其他精锐部队进入了他们的防线。相比之下,迪特尔的山地军所获得的增援仅仅是第388步兵团和党卫军第9步兵团,而且,这两个团都没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注定要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巧妙构思地侧翼攻击,经过一个不错的开端后,停顿在摩尔曼斯克城外湖泊与沼泽间苏军最后的防御阵地前。

斯图卡不停地在空中盘旋呼啸,轰炸着苏军的阵地。第3山地师的部队一直杀至通往摩尔曼斯克的一条新道路上。左翼,第2山地师的部队驱散了来自“长湖”附近高地的苏军步兵第58团。但俄国人随即发起反击,附近的补给基地使他们如虎添翼。西伯利亚人一次次发起进攻,他们隐蔽在巨石后,从岩石洞穴或地面的凹陷处跳出。在德军火力的打击下,他们并未崩溃,反而人越来越多。每前进一步,每推进一码都要耗费几个小时,并以付出大量的死伤为代价。

9月19日,迪特尔的部队被迫退回到利察河这条北极冰原上重要的河流后,跨越该河的三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条该死的河流已让德国人付出了2211人阵亡、7854人负伤和425人失踪的代价。

9月23日,就在烈日烘烤着基辅包围圈内665000名战俘组成的无边无际的队列时,摩尔曼斯克下起了第一场雪。北极的冬季,意味着永久的黑夜和冰冻开始了。德军距离摩尔曼斯克只有30英里,但在北极的冬夜,这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不管怎样,难道不能再试一次吗?

一天接一天,摩尔曼斯克日益显露出它真正的意义。码头上的起重机忙碌着,峡湾的各个角落停泊着标有英国和美国名称的船只,西方的大批援助物资开始流入。由于自11月起,阿尔汉格尔斯克已经结冻,补给物资不得不通过摩尔曼斯克转运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外浴血奋战的苏联军队。这一股无尽的洪流,不仅不会再度停顿,而且会越来越浩大,这股洪流最终决定了苏德战争的结局。

这里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苏联获得西方援助的第一年,十九支船队经北海航线,也就是通过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交付了以下物资。

3052架飞机(德军投入东线战场的飞机为1830架)

4048辆坦克(1941年6月22日,德军拥有的装甲战车总数为3580辆)

520000辆各型汽车(德军投入战争的车辆数总计为600000辆)

日复一日,北冰洋上的这扇大门变得越来越危险。就不能把它关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