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塞瓦斯托波尔

雅尔塔公墓的一座坟茔——别利别克谷和玫瑰山——每秒钟324发炮弹——巨型火炮“卡尔”和“多拉”——喷火的要塞——“马克西姆·高尔基”炮台被炸毁——“我们只剩下22人……永别了!”——“玫瑰山”之战——共青团员和政委

“我们准备解缆了,大将先生!”意大利海军中尉敬了个礼。曼施泰因回礼,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随行人员说道:“好吧,那么,先生们,我们上巡洋舰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巡洋舰”是一艘意大利的鱼雷艇,这是曼施泰因手上唯一的海军力量。不知通过什么手段,雅尔塔港口指挥官,海军上校约阿希姆·冯·韦德尔把它搞到了手。1942年6月3日,曼施泰因打算沿着克里木南部海岸航行一圈,以弄清海滨公路是否会受到海上的控制。第30军所有的补给物资都必须沿着这条公路运送,该军在弗雷特-皮科将军的带领下,正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南面。苏联海军对这一补给路线的任何威胁,都可能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进程造成破坏。

灿烂的阳光下,鱼雷艇沿着黑海海岸飞驶。雅尔塔花园以其高大的树木为白色的乡间别墅和宫殿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鱼雷艇向西而行,直到它离开了巴拉克拉瓦(Balaclava)。布满岩石的山顶上,古炮台两座巨大的堡垒高耸入蓝天。

嵌入山脚下海岸的海湾呈现出闪亮的蓝色。1854-1855年的克里木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土耳其和皮埃蒙特人在叶夫帕托里亚(Yevpatoriya)登陆,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以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屈从于他们的意志。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困战持续了近一年(准确地说是347天),俄国人最终投降。这场战役中,包括平民在内的伤亡数字非常高,估计在十万至五十万之间。

冯·曼施泰因大将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他曾读过关于克里木战争的所有著作。他也知道,在那些古炮台下,苏军构建了全新的现代化防御工事——巨大的要塞,配备了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炮位以及迷宫般的地下补给物资仓库。毫无疑问,1942年的斯大林会跟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4-1855年间所做的一样,顽强地守卫这座海军要塞。塞瓦斯托波尔以其优秀的天然良港成为了苏联海军在黑海上的主要基地。如果这座要塞失陷,苏联海军将不得不撤至东海岸的某些藏身处。

就在曼施泰因和韦德尔上校全神贯注地交谈时,突然,伴随着一阵剧烈、刺耳的声响,鱼雷艇发生了震颤。

“敌机!”曼施泰因的副官施佩希特中尉喊了起来。意大利水兵冲向他们的高射机枪,但已经太晚了。两架苏军战斗机顺着阳光,从塞瓦斯托波尔飞来,它们扑向这艘鱼雷艇,用机载火炮猛烈射击。

鱼雷艇的甲板被撕开,火势蔓延开来。坐在曼施泰因身旁的冯·韦德尔上校中弹丧生。一名意大利水手倒在栏杆旁,也已阵亡。

曼施泰因的忠实伙伴弗里茨·纳格尔,自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起,他便陪伴着自己的长官经历了每一场战斗,被抛至通气道后,他的大腿负了重伤,动脉被切断,鲜血喷涌而出。意大利艇长撕下自己的衬衫,为他包扎伤口。

施佩希特中尉脱掉衣服跳入海中,朝着岸边游去。他光着身子拦下一个惊讶的卡车司机,让他带着自己火速驶往雅尔塔。在那里,施佩希特找到一艘摩托艇,重新赶回燃烧着的鱼雷艇旁,把它拖回到雅尔塔港。

曼施泰因亲自将纳格尔送往野战医院,但为时已晚,这位中士牺牲了。

两天后,当里希特霍芬将军第8航空军的飞行中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周围发动他们的引擎、拉开这场大规模战役的序幕时,曼施泰因站在雅尔塔墓地他那位司机的墓穴前。面对这位中士的棺木,曼施泰因大将所说的话值得收录在对一场可怕的战争所做的可怕的记述中:“这些年来,我们共同经历着日常工作和重要的事件,我们成了朋友。命中你的万恶子弹无法切断你我之间友情的纽带。我的感激,我忠诚的情感,以及我们大家的思念,将与你为伴,永恒不变。安息吧,我最亲密的战友!”

步枪的齐射在树梢处响了起来。西面传来了一个声音,像是遥远的雷声:里希特霍芬的空军已投入到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中。这场历时27天、针对世界上最强大的要塞的战役打响了。

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地区的壮丽景色,在岩石密布的山顶上一览无遗。工兵们在岩壁上炸出了一个观察哨,从而使这个位置可以免遭敌人炮火和飞机的打击。在这里,用剪形镜可以清晰地看见整个镇子和要塞地区,就像是一个观景台。

在这个观察哨,曼施泰因和他的作训处长布塞上校以及副官施佩希特中尉花了好几个小时查看空军和炮兵的轰炸炮击效果。此时是1942年6月3日。

在这里,古希腊人建立起他们的第一座贸易港;在这里,哥特人在基督纪元最初几个世纪的大动荡期间修建起他们的山顶堡垒;在这里,热那亚人和鞑靼人为了争夺港口和肥沃的山谷而战;在这里,19世纪期间,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血流成河。而现在,一名德国将军紧贴石壁而坐,再度指挥着一场争夺克里木——黑海上这个田园诗般的半岛——港口和海湾的战役。

“精彩的烟花表演!”施佩希特说道。布塞点了点头,但他还是有些怀疑:“尽管如此,可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就此能打开一个足够大的缺口,让步兵们攻入这些阵地中。”

曼施泰因站在战壕镜旁,凝望着对面的别利别克谷(Belbek Valley),其主峰被德军士兵们称为“橄榄山”。斯图卡中队从头上呼啸而过,朝塞瓦斯托波尔俯冲而下。它们投下所载的炸弹,又用机炮和机枪猛烈扫射。然后,它们转身飞离。对地攻击机掠过高原,战斗机在高空逡巡,嗡嗡作响的轰炸机平稳地飞行着。轰炸开始后的几个小时里,第11集团军的制空权未受到任何挑战。苏军滨海集团军弱小的空军力量已被消灭。他们投入战斗的飞机只有53架。

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第8航空军每天飞行1000、1500甚至2000架次的任务。空军专家们把这种传送带式的空袭称为“连续攻击”。

就在空中的炸弹雨点般地落向塞瓦斯托波尔之际,德军各种口径的大炮也把炮弹倾泻至敌人的阵地上。炮兵们搜寻着敌人的炮位。他们摧毁了战壕和铁丝网。他们一炮接一炮地轰击着敌人的射击孔和混凝土炮台上的装甲炮塔。他们的大炮夜以继日地开火射击——每天24小时,一直持续了五天。

这是曼施泰因关于进攻序幕具有决定性的构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经过炮兵和空军一两个小时的炮击轰炸后,步兵发起冲锋。曼施泰因知道,常规的炮火准备对塞瓦斯托波尔这里的大规模防御阵地是无效的,这里有数百座混凝土和装甲炮位,纵深布设的碉堡带,强大的坦克部队,三道防御带的战壕总长度达到220英里,广阔的铁丝网障碍和地雷区,大炮和迫击炮布设在峭壁上凿出的阵地中。

这就是曼施泰因在计划中为何要使用大炮、迫击炮、高射炮以及突击炮进行长达五天的毁灭性轰击的原因所在。德军的1300门火炮对着被识别出的苏军工事和阵地倾泻出炮弹。此外还要加上第8航空军投掷下的炸弹。整个地面被冰雹般落下的炮弹所覆盖。

这是一场残酷的序幕。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前还是战役后,德国军队都没有投入过如此规模的炮兵力量。

在北非,1942年10月底,蒙哥马利对隆美尔位于阿拉曼的阵地发起了进攻,他投入了1000门大炮。而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尔使用的大炮比他还多300门。

迫击炮在这场炮火轰击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在这里,这种可怕的武器第一次被如此集中地投入战斗。两个迫击炮团——第1重迫击炮团和第70迫击炮团——以及第1和第4迫击炮营,在尼曼上校的指挥下,已集中到要塞前,总计21个连,576门火炮,其中包括第1重迫击炮团的几个连,他们配备着11和12.2英寸的迫击炮,专门发射高爆弹和汽油燃烧弹,对付要塞工事尤为有效。

光是这个团,在持续的炮击中每秒钟射向敌野战工事的炮弹就达到324发。这对俄国人士气的影响就像炮弹的物理效应那样深具破坏性。一个连在一秒钟内射出36发硕大的炮弹,拖着炽热的尾焰呼呼飞过,伴随着令人心惊肉跳的尖啸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响,由此造成的影响难以想象。

一发迫击炮弹的弹片所造成的炮击效果并不比一发普通炮弹来得更大,但数发落点接近的迫击炮弹一同爆炸,则会令士兵们胆战心寒。即便是趴在炮弹落点一段距离外的士兵,也会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令人瘫软的爆炸冲击波弄得士气低落。恐怖和畏惧发展成恐慌。据说只有斯图卡能对通常都很冷漠的苏军士兵造成类似的影响。公正地说,面对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的集中轰击,德军士兵常常也被笼罩在恐惧中。

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实施的传统火炮轰击中,有三个特殊的大家伙被记载在军事历史中——“伽玛”、“卡尔”(也被称作“雷神”)和铁道炮“多拉”[12]。这三门火炮是现代工业的奇迹和最新成就,可以说是常规火炮的发展,专用于对付堡垒要塞。战争爆发前,世界上仅存的要塞堡垒除了比利时和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外,只有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沃姆扎、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托波尔。从严格意义上说,列宁格勒已不再是一座要塞,而大西洋沿岸那些古老的法国城堡,则早已算不上了。

“伽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贝尔莎”的复活。其16.8英寸的炮弹重达923公斤,射程可达9英里,炮管长度为22英尺。这种不同寻常的庞然大物需要由235名炮兵操作。

但与被称为“卡尔”或“雷神”的24.2英尺巨炮相比,“伽玛”只能算是个“侏儒”。“卡尔”是二战中口径最大的火炮之一,是对付最顽强的混凝土堡垒的一种特殊武器。这种火炮发射的混凝土穿甲弹重达2200公斤,可以击穿最牢固的混凝土屋顶。发射这种炮弹的怪物,与传统的臼炮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其相对较短的炮管略长于16英尺,再配以巨大的轮式底盘和转向机,使其看上去像个怪异的烟囱根。

但就连“卡尔”也算不上是重型火炮的最新产品。最新产品被布置在贝克奇撒莱(Bakhchisaray),鞑靼可汗旧居的“花园宫殿”中,这种大炮被称为“多拉”,偶尔也被叫做“重型古斯塔夫”。这是二战中最重型的火炮,其口径为31.5英寸。运送这具怪物需要60节火车车厢。其107英尺长的炮管可将重达4800公斤的高爆弹射至29英里外。另外,它也可以发射重达七吨的穿甲弹,射程约为24英里。炮弹连同发射药包,长度约为26英尺。竖立起的大炮有两层楼那么高。

“多拉”能在一个小时里发射三发炮弹。这种巨型火炮停放在两道铁轨上,两个高射炮营专门负责为其提供保护。这种火炮的操作、保护和维修需要4120人。单是发射控制和操作便需要一名少将、一名少校和1500名士兵。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传统的大炮被扩大成这种庞然大物,几乎到了超级规模,实际上,人们可能会对这种武器的经济回报提出质疑。可是,“多拉”只用一发炮弹便摧毁了位于谢韦尔纳亚湾的一座弹药库,尽管这座弹药库修建在地下100英尺的深处。

曼施泰因在峭壁上的观察哨待了三个来小时。他仔细查看着炮弹的爆炸,并将其与集团军两位炮兵指挥官提供给他的确切数据进行着比较,这两位炮兵指挥官是第54军炮兵司令楚克托特中将和第30军炮兵司令马丁内克中将。尽管曼施泰因是个战略天才,但却一丝不苟,实际上,这可能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只要被88毫米高炮直接命中,就再也没有俄国人从据点里探头往外看了,”施佩希特说道,他的眼睛刚刚从望远镜前移开。

“没错,对付这种工事,88炮绝对是不可缺少的,”曼施泰因回答道。仿佛是为了强调他的话,88炮的爆炸声透过飓风般的噪音,清晰地传送过来。

这些高射炮确实不可缺少。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第18高射炮团打出了名气。平射的88炮成了对付突出在地面上的防御工事的最佳武器。就像那些臼炮一样,这些高射炮被部署在最重要的战线上,这些二战中梦幻奇迹般的武器,以近距离平射摧毁敌人的碉堡和炮位。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光是第18高射炮团辖内的各个88炮连就发射了18787发炮弹。

从曼施泰因所在的观察哨可以清楚地看见,三道纵深梯次防御体系保护着要塞的核心。

第一道防线的纵深为1至2英里,四道梯次配置的战壕都有铁丝网保护,其间部署着木制据点和混凝土掩体。战壕前方和战壕之间被炮击引爆的地雷表明,俄国人还布设了宽广的反坦克地雷带。可以预料的是,苏军还布置了许多看不见的障碍来对付步兵的进攻。

第二道防线的纵深约为1英里,尤其是其位于别利别克谷和谢韦尔纳亚湾之间的北段,构建了许多极为坚固的工事,德军炮兵观察员给这些工事起了好记的名字——“斯大林”、“莫洛托夫”、“伏尔加”、“西伯利亚”、“GPU”以及最重要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这座炮台配备着12英寸口径的巨炮。“高尔基1号”的姊妹炮台是“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南面,配属着相同的火炮。

要塞的东面防线,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艰难的地形,再加上深邃、遍布岩石的山谷以及构建在山顶上的工事,为守军提供了理想的阵地。那些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东部防线战斗的德军士兵,将永远铭记住“鹰巢”、“塔糖”、“北方鼻子”以及“玫瑰山”这些名称。

第三道防线紧贴着镇子周围。这是个名副其实的,由战壕、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和炮台所构成的迷宫。

据苏联方面的资料声称,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有7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徒步),2个步兵旅,3个海军陆战旅,2个海军陆战队团,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坦克营和其他独立部队,总计101238人。10个炮兵团,2个迫击炮营,1个反坦克炮团和45个超重型海军岸防炮单位,总计600门大炮和2000门迫击炮守卫着防线。这确实是个喷火的堡垒,而曼施泰因正打算以他的7个德国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夺下这座堡垒。

6月6日到7日的夜间闷热无比。早上,一股轻柔的海风吹来,但它带来的不是新鲜空气,而是通往塞瓦斯托波尔道路上被翻搅起的尘埃。尘土和镇子南部弹药库燃烧的硝烟飘过了德军防线。

拂晓时,德国炮兵再次的炮击加剧了这种尘埃。随后,步兵向前推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和工兵的突击队于3点50分向敌人的主防线发起了冲锋。

德军的主攻位于北部战线。第54军以麾下的第22、第21[13]、第50和第132步兵师发起进攻,第73步兵师辖下获得加强的第213团担任军预备队。

第30军从西面和南面发起进攻,但并非主攻。第72步兵师、第28轻型师、第170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部队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出发阵地,以便为计划在几天后发起的主攻做好准备。

在别利别克谷和卡梅什雷谷(Kamyshly Ravine),德国工兵在雷区内清理出一条车道,以便让第190和第249突击炮营尽快投入战斗,为步兵提供支援。与此同时,步兵们正在争夺敌人的第一处阵地工事。尽管炮火摧毁了战壕和掩体,但幸存的苏军士兵拼死抵抗。德军士兵不得不用手榴弹和发烟罐将其逐出伪装得非常出色的阵地。

沃尔夫少将率领的第22步兵师来自下萨克森,他们再次被赋予了艰巨的任务:拿下“斯大林”堡垒。去年冬天,该师第16团的突击队已攻到要塞的外墙,但随后被迫撤出,一直退回到别利别克谷。

现在,他们将再次踏上这条代价高昂的道路。6月9日,他们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6月13日,冯·肖尔蒂茨上校指挥着第16团再次对该支撑点发起进攻。“斯大林”堡垒成了一堆废墟,但抵抗火力仍从各个方向不断射出。在“安德烈耶夫”一侧,要塞指挥员部署的守军都是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我们在第22步兵师的作战报告中读到:“这可能是我们遇到过的最棘手的对手。”

阅读 ‧ 电子书库

攻克塞瓦斯托波尔。炮兵和空军进行了五天“毁灭性轰炸”后,第11集团军于1942年6月7日对这座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发起了攻击。1942年7月3日,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只引用其中的一个。一座碉堡的射孔被炮弹直接命中,30名守军当场阵亡,但剩下的10个人仍在拼死抵抗。

他们把阵亡战友的尸体像沙袋那样堆在被炸碎的射击孔后。

“工兵们上!”步兵们叫喊着。火焰喷射器朝着这可怕的障碍物喷吐出火舌,手榴弹也扔了出去。一些德军士兵禁不住呕吐起来。但直到下午才有四名苏军士兵放弃了抵抗,浑身颤抖着钻出了废墟。他们是在政委开枪自杀后决定投降的。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第16步兵团的两个突击营遭受了严重的伤亡。没多久,两个营所有的军官非死即伤,一名预备役少尉接管了两个营残部的指挥权。

争夺第二道防线的激战在闷热中展开,一直持续至6月17日。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笼罩着战场,无数的尸体上覆盖着大片大片嗡嗡作响的苍蝇。来自巴伐利亚的第132步兵师位于下萨克森人的右侧,他们遭受的伤亡太过严重,不得不暂时撤出前线。接替他们的是第24步兵师,该师被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替换后,从第22步兵师和第132步兵师之间顶了上去。

对德军而言,此刻的形势不容乐观。他们的伤亡越来越高,弹药也严重短缺,这使得他们不时发出停止进攻的呼吁。有些指挥官已经建议暂停进攻,等增援部队调上来后再继续。但曼施泰因很清楚,没有任何援兵可言。

6月17日,他下达了命令,沿整个北部战线重新发起总攻。遭受严重伤亡的各个团再度投入战斗,他们决心这次要拿下敌人主要的支撑点。

在别利别克谷,“橄榄山”西面2.5英里处,两门14英寸口径的巨炮被带入阵地。这两门大炮隶属于陆军第641重型火炮营,他们的任务是摧毁“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的装甲炮塔。苏军在这个支撑点上配置的12英寸口径大炮控制着别利别克谷和通往海岸的道路。

把这两门庞然大物带入射击阵地是个可怕的工作。经过施工队四个小时艰难的努力,炮兵连连长冯·夏迪姆中尉终于可以下达射击命令了。

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响,这两头怪物苏醒过来。第三轮齐射后,身处第213步兵团战线上的前进观测员迈尔中士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命中目标的炮弹并未对敌人的装甲炮塔造成影响。

“换特种‘勒希林[14]’弹!”夏迪姆发出了命令。这种炮弹长12英尺,重达1吨,装填时需要起重机的帮助。西线战役期间,面对数日的防御工事,“勒希林”弹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种炮弹落地时并不爆炸,而是钻进目标内一定深度后才炸开。

一号炮旁,弗里德尔·弗尔斯特中士和他的14名战友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夏迪姆中尉举手示意:“开炮!”

20分钟后,这一操作再次重复。“开炮!”

不久,迈尔中士便发来了报告:“敌装甲炮塔被炸飞!”

“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已被炸毁,可以看见其12英寸口径大炮的炮管指向半空,炮火沉默下来。

现在轮到希茨菲尔德上校这位刻赤半岛“鞑靼壕沟”的征服者了。带领着第213团的突击营,他朝着炮台冲去,随即占领了“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的装甲炮塔及其通道。

“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已无法开炮射击,但在这座300码长40码宽的庞大的混凝土堡垒内,苏军士兵却没有投降。相反,他们甚至一群群地通过秘密出口和通风道实施快速突围。

第24工兵营第2连奉命摧毁敌人的抵抗。他们朝苏军士兵喊话,要求对方投降,俄国人用冲锋枪的射击作了回答。于是,德军工兵们用大量的炸药、汽油燃烧弹和发烟罐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爆破。硝烟散尽后,苏军士兵仍透过射击孔和通道朝外射击。

第二次爆破终于将混凝土墙壁彻底撕开。这座堡垒庞大的内部结构暴露在工兵们面前。“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有三层楼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

这座堡垒内有独立的水源和电力供应,战地医院、食堂、维修厂、弹药升降机、兵工厂和作战哨位一应俱全。每间房间和每条通道都有两扇钢门保护。这些坚固的钢门必须被单独炸开。

德军工兵们靠着墙趴在地上。钢门被炸开后,他们朝里面扔进手榴弹,待硝烟散尽后再冲向下一道钢门。

过道上布满了苏军士兵的尸体。他们看上去就像是怪物,因为这些士兵都戴着防毒面具。堡垒内的硝烟和恶臭使这一防护措施成为必然。

在接下来的一条通道处,德军士兵突然遭遇到冲锋枪火力的射击。手榴弹扔了出去,手枪的击发声也响了起来。随即,一扇钢门又被炸开,激烈的战斗再次打响。战斗就这样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持续着,最后,德军士兵终于逼近了堡垒的神经中枢——指挥部。

塞瓦斯托波尔,港口附近的战地指挥部内,海军中将奥克佳布里斯基也在密切关注着“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的战斗。无线电通讯官库兹涅佐夫中尉坐在通讯室的收发报机前聆听着。“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每隔30分钟报告一次战斗情况。海军中将早已给所有指挥员和政委下达了命令:“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有信号!库兹涅佐夫仔细听着,并把它记录下来:“我们只剩下46个人。德国人正在撞击装甲门,要求我们投降。我们曾两次打开瞭望孔朝他们射击。现在,这已无法做到了。”

30分钟后,最后一条电报发来:“我们只剩下22人。我们已准备炸死自己。通讯到此为止。永别了!”

他们照自己说的做了。“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的指挥部被幸存的守军炸毁。战斗结束了。堡垒内的1000名守军只有50人被俘,他们还都负了伤。这个数字说明了一切。

6月17日,就在争夺“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堡垒的激战仍在肆虐时,第24步兵师第31团拿下了“GPU”、“莫洛托夫”和“契卡”堡垒。

沃尔夫少将的第22步兵师同样向南面取得了一些进展。6月17日,该师辖内的第65步兵团,在第190突击炮营第2连的加强下,拿下了“西伯利亚”堡垒。第16步兵团攻克了“伏尔加”和“乌拉尔”堡垒。第22步兵师于6月19日率先到达谢韦尔纳亚湾——这是塞瓦斯托波尔面向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弗雷德里希·施密特少将的第50步兵师来自勃兰登堡和梅克伦堡,他们与拉斯查将军的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一起,接受了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费力地穿过灌木和岩石密布的地带,从东北方扑向盖塔尼高地(Gaytany)。他们成功地抵达了谢韦尔纳亚湾的东角。

西面战线[15]上,弗雷特-皮科将军指挥的第30军按计划于6月11日发起了进攻。先是米勒-格布哈特中将指挥的第72步兵师和辛胡贝中将的第28轻型师,紧随其后的是桑德尔少将的第170步兵师。这些部队沿着从海岸通向塞瓦斯托波尔的主干道向前推进。一切都取决于能否获得萨蓬山的制高点,这些高地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南部至关重要,争夺山头和峡谷的战斗已然打响。这是一场针对精心伪装的据点和强化的岩石工事的小型战争,“北方鼻子”、“教堂山”和卡马雷洞穴是这场战斗的关键所在。第72步兵师的士兵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些名字。

第28轻型师的猎兵团设法越过了海岸山脉陡峭的岩石地。早在1941年秋季,巴拉克拉瓦堡便已被第105步兵团的一次突袭所夺取,但到1942年6月,对猎兵们来说,这里仍有许多事情要做。科斯拉少尉、克丁中士、辛德米特中士,这些勇敢的人带领着突击队投入到战斗中。“蝌蚪山”、“朱砂1号,2号,3号”、“玫瑰山”以及著名的葡萄园是这场激战中的关键地点。

获得加强的第170步兵师,直到最近一直在担任预备队的角色,现在,该师从两个突击师中间插入,夺取了重要的萨蓬山。真正鼓舞士气的攻击来自比特梅尔中尉率领的第391步兵团第1营。他的营花了一个半小时杀至高地的山脊,随后,就在到达目标处时,比特梅尔中尉中弹身亡,塞瓦斯托波尔及其港口已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6月18日,巴克少校带着第72侦察营拿下了“鹰巢”。

一个可怕的任务交给了第420步兵团,该团暂时归第170步兵师指挥。他们的任务是冲进“英军公墓”,这个墓地埋葬的是克里木战争期间英军的阵亡者。苏军已把这个墓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炮台,一个可怕的堡垒。

6月20日,第46步兵师获得加强的第97步兵团,夺取了“北堡”和狭窄的北科萨河(Severnaya Kosa)上著名的“康斯坦丁诺夫斯基”炮台。这样,该师便控制了海港的入口,塞瓦斯托波尔处在德军的束缚下。现在,曼施泰因已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周围所有的防御工事。可是,6月26日夜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动用了手上一切可用的船只,将步兵第142旅送入镇内。该旅进入塞瓦斯托波尔时,正好目睹了这座要塞的陷落。

德军第22和第24步兵师给予这座要塞致命的一击。从谢维尔纳亚湾对岸,第22炮兵团发射出他们的第10万发炮弹。尘土飞扬的“狼谷”中,德军士兵在月光下集结,准备发起最后的突击。

6月27日,午夜过后不久,德军士兵搭乘着冲锋舟和橡皮艇渡过了海湾。守军发现他们的举动时已为时太晚。第一批突击队已到达对岸,并夺取了发电站。

各个营小心翼翼地向镇子边缘推进。天亮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赶到了,他们为步兵们炸出一条通道。最后一道防坦克壕也被德军越过。

苏军士兵惊慌失措,他们的防御崩溃了。到处能看见苏军政委、指挥员或共青团员战斗到最后一息。

海湾的峭壁内有一个封闭的地道,大约有1000名妇女、儿童和士兵待在里面。负责指挥的苏军政委拒绝把门打开,于是,德军工兵准备实施爆破。就在这时,苏军政委炸毁了整个地道,地道内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被炸成了碎片,同时,门外的德军工兵也被炸死了十来个。

7月3日,所有的一切尘埃落定。塞瓦斯托波尔,这座世界上最强大的堡垒已经陷落。苏军的两个集团军被歼灭,9万名士兵成了俘虏。满目苍夷的战场上,成千上万具尸体间散落着467门大炮、758门迫击炮和155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

要塞指挥员——海军中将奥克佳布里斯基和彼得罗夫少将并未阵亡在战场上。6月30日,他们乘坐快艇逃离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现在可以投入到宏大的战略计划中了——向斯大林格勒进军,向高加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