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四章 苏军的新战术
沃罗涅日的致命错误——铁木辛哥拒绝作战——希特勒再次更改计划——克里姆林宫的军事会议——战火移至顿河南部——罗斯托夫之战——与NKVD部队的巷战——巴泰斯克大桥
第40装甲军军长获知苏军后撤时,他立即意识到,俄国人的这一举措对德军第一阶段的行动造成了危害。鉴于形势已发生变化,他要求上级下达命令,立即挥师向东赶至顿河,不能拖延。但第6集团军却坚持按原计划实施包围行动,并下令:“第40装甲军转向北面,以便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命令终究是命令。包围圈合拢了,但袋中空空如也。俄国人已经撤走,甚至还带走了他们的重武器。这一仗完全是事倍功半。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此时,就连元首大本营也开始意识到,事情并未按照计划所构想的那样顺利进行。俄国人迅速向顿河撤去。这些苏军部队能撤至河对岸逃生吗?此时,第4装甲集团军仍在对沃罗涅日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蓝色行动”第一阶段的打击将会落空。形势相当危险,决不能浪费任何时间。
面对这一形势,希特勒于7月3日得出了完全正确的看法:坚持以夺取沃罗涅日为首要目标的构想,可能会危害到整个“蓝色行动”。因此,在对冯·博克司令部所做的一次闪电拜访中,他告诉这位元帅:“博克,我不再坚持要求夺取这个镇子。实际上,我并不认为夺取它是必要的。您自由了,要是您愿意的话,立刻挥师向南吧。”这是个决策的时刻。战争的命运尚未决定。哪条路能扭转形势呢?
7月3日深夜,施韦彭堡接到了第6集团军的命令,要求他一路向东直奔顿河,从而切断苏军的退路,他不禁长长地松了口气。
但第二天(7月4日)中午前,又来了新的命令:他的军不是向东,而是向北,向沃罗涅日方向前进,以掩护第4装甲集团军的南翼。这是怎么回事?沃罗涅日发生了什么情况?命令摇摆不定,其幕后情况究竟是什么?
一个奇怪的事实是,希特勒在战争初期所有的正确决策都是由他以一种奇特、或者说极不常见的谦逊方式所做出的。这次在沃罗涅日的问题上亦是如此。
他没有命令博克元帅:你必须绕过沃罗涅日,按照我们的计划时间冲向斯大林格勒,不得延误。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告诉博克,自己已不再坚持要夺取沃罗涅日。因此,部队是否应该绕过而不夺取这一重要的交通中心?作出这一决策的责任留给了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对博克元帅来说,这是个困难的决定:他应该拿下这个城市呢,还是该绕过它?冯·博克元帅认真地考虑着,他开始怀疑,先拿下沃罗涅日的柱石就证明可以迅速夺取这座城市,这样一来是否会更好些。难道他不该试一试吗?博克犹豫了,动摇了。
就在这时传来了消息,第24装甲师以其获得加强的第26摩步团渡过顿河,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德军混在后撤的俄国人中,通过苏军的一座桥梁渡过了顿河。夜幕降临前,德军侦察部队距离沃罗涅日已不到2英里。
第24装甲师的左侧,为其提供北翼掩护的“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同样取得了快速的进展,7月4日18点,他们也到达了顿河。南面,第16摩步师麾下得到加强的摩托车营同样到达了顿河。
在谢米卢基(Semiluki),苏军完好地留下了顿河上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搭载着通往沃罗涅日的公路。这一情况说明,他们希望能让自己的主力部队渡过河去。通过强有力的反击,在T-34的支援下,他们将德国人挡在桥梁外,并在河西岸控制住一个宽广的桥头堡。
7月4日夜里20点,“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第1团的布卢门塔尔中尉,带领着他的第7连,夺取了顿河上的公路桥,并在东岸建立起一座桥头堡。苏军在最后关头曾试图炸毁桥梁,但很显然,他们并未准备好电起爆设备。于是,他们点燃了一根通往桥墩处大堆炸药的普通导火索,小小的火焰沿着导火索蜿蜒而行。
布卢门塔尔连里的亨佩尔中士跳入河中,河水淹到了他的下巴,他挣扎着来到桥下,扯掉了燃烧着的导火索。此时,导火索距离120磅炸药只有几英寸了。
与此同时,苏军队列仍从西面不停地走来,他们跨过桥梁,径直走进布卢门塔尔中尉第7连士兵所组成的“接待委员会”的怀中。“缴枪不杀!”桥梁已被夺取,沃罗涅日也能这么轻易地被拿下吗?
“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第1团的士兵们搭乘着突击炮,对沃罗涅日进行了一次武力侦察,一直逼近到铁路线处,随即遭到苏军防御部队猛烈的反击,不得不撤了回来。但不管怎样,德军士兵差一点就杀入城内了。正是这一情况使得陆军元帅冯·博克没有采纳希特勒绕过沃罗涅日的建议,而是决心对其发起进攻。他想抓住自己所发现的这一机会,通过一次突袭夺取这座重要的城市。他相信自己的快速部队仍能通过沃罗涅日,及时插入铁木辛哥大军的后方,切断敌人撤过顿河的退路。这是个根本性的错误,从这一刻起,斯大林格勒的悲剧将一步步地形成。
7月5日夜幕降临时,经历了一整天摄氏40度的高温,第48和第24装甲军的快速部队,“大德意志”师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团,第24装甲师,第3和第16摩步师的摩托车部队,控制了顿河东岸广阔的桥头堡,就在沃罗涅日门前。北面的掩护由正在靠近的步兵师提供。但集团军群在判断敌军实力的问题上犯了个错误。城内挤满了苏军部队。在最后关头,俄国人尽其所能地为沃罗涅日提供了增援。显然,铁木辛哥从缴自赖歇尔少校的文件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希特勒获知这一情况后,突然再次干预起部队的作战行动来。这次,他坚决否定了对沃罗涅日的进一步攻击,并坚持认为,进攻必须转向南方,那里才是目标所在。
但7月6日,第24装甲师和“大德意志”师的部队进入了沃罗涅日。俄国人似乎在退却。这一情况立即对希特勒产生了影响,他再次批准夺取沃罗涅日。不过,他又下令,至少要有一个装甲军(第40装甲军)继续其于7月4日发起的向南的推进,直奔顿河,不得延误。第4装甲集团军奉命尽快腾出更多的装甲部队,以便跟上第40装甲军的行动。
就这样,“蓝色行动”的第二阶段以一种大打折扣的方式展开了。先是装甲部队发起了夺取沃罗涅日这座重要城市的行动,装甲部队并不特别适用于这种战斗,现在,博克又被逐渐剥夺了他最有效的打击力量。更糟糕的是,一些装甲部队由于缺乏燃料,目前停顿在沃罗涅日的南面。结果,“南方”集团军群已不再是一支强大到足以决定沃罗涅日战役的力量,而对奉命向南、迅速切断顿河退路的一个装甲军来说,尽管有后续装甲部队提供支援,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实力还是太过虚弱了。
7月7日,经过激烈的战斗,第3和第16摩托化步兵师夺取了沃罗涅日的西部。但德军各部无法渡过沃罗涅日河,这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这座城市。俄国人投入了步兵和大批坦克,一次次地发起反击。
铁木辛哥将第40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在沃罗涅日,包括9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和2个反坦克旅。毫无疑问,这种兵力强度表明铁木辛哥了解希特勒的计划,并作出了正确的应对,以此牵制沃罗涅日北翼的德军主力,从而争取时间让自己的主力部队脱离奥斯科尔河和顿涅茨河,并撤过顿河。
他要把自己的部队撤向何方?答案很奇怪,居然是斯大林格勒。
尽管德国的广播电台宣布德军已于7月7日夺取了沃罗涅日,但战斗仍在这座城市的大学区和北部的树林里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7月13日。即便是7月13日后,德国人仍未能成功地夺取这座城市的东部,或是其北部的桥梁,这座桥梁能使他们河东岸的南北向铁路线瘫痪——这条铁路对苏军的补给至关重要。从莫斯科通往南方的大型补给道路也仍控制在俄国人的手中。
德军原先的计划曾规定,迅速夺取沃罗涅日后,摩托化部队应向南直奔顿河,以阻截铁木辛哥从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广阔地带后撤的部队,将对方拦截在顿河。可事实却相反,第48和第24装甲军辖内宝贵的摩托化师和装甲师深深地卷入到这座城市的争夺战中,而第9和第11装甲师仍被牵制在第4装甲集团军的北部拦阻阵地上。铁木辛哥元帅亲自指挥战斗。沃罗涅日必须尽可能长久地被坚守着,以延缓德军向东南方的推进。每争取到一天,对铁木辛哥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显著的胜利。
7月6日夜间,位于沃罗涅日南面的第40装甲军,其先头部队——第3装甲师第3摩步团第1营,距离罗索希(Rossosh)大约50英里。但他们的燃料已所剩无几。韦尔曼少校对后勤补给部队满怀信心,决定带着两个装甲连和第75炮兵团的一个连继续向前推进。
在这样一个星光闪耀的夜晚,他们驱车驶过草原。布施的连队走在前面,布雷默的连尾随其后。营长给他们下达了如下指令:“我们知道,要想完好地夺取卡利特瓦河(Kalitva)上的桥梁,我们就必须在拂晓时赶到罗索希,还要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接触,这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弹药和燃料。所以,我们要严格按照计划时间向前推进,从前进中的苏军炮兵和步兵部队身边经过,幸运的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
凌晨3点前不久,罗索希镇第一片破旧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营里的翻译卡拉科夫卡中士拦住一个惊讶不已的俄国人,对他进行了盘问。这个被吓坏的同志透露,除了标在地图上的两座桥梁可以渡过卡里特瓦河外,还有另一座桥梁,那是一座坦克桥,最近才刚刚完工。于是布施和布雷默这两位连长,与营长一同制定了行动计划。
拂晓昏暗的光线中,韦尔曼的队伍穿过罗索希,这个镇子仍在沉睡中,对德国人的到来毫无防备。一个运动场上,停放着若干架联络飞机。偶尔能看见一辆坦克。在一幢巨大的三层楼建筑前站着几名哨兵,但他们并未将正在靠近的滚滚尘埃与敌人联系起来。
韦尔曼少校的指挥车跟在第1连装甲车队身后不远处,全连驶过桥去。在北岸,韦尔曼遇到了守桥的苏军哨兵。这名哨兵突然意识到所发生的情况,慌忙从肩上取下步枪。韦尔曼的无线电操作员——列兵滕宁,闪电般地从车上跳下,用冲锋枪抵住这名哨兵的腹部,敲掉了他手里的步枪,并把他拖入装甲车里。这是他们抓获的第一名俘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个俄国人交待,罗索希镇内有一个级别相当高的指挥部,保卫力量至少包括八辆坦克。
就在这时,河对岸响起了第一声枪响。接下来的五个小时里,韦尔曼的部队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死死抗击着镇内吃惊不小但却顽强无比的守军。
子弹从四面八方射来。到处都有T-34坦克的身影。苏军步兵进行了重组。但韦尔曼的部下们守住了桥梁。他们的救星是跟在身后的榴弹炮连,经验丰富的炮组成员们巧妙地布设好炮位,从而控制了沿河的道路。
这场战斗激烈而又混乱。但德军士兵更大的干劲和更顽强的神经使他们赢得了胜利。大部分苏军坦克在近距离交战中被击毁。瑙曼中士获得了一个特别的战果:他肃清了铁木辛哥司令部的地图室,俘虏了22名高级参谋军官,其中大多数人的军衔为上校。夜里时,铁木辛哥本人也在罗索希,他肯定是在关键时刻逃脱了。
尽管这些德军士兵非常英勇,但如果第3装甲师的主力没有及时赶到的话,韦尔曼战斗群的下场一定很惨。苏军的抵抗被打垮了。布赖特少将的第3装甲师沿着通往顿河的道路,到达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沃罗涅日之战使德军计划时间表遭受到的混乱到处都能感觉到。在罗索希南部地区,米列罗沃(Millerovo)周围,德国人怀疑存在着相当强大的苏军部队;现在,实施进一步推进前,德军将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将其消灭。这一行动再次偏离了原计划,也违背了“迅速冲向斯大林格勒”的宗旨。
就在这种极其混乱的情况下,“蓝色行动”的第三阶段开始了,根据第41号指令,这个阶段将形成1942年夏季攻势的决定性阶段——劳夫将军的第17集团军和克莱斯特大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于7月9日在南部发起的钳形攻势。其目标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注意,是地区,而不是城市)取得会合,包围并歼灭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的苏军部队。
但正如他在北部所做的那样,铁木辛哥元帅在南部,只在几个挑选出的地点进行了抵抗,他的主力部队却向着东面和南面撤退。
结果,南部的钳形攻势,除了将其前方后撤中的苏军推至顿河巨大的河曲部外,一无所获。而德军仍未建立起一道有可能切断苏军后撤道路的防线。
希特勒意识到,由于俄国人迅速后撤以及在沃罗涅日的延误,在顿河中游实现合围已不复可能,但他希望至少能拦截、包围并歼灭他认为仍集结于顿河下游的敌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于7月13日放弃了宏大作战计划中的关键特点——应以全部力量迅速冲向斯大林格勒,以便封锁伏尔加河下游。
希特勒应该能很好地执行这一行动。实际上,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需要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因为如果一股敌军不肯被包围,并向后撤退的话,那么他必须追击。他决不允许让敌人获得时间,从而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现在,德军的目标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目标可通过对苏军部队迅猛的追击来实现。
毕竟,希特勒有两个装甲集团军可供使用,并已在顿河上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渡口。只要很短的时间他就能到达斯大林格勒。但希特勒有一种极大的错觉:他相信苏联的实力即将被耗尽。他认为苏军的后撤只不过是因为组织和士气发生崩溃而造成的溃逃罢了,但实际上,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后撤。
在许多地方发生的恐慌事件是由于苏军下级指挥人员的无能所造成的。从战略观点看,铁木辛哥很好地掌控着这一撤退行动。他迅速采取了措施。他的目的是保存有生力量,以便在这个国家的腹地继续进行坚决的抵抗。
希特勒没有看见这一危险,或者说,他也不想看见。他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地拿下斯大林格勒,同时,以罗斯托夫为中心,在顿河下游来一场大规模的合围战。为此,他中止了第4装甲集团军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的推进,使其停顿在顿河河曲部,随即,与计划宏大的第三阶段完全背离,该集团军将转身向南而来。就像1941年初秋他暂停了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并抽调古德里安的快速部队去执行基辅合围战那样,他现在希望通过另一次即兴式突袭行动,在罗斯托夫击败苏军。这将是战争中最为庞大的围歼战。
在此期间,第6集团军继续孤身向着斯大林格勒前进,现在,该集团军的进攻矛头——第40装甲军的快速部队也被调往罗斯托夫。
就在这一重大决定被作出的同一天,陆军元帅冯·博克被解除了职务。他反对希特勒的战略计划,并希望集团军群能作为一支完整的作战力量被置于自己的指挥下。
可是,元首大本营已经下达了拆分“南方”集团军群的命令。7月7日,博克元帅在日记中写道:“收到命令,李斯特元帅将奉命指挥第11和第17集团军以及第1装甲集团军。这意味着战事被一分为二。”
所发生的情况正是如此:战事被一分为二。希特勒不仅改变了夏季攻势的时间安排,还改变了整个南线的指挥结构。
陆军元帅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后来暂时隶属于该集团军群),通常也被称为“高加索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由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组成,博克元帅被召回后,该集团军群由冯·魏克斯大将指挥,该集团军群的任务依旧——斯大林格勒。
这一重组清楚地表明,希特勒在7月13日时相信,他可以同时实现1942年夏季攻势中的两个战略目标。按照原先的计划,这两个目标本应该依次完成,结果,他用这种简单的权宜之计将自己的力量一分为二。他错误地认为俄国人已经“完蛋了”,这个观点冲昏了他的头脑。
但俄国人根本没有完蛋。就在希特勒灾难性地命令部队向南、解除冯·博克职务的当天,在斯大林的主持下,一场军事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
出席会议的有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元帅、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另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的联络官。苏军总参谋部已向斯大林清楚地表明,没有能力再度进行像基辅或维亚济马那样的战役。换句话说,他们已无法继续进行那种不惜一切代价的战役了。斯大林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他赞同沙波什尼科夫在7月13日的会议上阐述的总参谋部的决定:苏军将后撤至伏尔加河并进入高加索地区,他们将在那里实施抵抗,迫使德国人在荒凉的地带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所有重要的工业设施将被疏散至乌拉尔和西伯利亚。
7月中旬,德军总参谋部通过一名间谍的报告得知了这一重要会议的内容,但希特勒将之视为一个谣传。
如果还有什么人怀疑铁木辛哥实际上已经把他的部队从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撤走,包括每一个士兵和每一门大炮,那么,米列罗沃的情形很快便能打消他的怀疑。第40装甲军担任铁钳的东部外环颌口,从罗索希向南推进后,径直插入到后撤的苏军中,其辖下的三个师进入了最前线。
沿着米列罗沃南部的铁路和公路,大股苏军部队向东南方涌去。第40装甲军麾下的几个师并未强大到足以拦住这些苏军的程度。考虑到在米列罗沃周围遭遇到的抵抗,他们也无法在更南面的顿河下游建立起一道拦截线。
战场向南移动。希特勒正在南方寻找着敌人。实际上,他对在南面取得胜利充满了信心,甚至从作战计划中去除了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尽管该集团军已做好了从克里木渡过刻赤海峡的准备。第11集团军奉命向北而去,去夺取列宁格勒。
经过激烈的战斗,施韦彭堡的第40装甲军于7月20日抵达了顿河下游,并在康斯坦丁诺夫卡(Konstantinovka)和尼古拉耶夫斯卡亚(Nikolayevskaya)建立起桥头堡。
在此期间,构成钳形攻势内环颌口的第1装甲集团军,同样向南而去,他们渡过顿涅茨河,开始与从斯大林诺地区(Stalino)推进的第17集团军一起,向罗斯托夫扑去。苏军则下定决心要守卫顿河上这个关键的桥头堡——罗斯托夫。
罗斯托夫西面,第17集团军于7月19日突破了敌人的阵地,现正向罗斯托夫与巴泰斯克(Bataysk)之间的顿河推进,第57装甲军居左,第5军居右。在出色的参谋长温克上校[21]的帮助下,基希纳将军率领第57装甲军,向罗斯托夫发起了一次大胆的推进,试图以突袭夺取顿河河口处的这座重要城市,并完好地拿下罗斯托夫与巴泰斯克之间的顿河大桥。第57装甲军辖第13装甲师、党卫军“维京”师、第125步兵师和斯洛伐克快速师。
北面,第1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冯·马肯森将军的第3装甲军以第14和第22装甲师为主导,向罗斯托夫推进。就像1941年11月那样,冯·马肯森的部队再一次为争夺这座城市而战。7月22日,罗德上校的第22装甲师在罗斯托夫东北面卷入了激烈的战斗。第204装甲团向南而去。第14装甲师则冲向新切尔卡斯克(Novocherkassk)。整个白天和黑夜,激烈的战斗肆虐在这座城市防御森严的接近地。
同一天,赫尔少将率领着第13装甲师,武装党卫军中将施泰纳带领着“维京”师,从西面和西北面发起了进攻。自年初起,罗斯托夫便被加强为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市,除了在接近地部署了强大的防御外,这座城市还环绕着三道配置了地雷区、防坦克壕及反坦克障碍的防御圈。尽管如此,第57装甲军的突击队还是以突袭的方式突破了城郊的防线。第13装甲师的非装甲战斗群,以第93摩步团从西面发起攻击。而该师获得加强的第4装甲团则沿着斯大林诺——罗斯托夫公路推进,并渗透进该城的北部。在其右侧,党卫军“维京”师的“吉勒”装甲战斗群穿过外围防御圈大批据点和防坦克壕,并以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米伦坎普的党卫军装甲营夺取了罗斯托夫机场。
7月23日,从北面扑向罗斯托夫城郊的第22装甲师缓慢地获得了进展。在第57装甲军的作战区域内,第13装甲师继续以坦克、步兵连和摩托车部队攻入城内。党卫军“维京”师起初陷入到激烈的巷战中,第125步兵师紧跟在“维京”师的身后。破晓时,冯·加扎中尉带领着第66摩步团第2连,突破了敌人的阵地,一直冲到一条小河边,并夺取了河上的公路桥。
第43摩托车营也冲入城内。第13装甲师清理掉大批路障,慢慢地向着顿河前进。但就在其先头部队向前推进时,敌人的抵抗再次在他们身后爆发开来,子弹来自道路两侧,来自得到大力加强的建筑物——特别是来自德军侧翼的露天广场。
“维京”师的坦克先是陷入了巷战,随后,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迪克曼带着他的营驱散了敌人,继续朝西南方向攻击前进。
下午前,第13装甲师的摩托车营已到达顿河北岸,但在迷宫般的工业和港口设施中,他们所到达的河岸位于主公路桥东面很远的地方。摩托车营尚未来得及赶到顿河通往巴泰斯克的大桥,一段桥梁便已被炸毁,断桥落入到水中。尽管第13装甲师肃清了大桥周围的地区,工兵们疯狂地忙到第二天才使桥梁得以恢复使用,但最初只能供行人和轻型车辆通行。夜幕降临前,桥梁北部的地区已落入德军手中。第66摩步团第1营夺取了邮政总局和NKVD总部周围的地带,敌军在这里的抵抗顽强而又巧妙。夜幕降临时,步兵们占据了能为坦克提供全方位防护的阵地。城内许多地方仍有交火。凌晨时,第22装甲师的部队从北面而来,第3装甲军与第57装甲军的先头部队在罗斯托夫市中心完成了会师。
7月24日清晨,争夺这座城市的战斗恢复了。邮局周围的敌人很快便被打垮,但苏军的一支部队死死地守卫着NKVD总部。直到中午,第13装甲师的步兵才在第22装甲师坦克的支援下,击溃了敌人的抵抗,拿下了这座建筑。
在此期间,第13装甲师和“维京”师的其他部队,成功地肃清了市中心的主要地区,并将顽强抵抗的敌人赶向东面或西面。就在第13装甲师守卫着通往巴泰斯克的桥梁的北部地区时,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米伦坎普率领着“维京”师装甲营沿顿河北岸推进,并以一次突袭夺取了罗斯托夫西面六英里处的一个渡口,敌人用这个渡口撤退他们的部队,从而使第49山地军最主要的部队以及第73和第298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于7月24到25日的夜间渡过了顿河。
与此同时,罗斯托夫市中心激烈的巷战仍在继续,实际上,这种争夺已经持续了好几天。阿尔弗雷德·莱因哈特将军在一份报告中描述了这场战斗,1942年7月时,他还是一名上校,指挥着第125步兵师第421团。他阐述了这场激烈的巷战,逐屋逐房,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与之相同的战斗。这样的战斗,德军士兵将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遭遇到。
7月23日,炎热的一天,傍晚前,第421步兵团的几个营已经夺取了罗斯托夫的北部。第13和第22装甲师的装甲连和步兵,以及党卫军“维京”师的士兵们,已从城市的两侧到达了顿河。他们也在市中心经历了艰难的激战,但却无法突破建筑林立、戒备森严的市中心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步兵来从事这种类型的战斗。但是,要想拿下顿河大桥,进而向南进军,进入高加索地区的话,就必须突破这座城市。
NKVD部队和工兵守卫着罗斯托夫,他们现在决心要打到最后一颗子弹。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种部队是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政治保卫力量,是斯大林的“党卫队”,也是国家警察和秘密警察的骨干,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队员们无一例外的狂热,并受过出色的训练,顽强到近乎残酷的地步。他们熟悉所有的作战诡计,无条件的忠诚。最重要的是,NKVD的士兵都是巷战高手。毕竟,作为政权保卫者,他们要对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叛乱,城市是他们最主要的行动地带。
这些巷战专家在罗斯托夫所作的一切令人难以想象。街道已被撕开,铺路石被堆积成几英尺厚的路障。小街小巷已被大量砖结构据点封锁。钢梁被插入地面,周围还埋设了地雷,这使任何朝防御阵地突然冲来的举动都变得不复可能。建筑物的入口已被砖块堵塞,窗口堆放了沙袋,构成了射击阵地,阳台也变成了机枪巢。屋顶上埋伏着精心伪装过的NKVD狙击手。地下室里摆放着成千上万瓶“莫洛托夫鸡尾酒”,这种简陋的武器对付坦克非常有效,只需用一个瓶子灌上汽油,再以白磷或其他化学物质触发,遇到空气便会发生剧烈的燃烧。
无论在哪里,如果有一扇前门没有被砖块堆砌,那就可以断定,在门把手被按下的那一瞬间,一个隐藏的诡雷就会炸开,要么就是一道横过门槛的绊发线触发所连接的炸药。
这片战场并不适合装甲部队,靠他们获得速胜的机会极其渺茫。确实,装甲部队率先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但罗斯托夫市中心是突击队的主战场。他们不得不费力地肃清一座座房屋、一条条街道、一个个碉堡。
莱因哈特麾下那些来自斯瓦比亚的士兵,投入到对付这些巧妙设防地区的战斗中。但这位上校以他自己的办法干掉了那些狡猾的对手,这靠的是精确、强烈的决心以及同样的狡猾。
第421步兵团第1营由奥尔特利布少校指挥,第3营则由温岑上尉带领,每个营分成三个突击连。每个突击连配备了一挺重机枪,一门反坦克炮,一门步兵炮和一门轻型榴弹炮。
他们的突击方向是由北向南。整座城市的平面图被精确地划分出一个个作战区域。每个突击连只允许沿分配给他们的南北向道路推进到一条固定线,划分给所有连队的固定线(分别是A、B、C和D线)由西向东横穿城区。
接下来,每片区域的肃清和联络工作都由该区域两侧的突击连完成。每个连队必须沿这些路线等待,直到友邻连赶到与自己齐头并进的位置,并等待团里下达恢复进攻的命令。通过这种方式,六个突击连始终能排成一线,并肩作战。如果某个连队发现自己的进展过快,要是他们遵守这一规定的话,就不会遭到敌人的侧翼袭击。这样一来,在迷宫般的建筑物和街道上进行的行动,依然被牢牢地控制在上级的手中。
第1和第3营的突击连肃清了分配给他们的区域后,莱因哈特立即把第2营的六个突击小组派了出去。他们的任务是“二度搜索”——从屋顶到地下室,搜索每一座建筑物。所有的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都被带离作战地带,送到一个特别集结点。
突击队身后的建筑里已空无一人,扔手榴弹,打黑枪的情形不见了。突击连向前推进时,他们的身后非常安全。
这一计划执行得相当精确。可能多亏了这一点,顽强抵抗的罗斯托夫才会被如此迅速地清理干净。这是一场长达五十个小时的,激烈而又无情的战斗。
在对这一作战行动的记述中,莱因哈特将军写道:“争夺罗斯托夫市中心的战斗是一场无情的斗争。守军决不允许自己被活捉,他们战斗至最后一息。当他们被绕过或是负了伤,他们仍会从背后开枪射击,直到自己被击毙为止。所以我们的伤员不得不被送到装甲车上,并派人保护,否则,我们会发现他们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刺刀捅死。”
“塔甘罗格”路上的战斗相当激烈,这条道路直接通向顿河大桥。德军在这里的多次进攻都被拦截住,因为很难确定那些隐蔽在机枪后的NKVD士兵究竟躲在哪里。
尘土、硝烟以及来自燃烧着的建筑物的阵阵火花笼罩着街道。奥尔特利布少校贴着建筑物的外墙,沿着人行道冲向前方的一处大型路障。在那里,他挥手示意轻型榴弹炮上前。“首先,我们得把那些阳台轰掉。”
反坦克炮也沿着道路拖了上来,士兵们小跑着,拉着这门反坦克炮进入了路障后的阵地。很快,另外一门步兵炮也被拉了上来。
随即,对“可疑点”的轰击开始了——烟囱、地下室以及堆了沙袋的阳台。莱因哈特亲自来到前线,站在大街上最前方的一处街垒后,用望远镜查看着情况。苏军一挺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子弹一次次地扫过街道。
“布辛。”莱因哈特叫道。第13连连长布辛中尉贴着路面爬到团长身边。莱因哈特指着一栋建筑二楼上的阳台说道:“在那里,布辛——放着橙色盒子的那个阳台。你看,那里冒出了一缕烟尘。俄国人就在那里。我们把那座阳台轰掉。”
布辛匆匆返回到他那门重型步兵炮旁。
“开炮!”
第二发炮弹击毁了那座阳台,四散飞溅的砖块中,他们看见几个俄国人和他们的重机枪跌落在街道上。最后,莱因哈特从第13装甲师调来了几辆坦克,为自己的步兵提供支援。这些坦克顺着街道,从一侧驶到另一侧,沿之字形路线前进。在坦克的掩护下,几个突击小组向前冲去。
老城区和港口区的情况较为严重。那里的街道,在此之前几乎都是笔直而又整齐,可现在已堕落成道路曲折不已的一片迷宫。这里没办法使用步兵炮,甚至连机枪也派不上用场。
这里爆发的是一场肉搏战。德军士兵不得不爬入地下室的窗户、房门以及房屋的角落。他们能听见敌人的呼吸声,也能听见对方拉动枪栓的声音,甚至能听见对方的低声细语。他们紧握着手里的冲锋枪,跳起身,打出一个点射后迅速趴下,再次隐蔽起来。
街道的另一侧,一具火焰喷射器咆哮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伤员的喊叫声令人恐惧地穿过幽灵般的街道,痛苦的叫声被拖得很长:“担架……担架……”
木制房屋被烈火所吞噬。刺鼻的硝烟使得战斗愈发艰难,尽管在风的作用下,这些烟雾被吹向了顿河。德军到达D线时,天色已晚。第421步兵团的几个连队,距离第57装甲军的装甲战斗群只有几百码了,这些装甲部队位于顿河北岸、通往巴斯泰克的公路桥的两侧。夜色降临,士兵们躺在木屋、工具棚和成堆的瓦砾间。夜幕被机枪火力一次次地撕开。每隔几秒,照明弹便将战场照得亮如白昼。
第11连的里特曼中士带着他的排,趴在港口区的一座棚屋内。俄国人从一座称重棚朝着他们开火射击。
“行动!”里特曼下达了命令。他带着三名弟兄干掉了称重棚内的苏军机枪。随后,他们继续前进,朝左右投掷着手榴弹。23点时,里特曼和他的部下们到达顿河北岸,并挖掘了散兵坑。
7月25日拂晓前,第125步兵师的突击连恢复了进攻。但突然间,他们的进展变得容易起来。原来,河岸上最后的敌军部队已在夜间撤过了顿河。清晨5点30分,团里所有的突击连都已到达顿河。罗斯托夫彻底落入德军手中。但作为连接高加索的通道,罗斯托夫的重要性只有在德国人控制了它的大门后才能体现,这就是顿河上的桥梁以及跨越沼泽地的四英里长的岸堤,这条岸堤是桥梁的延续,现在成为了进入巴斯泰克的大桥。越过巴斯泰克便是平原——这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一路向南,直奔高加索。
这扇大门最终被“勃兰登堡”团打开了,这支神秘、备受污蔑但却英勇无比的特种部队完全由不怕死的志愿者组成,他们与第13装甲师相配合,完成了这一任务。
7月24日,第43摩托车营成为了渡过顿河的第一支德军部队。第1连连长埃伯莱因少尉和第13装甲师工兵中的28名志愿者一同摆渡过河。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地段,“勃兰登堡”团的半个连也渡过了顿河。他们的意图是夺取巴斯泰克城外的桥梁——最重要的是顿河南岸长长的岸堤,这条岸堤由许多较小的桥梁组成,是连接着通往南方的唯一道路。
1942年7月24到25日的夜间,格拉贝特中尉带着他的半个连,沿着岸堤冲向巴斯泰克。埃伯莱因少尉带领着第43摩托车营的一群士兵,在大桥的前方进入阵地,以便压制桥上的守军。
但这些摩托车手几乎无法从泥泞中抬起头来:他们向前移动时,遭到来自左侧200码外铁路桥桥墩处的火力打击,苏军在那里布设了一挺机枪。迫击炮也响了起来。德军士兵们用锐利的目光搜寻着俄国人枪口的闪烁,以便用自己的迫击炮瞄准目标。
凌晨2点30分,格拉贝特中尉带着他的先头排冲向大桥。这些士兵在机枪的掩护下向前逼近,手指搭在武器的扳机上。但苏军一侧毫无动静。格拉贝特和他的部下沿着桥面两侧,幽灵般地掠过桥梁,另外两个排以很短的间隔跟在他们身后。就在这时,俄国人发现了动静,他们的机枪开火了,迫击炮也响了起来。担任掩护的德军士兵立即开火射击。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格拉贝特他们是否能冲过桥去。
格拉贝特成功了,他们打垮了桥上的守军,并建立起一个小型桥头堡。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里,面对敌人的反击,他们死死地守卫着这座桥梁。
连长和他的连队确实为守卫这座桥梁而牺牲了自己。“勃兰登堡”团的格拉贝特中尉和希勒少尉在战斗中双双阵亡。大批德军军士和士兵被苏军猛烈的火力所射倒。[22]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德国空军的斯图卡赶到了。随后,德军的第一批援兵赶来,冲过了堤道和桥梁。格拉贝特躺在最后一个桥墩处,已经阵亡。200码外的一个沼泽坑旁,希勒少尉倒在那里。在他身边躺着一名阵亡的医护中士,头上有一个弹孔,他的手仍紧紧地攥着一个急救包。7月27日,第57装甲军的坦克和步兵通过了这座桥梁,他们向南而去,向高加索而去。
东线的酷寒中,激烈的防御战一直持续至来年三月。苏军攻势的重点落在中央防区以及顿涅茨盆地的德军阵地上。照片中,瓦尔代丘陵,一支德军巡逻队正穿过深深的积雪,向着敌人的防线而去。
东线北部地区,与德军士兵并肩作战的西班牙志愿者们列队穿过一座满目苍夷的村镇。背景处有几座侥幸逃脱苏军破坏的古老的俄罗斯教堂。
战斗在塞瓦斯托波尔前的山丘上——德军的一个重机枪小组正向着敌阵地开火射击。
饮用和洗漱用水不得不从冻结的水井中汲取。库尔斯克东部,一座冰雪覆盖的村落中,德军坦克停在集结地。
1942年南部战线,一架被德国空军击落的伊-16战斗机。
缴获和被摧毁的苏军技术装备。
与前进中的部队保持联系非常必要,因为胜利通常依赖可靠的通讯联络。照片中,一名布线员跟随着先头部队一同前进。
1942年5月12-23日期间,德军成功地遏制了苏军的攻势,苏军部队包括1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15个坦克旅。德军随即发起反击,这场反击得到德国空军俯冲轰炸机的支援,照片中,俯冲轰炸机正对苏军阵地发起攻击。
德军在刻赤半岛痛击苏军部队之际,铁木辛哥元帅在乌克兰调集起大批兵力,试图夺回哈尔科夫。德军利用弹性防御阻止了进攻中的苏军部队。照片为前沿阵地中的德军步兵。
1942年的俄国南部,德军重型火炮猛轰苏军阵地。
6月18日,德军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北部的苏军主防御工事,包括“马克西姆·高尔基”炮台,这是一座最现代化、最牢固的工事。这一战果使德军距离海港入口已不到3公里。照片中,德军的战斗工兵正冲向苏军的碉堡。
克里木集团军司令官,曼施泰因大将,与参加战斗的士兵们交谈。冯·曼施泰因被希特勒擢升为元帅,以奖励他成功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背景处是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前苏军兵营。
1942年4月,埃贝巴赫将军视察第12装甲掷弹兵团(第4装甲师)的前线。
1942年,南方战线上的德军第1山地师第98山地猎兵团。
7月1日中午,经历了25天的激战后,塞瓦斯托波尔的陆地和海上要塞都已落入德军手中。照片中,一群德军士兵正在查看一具装甲炮塔,这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炮台的一部分。
7月初,南部战线的德军沿着数百公里宽的战线发起了进攻。几天内,苏军防线被突破,德国装甲部队向东涌去。照片中为正向顿河推进的德军坦克。
漫长的补给队伍正将武器弹药运往前线。
1942年9月7日,经过数天的激战,苏军重要的堡垒新罗西斯克落入德军手中。照片中为新罗西斯克港口阵地上的一门德军反坦克炮。
1942年夏季,党卫军“警卫旗队”的士兵们在俄国的土地上前进。
敌军已被击溃。跟随在装甲部队身后的必然是补给队伍。
整个八月,苏军在中央战线的勒热夫和卡卢加附近发起进攻,试图缓解南部战线的压力。但是,面对苏军的重压,德军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防线。德军最为有效的武器之一是88毫米高射炮,在对付苏军重型坦克的战斗中,它证明了自己的特殊价值。
卡拉奇西北方,顿河河曲部,德军重新发起了对大股苏军部队的攻势。照片中,德军装甲部队向顿河攻击前进。
经过激烈的战斗,德军到达顿河。猛烈的火力压制住苏军部队,德国军队很快便沿着一个宽大的正面渡过河去。
八月末,德国和盟国军队强渡库班河下游的过程中,罗马尼亚部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照片中可以看出,工兵们趴在突击舟上,率先渡过河去。
高加索艰难的山区地形,仅有的几条道路易守难攻。1942年8月21日,德军山地部队将第三帝国的战旗插上了欧洲最高峰——5630米的厄尔布鲁士峰。
分散投入战斗的苏军坦克被德军坦克和反坦克猎兵打垮。
通过一次大胆推进,德军突破了环绕着斯大林格勒的工事带。德军士兵站立在欧洲最大的河流——伏尔加河前,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德军突击炮进入貌似已被废弃的斯大林格勒城。
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照片中的这群士兵正在城外一道深邃的峡谷中短暂休息。
德军士兵将一挺MG-34架设为重机枪状态,向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苏军阵地猛烈射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直拖延到气温开始下降,越来越多的士兵卷入到代价高昂的巷战中。
斯大林格勒,被打垮的苏军阵地。
激烈的战斗使斯大林格勒城内好似月球的表面。激战肆虐在货运场和铁路线上。
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上,一辆被击毁的T-34坦克。
整个十月,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一直在肆虐。德军士兵通过逐街逐巷的战斗夺取整座城市。城市的废墟反映出这场战役的艰苦。
德国空军不断投入战斗,以支援地面部队。照片中是一列被斯图卡击毁的装甲列车。
德军的一个狙击小组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前进。
斯大林格勒:成千上万名德军和苏军士兵阵亡于这个世界从未见过的激战中。
十一月,东线战事愈演愈烈。照片中,前沿阵地中的德军步兵击退了苏军在顿河前线的进攻。
远离德国的这些战斗使得德军的补给问题凸显。照片中,马拉雪橇正为前线运送弹药和食物。
积雪只是强调了俄国南部陆地景观的单调和雷同。跨过冰雪覆盖的地面,德军士兵正向前线进发。
积雪只是强调了俄国南部陆地景观的单调和雷同。跨过冰雪覆盖的地面,德军士兵正向前线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