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山间的战斗

文尼察附近的大本营——第45号元首令——搭乘突击舟冲向亚洲——马内奇斯托伊和马尔特诺夫卡——高加索接近地——冲过库班河——马肯森夺取迈科普——在切尔克斯人的土地上

1942年7月,元首大本营深入到俄国境内,驻扎在乌克兰的文尼察附近。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以及陆军总参谋长都在文尼察的镇郊居住下来。在一片广阔的松林中,“托德”组织已为希特勒和他的工作人员修建了一系列经过精心伪装的地堡。7月16日,希特勒迁入这个新的大本营。芬香的松林并未能缓解炎炎夏日的热度。即便在夜间,这种闷热也丝毫不减。希特勒并不适应这种气候,大多数时候,他表现得脾气暴躁、好斗、对其他人抱有深深的猜疑。希特勒身边的将领、军官和政治联络人一致认为,他待在乌克兰的这段时间里,充满了紧张和冲突。文尼察这座元首大本营的代号是“狼人”,实际上,在这座小小的暗堡中,希特勒暴躁得就像个狼人。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7月23日,哈尔德大将被召至元首大本营做军事汇报。希特勒遭受着炎热的煎熬,而前线的消息使他的脾气更暴躁了。德军获得了胜利,俄国人狼狈逃窜,可奇怪的是,预期中大规模消灭敌军的围歼战,既未在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发生,也没有出现在旧奥斯科尔或是米列罗沃。这种情况,似乎在罗斯托夫也没有形成。这是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状况?

“俄国人正有条不紊地避开与我们的接触,我的元首。”哈尔德发表了看法。

“胡说八道!”希特勒打断了他的话,“俄国人正在全面溃败,他们完蛋了,他们正承受着我们在过去几个月里给他们造成的打击!”

哈尔德保持着冷静,他指了指摊放在桌上的态势图,反驳道:“我们没能逮住铁木辛哥的主力,我的元首。我们在旧奥斯科尔和米列罗沃的合围落了空。铁木辛哥撤出了他的主力部队,连同他们的大部分重型装备,向东渡过顿河,进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或是向南,进入了高加索。我们不知道他在那里还有什么预备队。”

“您和您的预备队!我告诉您,在旧奥斯科尔地区,后来又是米列罗沃,我们之所以没能逮住铁木辛哥溃逃的大军,主要是因为博克在沃罗涅日耽误得太久。敌人正在仓皇逃窜,而我们没能在罗斯托夫的北面拦截住敌人的南部集群,只是因为我们的快速部队向南转进得太晚,也因为第17集团军对敌实施正面压迫、逼其向东退却的行动来得太快。但我绝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现在,我们已经放开了我们在罗斯托夫地区的快速部队的手脚,并投入了我们的第17集团军,另外还有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目的是在罗斯托夫南部,高加索的接近地,逮住俄国人,包围并歼灭他们。与此同时,第6集团军必须给予逃至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残部最后一击。在这两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绝不能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但主攻必须放在A集团军群对高加索地区的进攻上。”

7月23日的这场会谈中,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徒劳地试图反驳元首的观点。他恳请希特勒不要分散力量,待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在顿河以及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侧翼和后方得到充分的保护后,再发起对高加索地区的进攻。

希特勒对总参谋部的这些顾虑置之不理。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完全痴迷于“苏联红军已被彻底击败”的信念。这一点被几个更令人惊愕的决定所证实。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正准备参加高加索战役,希特勒却把该集团军中的五个师从克里木调至列宁格勒,以便最终夺取那座令人恼火的堡垒。

但这还不算完。希特勒还将装备精良的党卫军“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师调离东线,送至法国进行休整,并在那里改编为一个装甲师。[23]南线的另一支精锐部队,“大德意志”摩步师不久后也被调离前线。希特勒下令,只要一到达马内奇河大坝(Manych Dam),就将这个师从前线抽离,调至法国,由最高统帅部掌握。这个决定的部分原因是南部战线燃料短缺,但希特勒做出这些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据他掌握的情报,盟军对西欧的入侵已迫在眉睫。这是个令人费解而又致命的错误。这七个师被毫无必要地撤出了南部战线,如果有这七个师,斯大林格勒的灾难一定能得到避免。

7月23日的会谈结束后,哈尔德苦闷地回到了设在文尼察镇郊的参谋部。他在日记中写道:“他对敌人潜力荒唐可笑的持续低估,让我军形势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但希特勒坚持他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并将他的想法概括进“第45号元首令”的基本原则中,与哈尔德会谈后的当天——7月23日,希特勒口述了这份指令。

这份指令于7月25日传达到各集团军群。在引言中,该指令宣称与事实及前三个星期的作战经历不符——铁木辛哥的部队只有少量残部逃脱德军的包围,到达了顿河南岸。

与第41号元首令(蓝色行动)截然相反的是第41号令规定了应该先夺取斯大林格勒,然后再进攻高加索,夺取俄国人的油田。新指令规定了如下各项目标:

(1)A集团军群的首要任务是,在罗斯托夫南部和东南部包围并歼灭现已逃过顿河的敌军。为此,应从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Konstantinovskaya)——齐姆良斯卡亚(Tsimlyanskaya)地区所形成的桥头堡派出强大的快速部队,向西南总方向、大致为季霍列茨克(Tikhoretsk)方向渡过顿河。这些部队由步兵师、猎兵师和山地师组成。与此同时,应以先遣部队切断季霍列茨克——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

(2)歼灭顿河以南的敌军后,A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是,夺取黑海的整个东海岸,以摧毁黑海的港口和敌黑海舰队……

另一股力量,由所有其他的山地师和猎兵师集结而成,将强渡库班河,夺取迈科普(Maykop)和阿尔马维尔(Armavir)的高地……

(3)与此同时,应以另一股由快速部队组成的力量夺取格罗兹尼(Groznyy)周边地区,并以部分兵力尽可能在山口切断奥赛梯(Ossetian)和格鲁吉亚的军用公路。随后,这股力量将沿里海海岸向前推进,夺取巴库(Baku)地区……

意大利“阿尔卑斯”军将在晚些时候配属给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这一行动的代号为“雪绒花”。

(4)正如已下达的指令所规定的,B集团军群的任务除组织起顿河防线外,还包括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粉碎集结在那里的敌军部队,占领该城,并封锁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地域。

一待任务完成,快速部队应沿伏尔加河推进,直至阿斯特拉罕,以切断伏尔加河在那里的主要支流。

B集团军群这次行动的代号为“苍鹭”。

后面是发给德国空军和海军的指令。

陆军元帅李斯特,一个土生土长的巴伐利亚奥博基希人,一个接受过传统巴伐利亚总参谋部培训的将领,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有着出色的表现,现在由他出任A集团军群司令。他是个精明、冷静、稳妥的战略家,而不是个行事冲动的莽夫,他相信稳当的计划和领导,厌恶一切军事上的赌博。

7月25日,一名特别信使在斯大林诺将第45号元首令交给他时,李斯特摇了摇头。后来,在被囚禁期间,他跟一些朋友们说起过,他唯一的罪过是,他和他的参谋长冯·格赖芬贝格将军居然完全相信,最高统帅部肯定是获得了关于敌军态势特殊而又可靠的情报,这才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

始终构成优势——这一直是克劳塞维茨军事学说的主要观点。可在这里,这一观点却被彻底摈弃了。仅举一个例子:第6集团军正向着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流域推进,在其身后的是获得加强的意大利“阿尔卑斯”军,该军辖有几个出色的山地师。另一方面,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现在正面临着东线战事中第一次真正的山地战——征服高加索,而该集团军群麾下却只有三个山地师(两个德国师和一个罗马尼亚师)。“劳夫”集团军级集群[24]辖内的几个猎兵师,既未接受过山地作战的训练,也没有获得必要的装备。德军四个山地师的士兵都是从阿尔卑斯山区尽心挑选出来的,并接受过彻底的山地战训练,如今却被零零碎碎地部署在各个地方。几个星期后,康拉德将军的山地猎兵营发现自己被牵制在高加索的山脊上,距离目标咫尺之遥却无力触及,元首大本营痛苦地获悉这一事实时,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考虑到自己手上可供调配的兵力,李斯特元帅将第45号元首令转变为一个可行的作战计划。劳夫将军的第17集团军,将从罗斯托夫地区向南,对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发起正面攻击。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的快速部队,紧跟着左翼的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其被赋予的任务是,冲出他们所在的顿河桥头堡,作为一次钳形攻势的外围铁钳,直奔迈科普。这样,通过劳夫较慢的步兵师与克莱斯特快速部队之间的合作,被认为盘踞在罗斯托夫以南的敌军部队将遭到包围和消灭。

霍特大将位于东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将为这一行动提供侧翼掩护。该集团军的第一个目标是伏罗希洛夫斯克(Voroshilovsk)。

随后的计划便是向南攻击前进,这个行动将是个激动人心的过程,并会对整个东线战事的结局起到决定性作用。

就在劳夫的部下仍在为争夺罗斯托夫而战斗时,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某些部队已推进到顿河。7月20日,第23装甲师摩托车营在尼古拉耶夫斯卡亚成功渡河,并在顿河南岸建立起一个桥头堡。三天后,第3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向南推进,在奥尔洛夫卡(Orlovka)渡过了萨尔河(Sal)。从那里,第40装甲军以麾下的第3和第23装甲师向马内奇地区冲去。

显然,苏军指挥部已决心不再让自己的部队遭受包围。苏军总参谋部和战地指挥员们严格遵循着他们的新策略——从本质上说就是当年击败拿破仑的旧战术。这一策略将敌人引入其庞大国土的开阔空间,从而消耗敌人的实力,最后,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沿一个宽广的正面向敌人扑去。

德国部队在顿河南部遭遇了全新的作战环境。在他们前方是300英里的草原,再往前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之一大高加索,从黑海延伸至里海、横穿过德军的进攻路径。

高加索北部的草原,为敌人实施弹性防御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大大小小无数的溪流从高加索流域奔向里海和黑海,防御方用相对较少的兵力便能守住这些天然屏障。

阅读 ‧ 电子书库

1942年7月25日至8月初,南部战线的态势。图中的小图显示出第45号指令所构想的位置。

就像在沙漠中那样,进攻方穿越草原的路线受到水源的严重影响。这里的战争正进入一个奇特而又陌生的世界:400多英里长的马内奇河形成了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渡过这条河就意味着离开了欧洲。

第3装甲军辖下的来自威斯特法伦的第16摩托化步兵师,以及第40装甲军麾下来自柏林—勃兰登堡的第3装甲师,是第一批渡过该河进入亚洲大陆的德国部队。

布赖特将军的第3装甲师,是第40装甲军的先头部队,他们追逐着后撤中的苏军,从顿河起,渡过萨尔河,一直到卡雷切普拉克河(Karycheplak)上的普罗列塔尔斯卡亚(Proletarskaya),这是马内奇河上的一条支流。布赖特的装甲部队已推进至宽阔的马内奇河的岸边。严格说来,这条河流是由水坝支持的一连串水库,这些湖泊大多近一英里宽。水库和巨大的水坝构成了一个水力发电系统,被称作马内奇水电站。

河对岸,苏军士兵早已构建好阵地。对俄国人来说,马内奇河是一道理想的防线,因为它是横跨高加索接近地的一道坚实屏障。

“我们怎么才能渡过河去?”布赖特将军焦急地询问他的参谋长蓬陶少校和第3摩步团团长齐默尔曼中校。

“河流最窄处是俄国人防御最严密的地方。”蓬陶少校指着一份空中侦察的报告回答道。

“据俘虏交待,守在对岸的是NKVD部队。”齐默尔曼补充着。

“从这些航拍照片来看,他们的阵地构建得也很不错。”布赖特点了点头。

“干嘛不智取呢?选择河道最宽处,就是靠近大坝的地方,那里的河面近两英里宽。他们不会料到我们会在那里发起进攻。”蓬陶少校建议道。

这个好主意被采纳了。幸运的是,第39装甲工兵营还带着21艘突击舟。这些船只被带了上来。此时的气温酷热难当,进行尝试时,两艘突击舟立即像石头那样沉到了河底。另外十九艘也漏水,但这可以让船上的士兵舀水来解决。

默韦斯少尉和十二名无畏的“勃兰登堡人”勘查到两个合适的渡河点,几乎就在河面最宽的地方。这两个渡河点都位于“马内奇水电站”所处的镇的上游,这个镇子坐落在大坝的尽头。大坝似乎只在几个地方被加以封锁,并布设了地雷。这座镇子必须以突袭的方式夺取,以防止苏军爆破组将大坝彻底炸毁。

第3摩托化步兵旅组成了一个战斗群,以执行这一次的行动。第3摩步团第2营从左面发起进攻,第1营居右。另外,第3摩步团第2营的士兵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突击连,由训练有素的第6连连长汤克中尉带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以夜幕为掩护,在水库的远端构建起桥头堡。待战斗群所有的士兵渡河后,突破敌人的防线,以突袭夺取镇子。”

为确保来自东北岸炮火支援的有效性,一名炮兵观测员被派给该战斗群。第40装甲军大胆进攻、强渡马内奇河的行动获得了成功。在此次行动的重点地带,第3装甲师以第6装甲团的一个营,从西北方发起佯攻,与此同时,第3摩步团第1营实施了真正的渡河行动。炮火准备由师属炮兵提供,零点至1点间,他们突然进行了猛烈地炮火齐射。

汤克的部下们趴在河岸上,工兵们将突击舟推入水里。炮弹呼啸着掠过头顶,在河对岸炸开,一时间,硝烟和尘土四散激扬。

“行动!”汤克下达了命令。士兵们跳入突击舟,向前驶去,并不得不用空饭盒拼命地舀水,以免突击舟被水淹没。马达的声响被炮火的轰鸣所淹没。而俄国人那里却一枪未放。

没有任何伤亡,德军士兵渡过了马内奇河。19艘突击舟的船底擦过河对岸的碎石。汤克率先飞身上岸,他站在了亚洲的土地上。

“打一发白色信号弹。”汤克对一名班长说道。信号枪射出的白色信号弹嘶嘶地窜入半空。德军的炮火突然间向前延伸了。工兵们回到船上,再次返回,以便把下一波士兵带过河来。

汤克带着部下冲过平坦的河岸。第一道战壕里的苏军士兵措手不及,他们开始四散奔逃。这些俄国人还没来得及向下一道战壕发出警报,汤克他们的机枪子弹便已将敌人的哨兵和警戒部队扫倒。

但此刻,登陆点左右两侧的苏军士兵已被惊动。突击舟带着第二波士兵渡河时,遭到了敌机枪交叉火力的射击。两艘突击舟被击沉。剩下的17艘顺利渡过河去,带来了120名士兵以及弹药,另外还有第2营营部人员。

但摆渡行动已无法继续。营长伯姆少校成功地扩展了马内奇河南岸的桥头堡,却已身负重伤。连长汤克中尉接掌了桥头堡的指挥任务。俄国人用纵向火力覆盖着整个河岸,各种口径的火炮猛烈轰击着这片地区。总之,随着天色渐渐放亮,突击舟摆渡的行动已无法进行下去。

汤克中尉和他的部下仍趴在河边的平地上,他们在占领的苏军战壕中挖掘着射击阵地。俄国人用迫击炮和机枪朝着他们猛烈开火,并发起了两次反击,一直逼近到离汤克的阵地不到几码远的地方。

最糟糕的是,汤克他们的弹药即将耗尽。右侧的机枪只剩下两条弹链,其他武器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而迫击炮弹已经打完。

“咱们的空军怎么还不现身?”汤克的部下看着灰蒙蒙的天空问道。快到清晨6点时,仿佛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听到了他们的祈祷似的,德国空军的战斗轰炸机像阳光突破雾霾那样呼啸而至,朝着苏军的炮兵和机枪阵地猛烈开火。在冰雹般的炮弹和机枪火力的掩护下,第三波次的步兵终于渡过河来。

汤克中尉充分利用了这段等待时间。他轮番地从一名排长处跑到下一名排长那里,向他们指点着行动的细节,随即便让他们发起了进攻,一个排接着一个排,向“马内奇水电站”镇冲去。

苏军士兵被打得措手不及,他们没有想到,防御如此严密的阵地会遭到来自后方和侧面的攻击。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前方面朝着大坝的方向。汤克的部下们迅速席卷了俄国人的后方阵地。

等苏军指挥员重新组织起防御,并让部下们背对大坝实施抵抗时,德军的第一批坦克以及韦尔曼营里的装甲车已沿着大坝坝顶,轰鸣着驶过了狭窄的路面。

镇子陷落了。韦尔曼的营安然无恙地驶过了大坝。马内奇河已被征服:通向南方,通向高加索及其油田的最后一道大型障碍被突破了。

8月2日早上,第3装甲师的“冯·利本施泰因”战斗群一直突破至伊基图通(Ikituktun),而“帕佩”战斗群则在普列加特诺耶(Pregatnoye)建立起一个桥头堡。此时,冯·施韦彭堡的第40装甲军与右侧冯·马肯森将军的第3装甲军已在亚洲作战。

大胆渡过马内奇河,打开通往高加索的门户,这一行动得到了第23装甲师一次同样大胆、成功的行动的补充。来自巴登—符腾堡州的这个师,消灭了苏军一处顽强、巧妙的伏击阵地,该阵地对德军侧翼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苏军甚至没有想到这一威胁。

在马尔特诺夫卡(Martynovka)附近的萨尔河渡口,铁木辛哥埋伏了一个完整的摩托化军,并配备了大批坦克。

马克少将的第23装甲师跟在第3装甲师身后前进,该师获得加强的第23摩托车营直扑马尔特诺夫卡,空军的侦察报告指出,这座城市的防卫力量“非常薄弱”。马克少将发起进攻时,俄国人的摩托化军也进入了阵地。马克立即意识到危险。他以正面进攻牵制住敌人,随即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以“布尔迈斯特”战斗群得到加强的第201装甲团包围敌军。7月28日凌晨,他们对苏军的后方发起打击,敌人彻底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混乱的坦克对决中,苏军的T-34往往在20至30码这样极短的距离上被德军的反坦克炮击毁。第201装甲团第9连率先冲入了马尔特诺夫卡,单是这个连就摧毁了12辆T-34和6辆T-70,另外还有数门反坦克炮和步兵炮。弗里茨·费希纳上尉用“粘性炸弹”干掉了好几辆T-34坦克。

马尔特诺夫卡的坦克战,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军第一次以优势的战术指挥和熟练的坦克对坦克技能牵制住一股庞大的苏军部队并将其歼灭的行动。总共有77辆苏军坦克被击毁,缴获的大炮不计其数。

第3装甲师的坦克和掷弹兵沿马内奇河追赶着后撤中的苏军,他们冒着摄氏50度的酷暑高温穿越卡尔梅克草原,从大批牛群和好奇的骆驼身边经过,而此刻,在文尼察附近的元首大本营,希特勒正坐在他闷热的暗堡中,查看着摊放在面前的大幅态势图。约德尔将军在旁边作着报告。

可是,他们讨论的主题并非国防军统帅部公告上宣布的“马内奇河上的胜利”,而是第6集团军在顿河河曲部所遇到的棘手情况。

保卢斯将军的南端和北端攻击部队确实都已到达顿河,但卡拉奇(Kalach)的桥头堡(该桥头堡控制着进入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狭长地带的通道),不仅控制在苏军手中,而且实际上已变成俄国人发起反击的一块跳板。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尔多夫中将,已在德国第6集团军面前布设了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21、第62、第63和第64集团军),还有两个刚组建完毕的坦克集团军(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

苏军坦克第4集团军已开始包围保卢斯的第14装甲军。冯·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位于南翼的第51军已遭遇严重的困境。弹药和燃料的短缺使整个第6集团军开始陷入瘫痪。

希特勒同时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推进的决定,意味着补给物资供应也必须分别进行。由于南端战事需要推进的距离更远些,所以陆军总参谋部军需长瓦格纳将军在燃料补给上给予高加索战线优先权。许多原先驶向第6集团军的长途补给车队,现在重新转向了南方。

7月31日,希特勒终于不得不认识到,他的乐观已经毫无根据。第6集团军的实力受到补给物资严重短缺的影响,面对强大的苏军防御部队,他们的力量已不足以夺取斯大林格勒,他再也无法对这一事实视若无睹了。

因此,他于当天下令,再次更改计划。第4装甲集团军(尽管已被抽调了第40装甲军)脱离高加索前线,置于B集团军群麾下,并从顿河南岸向东北方推进,以便在进攻斯大林格勒前,对卡拉奇的苏军侧翼实施打击。

这是个很好的计划,但它来得太晚了。就令人担心的力量分散来说,抽调第4装甲集团军改变不了任何问题。希特勒将这股力量抽离A集团军群,只是削弱了该集团军群对高加索地区的打击力量;而作为提供给B集团军群的增援,这股兵力太少,到达的也太晚,根本无法确保尽早拿下斯大林格勒。两个同样强大的集团军群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双方形成了一个直角,他们距离各自的目标都有很长的一段路。最严重的问题是补给,由于整个行动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重心,这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德军最高统帅部把自己带入到一个毫无希望的状况中,逐渐变得依赖于对手的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决定作战时间和作战地点的是苏联人。

元首于7月31日下达的指令要求,高加索战线第二阶段的“雪绒花”行动现在开始——夺取黑海沿岸。A集团军群将投入其快速部队,归第1装甲集团军统辖,朝阿尔马维尔和迈科普方向前进。集团军群内的其他部队,“劳夫”集团军级集群和基希纳将军的第57装甲军将穿过新罗西斯克(Novorossiysk)和图阿普谢(Tuapse),沿海岸赶往巴统(Batumi)。康拉德将军第49山地军麾下的德国和罗马尼亚山地师将在左翼投入行动,穿越高加索隘口后包抄图阿普谢和苏呼米(Sukhumi)。

一开始,所有的一切都以惊人的精确按部就班。元首新指令下达的当天,第3和第57装甲军向高加索方向跃进了一大步。冯·马肯森将军以刚刚隶属自己麾下的第13装甲师,于当晚夺取了萨利斯克(Salsk)。越过几道反坦克壕后,该师在8月6日拿下了拉巴河(Laba)上的库尔干纳亚(Kurgannaya),而第16摩步师则夺取了拉宾斯克(Labinsk)。

8月9日夜间,赫尔少将的第13装甲师攻向迈科普石油镇,这个镇子是广阔油田地区的行政所在地。德军缴获了50架完好的飞机,但储油罐已被摧毁,工厂也因所有的关键设备被搬迁而陷于瘫痪。

第49山地军和第5军也获得了进展,他们在罗斯托夫东面强渡顿河。8月13日前,他们已拿下克拉斯诺达尔,并强渡库班河(Kuban)。

第57装甲军的推进同样取得了成功。经过一番快速向南的推进,穿过库班草原后,党卫军“维京”师的“吉勒”装甲战斗群与尾随在身后的“诺德兰”、“日耳曼尼亚”战斗群,沿库班河北岸投入战斗。“吉勒”装甲战斗群渡过了库班河;冯·朔尔茨指挥的战斗群[25]在克鲁泡特金(Kropotkin)顺利渡河,并迅速建立起一个桥头堡,从而为“劳夫”集团军级集群清理出通向库班河南岸的道路。

位于第57装甲军最前方的“维京”师随即转向西南,朝图阿普谢而去。在武装党卫军中将施泰纳的带领下,由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和德国的志愿者组成的“维京”师突入了迈科普油田的西北和西南部。

就这样,1942年8月的头几天,“A”集团军群的快速部队沿着他们的整个前线,穿过库班河和卡尔梅克草原向前推进,以便在实施弹性防御和缓慢后撤的苏军部队到达高加索地区前拖住他们,从而防止敌军逃入山区并在那里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

通讯兵奥托·滕宁,当时驾驶着第3装甲师先头营的指挥车,他对作者这样说道:“我们接下来到达的是萨利斯克。我们继续前进穿越卡尔梅克草原时,命令要求我们不得对敌人的飞机开火射击。这样,俄国人就无法弄清我们先头部队所处的位置,因为透过地面上升起的尘埃,敌人从空中根本不可能分辨清敌我。我和我的侦察车被派给第1连,跟戈尔德贝格中士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我们小心地靠近了一座小小的村庄,侦察队队长突然发现了某些可疑的东西,随即用无线电通知大家:‘敌人的坦克排列在村边。’过了一会儿,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可疑的坦克其实是骆驼。大家都笑了起来。从那之后,单峰和双峰骆驼再也没什么不同寻常的了。实际上,我们的后勤单位大量使用了这些可靠的牲畜。”

8月3日,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伏罗希洛夫斯克。镇内的苏军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经过短暂的战斗,该镇于下午16点被德军夺取。苏军以坦克和骑兵发起了一次反击,但被德军击退。

德军继续前进。“勃兰登堡”团的士兵们跟随着先头部队一同行动,随时准备执行特殊任务。罗马尼亚山地兵也被编入第3装甲师麾下。高加索地区的居民对德军很友好,他们将德国人视为解放者。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里所有的部落和村庄都自愿与苏联红军作战,尽管这并不符合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意愿。这些热爱自由的人认为,民族独立的时刻到了。斯大林随后施加到他们头上的怒火非常可怕:所有部落都被逐出他们美丽的家园,流放至西伯利亚。

德国人向高加索地区的推进越快,一个事实就越清楚:苏军仍在后撤,其有生力量和物资并未遭受重大损失。德国部队获得的领土越来越多,但没能成功地打垮敌人,更别说歼灭对方了。几辆翻倒的农用大车、几匹死去的马,就是德军在前进道路上所获得的战利品。

为了掩护向高加索地区进军的德军越来越长的东翼,奥特将军的第52军,以其麾下的第111和第370步兵师,沿着一个宽大的正面滚滚向东,朝里海而去。卡尔梅克草原上唯一一座大城市埃利斯塔(Elista),于8月12日陷落。

与此同时,第3和第23装甲师继续向南前进。卡尔梅克草原袒露在炙热的阳光下。温度计停留在摄氏55度。晴朗的夏空,士兵们看见很远的地方有一片白色的云层。但这片云层一动不动。第二天,它还在那里,第三天也是如此。那是高达18480英寸的厄尔布鲁士峰(Mount Elbrus),覆盖着晶莹的冰川和永恒的积雪,是高加索中心地带最大的山体。

“我们今天前进了多少英里?”第421步兵团团长莱因哈特问他的副官。博尔中尉看了看地图,地图上标出了第125步兵师及其身边的第198步兵师(这两个师隶属于第5军)的前进路线,他以此测算出距离:“40英里,上校先生。”

40英里。这就是步兵们在当天前进的路程。在炽热的天空下,穿过光秃秃的库班草原。行进中的队伍笼罩在厚厚的灰棕色尘埃中,只有为首的骑兵能独善其身。越往南前进,各个团之间的连接就越发松散。只是靠远处激起的尘土表明,遥远的右侧和左侧,其他部队也在向着南方前进。

在汽车的阴影处,莱因哈特研究着他的地图。

“这一距离真够怕人的。”他的副官查看着地图。

莱因哈特点了点头。他的手指划过地图,指向卡尔梅克草原:“克莱斯特的坦克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际上,他们确实没好到哪里去。第40装甲军(自8月2日以来便隶属于第1装甲集团军),于8月10日以第3装甲师夺取了皮亚季戈尔斯克(Pyatigorsk),以第23装甲师拿下了矿水城(Mineralnyye Vody),从而到达了高加索脚下。前方最后一道障碍是捷列克河(Terek)。他们能否渡过河去,然后经奥赛梯和格鲁吉亚的军用公路夺取高山上的隘口呢?

与此同时,位于中间位置的第3和第57装甲军正穿过炎热和尘埃,从顿河进入迈科普产油区,试图追上后撤中的敌人。莱因哈特上校指着地图上的克拉斯诺达尔说道:“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然后,他又指向迈科普:“克莱斯特将赶到这里。然后,我们就要看看我们的第17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所形成的包围圈里能逮住些什么。”

他的副官点了点头:“这是个很好的计划,上校先生。可我有种感觉,俄国人不会傻等着我们的包围圈合拢的。”

莱因哈特把地图递还给博尔。“等着看吧!”他咕哝着,“还有水吗?”

“一滴也不剩了,上校先生。我的舌头像张捕蝇纸那样黏在上颚,都一个小时了。”

他们钻进车内并宣布:“出发,我们今天还要再前进六英里。”

第125步兵师第421团就是这样前进的,1942年8月初,劳夫麾下的步兵、猎兵以及山地兵部队的情形也与之相类似。这段时间里的南线战事,呈现出沙漠战的特点。穿越库班草原追赶苏军的行动,变成了从一个供水点赶至下一个供水点的比赛,中途会短暂停歇几次,吃点东西。诚然,后勤单位会用大型水箱为部队紧急运送饮水,但他们无法为马匹也送来足够的饮用水。所以,部队每天都必须夺取新的供水点。

A集团军群的右翼,面对第17集团军的压力,苏军实施着弹性后撤,以这种方式,他们已在顿河中游取得了成功。俄国人会以强大的后卫部队,有组织地守住几个村子和众多的河床。起初,他们会顽强地守住这些阵地,可现在,他们迅速放弃阵地,几乎没什么士兵被俘。他们通过这种方法执行了铁木辛哥元帅的新指令:必须迟滞敌人的推进,但在关键时刻要将部队撤离,无论如何要避免被包围。这就是俄国人的弹性战术。苏军总参谋部放弃了斯大林寸土必争的老战术,那种打法曾使苏军一次次遭受到包围和巨大的损失。

苏军下级指挥员很快便掌握了这些迟滞行动和弹性防御的战术,这种战术自1936年起便被德军训练手册所删除。通过对德军进攻路线上众多河流的巧妙利用,俄国人一再迟滞德军的推进,并及时撤出了自己的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劳夫”集团军级集群中的德国师,以及第1装甲集团军,未能成功完成第45号元首令中的关键任务:“逃过顿河的敌军将被包围并歼灭于罗斯托夫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希特勒的计划再次落空。

德军继续着他们的推进,不停地向前追击、行军、前进,越走越远。士兵们从一条河流赶至下一条河流:卡加利尼克河(Kagalnik)被渡过了,叶亚河(Yeya)也被克服了。来自符腾堡的第5军,在他们到达库班前,渡过了八条河流。该军的目标是夺取新罗西斯克,在其右侧的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57装甲军在其身后,第49山地军位于该军的左翼。第44猎兵军[26]则跟在基希纳将军的快速部队身后。

在季霍列茨克,从巴库通往罗斯托夫的输油管穿过铁路和公路线。俄国人以强大的火炮、反坦克炮和三列装甲列车顽强地守卫着这个重要地点。

88毫米高射炮部队被置于第125步兵师的指挥下,这是个艰难的任务。但最后,第125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与第198步兵师取得了会合。季霍列茨克失陷了。俄国人退出了这座城市,但他们并非仓皇逃窜。

打击会突然来自广阔的向日葵地,地里的向日葵有一人多高,苏军士兵经常躲在里面袭击德军。可一旦德军试图逮住他们,这些俄国人便逃之夭夭。在夜间,单独的车辆容易遭到敌人的伏击,派遣摩托车传令兵已变得不复可能。

就这样,辖第125、第198、第73和第9步兵师的第5军,于1942年8月10日到达了克拉斯诺达尔。十六天内,步兵们从罗斯托夫到库班哥萨克的首府,已前进了近200英里,他们的作战和行军,穿过了骄阳烘烤下的库班草原的焦土,但也走过了肥沃富饶的河谷。

在他们周围是无边无际的向日葵地,以及大面积的小麦、谷子、大麻和烟草。庞大的牛群越过浩瀚无边的草原。哥萨克村庄的果园是名副其实的绿洲,杏子、李子、苹果、梨、甜瓜、葡萄和西红柿生长得极为茂盛。这里的鸡蛋多得像海滩上的沙子,还有大群大群的猪。对厨师和军需官来说,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克拉斯诺达尔是库班地区的中心,位于库班河的北岸,当时的居民约有二十万人。这座城市是个大型的炼油厂。

韦策尔将军投入他的第5军,对这座城市展开了向心攻击:来自法兰克尼亚的第73步兵师从西北方发起进攻,来自黑森的第9师从北面出击,来自符腾堡的第125师和第198师分别从东北和东面发起攻击。苏军在果园和城郊进行了顽强而又激烈的抵抗。他们希望能保持市中心及库班河上桥梁的畅通,以便尽可能地把更多的人送过河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将重要的物资运走。无法被运至南岸的一切被付之一炬,包括巨大的油罐。

8月11日中午,奥尔特利布少校带领着第421步兵团第1营,已到达距离桥梁不到50码的地方。俄国人塞得满满当当的车队正从桥上过河。

第2连接到了进攻的命令。泽茨勒上尉跳起身,手枪攥在举起的手里。他只向前冲了三步便倒在地上,子弹射穿了他的头颅。

全连向前冲去。最前面的排距离桥梁的斜坡已不到20码。就在这时,警惕的苏军守桥人员引爆了炸药。

伴随着一声雷鸣般的巨响,大桥六个不同的地点,连同桥上的车队一同发生了爆炸。透过硝烟和尘埃,可以看见人员和马匹、车轮和武器飞入空中。马拉大车和马匹的挽具飞过被炸毁的桥梁护栏落入河中,消失在河水里。

这一行动证明,俄国人在最近几个月里学会了许多东西。桥梁被炸毁,使德国人耽误了两天的时间。直到8月13到14日夜间,第125步兵师才使用突击舟和木筏渡过河去。

苏军就盘踞在对岸。行动前一天,在他们警惕的目光地监视下,奥尔特利布少校对渡河点进行了一番侦察。他伪装成一名农妇,肩上扛着锄头,胳膊上挎着篮子,平静地沿着河边走去。

在大炮和37毫米高射炮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德军士兵渡过了库班河,并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浮桥。第5军进入了切尔克斯人的领地。这里的穆斯林居民已在他们的房屋上升起了伊斯兰新月旗,以此来欢迎德国人,并将其视为把自己从共产主义无神论枷锁中拯救出来的解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