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六章 新罗西斯克与克卢霍尔山口之间
“大海!大海!”——高加索山口——旧军用公路之战——远征厄尔布鲁士山巅——距离黑海海岸仅有20英里——因为缺少最后一个营
库班河被渡过,意味着横跨于“劳夫”集团军级集群前进道路上的最后一道河流障碍已被克服。他们现在可以对其真正的战略目标——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索契(Sochi)、苏呼米和巴统这些港口发起进攻。这些目标极为重要,德军一旦将其夺取,不仅会使苏联黑海舰队失去其最后的基地,还能为德军高加索前线获得海路补给创造条件,甚至有可能赢得更大的成果。一待德军拿下苏联在黑海上最后的海岸地带,土耳其很可能会投入德国阵营。这也许会对盟军所进行的战事造成深远的影响。波斯北部的英苏阵线将会崩溃;美国为斯大林提供军事援助的南部补给路线——取道波斯湾、里海和伏尔加河,将被切断。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甚至连指导隆美尔的非洲军经埃及进入美索不达米亚这种大胆的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也将指日可待。当时,经过1942年夏末出色的追击战,非洲德意装甲集团军的士兵们站立在阿拉曼和开罗的门前。工兵们已在计算渡过尼罗河需要多少节桥梁,如果你问及一名装甲兵“下一站去哪里”时,他会轻率地回答:“伊本沙特[27]的宫殿!”
这些美妙的远景目标在劳夫的士兵中相当盛行。第49山地军的部队一听说他们即将进入高加索,马上也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口号。在《各战线上的山地兵》一书中,亚历克斯·布赫纳提到了一名山地兵对“长途跋涉穿越草原的目的和目标”这一问题的回答:“沿着高加索而下,随即从后方打击英国佬,并对隆美尔说,‘您好,将军,我们在这里!’”
1942年8月底,第5军的各师对新罗西斯克发起了进攻,这是黑海东海岸上第一座主要的海军要塞。当时,新罗西斯克有95000名居民,是个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拥有大量的冷藏厂、造船厂和水泥厂,以及大型鱼类加工业。
第125和第73步兵师一路向前,穿过高加索的山脚丘陵,来到这座城市的接近地。突然,他们看见了前方的大海。第419步兵团团长弗里贝上校,在高地刚一看见海岸,立即用无线电通知了他的友邻——第421步兵团团长莱因哈特上校,他说了一句古希腊的名言:“Thalassa, thalassa!(大海,大海!)”这句话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2400年前,他带领希腊远征军穿过无水的沙漠和小亚细亚山区艰难后撤,到达特拉比松附近的海岸,终于看见了大海,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欢呼。巧的是,特拉比松就在新罗西斯克的对面。
但在第125和第73步兵师控制住新罗西斯克前,还需要经历大量艰难而又代价高昂的战斗,苏军第47集团军的部队牢牢地坚守着这座城市。
1942年9月6日,齐格勒中尉带领着第186步兵团第1营,作为第73步兵师的先锋,对新罗西斯克的港口和海湾发起了进攻。
9月10日前,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已被牢牢地控制在德国人手中。劳夫集团军级集群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下一个目标是图阿普谢——狭窄的海岸平原上一个关键的地点。图阿普谢成了李斯特元帅A集团军群的命运转折点。
除了第5步兵军、第44猎兵军和第57装甲军外,第17集团军还辖有第49山地军,这个军编有第1和第4山地师,另外还包括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步兵、猎兵和山地兵的这种组合,其背后有着特殊的目的。就在韦策尔将军麾下的步兵师跨过高加索西北部茂密的丘陵,以正面进攻夺取新罗西斯克之际,第57装甲军身后的第97和第101猎兵师,经迈科普向前推进,已设法穿越了“高加索林地”,直奔图阿普谢港而去。这些猎兵都是丘陵地带作战的行家。另一方面,康拉德将军的山地兵将翻越高加索中部10000至14000英尺高的山口,冲向黑海海岸,从后方对敌军实施打击。他们的目标是苏呼米,这个棕榈成荫的城市身处亚热带海岸,是阿布哈兹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这里距离位于巴统的土耳其边境约有100英里。
在推进中的党卫军“维京”师摩托化战斗群和斯洛伐克快速师的身后,康拉德将军的山地兵于8月13日从草原发起了对高加索山口的进攻。第4山地师居右,夺取拉巴河上游的山口;第1山地师居左,他们将沿着厄尔布鲁士峰的冰川翻过山隘,库班河的发源地就在那里。最重要的过境点是9230英尺高的克卢霍尔山口(Klukhor Pass),这是苏呼米旧军用公路的起点。
在第1山地师的作战区域内,冯·赫希菲尔德少校带领着第98山地猎兵团第2营,进行了一次迅猛的冲锋,一直杀至山隘的入口处,这里已设置了路障,并由强大的苏军部队据守。正面进攻无法夺取敌人的阵地。但冯·赫希菲尔德向俄国人示范了德国军队的山地战法。他用正面佯攻欺骗敌人,并越过山脉陡峭的两侧,对隘口实施侧翼包抄,从后方席卷了敌人的阵地。苏呼米军用公路的最高点,于8月17日夜晚前落入到德军手中。
冯·赫希菲尔德少校快似闪电般地继续着他的冲锋,杀入克雷兹山谷(Klydzh),夺取了山脚下的这个山谷后,他们发现自己正身处黑海海岸茂密的森林中。只要再加把劲,他们就将拿下沿岸平原。
但这股实力单薄的德军部队并未能完成进入平原的突袭。山上的俄国人猛烈而又顽强地据守着出口。德军距离苏呼米这个宏大的目标只有25英里了。但冯·赫希菲尔德少校已远远地把自己的主力部队甩在身后,手上寥寥无几的兵力只能勉强自保,形势相当危急。他的左翼是个巨大的空隙;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仍在厄尔布鲁士峰北面的草原上。
面对这种情况,康拉德将军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行动,以掩护全军的左翼。格罗特上尉率领一个由山地向导和登山者组成的山地连,接受了进入海拔13000英尺的厄尔布鲁士峰山口,切断巴克桑山谷(Baksan)的任务。在那里,苏军正威胁着德国人的侧翼。
这里大概是战争中最为壮观的战场了。带有深深裂隙、锈红色表面的陡峭斑岩,从岩石嶙峋的厄尔布鲁士峰上陡降了数千英尺。远处,巨大的阿绍冰川的冰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里布满了冰瀑、裂岩和广袤的碎石堆。
为争夺克鲁戈佐尔峰(Krugozor)上的前沙皇狩猎小屋,爆发了激烈的山地战,这座山峰坐落在深邃的巴克桑山谷上,海拔近10000英尺。而在克鲁戈佐尔峰之上,耸立着15411英尺高的乌什巴山(Mount Ushba),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山峰之一。乌什巴山仅次于格鲁吉亚军用公路东面的卡兹别克山(Mount Kazbek)以及厄尔布鲁士山的双峰。
厄尔布鲁士山坐落在第1山地师的前进路线上,毫无疑问,这些小伙子们很想征服这座欧洲第一高峰。当然,这一行动毫无军事价值,但如果德军士兵将反万字旗插上高加索地区的最高峰,全世界都将为之侧目。
因此,康拉德将军批准了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建议。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登山行动应由第1和第4山地师的士兵共同完成。这是个明智的决定:它避免了对骄傲的第4山地师造成伤害。
这支远征队由格罗特上尉带领,第4山地师的参与者则由加梅勒上尉指挥。行动刚刚开始,这群登山者便遇到了一个大“惊喜”。施耐德中尉被派出登山大本营,和他的通讯组提前出发,因为他们携带着沉重的通讯设备,会拖缓登山的速度。前方的道路漫长无比,在巨大的冰川的另一端,他们看见了一座梦幻般的苏联国际旅行社的房子,俄国人把这座房屋修建在海拔13800英尺的山峰上。这座巨大的混凝土建筑呈椭圆形,没有任何窗台或突出物,完全由铝片包裹着。它看上去像个巨大的平底飞艇。这座神奇的冰川酒店拥有四十间客房,可供一百人居住。在其上方是一个气象观测站,下部则是厨房建筑的主体结构。
施奈德和他的通讯组踏着冰川上的积雪,迅速向前而去,经过一天的日照,这些积雪并未软化。透过望远镜,他突然发现一名苏军士兵站立在酒店门前。“当心!”施耐德提醒着自己的部下。他带着他们改变前进路线,绕过酒店。在这座建筑上方的岩石堆中,他们占据了作战阵地。
就在这时,格罗特上尉独自一人走了过来。施耐德他们还没来得及发出警告,格罗特已被俄国人围住了。这群苏军由三名军官和八名士兵组成,他们在当天早上刚刚到达这里。
格罗特立即掌握了四周的状况,他保持着冷静。一名苏军军官会说德语,于是,格罗特上尉向他说明了他们的绝望处境。他指出,德军登山队已从远处逼近,而通讯排也已在上方的岩石中占据了有利阵地。就这样,他最终说服了俄国人自愿撤离。但有四名红军战士更愿意跟格罗特一同留下,等待德军登山队赶到,以便担任搬运工。
第二天,8月18日,被宣布休息一天,这些山地兵必须适应这里的海拔高度。8月19日,本该对山峰发起突击,但计划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所挫败。8月20日,夹杂着冰雹的雷暴雨使这些山地兵不得不在厄尔布鲁士的酒店里又待了一天。
8月21日,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清晨,预示着当天会是个好天气。他们在凌晨三点出发,格罗特上尉带着十六个人,加梅勒上尉则带着另外五个人。
清晨六点,好天气到了尽头。一股来自黑海的焚风刮了起来。浓雾之后又是一场暴风雪降临在这座高山的山峰。在一个小小的避身所里,格罗特、加梅勒和他们的部下停下休息。他们是不是应该再次折返?不,这些山地兵都想继续前进。
他们继续向前。在稀薄的空气和刺骨的寒冷中,这场攀登成了一场可怕的冒险。他们的双眼沾满了雪花。狂风呼啸于山脊冰封的侧翼。此时的能见度不到10码。
11点前,他们征服了冰封的山坡。加梅勒上尉站在山脊的最高处。在他前方,山脊开始向下降去。显然,他所在的位置就是山顶。
第1山地师的屈默勒中士将系着德国军旗的旗杆深深地插入到柔软的雪地中。随后,第1和第4山地师绣着雪绒花和龙胆草的军旗也被插入地里。一番短暂的握手后,这些士兵迅速攀至东面,那里,西北风的风力有所减弱。过不了多久,全世界都将惊讶地获悉,德国的反万字旗飘扬在了高加索的最高峰。
德军山地兵征服了厄尔布鲁士峰,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成功登顶一座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山峰,这是个杰出的登山壮举。几天后发现的实情并未对这一壮举造成任何影响,天色放晴后,随山地军一同行动的特派记者吕姆勒博士发现,那几面旗帜并未被插在最高峰上,而是在山脊线的一个隆起部,位于主峰下130英尺处。8月21日,在雾色和冰冷的暴风雪中,那些山地兵误以为那里就是山顶了。
让我们回到山口的战斗上。就在第1山地师强行突破克卢霍尔山口,踏上破旧的苏呼米军用公路,并始终处在18480英尺的厄尔布鲁士峰顶的注视下之际,埃格尔泽少将带着他来自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的第4山地师,穿过了主山脊上高海拔的山口。冯·施泰特纳上校带领着第91山地猎兵团的第1和第3营,在8500至10000英尺的海拔高度夺取了桑恰罗(Sancharo)和阿鲁斯特拉呼山口(Alustrakhu)。就这样,他们穿过了主山脉,再往前就是下坡,直奔山脚下的隘口,并进入苏呼米地区的亚热带森林中。
舒尔茨少校率领着第91山地猎兵团的第3营,冲过布加拉山口(Bgalar)后随即发现自己正位于一片树木繁茂的山坡上方,这片山坡向着海岸平原陡降。他们距离自己的目标——海岸,只有12英里了。
这些山地兵在山脉和冰川中跋涉了120多英里。他们以极为弱小的力量奋战于海拔10000英尺上,打垮敌人,冲向令人头晕目眩的岩脊、寒风呼啸的冰坡以及危险的冰川,将敌人逐出被认为坚不可摧的阵地。现在,他们距离自己的目标咫尺之遥,但却无力到达。
向海岸突击的这一决定性行动中,冯·施泰特纳的战斗群只剩下两门火炮,每门炮只有25发炮弹。“送弹药来。”他用无线电联络上级,“没有飞机?阿尔卑斯军不是带着他们的骡子上来了吗?”
没有飞机,什么都没有。至于“阿尔卑斯”军,他们正向着顿河,向着斯大林格勒进军。
于是冯·施泰特纳上校,这位英勇的第91山地猎兵团团长,只好无奈地停顿在距离苏呼米仅12英里的布济比山谷(Bzyb)。
冯·赫希菲尔德少校位于克雷兹山谷,离海岸25英里。
鲁普少将的第97猎兵师设法到达了距离图阿普谢30英里的地方。他的师里还包括一些来自吕西安·利珀特中校“瓦隆人”旅的瓦隆志愿者。
但无论何处,没有一支德军部队具备足够的实力发起最后的突击。苏军的抵抗太过顽强。A集团军群的攻击部队已被持续数周的激战所削弱,他们的补给线也被拉伸得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范围。德国空军不得不在顿河与高加索地区之间分割他们的力量。一夜之间,苏联空军控制了整个天空。苏军的炮兵也占有优势。德国部队缺的只是几十架战斗机,几个营和几百匹骡子。可这就决定了那些触手可及的重要目标已无法实现。
其他战线上的情况如出一辙:到处都发生了短缺。只要行动到达了顶点,重要的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德国军队便会遭遇这种致命的短缺。在阿拉曼门前,距离尼罗河60英里处,隆美尔迫切需要几十架飞机去对付英军的空中力量,需要几百辆坦克外加几千吨燃料。斯大林格勒西面的村庄里,第6集团军的突击连急需几辆突击炮,两到三个携带着反坦克炮、战斗工兵和坦克的新锐团。列宁格勒郊外和摩尔曼斯克接近地——各处的部队都迫切需要“决定每场战役结局的最后一个营”。
但希特勒无力使任何一条战线获得这“最后的一个营”。对德国国防军来说,这场战事已变得太过庞大。各处都对部队数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各条战线都已过度扩展至危险的程度。
从大西洋到伏尔加河再到高加索地区,到处都是战场,为即将到来的灾难的幽灵所困扰。这一幽灵首先会落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