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七章 霍特发起解围进攻
“冬季风暴”和“霹雳”——12月19日——还有30英里——关于“霹雳”行动的争论——罗科索夫斯基提供了体面投降的条款
12月12日,霍特发起了进攻。这位经验丰富、足智多谋而又大胆的装甲指挥官所面对的任务非常艰难,但并非毫无希望。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与奇尔河防线一样,经过激烈的战斗,霍特的右翼已获得掩护。德军派驻支离破碎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联络官德尔上校,依靠临时部队和拼凑起来的部分德国机动部队,与温克上校在北面所采取的措施相同,构建起一道薄弱的防线。绍韦特少校所率的第14装甲师一部组成的战斗群,冯·潘维茨上校所率的哥萨克部队,以及高炮单位和临时部队,在惊慌后撤、散布恐慌的罗马尼亚部队以及德国后方机构中恢复了一定的秩序。
第16摩步师从卡尔梅克草原撤至既设阵地。通过这种方式,该师还证明了在南翼挫败俄国人从东面对高加索集团军群后方发起打击并将其切断的企图的可能性。
大家可能会认为,希特勒现在应该把一切可用的部队都投入到解围进攻中,以便让霍特以最大的气势和速度穿越60英里的敌方领土,实施这次解救行动。可希特勒再次在兵力问题上吝啬起来。除了第23装甲师靠自己的力量赶来外,希特勒没有从高加索前线腾出任何部队。分配给霍特唯一满编的部队是劳斯将军配备着160辆坦克的第6装甲师,该师从法国调来。12月12日,这个师带着136辆坦克赶到了。而第23装甲师到达时携带着96辆坦克。
霍特必须穿越60英里距离——敌军严防死守的60英里土地。但德军的进攻进展顺利。第6装甲师第11装甲团,在冯·许纳斯多夫上校的带领下,在第一天的进攻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击退了苏军,俄国人朝着东面退去。苏军放弃了阿克赛河(Aksay)南岸,冯·海德布莱克中校带领着第23装甲师的一部在河对岸建立起一座桥头堡。
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叶廖缅科上将打电话给斯大林,焦急地报告道:“这里存在着一种危险,即,霍特可能会对我们第57集团军的后方发起打击,该集团军封闭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西南边缘。如果包围圈内的保卢斯同时向西南方发起进攻,那么我们将很难阻止他突出包围圈。”
斯大林发怒了。“您会守住的。我们正为你们派去预备队。”他语带威胁地做出了指示,“我给您派去近卫第2集团军,这是我手上最好的部队。”
但在近卫集团军赶到前,叶廖缅科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从包围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中,他调出了坦克第13军,投入到霍特第6装甲师的前进道路上。他还无情地剥夺了方面军最后的预备队,并投入了坦克第235旅和步兵第87师,以此来对付霍特的攻击矛头。争夺阿克赛河北部高地的战斗持续了五天。对霍特来说幸运的是,希特勒最终提供的第17装甲师在关键时刻赶到了。结果,苏军在12月19日被击溃。
经过一番令人难忘的彻夜行军,第6装甲师的装甲战斗群于12月20日清晨在瓦西里耶夫卡(Vasilyevka)抵达了梅什科瓦河(Mishkova)地区。但斯大林的近卫第2集团军已在这里严阵以待。不过,劳斯将军的部队还是成功地构建起一座2英里深的桥头堡。霍特的先头部队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前哨,直线距离只有30至35英里了。
在此期间,包围圈内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大约230000名德国和轴心盟国士兵的补给情况相当凄惨。事实很快证明,德国空军无法在严冬中,通过临时机场为身处俄国腹地的一整个集团军提供充足的补给。他们没有足够的运输机,不得不以轰炸机来代替。但这些飞机所携带的货物不超过一吨半。另外,这些飞机从作战任务中撤出,在前线的各个地段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后果。战役的关键问题再次清楚地表明:对这场战争,德国的物质力量远远不够。
冯·赛德利茨将军曾将每日所需的补给量定为1000吨。这个数字确实太高了。第6集团军认为,600吨比较理想,为使集团军保持某种作战能力,300吨是最低限度。包围圈内的守军,光是每天的面包就需要40吨。
第4航空队试图每天为包围圈送入300吨补给。经验丰富的第8航空军军长菲比希中将被赋予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起初,这个任务看上去似乎是可以完成的。但很快,霜冻和恶劣的天气被证明是无法克服的敌人,比苏军的战斗机或重型高射炮更加危险。结冰、糟糕的能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事故所造成的伤亡比敌人的作战行动所造成的更多。但是,机组人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和勇气。在这场飞行史上史无前例的行动中,他们带着对死亡的藐视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为斯大林格勒实施空运的任务中。大约有550架飞机彻底损毁。这意味着投入行动的飞机中,三分之一遭到损失,连同那些机组人员,成为了恶劣天气、敌战斗机和高射炮的受害者。每三架飞机中就有一架损失,世界上没有哪支空中力量能持续承受这种可怕的伤亡率。
德国空军只有两次交付了最低限度的300吨补给物资——或者说,非常接近这个数字。据第6集团军军需长的日志记载,12月7日,188架飞机降落在皮托姆尼克机场,交付了282吨货物。12月20日,这个数字达到了291吨。据赫尔胡德·冯·罗登少将出色的文章声称,按照德国空军的记录,空运数量达到最高峰的是12月19日,154架飞机在皮托姆尼克机场卸下289吨补给物资,并运走了1000名伤员。
可是,平均起来,11月25日至1月11日,每天空运来的物资只有104.7吨。在此期间,总共有24910名伤员被疏散。按照这种补给率,包围圈内的德军士兵不得不忍受饥饿和弹药的短缺。
但德军的各个师仍在坚守。时至今日,苏联方面并未公开德军逃兵的任何确切数字。但根据德国方面的各种资料来源,到1月中旬时,这个数字肯定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霍特部队已发起解围行动的消息一传入被围部队中,一种真正的战斗意志便在他们当中传播开来。几乎每一名士兵和军官都坚信,曼施泰因会救他们出去。就连最疲惫的营也感到自己的力量足以对包围圈发起攻击,与救兵在中途会合。包围圈里的人几乎都知道存在着这样一个计划。毕竟,两个摩步师和一个装甲师的部队正在包围圈南部防线处待命,准备等霍特的部队靠近后朝援军所来的方向发起进攻,“冬季风暴”的命令已经下达。
12月19日的下午,寒冷而又晴朗,是个适合飞行的天气。皮托姆尼克机场上空传来了一连串运输机的轰鸣声。它们着陆,卸下货物,装上伤员,然后再次起飞。汽油桶堆得高高的,货运箱垒在一起,炮弹被逐一分配出去。要是每天都是这样的天气,那该多好!
24小时前,曼施泰因的特使飞入了包围圈内,以便让第6集团军了解曼施泰因元帅的突围构思。这位特使是“顿河”集团军群的情报官艾斯曼少校,当天他又飞了回去。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他的这次拜访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悲剧中令人恼火的一幕——仅仅是因为所进行的交谈没有文字记录存在,而少校本人在十年后撰写的回忆录中,又出现了许多矛盾的说法。直到今天,尚无法确定保卢斯、施密特和艾斯曼说了些什么,他们的意思是什么。艾斯曼是否清楚而又准确地转达了曼施泰因“目前的状况只能提供残酷的选择,要么尽早突围,要么被歼灭”的观点。他是否清楚地表述了奇尔河上的霍特集群正忙于自身防御,对付苏军的反击,因而毋庸置疑地需要这里发起一次进攻以支援霍特。他是否汇报了苏军投入了越来越强大的部队去对付霍特。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明确指出陆军元帅完全清楚的一件事——无论冠以怎样的名义,突围行动必须分阶段撤离斯大林格勒,以免过早引起希特勒的怀疑。保卢斯和施密特对此的回答是什么?这些问题和更多的问题,至今,他们当中没人能回答,艾斯曼的任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起军事历史学家们的关注。
12月19日可称为决定性的一天,当天,斯大林格勒这出戏达到了高潮。保卢斯和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少将站在集团军作战处的掩体内,在他们面前摆放着一台已连接到分米波设备的电传打字机,俄国人无法窃听这种无线电网络。这种方法尽管在技术上有些麻烦,但却让第6集团军获得了一条与新切尔卡斯克“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直接联系的宝贵线路。
苏军发起全面进攻前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
保卢斯等待着与曼施泰因进行约定好的联系。时间到了。电传机滴答作响,吐出一行文字:“你们在吗?”
保卢斯命令作出回复:“我们在!”“请简单评估一下艾斯曼的报告。”曼施泰因发来了消息。
保卢斯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他的看法。
方案1:仅以装甲部队突出包围圈,从而与霍特会合,是有可能做到的。步兵力量不够。要实现这一方案,目前被用于肃清敌军渗透的所有装甲预备队必须离开要塞。
方案2:在极度紧急的情况下,突出包围圈而不与霍特会合,也是有可能做到的。这将导致技术装备的严重损失。前提条件是事先空运进充足的食物和燃料,以提高部队的状况。如霍特能构成临时的会合,并将牵引车运入,这一方案执行起来会比较容易。目前,各步兵师已举步维艰,由于每天都在杀马充饥,这种状况将越来越糟糕。
方案3:在目前状况下,依靠足够规模的空运补给继续坚守。目前的补给规模是杯水车薪。
随后,保卢斯又补充了一句:“在目前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坚守不可能维持太久。”电传打字机打出了三个十字形。
片刻后,曼施泰因的回复滴答作响地传送过来:“最快何时能启动第2方案?”
保卢斯回答:“需到3至4天的准备时间。”
曼施泰因问道:“需要多少燃料和食物?”
保卢斯回复:“270000人,十天的口粮。”
突然,他们的交谈中断了。十五分钟后,18点30分,通讯得以恢复,曼施泰因和保卢斯再次通过电传机的键盘交谈起来。以一种奇怪的匿名方式,点击出的文字出现在纸上:
“元帅先生,我是保卢斯大将。”
“保卢斯,晚上好。”
曼施泰因向他通报了霍特救援进攻的情况,基希纳将军的第57装甲军已到达梅什科瓦河。
反过来,保卢斯向他汇报,敌军对集中于包围圈西南角准备实施突围的德军部队发动了进攻。
曼施泰因写道:“准备接受一道命令。”
几分钟后,一道命令通过电传打字机发了过来。上面写着:
命令!
送第6集团军。
(1)第4装甲集团军以其第57装甲军已在上库姆斯基(Verkhne-Kumskiy)地域击溃敌军,并到达梅什科瓦河地段。在卡缅卡(Kamenka)地区及其北部,对敌强大集群的进攻已经开始。预料将是一场激战。奇尔河防线的态势不允许顿河西岸的兵力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奇尔斯卡亚的顿河大桥已为敌军所控制。
(2)第6集团军应尽快发起“冬季风暴”行动。必要时,必须采取措施渡过顿斯卡亚察里扎河,与第57装甲军建立联系,以使运输车队通过。
(3)态势的发展可能会使第2项命令扩展为第6集团军向位于梅什科瓦河地段的第57装甲军实施突围的指令,行动代号为“霹雳”。这种情况下的主要任务是以装甲力量迅速建立与第57装甲军的联系,以使运输车队通过。第6集团军,沿卡尔波夫卡河下游(Karpovka)和切尔夫列纳亚(Chervlenaya)对侧翼实施掩护,然后必须向梅什科瓦河推进,并逐段撤出要塞区。
“霹雳”行动可能不得不紧随“冬季风暴”的进攻而实施。基本上,在没有大量储备的情况下,空中补给目前必须继续进行。皮托姆尼克机场必须尽可能长久地守住。
所有可移动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作战行动所需要的火炮,以及弹药耗尽但却难以补充的武器和装备,都应带走。这些武器装备必须及时集中于包围圈的西南部。
(4)为第3项任务做好准备。“霹雳”行动的命令下达后方可付诸实施。
(5)报告第2项进攻任务的发起日期和时间。
这是一份历史性文件。关键时刻已经到来。第6集团军将进行集结,冲向自由。但目前,只有“冬季风暴”生效了,也就是说,将清理出一条与霍特取得联系的通道,但暂时还不能撤出斯大林格勒。
当天下午,曼施泰因再次试图让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立即执行“霹雳”行动,实施全面突围。可希特勒只批准了“冬季风暴”行动,而拒绝同意主要的解决方案。但正如上述命令所显示的那样,曼施泰因还是给第6集团军下达了准备执行“霹雳”行动的指令,并在第3项任务中明确指出:“态势的发展可能会使第2项命令扩展为……”扩展的命令,就是实施突围。
这幕戏已到达高潮。25万名士兵的命运取决于两个代号:“冬季风暴”和“霹雳”。
当晚8点30分,两位参谋长再次坐到了各自的电传机前。施密特将军报告说,第6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主力和部分步兵兵力正在对付敌人的进攻。他补充道:“只有当这些部队不再被牵制于防御作战,才能发起突围行动。最快在12月22日。”也就是说,三天后。
这是一个冰冷的夜晚。古姆拉克的地下掩体内却忙得热火朝天。第二天早上7点,保卢斯已经赶往包围圈出现危机的地点。这一整天,许多地段都爆发了局部战斗。下午,舒尔茨和施密特这两位参谋长再次通过电传打字机交谈时,施密特汇报道:“由于过去几天里的损失,西部防线和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兵力状况已极度紧张。只有投入准备用于‘冬季风暴’行动的部队才能肃清敌人的渗透。别说发生突破,就连出现大规模渗透,真要守住要塞的话,就必须投入集团军的预备队,尤其是装甲部队。”施密特补充道:“如果确定‘霹雳’行动紧跟着‘冬季风暴’,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8]。那样的话,只要不危及到集团军的整体后撤,部分防线上的渗透可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相当强大的力量向南面发起突围行动,因为我们可以将各条战线上的大批局部预备队集中在南面。”
这是个死循环,只有“霹雳”行动获得批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舒尔茨将军做出了回复,不幸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这一媒介,他对操作员进行口述时的恳求语气无法体现:“亲爱的施密特,陆军元帅认为第6集团军必须尽快发起‘冬季风暴’行动。您不能等着霍特杀到布济诺夫卡。我们非常清楚,你们实施‘冬季风暴’的进攻力量将是有限的。这正是元帅先生试图让‘霹雳’行动获得批准的原因。尽管我们一再敦促,但最高统帅部尚未批准。元帅先生强调指出,不管‘霹雳’行动批准与否,‘冬季风暴’必须尽快发起。[9]至于燃料、食物和弹药,3000多吨补给物资已经装车,就在霍特集团军的身后,一旦建立起联系,就将运往你处。除了这些货运车队,还有许多拖车也将被派往你处,以帮助你们拖曳大炮。另外还有30辆大巴车准备帮你们疏散伤员。”
30辆大巴!显然,事无巨细都已被考虑到了。第6集团军与获救之间只相隔着30英里的直线距离,道路距离为40,至45英里。
就在这时,正当德国人进行着考虑和计算、策划与准备之际,一场新的灾难降临到德军防线上:12月16日,苏军三个集团军对顿河中游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起了进攻。俄国人再次选中了德国盟友虚弱的部队所据守的一片防区。
经过短暂而又激烈的战斗,苏军达成了突破。意大利人四散奔逃。俄国人向南面迅速推进。一个坦克集团军和两个近卫集团军冲向德国人沿奇尔河辛苦建立起的薄弱防线。如果他们成功地突破奇尔河防线,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冲向罗斯托夫。一旦罗斯托夫被苏军夺取,那么,不仅曼施泰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会被切断,冯·克莱斯特位于高加索地区的集团军群也将失去后方交通线。这将是个超级“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的将不再是20至30万人的命运,而是150万人。
12月23日,就在第6集团军的士兵们仍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他们的救兵时,敌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从北面扑向莫罗佐夫斯克机场,这个机场位于斯大林格勒西面95英里处,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的全部补给都倚赖于此。形势的灾难性一清二楚。奇尔河上的霍利特集群已失去了侧翼掩护。
面对这种情况,曼施泰因别无选择,只得命令霍特将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调离,赶往奇尔河下游,以阻止俄国人的进一步突破。霍特没有犹豫,立即派出麾下最强的部队来执行这一任务。
正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的第6装甲师接到了调离的命令。霍特手上只剩下两个疲惫不堪的装甲师,已无力向斯大林格勒继续进攻。实际上,面对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的压力,他甚至不得不在圣诞节前夕撤回到阿克赛河后方。
曼施泰因忧虑万分,他给元首大本营发去一封紧急电文,恳请希特勒:
集团军群左翼的形势发展需要立即将兵力调整至那里。这一措施意味着对第6集团军无限期的空投救济,这反过来意味着该集团军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受差强人意的补给量。据里希特霍芬看,每天能指望的平均货运量为200吨。除了为第6集团军确保足够的空运补给外,剩下的唯一办法是以集团军群左翼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为代价,令第6集团军尽早突围。鉴于该集团军的状况,对这一行动所涉及的风险应给予充分认识。
这份军事公文把话说得非常清楚:第6集团军必须突围,否则就将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是在新切尔卡斯克紧张地等待着回复。蔡茨勒用电传打字机将这一回复发了过来:元首已批准“霍特”集群抽调部队赶往奇尔河,但他命令霍特守住自己的出发线,以便尽快恢复解围行动。
这令人难以理解。无可否认,希特勒拥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反对批准“霹雳”行动:他辩称,保卢斯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料能让他突围到霍特身边。这种观点是基于第6集团军发来的一份报告,大意是他们的坦克所剩的燃料只够12英里作战距离所用。后来,这份报告频频遭到质疑,但施密特将军回忆说,他对燃料实施严格控制,为的是建立起“私下的”汽油储备,保卢斯本人曾公正地指出,没有一支军队会把事关生死的行动建立在是否存在还值得怀疑的“私存”汽油上。
面对这种状况,12月23日下午,曼施泰因再次用电传打字机接通了保卢斯,要求他仔细核实,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究竟能否执行“霹雳”行动。
保卢斯问道:“这番谈话是否意味着我已获得发起‘霹雳’行动的授权?”
曼施泰因答道:“今天我还无法授权给您,但我希望明天能作出决定。”这位陆军元帅又说道:“问题的关键是,如果长期补给无法维系的话,您是否认为您的部队有能力突出包围圈赶至霍特那里。”
1942年12月22日,霍特集群的装甲先头部队距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已不到30英里。可是,苏军突破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守卫的防区,阻止了德军的救援行动。由于苏军的前进目标是罗斯托夫,使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的两个集团军群面临合围的威胁,第6集团军不得不被牺牲掉,以避免更大的危机。
保卢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别无选择。”
曼施泰因:“您需要多少燃料?”
保卢斯:“1000立方米。”
1000立方米意味着25万加仑或1000吨燃料。
可能有人会问,尽管危险重重,尽管担心不已,但保卢斯此刻为何不发起突围行动?不管怎样,第6集团军的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他为何不肯遵从命令,不顾燃料和食物的补给情况,发起“冬季风暴”行动呢?
曼施泰因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概述了这一命令加诸于保卢斯的责任。第6集团军的突围行动将在包围圈的西南角发起,那里的三个师普遍卷入到防御作战中。保卢斯会仅以这些师的部分部队冒险发起进攻,以期突破包围圈强大的铁环吗?另外,苏军的进攻会给他这样做的机会吗?他能守住剩余的防线,直到集团军群下达“霹雳”行动的指令,授权他发起全面突围吗?如果“冬季风暴”行动失败,他的坦克有足够的燃料重新返回包围圈内吗?6000名伤病员又该怎么办?
保卢斯和施密特只相信同时发起“冬季风暴”和“霹雳”行动的可行性,而且只有在获得了足够的燃料补给后才能发起行动。
但是,集团军群却希望只靠“冬季风暴”这一个行动就发起全面突围,他们的看法是,在包围圈防线的各独立地段被逐一打垮前,必须首先沿西南方防线突破敌人的包围,换句话说,就是在“霹雳”行动得以发起前。
除了军事上的考虑,曼施泰因的计划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念头:只有逐步撤离,才能使希特勒接受放弃斯大林格勒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无法取消这一行动。冯·曼施泰因元帅非常清楚,如果集团军群从一开始就命令第6集团军发起全面突围并放弃斯大林格勒,毫无疑问,这一命令会立即被希特勒取消。
然而,保卢斯当时被牵制在包围圈里,完全卷入到应付苏军的进攻上,对整体形势并不了解。
显然,在第6集团军或“顿河”集团军群层面上寻找造成斯大林格勒悲剧的原因,或是将责任推给任何个人,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希特勒的战略错误建立在低估敌人、高估己方实力的基础上,所造成的情况再也无法通过权宜之计、战争谋略或坚守令来纠正。只有在10月份时及时撤出第6集团军,才能避免伏尔加河上这场降临到25万名将士头上的灾难。当然,尽管这样做也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
另外,时至今日,从我们所知道的苏军力量来看,正如苏联军事作家揭示的那样,即便发起“冬季风暴”和“霹雳”行动,也无法挽救出一支战斗力尚存的部队,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大多数士兵救出,这一希望还是存在的。霍特的解围行动在圣诞节前被迫取消后,就连这一希望也化为乌有。
德军第64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的防区内,包含着某些不太寻常的东西:一片被积雪所覆盖的麦地,麦穗刚好从积雪中伸出。到了夜里,第2营的士兵们便会贴着地面爬过去,将麦穗割下,然后返回自己的掩体。他们把麦穗剥开,放在水里跟马肉一起煮成汤。这些马肉来自他们的牲畜,不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就是自然死亡的,野地里到处都躺着它们的尸体,在小雪堆下被冻得僵硬。
1月8日,菲舍尔下士刚刚辛苦地收集到一小把麦穗,瑟瑟发抖地爬回到自己的掩体,他发现掩体内的每个人都很兴奋。营部透露出一条消息:俄国人已经提出让德军体面投降的建议。这个消息野火般地传遍了整个包围圈,天知道是通过何种途径。
这一切发生在马利诺夫卡(Marinovka)地区,第3摩步师的防区上。一名苏军上尉打着一面白旗出现在“维利希”战斗群的前哨阵地前。德军士兵们赶紧把他们的指挥官维利希少校找来。苏军上尉彬彬有礼地递交了一封信件,收信人为“装甲兵上将保卢斯或其代表”。
维利希表示感谢后,让这名上尉带着白旗回去。然后,电话响了起来。一名信使把这封信带至古姆拉克。保卢斯亲自用电话下达了命令,任何人不得与任何苏军军官商讨投降事宜。
第二天,所有德军士兵都读到了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上将写给第6集团军的劝降信。包围圈的各个地方都被苏军飞机撒上了劝降传单。黑白色传单上,有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一名将领以及罗科索夫斯基的签名,传单上盖了章,显得非常正式:
所有停止抵抗的军官、军士和士兵,我们保证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在战争结束后释放回德国或由战俘选择的任何其他国家。
所有投降的德军士兵可以保留他们的军装、军衔标记、勋章以及个人物品和贵重财物。高级军官可以保留其佩剑和佩刀。
投降的军官、军士和士兵将立即获得正常的口粮配给。所有伤员、病患者和冻伤者都将得到医疗救治。我们期待您将书面答复于莫斯科时间1943年1月9日15点,由您亲自授权的一名代表交付,他可以驾乘一辆带有明显标志、插有白旗的参谋用车,沿从“骑兵”错车环道通往科特卢班车站的道路前行。您的代表将于1943年1月9日下午15点,在第564号错车环道东南方0.5公里的8号地区遇到获得正式授权的苏军军官。
如果拒绝这一投降的呼吁,我们特此通知您,红军和红空军的部队将被迫着手对被围德军实施消灭。他们被歼灭的责任将归咎于您。
另外,随着劝降信被一同投下的另一份传单上有这样一句充满着威胁意味的话:“一切负隅顽抗都将被彻底消灭。”
第6集团军为何没有接受这一劝降?为何不在士兵们的精神和肉体彻底完蛋前结束这种无谓的抵抗?任何一个身体状况良好的人都可以预期在俄国人的囚禁中生还下来。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在被不断提及。
即便在身陷囹圄中,保卢斯仍不断声称,没有主动投降是因为在1月初他仍能看到继续抵抗的战略意义——牵制住强大的苏军部队,从而保护东线受到威胁的南翼。
时至今日,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明确指出:“自12月初以来,第6集团军已牵制了苏军60支主要部队。如果保卢斯在1月初投降,顿河和高加索两个集团军群的形势将发生灾难性变化。”
直到不久前,这种论点一直被视作是他们为自己所做的辩解之词而不被采纳。今天,这种反对意见已不再适用。崔可夫和叶廖缅科元帅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充分证明了曼施泰因的观点。崔可夫证实,一月中旬,保卢斯仍牵制着苏军的七个集团军。叶廖缅科则清楚地表明,1月9日向保卢斯提出了“体面投降”的要求,这种做法不太寻常,其主要动机是希望能借此腾出苏军的七个集团军,投入到夺取罗斯托夫的战斗中,从而粉碎东线德军的整个南翼。第6集团军的抵抗到底挫败了苏军的这一计划。无论现在回想起来这一牺牲是否有意义,在战争的政治评价上,这却是个不同的问题。
但保卢斯的态度也被另一起事件所证实。1月9日,胡贝将军结束了与希特勒的会谈返回到包围圈内,他汇报了元首以及陆军总司令部人员告诉他的情况:他们正计划从西面发起一次新的救援行动。获得补充的装甲部队已调动起来,并已集中在哈尔科夫的东面。空运补给也将彻底重新组织。胡贝认为,就像1941至42冬季,德军在哈尔科夫地区被包围时的危机一样,斯大林格勒也将转变为一场伟大的胜利。当然,其先决条件是重建东线的南翼,并将高加索集团军群成功撤回。出于这个原因,第6集团军必须坚守——必要的话可以将包围圈逐渐缩小至斯大林格勒的市区。这不过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已。
胡贝的消息与第71步兵师参谋长冯·贝洛少校带回斯大林格勒的汇报相一致。贝洛,现在是联邦国防军的一名军官,1942年9月,他病倒在斯大林格勒,于是被飞机送回德国;1月9日,他与胡贝一同飞回包围圈。
返回斯大林格勒前,贝洛一直在陆军总司令部工作到12月底。在那里,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少将和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就从西面发起进攻,在卡拉奇渡过顿河的可能性向他提出广泛的问询。贝洛得到的印象是,陆军总司令部依然对第6集团军的形势持乐观看法,并认为发起一次新的救援行动的机会相当有利。送走贝洛少校时,蔡茨勒将军曾这样说:“没错,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总参军官已经够多的了。可如果我不把您派回去,他们会以为我们已经把他们抛弃了呢。”
一方面考虑到整体战略态势,另一方面又想到这一丝希望,谁能为保卢斯在1月9日拒绝苏军的劝降而指责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