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注释
第一部分 解放心态
第一章 欢腾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引自本·谢泼德,《漫漫回乡路:二战后续》(纽约:Alfred A. Knopf出版社,2010),69页。
[2]马丁·吉尔伯特,《战争结束的这天:1945年5月8日——欧洲的胜利》(纽约:Henry Holt出版社,1994),128页。
[3]布莱恩·乌尔库哈特,《经历和平与战争的一生》(纽约:Harper & Row出版社,1987),128页。
[4]这则故事在大卫·斯塔福德的《终章,1945:二战末期丢失的章节》(纽约:Little, Brown出版社,2007)一书中曾有详述。
[5]摘自朱可夫回忆录,转引自吉尔伯特,《战争结束的这天》。
[6]西蒙娜·德·波伏娃,《时势的力量》(纽约:G. P. Putnam’s sons出版社,1963),30页。
[7]吉尔伯特,《战争结束的这天》,322页。
[8]同上,319页。
[9]乌尔库哈特,《经历和平与战争的一生》,85页。
[10]大卫·考夫曼,迈克尔·霍恩,《加拿大人在荷兰,1944—1945》(荷兰拉伦:Luitingh出版社,1981),119页。
[11]迈克尔·霍恩,《不止是香烟、性爱和巧克力:加拿大军人在荷兰,1944—1945》,载《加拿大研究学报》1981年秋/冬刊,156—173页。
[12]引自霍恩,《不止是香烟、性爱和巧克力》,166页。
[13]同上,169页。
[14]引自约翰·威尔卢比,《占领德国早期美军的性行为》,《军事史学刊》62期第1卷(1998年1月),166—167页。
[15]伯努瓦特·格鲁,弗洛拉·格鲁,《四只手写日记》(巴黎:Denoël出版社,1962)。
[16]参考帕特里克·布伊松,《1940——1945:放荡的岁月》(巴黎:Albin Michel出版社,2009)。
[17]鲁迪·范·丹齐格,《献给迷途士兵》(阿姆斯特丹:Arbeiderspers出版社,1986)。
[18]布伊松,《1940—1945:放荡的岁月》,324页。
[19]乌尔库哈特,《经历和平与战争的一生》,81页。
[20]本·谢泼德,《破晓之后:解放贝尔森集中营,1945》(纽约:Schocken出版社,2005)。
[21]同上,99页。
[22]同上,133页。
[23]理查德·沃尔海姆,《树叶做成的床》,《伦敦书评》2003年12月4日刊,3—7页。
[24]谢泼德,《破晓之后》,138页。
[25]阿迪娜·格罗斯曼,《犹太人,德国人和盟军:在被占领德国的近距离接触》(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7),188页。
[26]谢泼德,《漫漫回乡路》,299页。
[27]同上,70页。
[28]诺曼·刘易斯,《那不勒斯1944:身陷意大利迷宫的情报官》(纽约:Eland出版社,2011),52页。
[29]约翰·道尔,《拥抱战败:二战后的日本》(纽约:Norton出版社,1999),126页。
[30]同上,102页。
[31]西奥多·科恩,《重塑日本:美国占领的新政》,由赫伯特·帕辛编辑(纽约:自由出版社,1987),123页。
[32]《致唐纳德·金的一封信》,转引自奥蒂斯·凯丽编辑的《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日本、中国、朝鲜,1945—1946》(东京&纽约:Kodansha出版社,1984),96页。
[33]威廉·L. 沃登,《美国大兵教化日本鬼子》,《周六晚报》1945年12月15日,18—22版。
[34]要了解更多有关“潘潘女”文化的信息,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提供了出色的借鉴。
[35]道尔,《拥抱战败》,134页。
[36]约翰·拉切尔达,《征服者来喝茶:麦克阿瑟治下的日本》(新泽西New Brunswick: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46),51页。
[37]同上,54页。
[38]道尔,《拥抱战败》,579页。
[39]吉勒·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盟军占领的血腥历史》(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2007),79页。
[40]克劳斯——迪特玛·汉克,《美国占领下的德国》(慕尼黑:R.Oldenbourg出版社,1995),201页。
[41]达格马尔·赫尔佐格,《法西斯主义后的性:20世纪德国的记忆和道德》(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5),69页。
[42]约翰·威尔卢比,《美军的性行为》,167页。
[43]格鲁勒,《四只手写日记》,397页。
[44]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236页。
[45]野坂昭如,《美国羊栖菜》(东京:新潮社,2003),首次出版于1972年。
[46]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369页。
[47]《泰晤士报》(伦敦)1945年7月9日。
[48]约翰·威尔卢比,《美军的性行为》,158页。
[49]《纽约时报》1945年6月13日。
[50]佚名,《柏林女人——在沦陷城市的八周:一部日记》(纽约:大都会图书出版社,2005)。
[51]永井荷風,《断腸亭日乗II》(东京:岩波书店,1987),285页。
[52]同上,278页。
[53]引自唐纳德·金,《如此可爱的国家永不会灭亡:战时日本作家的日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0),149页。
[54]拉切尔达,《征服者来喝茶》,23—24页。
[55]汉克,《美国占领下的德国》,199页。
[56]同上。
[57]理查德·贝塞尔,《德国1945:从战争到和平》(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9),204页。
[58]伊丽莎白·海内曼,《有丈夫有何不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2003),100页。
[59]引自威尔卢比,《美军的性行为》,169页。
[60]金,《如此可爱的国家永不会灭亡》,171页。
[61]威尔卢比,《美军的性行为》,160页。
[62]库尔乔·马拉帕尔泰,大卫·摩尔译,《皮肤》(纽约:《纽约书评》出版社,2013),39页,首次出版于1952年。
[63]转引自赫尔曼·德·利阿格·波尔,《向导》季刊,1985年5月,250页。
[64]同上,251页。
[65]布伊松,《1940—1945:放荡的岁月》,411页。
第二章 饥饿
[1]J. L. 范德波,《二战中的鹿特丹》(鹿特丹:Boom出版社,2006),679页。
[2]《纽约时报》1945年5月12日。
[3]谢泼德,《破晓之后》,109页。
[4]埃德蒙·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意大利、希腊和英国废墟的素写》(伦敦:Secker & Warburg出版社,1948),125页。
[5]同上,120页。
[6]安东尼·比弗,阿尔特密斯·库珀,《光复后的巴黎,1944—1949》修订版(纽约:企鹅出版社,2004),103页。该书首次出版于1994年。
[7]斯蒂芬·斯彭德,《欧洲目击者》(纽约:Reynal & Hitchcock出版社,1946),107页。
[8]同上,106页。
[9]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136页。
[10]同上,146页。
[11]同上,147页。
[12]马劳伊·山多尔,《匈牙利回忆录,1944—1948》(布达佩斯:Corvina出版社与中欧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1996),193—194页。
[13]卡尔·楚克迈尔,《致美国战争部的德国战地报告》,(哥廷根:Wallstein出版社,2004),142页。
[14]斯彭德,《欧洲目击者》,15页。
[15]《纽约先驱导报》1945年12月31日。
[16]凯丽编,《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15页。
[17]道尔,《拥抱战败》,103页。
[18]同上,63页。
[19]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315页。
[20]罗纳德·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日本投降和争夺战后亚洲的战斗》(纽约:兰登书屋,2007),56页。
[21]引自贝塞尔,《德国1945》,334页。
[22]《纽约时报》1945年10月27日。
[23]小朱利安·塞巴斯蒂安·巴赫,《美国的德国,占领期的回忆》(纽约:兰登书屋,1946),26页。
[24]《每日镜报》1945年10月5日,转引自谢泼德,《漫漫回乡路》,129页。
[25]引自谢泼德,《漫漫回乡路》,156页。
[26]参谋长联席会议第1380/15条令,第296章节,转引自科恩,《重塑日本》,143页。
[27]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479页。
[28]国会发言,转引自科恩,《重塑日本》,145页。
[29]引自诺曼·M. 奈马克,《俄国人在德国,苏占区的历史,1945—1949》(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5),181页。
[30]科恩,《重塑日本》,144页。
[31]同上,142页。
[32]赫尔曼·德·利阿格·波尔,《向导》季刊,246页。
[33]威利·A. 波尔克,《黑市,1945—1948》(布伦瑞克:Westermann出版社,1986),76页。
[34]坂口安吾,《堕落论》平装新版(东京:筑摩书房,2008),228页。该书首次出版于1946年。
[35]道尔,《拥抱战败》,139页。
[36]藤原作弥,《満州、少国民の戦記》(东京:新潮文库,1984),82页。
[37]引自贝塞尔,《德国1945》,337页。
[38]楚克迈尔,《德国战地报告》,111页。
[39]欧文·海门特,《置身大屠杀幸存者中间:美国陆军少校欧文·海门特发自兰德斯堡难民营的书信》(辛辛那提:美国犹太人档案馆,1982),63页。
[40]卡洛·戴斯特,《巴顿,战争天才》(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96),755页。
[41]参考谢泼德,《漫漫回乡路》,235页。
[42]《扬基人》1945年8月10日刊,6页。
[43]引自斯塔福德,《终章,1945》,507页。
[44]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命运之旅,报告与自白:1940—1948年的亡命天涯》(慕尼黑:Piper出版社,1986),276页。
第三章 复仇
[1]诺曼·M.奈马克,《仇恨之火:20世纪欧洲的种族清洗》(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118页。
[2]塔德乌什·博罗夫斯基,《去毒气室请这边走,女士们先生们》(纽约:Viking出版社,1967)。
[3]吉尔伯特,《战争结束的这天》,38页。
[4]谢泼德,《破晓之后》,113页。
[5]鲁斯·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日记,1945—1948》(纽约:Paragon House出版社,1990),99页。
[6]汉斯·格拉夫·冯·雷恩多夫,《东普鲁士日记(1945—1947年一个东普鲁士医生的日记见闻)》(慕尼黑:DTV出版社,1967),67页。
[7]同上,74页。
[8]奈马克,《俄国人在德国》,72页。
[9]贝塞尔,《德国1945》,155页。
[10]岡田和裕,《満州安寧飯店》(东京:潮书房光人社,2002),103页。
[11]同上,128页。
[12]奈马克,《俄国人在德国》,108页。
[13]佚名,《柏林女人——在沦陷城市的八周:一部日记》(纽约:大都会图书出版社,2005),86页。
[14]奈马克,《俄国人在德国》,79页。
[15]引自布伊松,《1940—1945:放荡的岁月》,387页。
[16]同上,251—252页。
[17]杨·格罗斯,《恐惧:奥斯维辛后的波兰反犹主义》(纽约:兰登书屋,2006),82页。
[18]安娜·比孔特,《我们来自Jedawabne》(My z Jedawabnego)(华沙:Prószyński i S-ka出版社,2004),卢卡什·索默尔翻译章节。
[19]哈琳娜·温德·普雷斯顿1977年7月26日所做的证词,www.yadvashem.org/yv/en/ righteous/stories/related/preston_testimony. asp.
[20]托尼·朱特,《战后:1945年后的欧洲历史》(纽约:企鹅出版社,2005),58页。
[21]格罗斯,《恐惧》,40页。
[22]奈马克,《仇恨之火》,122页。
[23]谢泼德,《漫漫回乡路》,122页。
[24]克里斯蒂安·冯·克罗科,《女人的时刻》(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91),96页。
[25]克里斯蒂安·冯·克罗科,《波美拉尼亚之行: 一片神秘大地的报告》(慕尼黑:德意志袖珍书出版社,1985),215页。
[26]赫伯特·胡普卡编,《西里西亚的最后一天》(慕尼黑:Langen Müller出版社,1985),138页。
[27]同上,81页。
[28]厄恩斯特·荣格,《占领的岁月》(斯图加特:Ernst Klett出版社,1958),213—214页。
[29]克罗科,《女人的时刻》,110页。
[30]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128页。
[31]玛格丽特·舍尔,《布拉格日记:1945—1946》(波恩:联邦流离人员部,1957),12页。
[32]同上,48页。
[33]同上,99页。
[34]同上,41页。
[35]麦克唐纳夫,《帝国之后》,406页。
[36]迪娜·波拉特,《麻雀的坠落:阿巴·科夫纳的生活和时代》(加州: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9),214页。
[37]同上,212页。
[38]同上,215页。
[39]阿巴·科夫纳,《我的小妹妹和精选诗集,1965—1985》(俄亥俄州欧柏林:欧柏林大学出版社,1986)。
[40]朱特,《战后》,33页。
[41]哈罗德·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1939—1945》(纽约:Harper & Row出版社,1967),576页。
[42]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147页。
[43]数据转引自罗伊·P. 多梅内科,《审判意大利法西斯,1943—1948》(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9),149页。
[44]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157页。
[45]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193页。
[46]同上,501页。
[47]阿兰·斯卡弗,温迪·斯卡弗,《所有的悲伤:移民回忆希腊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41—1949》(澳洲悉尼:Hale & Iremonger出版社,1994),95页。
[48]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499页。
[49]马克·马卓尔编,《战争结束后:重建希腊的家庭、民族和国家,1943—1960》(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0年),27页。
[50]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547页。
[51]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7月13日刊。
[52]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515页。
[53]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197页。
[54]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90页。
[55]谢文庆,《马来亚的华人和马来族冲突,1945—1946:共产主义仇杀和伊斯兰抵抗运动》,《东南亚研究学报》第12辑(1981年3月),108—117页。
[56]吉迪昂·弗朗索瓦·雅各布斯,《季风的前兆》(南非开普敦:Purnell父子出版社,1965),124页。
[57]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174页。
[5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革命时期的爪哇:占领与抵抗,1944—1946》(雅加达:Equinox出版社,2005)。
[59]L. 德容,《二战中的荷兰王国》第11版(荷兰国家出版社,1986)。
[60]西奥多·福莱恩德,《印尼的命运》(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3),27页。
[61]杨·A. 克兰切编,《荷属东印度的决定性岁月,1942——1949:日本侵略、奴役欧洲人和诞生自由印尼的革命——生还者的回忆》(北卡罗来纳州杰斐逊:MacFarland出版社,1996),193页。
[62]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179页。
[63]德容,《二战中的荷兰王国》,582页。
[64]安德森,《革命时期的爪哇》,166页。
[65]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108页。
[66]让·路易·普朗什,《1945年的塞提夫:事先宣告的屠杀史》(巴黎:贝汉出版社,2006),139页。
[67]马丁·埃文斯,《阿尔及利亚:法国未经宣布的战争》(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
[68]弗朗索瓦丝·马丁,《法属东京的悲剧时刻:1945年3月9日—1946年3月18日》(巴黎:Berger-Levrault出版社,1947),133页。
[69]大卫·G. 玛尔,《1945年的越南:追求权力之路》(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5),333页。
[70]马丁,《法属东京的悲剧时刻》,179页。
[71]同上,129页。
[72]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126页。
第二部分 清理废墟
第四章 回家
[1]详细分析请见蒂莫西·斯奈德的权威力作《流血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夹击下的欧洲》(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2010)。
[2]伊姆雷·凯尔泰斯,《无命运的人生》(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3]引自迪恩克·洪迪乌斯,《大屠杀幸存者和荷兰反犹主义》(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普雷格出版社,2003),103页。
[4]同上,101页。
[5]罗杰·伊高,《四十连士兵!……回忆录》(巴黎:Albin Michel出版社,1986),95页。
[6]玛格丽特·杜拉斯,《战争》(纽约:万神殿出版社,1986),15页。
[7]同上,14页。
[8]同上,53页。
[9]坂口安吾,《堕落论》,227页。
[10]道尔,《拥抱战败》,58页。
[11]佚名,《声音集》第一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84),103页。该书为读者来信集。
[12]同上,104页。
[13]比尔·莫尔丁,《回家》(纽约:William Sloane出版社,1947),18页。
[14]同上,45页。
[15]同上,54页。
[16]尼古拉·托尔斯泰,《大臣与大屠杀》(伦敦:世纪哈奇森出版社,1986),31页。
[17]引自格里格尔·达拉斯,《1945:永不结束的战争》(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519页
[18]托尔斯泰,《大臣与大屠杀》,13页。
[19]同上。
[20]尼古拉斯·贝塞尔,《最后的秘密:英美两国把200多万俄国人交给斯大林》(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1974),86页。
[21]同上,87页。
[22]博里沃耶·M. 卡拉潘迪奇,《南斯拉夫最血腥的春天:铁托的卡廷森林和古拉格》(纽约:Carlton出版社,1980),73页。
[23]麦克米伦,《战争的爆炸》,436页。
[24]谢泼德,《漫漫回乡路》,80页。
[25]贝塞尔,《最后的秘密》,18—19页。
[26]同上,133页。
[27]同上,138页。
[28]同上,142页。
[29]同上,140页。
[30]达拉斯,《1945》,560页。
[31]《扬基人》1945年8月24日刊。
[32]达拉斯,《1945》,549页。
[33]奈马克,《仇恨之火》,109页。
[34]同上,110页。
[35]雷恩多夫,《东普鲁士日记》,169页。
[36]胡普卡,《西里西亚最后一天》,265页。
[37]荣格,《占领的岁月》,195页。
[38]本作者同弗里茨·施特恩的谈话。
[39]引自贝塞尔,《德国1945》,223页。
[40]胡普卡,《西里西亚最后一天》,64页。
[41]《扬基人》1945年9月21日刊,16页。
[42]奈马克,《仇恨之火》,112页。
[43]同上,115页。
[44]安东尼·波龙斯基,伯雷沙拉夫德鲁克伊,《波兰共产主义统治的肇始》,《伦敦和波士顿:劳特里奇和Kegan Paul出版社,1980》,425页。
[45]格罗斯曼,《犹太人,德国人和盟军》,199页。
[46]格罗斯曼转引自他人,148页。
[47]同上,147页。
[48]《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年12月31日。
[49]海门特,《置身大屠杀幸存者中间》,21页。
[50]格罗斯曼,《犹太人,德国人和盟军》,181页。
[51]引自哈吉特·拉夫斯基,《新开端:贝尔森集中营的大屠杀幸存者与德国的英占区,1945——1950》(底特律:恩州立大学出版社,2002),64页。
[52]罗森萨夫特本人从未在以色列定居。很明显,他告诉一些以色列人,“你们跳霍拉舞的时候我们却在火葬场被一把火烧了”。(转引自谢泼德,《漫漫回乡路》,367页)。
[53]海门特,《置身大屠杀幸存者中间》,47—48页。
[54]引自沙布泰·特维斯,《本-古里安:燃烧的大地,1886—1948》(波士顿:oughton Mifflin出版社,1987),853页。
[55]阿维赛·玛格丽特,《利用大屠杀的人》,《纽约书评》1994年2月14日刊。
[56]汤姆·赛杰夫,《第700万:以色列人和大屠杀》(纽约:希尔&王出版社,1993),99—100页。
[57]特维斯,《本-古里安》,871页。
[58]同上,870页。
[59]海门特,《置身大屠杀幸存者中间》,66页。
[60]特维斯,《本-古里安》,873页。
[61]《哈里森报告》,以美国驻政府间难民委员会特使厄尔·G. 哈里森命名。
[62]杜鲁门于1945年8月31日寄给艾德礼的信。
[63]资料图片1049/81/177,引自《重生》,会议记录,梅纳赫姆·罗森萨夫特整理(华盛顿DC,2001),101页。
[64]贝塞尔,《最后的秘密》,8页。
第五章 沥干毒药
[1]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27页。
[2]吕克·乌伊斯,斯蒂芬·东特,《打击通敌行为,1942—1945:过去永在眼前》(布鲁塞尔:CRISP出版社,1991),147页。
[3]袖井林二郎编,《亲爱的麦克阿瑟将军:美占期的日本人来信》(纽约:Rowman & Littlefield出版社,2001),70页。
[4]同上,87页。
[5]同上,78页。
[6]美国国家——战争——海军协调委员会政令,转引自汉斯·H. 贝瓦尔德,《美占期的清算日本领导人行动》(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社,1959),7页。
[7]转引自弗比安·鲍尔斯,《日本如何赢得战争》,《纽约时报杂志》1970年8月30日刊。
[8]科恩,《重塑日本》,85页。
[9]参见弗朗茨·诺伊曼,《庞然大物:国家社会主义的结构和行事方式,1933—1944》,由彼得·海耶斯重新作序(芝加哥:Ivan R Dee出版社,2009,与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博物馆合作出版)。该书首次出版于1942年。
[10]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100页。
[11]同上,101页。
[12]詹姆斯·F. 腾特,《莱茵河上的使命:在美占区的再教育和去纳粹化》(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2),55页。
[13]楚克迈尔,《德国战地报告》,137页。
[14]蒂莫西·R. 沃格特,《苏占区的去纳粹化:勃兰登堡州,1945——1948》(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34页。
[15]同上,38页。
[16]汤姆·鲍尔,《遭背叛的誓言:美英两国和战后德国的去纳粹化》(纽约州花园城:双日出版社,1982),148页。
[17]同上,8页。
[18]汉克,《美国占领下的德国》,487页。
[19]科恩,《重塑日本》,161页。
[20]杰罗姆·伯纳德·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49),432页。
[21]科恩,《重塑日本》,154页。
[22]袖井林二郎编,《亲爱的麦克阿瑟将军》,176页。
[23]同上,177页。
[24]拉切尔达,《征服者来喝茶》,25页。
[25]科恩,《重塑日本》,45页。
[26]道尔,《拥抱战败》,530页。
[27]凯丽编,《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107页。
[28]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工业政策的增长,1925—1975》(加州: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2),42页。
[29]特奥多罗·阿贡西罗,《重要的岁月:日本在菲律宾的冒险,1941—1945》(菲律宾奎松城:R. P. Garcia出版社,1965),672页。
[30]斯坦利·卡诺,《按照我们的形象:菲律宾的美帝国》(纽约:兰登书屋,1989),327页。
[31]同上,328页。
[32]陶涵,《委员长:蒋介石与中国走向现代的奋斗》(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9),323页。
[33]基恩写给狄柏瑞的书信,摘自凯丽编,《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128页。
[34]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41页。
[35]文安立,《冷战与革命:美苏对抗和中国内战的起源:1944—1946》(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3),90页。
[36]关于安宁饭店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岡田和裕,《満州安寧飯店》(潮書房光人社,2002),另一本是藤原作弥,《満州、少国民の戦記》,均在第二章引用过。
[37]彼得·诺维克,《反对维希政权的抵抗力量:在法国光复后清算通敌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8),40页。
[38]同上,77—78页。
[39]转引自比弗,库珀,《光复后的巴黎》,104页。
第六章 法治
[1]藤原作弥,《満州、少国民の戦記》,175页。
[2]马劳伊,《匈牙利回忆录》,188页。
[3]伊斯特凡·狄阿克,杨·托马什·格罗斯,托尼·朱特编,《欧洲报复的政治原因:二战和后续》(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0),235页。
[4]同上。
[5]同上,237页。
[6]同上,235页。
[7]同上,134页。
[8]同上,135页。
[9]马卓尔编,《战争结束后》,31页。
[10]李·萨拉菲斯,《德斯卡提的治安,1942—1946》,摘自马卓尔编,《战争结束后》,215页。
[11]阿兰·斯卡弗,温迪·斯卡弗,《所有的悲伤》,165—166页。
[12]E. D. A. 莫尔斯海德的译文。
[13]引自约翰·W. 鲍威尔,《日本的细菌战:美国掩盖的战争罪行》,《亚洲学者公报》第12期(1980年9/10月刊),9页。
[14]劳伦斯·泰勒,《将军站上审判席:本间雅晴,山下奉文和麦克阿瑟》(印第安纳州南本德:Icarus出版社,1981),125页。
[15]“审判马来亚之虎”,《扬基人》1945年11月30日刊。
[16]泰勒,《将军站上审判席》,137页。
[17]A. 弗兰克·里尔,《山下将军的案子》(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9),34页。
[18]理查德·L. 莱尔,《山下的先例:战争罪行和指挥责任》(特拉华州威明顿:研究资源出版社,1982),111页。
[19]泰勒,《将军站上审判席》,195页。
[20]莱尔,《山下的先例》,118页。
[21]引自J. 肯尼斯·布罗迪,《审判皮埃尔·拉瓦尔:在二战法国定义叛国、通敌和爱国》(新泽西州新布朗斯维克:交易出版社,2010),136页。
[22]《时代》杂志,1932年1月4日。
[23]杰弗瑞·沃纳,《皮埃尔·拉瓦尔和法兰西的黯淡》(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69),301页。
[24]关于米塞特的罪行,详见特赛尔·波尔曼著,《米塞特集团: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领袖和其亲信》(阿姆斯特丹:Boom出版社,2012)。
[25]《时代》杂志,1945年10月15日。
[26]让——保罗·古安特,《皮埃尔·拉瓦尔》(巴黎:Fayard出版社,1993),517页。
[27]雅克·夏庞蒂埃,《为自由服务》(巴黎:Fayard出版社,1949),268页。
[28]胡伯特·科尔,《拉瓦尔》(伦敦:Heinemann出版社,1963),283页。
[29]古安特,《皮埃尔·拉瓦尔》,527页。
[30]杨·梅耶斯,《米塞特》(阿姆斯特丹: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1984),277页。
[31]同上,275页。
[32]古安特,《皮埃尔·拉瓦尔》,537页。
[33]引自诺维克,《反对维希政权的抵抗力量》,177页。
[34]乔治·凯南,《回忆录1925—1950》(波士顿:大西洋月刊出版社,1967年),260页。
[35]道尔,《拥抱战败》,445页。
[36]泰尔福德·泰勒,《剖析纽伦堡审判:个人回忆录》(纽约:Alfred A. Knopf出版社,1992),29页。
[37]斯彭德,《欧洲目击者》,221页。
[38]《扬基人》1945年5月18日刊。
[39]德怀特·D. 艾森豪威尔纪念委员会网站。
[40]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4月20日。
[41]伦敦《每日镜报》1945年4月20日。
[42]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4月28日。
[43]谢泼德,《破晓之后》,166页。
[44]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9月27日。
[45]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11月9日。
[46]谢泼德,《破晓之后》,171—172页。
[47]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11月8日。
[48]厄恩斯特·米歇尔,《DANA报告》,1945年1月9日。
[49]丽贝卡·韦斯特,《纽约客》,1946年10月26日。
[50]泰尔福德·泰勒,《剖析纽伦堡审判》,25页。
[51]同上,26页。
[52]厄恩斯特·米歇尔,《DANA报告》,1946年2月15日。
[53]荣格,《占领岁月》,176页。
[54]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63—64页。
[55]泰尔福德·泰勒,《剖析纽伦堡审判》,167—168页。
第三部分 绝不让历史重演
第七章 明媚、自信的早晨
[1]参见赫尔曼·朗格拜恩,《断绝一切希望:纳粹集中营中的抵抗力量,1938—1945》(纽约:Paragon House出版社,1994),502页。
[2]《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7月27日。
[3]伦敦《每日电讯报》2003年7月11日。
[4]《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7月27日。
[5]同上。
[6]哈罗德·尼克尔森著,奈格尔·尼克尔森编,《哈罗德·尼克尔森日记,1907—1964》(伦敦: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2004),321页。
[7]哈罗德·麦克米伦,《命运的潮汐,1945—1955》(纽约:Harper & Row出版社,1969),32页。
[8]同上,33页。
[9]尼克尔森著,《哈罗德·尼克尔森日记》,318页。
[10]威尔逊,《导游手册上不存在的欧洲》,135页。
[11]同上,186页。
[12]诺埃尔·安南,《变化中的敌人:德国的战败和重生》(纽约:Norton出版社,1996),183页。
[13]保罗·艾迪逊,《现在战争结束了:英国社会史,1945—1951》(伦敦乔纳森·凯普出版社和英国广播公司,1985),14页。
[14]同上,13页。
[15]西里尔·康纳利,《地平线》1945年6月,在《观念和地位》中再版(伦敦: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1953),27页。
[16]《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6月5日。
[17]《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6月26日。
[18]罗伊·詹金斯,《艾德礼先生:一部临时工自传》(伦敦:Heinemann出版社,1948),255页。
[19]斯蒂法尼·艾赛尔,《愤怒吧!》(法国蒙彼利埃:Indigène Editions出版社),10页。
[20]杜拉斯,《战争》,33页。
[21]亚瑟·库斯勒,《瑜伽士和政委》(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45),82页。
[22]艾迪逊,《现在战争结束了》,18页。
[23]安南,《变化中的敌人》,183页。
[24]温斯顿·丘吉尔,《对学术青年所作的演讲》,苏黎世,1946年9月9日。
[25]尼克尔森著,《哈罗德·尼克尔森日记》,333页。
[26]让·莫奈,《回忆录》(巴黎:Fayard出版社,1976),283页。
[27]参见特赛尔·波尔曼,《从一片泽国到凤凰涅槃:J. A. 林格斯的生平(1885—1965)》(阿姆斯特丹:Boom出版社,2006年)。
[28]道尔,《拥抱战败》,537页。
[29]同上。
[30]同上,538页。
[31]欧文·拉铁摩尔,《亚洲的解决方案》(波士顿:Little,Brown出版社,1945),189页。
[32]科恩,《重塑日本》,42页。
[33]森田芳夫,《朝鮮終戦の記録:米ソ両軍の進駐と日本人の引揚》(东京:巌南堂书店,1964),77页。
[34]布鲁斯·康明斯,《朝鲜战争的起源:独立政权的解放和诞生,1945—1947》(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1),88页。
[35]《扬基人》1945年11月2日刊。
[36]凯丽编,《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32页。
[37]《扬基人》1945年11月2日刊。
[38]康明斯,《朝鲜战争的起源》,392页。
[39]斯佩克特,《帝国的废墟》,163页。
[40]同上,160页。
[41]同上,148页。
[42]凯丽编,《来自被毁灭帝国的书信》,197页。
[43]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传,1883—1946: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客》(纽约企鹅出版社,2005年),779页。
[44]尼克尔森著,《哈罗德·尼克尔森日记》,325页。
[45]朱特,《战后》,88页。
第八章 教化野蛮人
[1]道尔,《拥抱战败》,215—217页。
[2]安南,《变化中的敌人》,160页。
[3]同上,162页。
[4]德布林和福伊希特万格,转引自腾特,《莱茵河上的使命》,23页。
[5]转引自腾特,《莱茵河上的使命》,39页。
[6]尼古拉斯·普罗内,凯斯·威尔逊编,《二战后对德国和其盟友的政治改造》(伦敦:Groom Helm出版社,1985),198页。
[7]君特·格拉斯,《剥洋葱》(哥廷根:Steidl出版社,2006),220—221页。
[8]约翰·金伯尔,《美国占领下的德国社区:马尔堡,1945—1952》(加州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1),168页。
[9]普罗内,威尔逊编,《二战后对德国和其盟友的政治改造》,173页。
[10]《扬基人》1945年7月20日刊。
[11]同上。
[12]斯彭德,《欧洲目击者》,229页。
[13]《扬基人》1945年7月20日刊。
[14]斯彭德,《欧洲目击者》,44页。
[15]同上,46页。
[16]同上,158页。
[17]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82页。
[18]奈马克,《俄国人在德国》,399页。
[19]同上,402页。
[20]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66页。
[21]巴赫,《美国的德国》,228页。
[22]同上。
[23]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战场柏林》,92页。
[24]巴赫,《美国的德国》,218页。
[25]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7月11日。
[26]道尔,《拥抱战败》,190页。
[27]波伏娃,《时势的力量》,17页。
[28]同上,33页。
[29]科琳娜·德福朗斯,《莱茵河左岸的法国文化政治,1945—1946》(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1994),126页。
[30]德布林,《命运之旅》,273页。
[31]引自莫奈,《回忆录》,339页。
[32]巴顿·J. 伯恩斯坦编,《原子弹:关键问题》(波士顿:Little,Brown出版社,1976),113页。
[33]道尔,《拥抱战败》,218页。
[34]同上,77页。
[35]爱德华·T. 因帕托,《麦克阿瑟将军:演讲和报告,1908—1964》(肯塔基州帕杜卡:Turner出版社,2000),146页。
[36]包尔斯,《日本如何赢得战争》。
[37]同上。
[38]《每日新闻》,引自道尔,《拥抱战败》,549页。
[39]袖井林二郎,《亲爱的麦克阿瑟将军》,33页。
[40]道尔,《拥抱战败》,77页。
[41]引自包尔斯,《日本如何赢得战争》。
[42]引自《占领日本》,麦克阿瑟纪念馆图书档案馆协办的研讨会,1975年11月,129页。
[43]拉切尔达,《征服者来喝茶》,165—166页。
[44]佚名,《声音集》第一卷,115页。
[45]道尔,《拥抱战败》,67页。
[46]金,《如此可爱的国家永不会灭亡》,118页。
第九章 同一个世界
[1]乌尔库哈特,《经历和平与战争的一生》,85页。
[2]同上,93页。
[3]斯蒂法尼·艾赛尔,《跟世纪共舞》(巴黎:Editions du Seuil出版社,1997),99页。
[4]马克·马卓尔,《治理世界:思想的历史》(纽约:企鹅出版社,2012),208页。
[5]同上,194页。
[6]E. B. 怀特,《狂野的旗帜:〈纽约客〉杂志关于联邦世界政府和其他事宜的社论》(波士顿: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1946),72页。
[7]同上,82页。
[8]门诺·斯皮林,迈克尔·温特尔编,《欧洲身份和二战》(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2011),126页。
[9]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战争或和平》此版附特别前言(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57),38页。该书首次出版于1950年。
[10]尼尔·罗森多夫,《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核分裂症》,收录于约翰·刘易斯·盖迪斯等编辑的《冷战政治家对抗原子弹:1945年以来的核外交》(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64—69页。
[11]约瑟夫·普雷斯顿·巴拉塔,《世界联邦的政治:联合国,联合国改革,核军控》(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Praeger出版社,2004),127页。
[12]《纽约时报》1945年10月10日。
[13]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11月20日。
[14]汤森德·胡普斯,道格拉斯·布林克利,《罗斯福和联合国的诞生》(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0),41页。
[15]丹·普雷什,《美国,希特勒和联合国:盟军如何赢得二战并构建和平》(伦敦:I. B. Tauris出版社,2011),170页。
[16]罗斯福的话引自马卓尔,《治理世界》,209页。
[17]1945年6月28日,“接受堪萨斯城大学颁发荣誉学位后的讲话”,trumanlibrary.org/ publicpapers/viewpapers.php? pid=75.
[18]怀特,《狂野的旗帜》,82页。
[19]《扬基人》1945年6月15日刊。
[20]《每日先驱报》,1945年5月。
[21]本书作者和格拉德温·杰布外孙英尼格·托马斯的谈话。
[22]《时代》杂志,1945年5月14日。
[23]乌尔库哈特,《经历和平与战争的一生》,94页。
[24]《民族》杂志,1945年6月30日。
[25]马克·马卓尔,《人权让人意外的胜利:1933—1955》,《历史学刊》47卷第2册(2004年6月),392页。
[26]威廉·罗杰·路易斯,《英国在中东的帝国,1945—1951:阿拉伯民族主义,美国和战后帝国主义》(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163页。
[27]《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6月4日。
[28]路易斯,《英国在中东的帝国》,148页。
[29]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10月6日。
[30]怀特,《狂野的旗帜》,80页。
[31]同上,81页。
[32]小阿瑟·M. 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F. 肯尼迪在白宫》(波士顿: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1965),88—89页。
[33]伦敦《泰晤士报》1945年8月17日。
[34]国务卿伯恩斯的报告,http:// avalon. law. yale. edu/ 20th_ century/ decade18. asp.
[35]杜勒斯,《战争或和平》,27页。
[36]同上,30页。
[37]同上,40页。
[38]《纽约时报》194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