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一埃兹拉·塔夫脱·本森(Ezra Taft Benson)美国前农业部部长
我想讲述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因为其中体现了本书的精髓,而且希望大家借此体会其中蕴涵的基本原则。
若干年前,为了安心写作,我带着全家离开自己从教的大学,去夏威夷休假,在瓦胡岛北岸的拉耶住了整整一年。
每天在海滩上晨跑后,我们就把两个还光着脚、穿着短裤的孩子送到学校,而我则到甘蔗地旁边一所僻静的房子里写作,那是我的办公室,美丽而且静谧——没有电话,不用开会。
这间办公室在一所学院旁。一天,我在学院图书馆的书架间漫步,一本特别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段文字让我彻底改变了余生。
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个理念在我头脑中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虽然一直接受着自我决定论的教育,这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仍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
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成为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此后不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种“革命性”理念的作用,我和桑德拉开始进行深入交流。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就骑着摩托车去接她,带上两个学龄前的孩子——一个坐在我们之间,另一个坐在我的左腿上,穿过我办公室旁边的甘蔗地。我们就这样慢慢骑着,除了谈话什么都不做。
路上车很少,而且摩托车声音很小,我们都能清楚地听到彼此说话。最后我们总会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停下车,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野餐。
沙滩和岛上的小河彻底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和桑德拉可以不受干扰地继续交谈。我们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深入交流,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我们之间形成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信任。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人、理念、事件、子女、我的写作、我们的家人、未来的计划等等。但是,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内心世界的问题——我们的成长经历、行为模式、感受和自我怀疑。在全心交流的同时,我们还会审视交流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表现。我们用新颖而有趣的方式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那段距离,思考自己如何变成了今天的自己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险,发现其刺激程度远远超过了外部世界的任何探险,而且更精彩,更有趣,更引人人胜,更加充满发现和感悟。
这个过程并非总是甜蜜而轻松,我们偶尔会触及一些敏感的神经,也有过一些痛苦的经历、尴尬的往事和自我解剖,让我们在敞开心扉的同时,也更容易受伤。然而,我们发现,其实多年来两个人都一直盼望着能就这些事情好好聊聊,至于那些敏感问题,在经过双方的深入探讨和解决后,我们都能感到伤口渐渐愈合。
从一开始,我们就极力互相支持、鼓励和体谅,这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探索彼此的内心世界,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滋养。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或者等到第二天再说,直到当事人愿意再次开口。
这种交流最艰难也最有成效的时刻,就是在两个人的脆弱相互触碰之时。由于主观情绪作怪,我们可能会发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已不复存在,不祥的感觉开始露头,好在我们之间存在着默契和共同的愿望:时刻准备在曾经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直至解开彼此的心结。
这些困境的出现与我的性格倾向有关。我父亲是个非常孤僻的人,他内向而谨慎。而我母亲则一直很外向、坦诚和率真。我发现自己同时具有这两种倾向:当缺乏安全感时,我往往就会变得像父亲那样孤僻,小心地观望着外面的世界。
桑德拉更像我母亲,她擅长交际,真诚而率真。这么多年来,我常常觉得她的坦诚有欠体统,她则觉得我的拘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交来说都是一种“机能障碍”,譬如,我对他人的感受经常无动于衷。在深入交流中,我们谈到了这些和其他许多问题。我开始欣赏并珍惜桑德拉的智慧和洞察力,她让我变得更加坦诚和敏锐,更具奉献精神和交际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多年,那就是桑德拉固执的偏好。她似乎对某品牌电器有一种我绝对无法理解的痴迷,她从来不考虑购买其他牌子的电器。即使在我们经济尚很拮据的时候,她还是坚持要驱车50英里到“大城市”去购买该品牌的电器。
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所幸只有购买家电时才会出现这种局面,但是每次出现都是一种“刺激”,会引发激烈的“回应”。就像一个导火索,能让我联想起各种烦心事,引发一系列不愉快的感受。
我通常会逃避,再次表现出“机能障碍”般的孤僻行为。我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搁置它,否则我一定会失控,口不择言,而每次出言不逊后,我都要再回去道歉。
她对这个品牌的痴迷还并不是困扰我的最大问题,她为这个品牌辩护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才真的让我难以接受。如果她干脆承认自己的做法缺乏理性,完全是感情用事,我大概还能容忍,但是她却一再辩解,实在让我烦心。
早春的一天,我们谈到了这个话题。此前的所有交流已经为这次谈话奠定了基础,基本规则也已经确立:一是不要刨根问底,二是如果一方或双方感到痛苦就搁置话题。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我们没有去海滩,而是一直在甘蔗地里兜风,大概是因为我们不想彼此对视吧,毕竟这个问题牵扯到太多心理矛盾和不愉快的感受。尽管这个问题已经潜藏了许久,但还没有严重到导致关系破裂的程度,但当我们试图营造一种美好而和睦的关系时,任何导致分裂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这次沟通的效果是惊人的,这是真正的统合综效。桑德拉好像是第一次思索自己痴迷于这个品牌的原因,她谈到了自己的父亲,说他曾经在中学担任了多年的历史教师,后来为了糊口,进入了家电行业。经济衰退使他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而没有濒临破产的唯一原因就是那个品牌的公司允许他赊账进货。
桑德拉和父亲的感情无比深厚,劳累一天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会躺在沙发上,而桑德拉则为他按摩双脚,给他唱歌,两个人每天都沉醉于这样的美好时光,持续多年。每当这时候,父亲就会对桑德拉坦言他在生意上的烦恼,并告诉她幸亏那家公司允许他赊账进货,他才得以渡过难关,为此他对这家公司十分感激。
父女之间的这种交流自然而率直,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在那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任何心里戒备都不会存在,因此父亲的话在桑德拉的潜意识里印上了深深的烙印。她原本或许已经忘记了这一切,直到我们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沟通的那一刻,往事就自然而然地重现。
我逐渐意识到,桑德拉所谈论的不是电器,而是自己的父亲,她在谈论一种忠诚——对于父亲的愿望的忠诚。
那次谈话让我们热泪盈眶,不只是因为这些新发现,还因为我们更加尊重彼此了。我们发现,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在夏威夷的那段日子让我们收获颇丰,交流变得卓有成效,我们几乎能够瞬间理解彼此的想法。离开那里时,我们决心将这种实践进行到底。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们仍然定期骑着本田车出行,如果天气不好就开车,目的就是交谈。我们认为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特别是讨论彼此的感受。我们尝试每天都交流数次,即使当我奔波在外时也不例外,那让我感到快乐、安全和珍惜,就像是回到了家里。
代际传承
我和桑德拉在那幸福的一年里发现,如果能明智地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和人类的四种独特天赋,我们就能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
我们尝试过自外而内的手段。我们彼此相爱,于是想通过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来消除分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作用有限。只有从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下手,才能根除长期的潜在问题。
由内而外的努力让我们能够建立充满信任和坦诚的关系,以深入持久的手段消除有关“机能障碍”的分歧,这是由外而内的努力所不能做到的。如果我们能够为了抽时间从事第二类事务(即彼此深入交流)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改变行为模式和调整生活,就会收获宝贵的双赢关系,彼此的深入理解和精彩的统合综效。这就好像种下一棵小树后,收获了甜美的果实一样。
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模式会对子女的生活产生难以置信的影响,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影响了我们一样。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强烈地感到自己必须精心制订规则并以身作则,把基于正确原则的精神遗产传给后世子孙。
我在本书中特别强调的是,有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是上一代遗传下来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变。另一方面,很多人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很不错,但那是祖辈遗传的,却被我们盲目地视为理所当然。真正的自我意识有助于识别这些行为模式,并对那些在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中培养了前人心存感激。
他们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而且让我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几代同堂的和睦家庭里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亲属之间组成的有效相互依赖的家庭会产生一种强大力量,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了解家世渊源和固有原则。
子女很容易对“同族人”产生认同感,尽管他们散居在全国各地,但能感觉到许多人认识并关怀他们,这是一件大好事,需要你精心完善自己的家庭。
一个关系紧密、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往往有一种超常的力量,能帮人们确认自我。让孩子们在这样的“部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被关怀。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难,但在人生中的某个特定阶段又不愿对你和盘托出,也许他可以向你的兄弟或姐妹倾诉,后者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替代父亲、母亲、导师或榜样的角色。
祖父母对孙辈的热心关怀是这个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是最棒的社会之镜!我母亲就是这样,尽管她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关心着所有儿孙。有一回,我在飞机上读母亲的一封来信,不由得泪如泉涌。每每给她去电话,她一定会说:“儿子,我希望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我觉得你是多么好。”她总是不断重复这段话。
几代同堂的和睦家庭可能蕴涵着最富有成效,回报最高,最令人满意的相互依赖关系,许多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想想我们在多年前对电视系列片《根》是多么着迷,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根,也有溯根和认祖归宗的本能。
这样做的最大动力和最有力的动机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世子孙,为了全人类的后世子孙。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能赠予子孙的永存遗产只有两种——根和翅膀。”
成为转型者
我认为向子女和他人赠予“翅膀”意味着赠予他们自由,让他们摆脱上一代传承下来的消极的行为模式,意味着让他们成为我的朋友兼同事特里·沃纳博士(Dr.Terry Warner)所谓的“转型者”。
我们应该对这种行为模式加以改进,而不是直接传给下一代,而改进的方式一定要是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
童年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要虐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很多证据表明,人们倾向于遵循上一代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但是只要你能够积极处事,就可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你可以选择善待子女、肯定子女,用积极的方式教育他们。
这些你都可以写在个人使命宣言里,想着在“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中将它付诸实施,慢慢地学着爱和原谅父母,如果他们还健在,就要争取通过理解来与他们建立积极的关系。
在你的家族中已经延续数代的趋势可以在你这里画一个句号。你是一个转型者,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你自身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后世的许多人。
萨达特( Anwar Sadat)是20世纪的一位强大的转型者,他留下的遗产之一就是让我们对变革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萨达特来说,“过去”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那道“猜忌、畏惧、仇恨和误解的高墙”,而“未来”就是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分裂。谈判处处碰壁,就连形式和程序方面也无法达成共识,双方甚至会为协议草案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逗号或句号而争执不下。
当其他人试图用一些表面功夫来缓和僵局的时候,萨达特却总结了早年牢狱生活的经验,开始从问题的根源下手,从此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历程。
他在自传中写道:
当时,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运用了在开罗中央监狱54号牢房里积蓄起来的变革力量.也可以称之为才能或能力。我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局势,除非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智慧,否则别指望改变它。在隔离间里,我沉迷于对人生和人类天性的思索,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正如艾米尔( Amiel)所说:真正的变革是由内向外实现的,只是利用性格魅力的技巧,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做些表面功夫根本不行,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世界观的思想构造和行为模式才行。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正因为多数人都曾品尝过齐心协力的甜美,也忍受过勾心斗角的苦涩,所以才知道前者是多么宝贵而脆弱。
塑造绝对诚信的品德以及把爱和服务作为生活内容的确有助于实现上述的齐心协力,但是显然无法一蹴而就,投机取巧。不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前提是我们要以正确的原则为生活中心,摆脱以其他因素为生活中心的行为模式,并跳出不良习惯的“温床”。
我们有时也会犯错,并因此感到尴尬。但是,只要我们从“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做起,由内而外地努力,总会取得成果。而且播种、除草、培植的过程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直到品尝到美满生活的甜美果实。
再次引用爱默生( Emerson)的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实践和增强实践能力中找到平衡点,就能够创造有效能,有意义而且充满祥和的人生……为自己,也为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