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二十四章 耶路撒冷国王,布里昂的约翰
诺森三世在罗马召开全体会议,准备新一次的十字军东征。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出征圣地。
(一二一五年至一二一七年)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直到此时,诺森三世为光复圣地所做的一切努力还都是徒劳,他不甘心看着大军在征服希腊的过程中土崩瓦解,毫无成果,他实现计划的决心也从未动摇。然而,经过发生在东方的一切之后,把欧洲卷入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简直难上加难。这一次,教会必须同时提出几个目标,还要既顾及拜占庭,又顾及耶路撒冷,而人们对圣战的热情却日渐冷却。基督教殖民地的种种苦难不断增长,而这些苦难却丝毫不能触动冷漠的心灵。圣地的居民失去了阿马里尔克国王,伊莎贝拉统治的仅仅是两座荒无人烟的城市,几个月后,她也随丈夫而去。戈弗雷建立的王国传承给了一位年轻的小公主,她是伊莎贝拉和苏尔侯爵康拉德的女儿。凯撒利亚领主艾马德(Aymard)和托勒密主教穿过茫茫大海,以圣地基督徒的名义请求菲利普·奥古斯特给他们一位贵族,统治巴勒斯坦。这位远道而来,为基督耶稣的继承人而斗争的贵族得到了奖赏,他收获了与一位年轻王后的婚姻,得到了一顶王冠,也得到了上天的祝福。法国国王怀着十分的荣幸接见了东方基督徒的使者,向他们提议由高提耶的兄弟布里昂的约翰继承王位,高提耶刚刚在普利亚逝世,他既有英雄的名声,又有国王的头衔:人们希望这场婚姻能唤醒骑士精神,重燃征战海外的热情。
教皇对腓力·奥古斯特的选择赞不绝口,并祝福了耶路撒冷的新国王。布里昂的约翰来到了托勒密,巴勒斯坦的基督徒无不欢欣雀跃,然而撒拉逊人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约翰随身只带了三百个骑士。新国王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并与伊莎贝拉的女儿举行了婚礼,这一切刚刚妥当,他的都城就遭到了攻击,他不得不立刻面对四面八方的威胁,保卫王国。阿马里尔克的继承人本来被人们当成海外基督徒的救星,然而很快,他不得不送信给腓力·奥古斯特、教皇和西方所有的王公贵族们,向他们求助,拯救这个托付给他的王国。
然而,教会此时也正遭受着种种威胁,不允许基督教各王国,尤其是法国,支援海外基督教殖民地。在隆格多克和法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宗教战争正如火如荼,贵族与骑士们的英勇已经全部投入其中。在与阿尔比派 [1] 作战的同时,西班牙的撒拉逊人愈发嚣张,教皇又为反抗摩尔人的十字军布道,所有的基督徒骑士都前往比利牛斯山脉作战。
即使在这个神迹和超自然事件层出不穷的年代,人们也没有见过这番景象:五万多个孩子聚集在一起,跑遍法国和德国的城市与乡村,他们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主啊,赐我们圣十字。”如果人们问,他们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他们就会回答:“我们去耶路撒冷,光复救世主的圣墓。”大多数信徒看见这样的场景,只能相信这是上天的启示,他们认为,耶稣基督要让掌权者的骄傲和凡人的智慧自知羞耻,于是把他的事业交给一群天真而羞怯的孩子。在这些年轻的十字军战士中,许多人在沙漠里迷了路,死于炎热、饥饿、口渴和疲惫。剩下的回家以后说,“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发”,有些人登上了船,去和撒拉逊人作战,他们之中的一些人遭遇了海难,或者被撒拉逊人擒住。
孩子们的十字军东征鲜明地揭示了十字军东征已经衰落到如此程度。为了重燃信徒们的热情,诺森决定在罗马召开全体会议。他在召集信中说道:“现在,拯救圣地的重要性和战胜撒拉逊人的希望如此巨大,前所未有。”教皇把耶稣基督比作一个王国中被流放的最高统治者,把基督徒比作必须帮助他重回故土的信徒:穆罕默德的力量气数将尽,“正如启示录中的野兽,维持的时间不会超过六百六十六年 [2] ”。教皇要求所有的信徒虔心祈祷,富人们捐出施舍和贡品,战士们表现出牺牲与勇气,沿海的城市提供船只。他本人亲自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史料大约可以展现出诺森的所作所为,他四处为信徒们寻找敌人。他的目光同时望向东方和西方,他的信和使者不断地触动欧洲与亚洲。
在与阿尔比派作战的同时,西班牙的撒拉逊人愈发嚣张,教皇又为反抗摩尔人的十字军布道,所有的基督徒骑士都前往比利牛斯山脉作战。
儿童十字军东征。五万名法国和德国的孩子发起了他们自己的十字军东征,他们唱道:“圣主耶稣,将你的圣十字再次赐予我们吧!”
教皇特使被派往所有的基督教王国,布道者们接到命令,鼓舞信徒们领取十字。维特利的雅克(Jacques de Vitri)在莱茵河畔布道,库尔松的皮埃尔(Pierre de Courçon)在法国的广大地区布道,腓力·奥古斯特从国库收入中抽出四分之一,支付十字军东征的开销,许多领主和高级教士效仿了国君的做法。坎特伯雷大主教激励英国人拿起武器,与异教徒战斗。约翰国王此时正在与一些贵族和市镇作战,他领取十字,希望因此得到教堂的保护。在德国,暂不论耶稣基督的遗产,腓特烈二世正忙着守护他继承的江山,然而他也佩上了朝圣者的十字,为的是取悦罗马教皇,并依靠圣座的力量与萨克森的奥托斗争。
在所有基督教国家,诺森宣布的全体会议万事俱备。许多人已经来到罗马,其中有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的大使,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的大主教,腓特烈、腓力·奥古斯特、英国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使节们。超过五百个主教和大主教参加了会议,人们聚集在拉特朗教堂(église de Latran),由教皇主持会议;诺森发表演讲,哀叹一个世纪的错误与教会的不幸。他激励教士与信徒们虔心祈祷祝圣,领取反对异教徒和撒拉逊人的标识,接着,他又代表伤痕累累的耶路撒冷,描绘了城市被俘,不得自由的惨状,为了触动基督徒的心灵,他说出了种种预言。接下来的几场会议中,人们商讨拯救圣地的方法。会议决定,每个教士捐出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教皇与枢机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所有的基督教贵族之间约定五年的休战。拉特朗会议还声明,任何干扰朝圣者行军的叛徒,任何为异教徒军队提供粮食或武器的人,都将被逐出教会。在西方所有的教堂,教士宣读圣战的法令,民众们纷纷相信自己看到了神迹,一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的情形。正在作战的基督徒重归友好,向福音书起誓,他们只有唯一的敌人,那就是穆斯林。
然而诺森三世没能来得及完成他兴起的事业,当他着手平息比萨人和热那亚人之间重起的纷争时,教皇抱憾离世。他的继承人是霍诺里乌斯三世(Honorius Ⅲ),霍诺里乌斯继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光复耶路撒冷。他在给巴勒斯坦基督徒的信中说:“希望诺森的死没有击倒你们的勇气,关于光复圣地,我有着与他同样高涨的热情,我将竭尽全力拯救你们。”教皇又寄信给西方所有的主教和贵族,鼓励他们继续布道,并为十字军东征做准备。
领取了十字的王公贵族中,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十分引人注目,宫廷和王国中朋党纷争,麻烦不断,他干脆弃之不管。他的母亲是贝拉三世的遗孀,母子俩都相信,在基督耶稣受难之地,他们能找到一个安乐之处,结束一生的悲愁。匈牙利君主的另一重考虑是,朝圣可以让他贏得臣民的尊重,而总是在武力方面支持十字军的教会,可以比他本人更好地守护他的王权。跟随在安德烈身边的有巴伐利亚公爵、奥地利公爵和许多德国领主,他们率领一批大军前往东方,先在斯普利特(Spalatro),也就是索罗那古城(ancienne Solone)停留,在那里等待威尼斯、扎达尔和安科纳的舰队。众多十字军战士在布林迪西(Brindes)、热那亚或马赛登船,走在匈牙利国王前面;塞浦路斯国王吕西尼昂和他的贵族们也从利米索港出发,前往托勒密。自从萨拉丁的时代以来,基督徒还从来没有结成一支规模如此巨大的军队来到叙利亚。
当十字军来到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正遭受着饥荒的折磨。军队缺乏粮食,境况悲惨,这逼得朝圣者们放下了道德,四处抢掠粮食。为了制止混乱,将领们急忙把士兵们带到了异教徒的领地。属于穆斯林领土的纳布卢斯和加利利高地遭到十字军的入侵和掠夺,马莱卡德带兵从埃及赶来,却不得不在得胜的十字军战士面前逃之夭夭。
基督徒军队回到托勒密,等待下一次战斗的信号。他们最终决定攻击萨拉丁建在塔泊尔山(mont Thabor)上的一座堡垒,十字军出征前,圣地大主教来访营地,他带来了真十字架的一部分,当年在提比利亚战役中,人们千辛万苦才把真十字架抢救下来:朝圣者满怀敬意地向保佑平安的十字敬礼,战士们充满战争的热情,踏上征程。军队整齐列队,顶着冰雹般的箭雨和石头登上山峰,追击异教徒直到他们的堡垒,十字军开始围攻。几次攻击之后,穆斯林守军宣布投降,然而这时候,基督徒却突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好像反而是他们被打败了。关于这次退兵,史料中没有给出任何原因,朝圣者的队伍一片混乱,气势低迷。耶路撒冷的大主教一气之下离开军队,也带走了救世主的十字架,基督徒在真十字架面前竟如此不争气地战败。指挥十字军东征的贵族和国王们在塔泊尔溃逃,他们不敢回到托勒密,于是来到腓尼基,寻找将功补过的机会。在那里,十字军没有遇到任何敌人。然而冬天已经开始,他们遭受了许多苦难,狂风暴雨,天寒地冻,食不果腹,疾病肆虐:内部的纷争也搅在无数灾难之中。
基督教军队中有三位国王,然而没有一个人能指挥大军。耶路撒冷的新国王只能指挥他的骑士和圣地的贵族,塞浦路斯国王身染疾病,在准备回国时去世。匈牙利国王在离开欧洲时还是十字军东征的最高将领,然而出了他的国家,他就不知如何统领大军了。在巴勒斯坦逗留了三个月以后,他忘掉了自己的誓言,匈牙利国王没有为耶稣基督的事业做任何斗争,却一心只想离开。大主教努力劝他留在圣战旗下,匈牙利国君却像个聋子似的,听不进去他的祈求,于是,大主教又以开除教籍来威胁他。然而即使这样,安德烈离开东方的决心也丝毫没有减少,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没有抛弃耶稣基督的事业,他把自己军队的一半留给耶路撒冷国王。匈牙利国王带回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圣物,都是他在圣地各处参观时收集的,如果当时的一位编年史作者所言属实,当安德烈回到匈牙利,这些圣物足够平息国内的混乱,让和平、法律和公正在匈牙利处处生根发芽。不过大部分匈牙利历史学家的说法正相反,这次毫无荣耀的出征引起了人民对国王的蔑视,在他的王国里,纷争愈演愈烈。
注释
[1] 即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称为纯洁派,兴盛于十二世纪与十三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怀有双重信仰,主张灵魂高于肉体的二元论,不认为耶稣是神,只视之为最高的受造者。一一七九年被教皇亚力山大三世宣布为异端。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经屡次想要同化卡特里派,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一二〇九年,英诺森三世发起阿尔比十字军来进行武力镇压,讨伐整个法国南部的异端,一直到一二二九年。
[2] 根据《圣经》启示录13:16—18,“它又叫众人,无论大小贫富,自主的,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一个印记。除了那受印记,有了兽名或有兽名数目的,都不得作买卖。在这里有智慧。凡有聪明的,可以算计兽的数目,因为这是人的数目,它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