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高级暗房技术
还有另外三种暗房技术,它们被认为是高级暗房技术,其实这只意味着大部分人对这些技术不熟悉。这3种技术是闪光(flashing)、还原(reducing,往往也称为“漂白(bleaching)”)和蒙版(masking)。闪光是指在底片的放大曝光之前,先用一点空白光对相纸进行预曝光。这个程序可以把放大相纸的可见影调范围扩展到更高的密度。还原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去掉显影过的相纸上的银,从而让照片的某些区域变亮。蒙版则可能需要用到特制的工具,它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用于增加局部反差,同时降低整体反差;第二种让明亮的高光区域可以扩印出影调,同时让周边的阴影区域不受额外曝光的影响。
闪光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要理解闪光,你就需要知道相纸在放大机的光线中曝光时发生了什么。当放大机的灯泡打开后,光线会穿透底片的所有部分,包括最密的部分。然而,当照片充分显影后,其中的某些部分会变成纯白。其原因是相纸也有一个临界限,必须达到这个限值,才能产生影调,就像底片一样。在照射到相纸上某个区域的光线数量达到临界限之前,该区域不会显示出任何密度。
我们假设临界限是10个光线单位,这是纯白色之后首先出现的影调。而100单位可以达到中灰,1000单位以上可以达到纯黑。然后,我们再假设底片上的一个厚密的高光区域,它在基本曝光时只能让4单位的光线通过,而你则想表现出那个高光区域的一些细节。
你可以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50%的加光,让它增加6单位的光线,以产生影调。但是,加光会对周边区域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使高光区域周边产生深色晕影。例如,如果周边区域在基本曝光中接受了100单位光线,那么150%的加光会让它再得到150单位光线,让它变成环绕高光周围的深灰条带。如果你只对高光的中心区域加光,以避免光晕的产生,那就会失去高光边缘区域的细节,你只能在高光中心制造出密度,而不能让边缘之内的所有地方都产生密度。这样的做法同样也不能接受。
然而,假设你在基本曝光以及必要的加光、遮挡后,通过放大机用7个单位的空白光对相纸曝光。现在,通过底片的4单位光线加上7单位的空白光,就会变成总共11单位,让高光区域产生微弱的影调。当然,闪光曝光的7个单位加在了照片中的所有地方,所以接受了100单位基本曝光的周边区域就会变成107单位,然而这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变化。最暗的部分原先接受了250单位或以上的光线,现在却变成了257单位,其变化是无法察觉的。
你也可以对这项技术进行优化,让它只应用于需要增加曝光的地方,而不是整幅图像。首先,对底片进行对焦,找出需要闪光的区域。然后,用两张小卡纸作为箭头,表示笛卡尔坐标,在画架旁把加光区域标记下来(见图10-6)。然后把底片取出,用“加光”一节提到过的双卡纸系统对指定区域进行闪光。这样,只有你想闪光的区域(还有一点周边的区域)会接受到额外的空白曝光,而其他地方则不会有反差损失和影调弱化。
图10-6:选择性加光或闪光
L形卡纸放在下面卡纸的洞口上,用于打开和关上洞口,或者改变洞口形状。这个双卡纸系统可以用于加光和闪光(两者的方法是相同的,但对于加光,则不需要坐标系统,因为底片就在放大机中)
对于闪光,当底片图像在画架上对焦好之后,在画架旁边放两张小卡纸,以标记出闪光区域的坐标。底片曝光完成后,移开底片,把设置好合适洞口形状的卡纸放在相纸上方。根据先前决定好的时间对相纸进行曝光。这种方法可以只对照片的局部进行闪光,而不是对整幅照片闪光。有些照片需要对一个以上的区域进行闪光,每个区域的闪光时间均不一样。为此,你要使用几组坐标标记
如何确定怎样才是7单位的光线?你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在片夹中没有底片的情况下,把镜头光圈缩到最小(f/22、f/32或f/45,越小越好)。然后用与你制作照片相同反差等级的相纸制作空白光的试条,每一次递增1秒,直到达到一定时间,例如15秒。然后,充分显影试条。为了与上面的讨论保持一致,我们假设15秒的曝光可以产生灰色的条带,14秒则灰色条带浅一些,13秒更浅一些,一直到10秒,则只能显示出仅仅可见的影调。现在,你就知道了10秒就是10单位光线限值,那么7秒的闪光曝光就可以提供7单位的光量。
当然,基本曝光给高光提供的4单位光线是估算的。它也可能是2单位或9单位,所以最后的照片上高光可能还是死白。因此,7单位的闪光曝光也是估算,选择最佳的闪光曝光量可能需要尝试好几次。最佳的照片效果,或许是在基本曝光和轻微的局部加光后,再进行小量的闪光。这3个变量——基本曝光、加光和闪光曝光——必须调节到最佳组合,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对于优秀的照片,其结果可以证明你的努力是值得的。
当我把英国教堂的作品扩印在固定反差相纸上的时候,我大量使用了这项技术,让建筑内部的影像取得完整的灰阶影调,同时能保持彩色玻璃上的细节。当然,窗户是教堂内部的光源,对于光源,其细节是很难取得的。为了达到目的,我一般会使用足够反差的固定反差相纸,以产生建筑内部的完整影调,除了窗户。然后我通过闪光(往往还有加光)取回窗户的细节。如果没有闪光,窗户就会被扩印成没有细节的洞,而如果只进行加光,就会让窗户周边产生明显的晕影。
如果没有闪光,我可以采用的唯一方法是把底片扩印在低反差相纸上,使得内部环境变得阴暗、森严、沉默,同时窗户则是唯一发放光辉的光源。这样的演绎也是合理的,但这不是我对教堂所见所感。因此,闪光提供了一种工具,让我可以演绎出自己对教堂的感受。
一般,闪光曝光不要超过临界限。如果刚好达到或者超过临界限,高光区域就会变成灰色,显得乏味,而不能改善细节。在高光区域中,最白的白色应该还是白色。在教堂的照片中,我希望窗户的透明玻璃表现成纯白,而彩色玻璃(尤其是分隔窗格玻璃的窗棂)可以清楚看到细节。如果我在闪光的时候把透明玻璃变成灰色,那么窗户就不再是光源,它的发光特性就会消失。
可变反差相纸的闪光
可变反差相纸让闪光这个工具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回到英国教堂系列的扩印,使用可变反差相纸,工作会比固定反差相纸简单得多。明亮的窗户是主要的问题。要取得窗户的细节,同时让其他室内部分保持良好的反差和亮度,难度很大。我使用可变反差相纸扩印室内场景,并在开始的时候忽略窗户部分。我用一个中等至较强之间的洋红滤片来取得需要的反差。然后我把洋红滤片的指数拨到零,把黄色滤片的指数拨高,对窗户部分进行加光。这会让周边的石墙变暗,但是用低反差加光,变暗的程度不足以形成晕影。
如果使用与基本曝光时相同的反差来加光,我会遇到与固定反差相纸相同的问题。但可变反差相纸让我可以用较低的反差来加光,使照片效果类似于可让窗户产生影调分离的固定反差相纸照片。这是因为我使用了低反差的加光,而不是无反差的闪光。这样操作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我不需要把底片从放大机中取出来。因此,照片中需调整区域的边缘得到了改善,而且扩印过程明显简单很多。
虽然闪光很少在可变反差相纸上使用,但它有时候仍然可以拯救一张照片。其中一个例子,是我1996年在犹他州拍的一张照片。一个异常潮湿多雾的早上,太阳从莫亚布城东北部壮观的菲舍尔塔后升起。从我的相机位置看过去,太阳光向整个大气层发射过来,华丽地把近处的悬崖和中间的塔与远处的悬崖区分开来。然而,整个天空比逆光的岩石亮很多,在我尝试扩印的时候,死白成为了致命伤,但闪光拯救了这张照片(见图10-7a和图10-7b)!
图10-7a及10-7b:阳光乍现,菲舍尔塔
图10-7a中,背景的塔群很辉煌,中间的塔被壮观的阳光光束所包围。然而,在中间的塔左边,远处的悬崖壁消失了,一片死白毁掉了这张照片。而无论用哪个反差等级来加光都会产生问题,因为加光会让悬崖变得太暗。因此,在基本曝光后,我从放大机中取出底片,把光圈收缩到f/45,并在放大机中加入一块2挡的中灰密度镜。我用一块有凸起形状的卡纸对天空进行了闪光,让上部两个边角的闪光曝光超过临界限,到了两侧之间,闪光程度则逐渐消隐,所以中间部分的闪光曝光比两边小得多。在图10-7b中,闪光使天空产生灰色的影调,这可以带出悬崖壁,而且对悬崖的左侧边缘则几乎没有影响
我用一张边缘处有凸起的加光卡纸对图像的上部分进行了闪光,我缓慢地上下移动卡纸,甚至移到中间的塔和背景的悬崖上。由于卡纸的特殊形状,只有很少的闪光曝光可以影响到中间的塔,但塔上面和四周的区域所受的影响却逐渐增多。在边角位置,我适当地超出临界限,让天空带有讨人喜欢的灰色影调,令人觉得光线真的是从中间的塔后面发散出来的。
塔上受到轻微闪光曝光的部分让人看得出处理的痕迹。然而,这张照片我不能采用加光来处理,即使是最低反差也不行,因为即使最低反差(即最高等级的黄色滤片)也会有一定的反差,而闪光则是零反差。用最高等级的黄色滤片来扩印,会产生图案,而用白光来闪光,则只会产生灰阶等级。
这是一个不寻常、但很贴切的例子。一般,在低反差等级上对高光进行加光(无须取出底片,而闪光则需要),可以更简单地取得与对固定反差相纸闪光进行相同的效果。实际上,低反差加光往往效果更好,因为即使是最低等级的反差(即在滤镜下或放大机中的#0或#00滤镜,或放大机的最大黄色或绿色滤片)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调分离,而没有底片的闪光曝光则不会有影调分离,它只能让底片上的影调分离更接近临界限,或者超过临界限。
闪光,无论是在固定反差相纸还是可变反差相纸上,都可以让你利用更高的底片密度。这会让你摆脱对高分区(高于9区的分区)的恐惧,让你可以从曲线趾部以上的直线部分开始曝光。我经常把高光曝光为9区、10区、11区,甚至更高,然后按需要进行显影(充分考虑所有扩印选择),以取得最佳效果。记住,你可以把底片曝光到完全可用的十几区,但你不会把它们显影到这么高的密度。对于显影到9区、10区或11区的密度,你可以采用加光、低反差加光或闪光,把这些分区带回可见范围。下一节将介绍蒙版,你还可以学会另一种可以让你利用更高分区的方法。
蒙版
蒙版需要用到从原版底片制作出来的另一张底片(“蒙版”)。蒙版和原版底片配准后,这两张叠起来的底片可以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好的蒙版可能需要曝光配准设备,它的使用很简单,价钱也很划算。
蒙版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更广为人知的反差降低蒙版或“模糊蒙版”,它可以降低整体反差,同时增加局部的反差和表观锐度;第二种类型是高光蒙版,它可以遮挡底片中的所有高光和中间调区域,让你可以印出高光部分,而不会让其他影调变暗。让我们分别讨论一下它们吧。
反差降低蒙版(模糊蒙版)
当你的底片反差有很多地方需要处理,也就是说你把它显影得反差过大,那么反差降低蒙版将会派上用场。这时,该蒙版的作用就是修正错误。反差降低蒙版的另一个用途,是对图像的多个区域同时进行遮挡。由于我们不是章鱼,只有两条手臂,进行多重遮挡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反差降低蒙版可以让照片大大改善(见图10-8)。
图10-8:比萨,2000年
每年有数百万人拍摄比萨斜塔,我觉得,为它创作一幅与众不同的构图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然而,如果不使用蒙版来扩印,每个圆拱和窗户下面的区域都会很暗,显得很碍眼。使用蒙版对那些区域增加少量密度,我可以同时对它们进行遮挡
这个蒙版由低反差的底片制成。任何细颗粒底片材料都可以显影成低反差(柯达T-Max 100、依尔福Pan F、富士Acros Neopan等),制成反差降低蒙版。制作这种蒙版,要把底片材料与原版底片叠起来(原版底片在上)装在相版框内,或者压在厚玻璃下,下面垫上一层泡沫橡胶,就像制作相版一样。最好在两者之间夹入几张透明的底片材料(我推荐T-Max 100,因为在稳定后,它的片基透明度很高),这可以保证蒙版在曝光后有柔和的边缘(图10-9所示为组装方式)。
图10-9:制作反差降低蒙版
对蒙版进行曝光和显影,让原版底片的高光部分(最密的部分)在蒙版上只能产生很低的密度,或者完全不能产生密度。蒙版中最密区域(透过原版底片最稀薄的区域被曝光)的密度应该低于原版底片最密区域。这样,蒙版应该是一张低反差、边缘柔和、带有正像的底片(就像一张模糊、脱焦、低反差的相版)。
当你配准扩印这两张底片的时候,原版底片的高光部分几乎不会增加密度,而阴影部分的密度却会明显增加。在对底片和蒙版的“三文治”(中间没有夹层)进行扩印时,反差范围会比没有蒙版大。
由于蒙版是模糊的,底片中具有小尺度局部反差的区域(例如,人物的头发、胡子,或森林树木上的叶子)在蒙版对应区域上的影调是很柔和的。它不会降低局部反差,而只是增加那些区域的密度,因而需要加长曝光时间。但是,它却明显地降低了整体反差,因为阴影区域增加的密度比高光区域多得多。这说明了反差降低蒙版的第三个用途:降低整体反差,同时增加局部反差,这是一个普遍的用途。
如果你在扩印底片的时候增加了反差(使用更高反差的相纸,或使用更高反差的滤片对可变反差相纸进行曝光),你可以用这个蒙版轻微增加局部反差同时降低整体反差,或者大大增加局部反差同时保持整体反差。
在某些情况下,局部和整体反差的改变会非常有价值。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破坏你需要的氛围。所以你应该小心、明智地使用。如果有选择地、聪明地使用它,它将会是一件非常棒的工具。
如果你要用最高的反差来扩印底片,反差降低蒙版未必会带来好处。因为它把反差降低了,所以必须使用更高反差等级的相纸或滤片,这样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做。当然,你可以制作一张蒙版来试试,你不会有任何损失,除了时间和劳动,因为原版底片的反差没有改变。除非你需要的只是增加局部反差,否则,不使用蒙版、用中低反差来扩印,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项技术被称为“模糊滤镜”其实是说了反话,它实际上是增加了图像的表观锐度。当底片图像有锐利的边缘反差,它在密度上就会有很大的突变。蒙版的密度与底片相反,它们从一个密度柔和地过渡到其他密度,因为我们制作蒙版是故意让它模糊的(见图10-10a和图10-10b)。
图10-10a:底片中反差边缘的密度
图10-10b:蒙版中反差边缘的密度
当原版底片与蒙版叠在一起,两者的密度曲线就会相加(见图10-11)。原版底片会主导这条曲线,因为蒙版是被有意制成低反差和低密度的。请注意密度突变点旁边发生的奇怪现象。在原版底片的密度向下突变之前,蒙版一开始就增加了整体密度。到了突变边缘,密度先缓慢增加,然后突降。因此,底片与蒙版叠加会在反差突变区域的周边产生轻微的白线和黑线,看起来就像增加了锐度。由于使用了蒙版,所有物体的轮廓都会被强化。(注:对于虚焦的底片,这个方法不会改善锐度。它只能让本身已经锐利的底片显得锐度增加。)
图10-11:原版底片与蒙版相加
值得注意的是,这就是数码处理中的“锐化工具”(它经常被过度使用)的本质。对于数码摄影,如果你可以看到影调突变的边缘有一条黑线(例如深色的建筑和明亮的天空之间,或者被阳光照亮的白杨和深色的背景之间),那么锐化工具就被使用过度了。这就像模糊滤镜让所有影调突变被白色和黑色的粗线包裹一样。解决的方式是:只需降低锐化工具的使用程度,直到裸眼无法察觉为止。无法意识到和改正这个怪癖的数码摄影者实在太多了。
高光蒙版
Arista-ⅡOrtho Litho正色胶片是高光蒙版的最佳选择。把这种高反差胶片与原版底片放在相版框中或厚玻璃下,两者直接接触(乳剂对乳剂)。透过底片曝光后,用Arista Powder A/B显影液或Arista Premium Liquidlith A/B显影液进行显影(注:整个过程可在安全灯下操作,因为正色胶片只对蓝光感光,无论黄光或红色安全光都不会影响到它)。
如果曝光太少,那么只有原版底片中最稀的阴影区域可以让蒙版产生密度,而且那些区域会显影成极高的密度。如果在第二次尝试中增加曝光,就可以制造出原版底片的阴影和中间调区域都有高密度的蒙版。底片的高光区域在蒙版中会保持干净。请根据指引进行适当的显影,如果太早结束显影,蒙版就无法使用。
蒙版的显影密度大大超过原版底片的密度(蒙版实际上是不透明的)。当两者在底片夹内配准后,原版底片的所有中间调和阴影区域都被完全遮挡。现在,你可以对高光区域进行加光,而不必担心周边的中间调或阴影区域会变暗。
让我们回到那座窗外有风景的古老荒宅(见“用可变反差相纸进行加光”一节)。在扩印底片的时候,你可以先不用蒙版来曝光,取得你需要的室内影调。然后用精确配准蒙版,用它遮挡室内部分,只印出窗外的部分。这样,你就可以真正利用底片的高密度分区。
你可能也希望把室外风景印成低反差,让它更具空气感和距离感。但我要提醒你:小心处理,因为这有可能会处理过度。你可能会把太阳下的外部风景加光过度,把它表现得太暗,这样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效果和感觉,即室外应比室内亮得多。实际上,如果你激动过头了,就可能就会把室外部分加光处理到接近室内的程度。这样做会很荒谬,让照片失去真实感。所以,当你有很多的选择性,有很大的机动性,你最好保持克制和敏感,让眼睛所见可以保持影调的逻辑性。
在第11章关于数码分区系统的内容中,你会了解到如何拍摄两张数码照片(分别针对室内和室外),然后在Photoshop中叠加,以实现上面的效果。处理过程很简单,但处理结果却也可能会很怪异、缺乏逻辑性,除非你能细心处理,让结果保持在常识范围之内。
你还要小心另外一个严重的潜在问题:扩印的时候,高光蒙版必须与底片完美地配准,每一个乳剂颗粒都要完全重合。因此,你必须用玻璃片夹来确保底片与蒙版之间的完全接触(对于模糊蒙版也同样强烈推荐这么做)。除非你把原版底片在放大机中反过来(即让乳剂面朝上),让影像倒置,不然高光蒙版一定放在底片之下。在基本曝光中(提供室内影调),一定要在底片下放置一张厚度均匀的透明底片。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第二次曝光的时候底片平面就会改变,照片边缘就会产生鬼影。
很明显,蒙版(无论是反差降低蒙版还是高光蒙版)是很强大的工具。但和其他好的工具一样,它们也可能被过度使用或滥用。马克·吐温说过:“如果你只用锤子一种工具,那会有多少东西看起来像钉子啊,简直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你发现自己使用蒙版的频率太高了,那也许意味着另一个潜在的问题。也许你的底片习惯性地显影过度,让你必须扩印成低反差,以保留高密度区域的细节。降低显影程度或许可以更简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如果你的问题是欠曝,那就应该在拍摄的时候增加所有底片的曝光。对于曝光不足的问题,这才唯一的正确解决方法)。
■“很多人觉得任何普通的室内灯都可以作为好的暗房检视灯。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些人觉得好的、明亮的灯最能清晰显示照片,用于评价作品。这是悲剧性的错误!”
我强烈建议你找一套别针配准系统。用于制作蒙版的别针配准器材包括一台打孔机(用于沿着底片边缘打孔)、一块嵌有别针的玻璃(别针的排列对应于底片上的孔)、几张垫片、一个有配准别针的底片夹(配准别针根据你的放大机定制)。在每次曝光之后,片夹可以移开(当然,要在安全灯下操作,因为相纸仍然在放大机中),取出当前蒙版,装上另一张蒙版,然后再把放大机装回去,进行下一次曝光。这套器材价钱适中,但作用巨大,你花费的只是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