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铁氰化钾还原(漂白)
当照片充分显影、停影,并放在定影液中足够时间,能够进行检视之后,还原(一般也称为漂白)就可以开始了。铁氰化钾溶液可以用在照片的局部,通过去除乳剂上已显影的银,实现密度还原。这应该在普通或者明亮的灯光下操作。我的处理程序如下:把照片从定影液中取出,放在垂直的坚硬白色亚克力板上彻底冲洗,去除照片上的定影液。冲洗是很重要的,因为定影液可以作为漂白的催化剂。如果铁氰化钾直接用在定影液上,反应就会过快,无法控制漂白过程。
铁氰化钾是一种晶体,我们可以按一磅的瓶子来购买(一瓶足够用很多年)。只要把一丁点这种橙色晶体(也许是1/4茶匙)溶于水,就可以在日后用于漂白。我把这些晶体倒在一个小玻璃器皿中,加入大概2盎司水,然后搅动,直至完全溶解。晶体和水的量并不太重要——只是溶液越稀释,反应就越慢,溶液越浓缩,反应就越快。我会根据自己的工作流程来改变溶液的浓度。我只是把晶体溶解到溶液呈现出黄色,不是太深的黄色。如果漂白溶液太强,反应就会很快,让我难于控制。你必须记住这一点,因为经验告诉我,大部分人往往会调配出浓度太高的溶液,导致漂白难度增加。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如果漂白溶液太强,反应就会很快,让我难于控制。你必须记住这点,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大部分人往往会调配出浓度过高的溶液,导致漂白难度增加。”
当照片放在垂直的亚克力板上,并已经充分冲洗,我会把一支画笔浸入铁氰化钾溶液,然后在照片上“涂画”那些我想提亮的区域。我一边涂画,一边通过软管用水冲洗照片表面,让漂白作用变得平滑,避免照片表面产生条纹。我让持续的水流冲刷紧邻漂白区域的下方,让漂白剂向下流动,影响其他区域。当漂白剂与水流碰在一起,它马上会大大稀释,所以对照片下方不会起到漂白作用。我每次只处理一个小区域,以避免形成条纹。当然,我可以让照片在亚克力板上旋转任何角度(例如上下倒转、水平摆放等),从而避免任何不需要处理的地方被漂白。我每次只涂几秒钟,然后用水管对准漂白的区域,把溶液完全冲洗干净,然后再把照片重新浸入定影液。
如上所述,定影液可以作为铁氰化钾的催化剂,在抑制漂白的同时加速漂白反应。完全冲洗照片上的漂白区域后,再把照片放入定影液,就可以消除催化作用。采用这样的做法,只有嵌入在乳剂中的漂白剂会被催化。如果我没有在重新浸入定影液之前冲洗,强烈的催化作用可能会把所有影调漂白。
经过15~20秒的定影后,所有进一步的漂白反应都已完成——除非漂白剂实在太浓,在定影后仍然能看到黄色的斑点,这样漂白就会继续。然后,我把照片从定影液中取出,把它放在亚克力板上检查漂白结果。如果还需要漂白,我就会重复操作,直到取得需要的影调为止。然而,漂白剂的用量、重复次数,以及照片所能接受的提亮程度是有极限的。如果使用过度,照片就会染上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无法被消除。不同的相纸,漂白极限也不同。
你要一直记住以下的重要步骤。
1.在漂白之前,要冲洗照片。
2.漂白。
3.再次快速冲洗漂白区域。
4.把照片重新浸入定影液。
5.检查漂白的程度。
如果你一直看着漂白发生,直到影调还原到你需要的程度,然后再冲洗和定影,这就已经太迟了!再说一次,不要把溶液混合得太浓,如果稀释程度不对,它就会变得无法控制。
有些相纸会含有一种能抵抗铁氰化钾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也能让相纸抵抗硒调色液,详见后文)。如果你的相纸无法用上述的方法来漂白,那就试一下用更高浓度的漂白剂,并且不要在应用铁氰化钾之前冲掉定影液。这往往可以克服抵抗作用。然而,这种相纸很难进行轻微的漂白。那就像关上一扇被卡住的门一样,不用力的话,什么都不会发生,而当它让步了,你就已经用力过猛了!依尔福的MultigradeⅣ相纸能明显抵抗漂白剂和调色剂。而意外的是,依尔福Multigrade暖调相纸却可以与漂白剂和调色剂很好地反应,虽然这两种相纸都是同一个厂家制造的。
还原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应用。如果照片的某个区域太暗,漂白可以把它提亮,甚至可以带出黑色区域原本看不到的细节。如果照片的某个区域太小,或者形状太复杂,很难在相纸曝光的时候进行遮挡,你可以在照片显影后进行铁氰化钾处理。注意,你可以用任何尺寸的笔刷,小的区域用小笔刷,大的区域用大笔刷。当小的、复杂的区域需要漂白,你最好先用橡胶滚子去掉照片表面的水渍,然后精确地涂上漂白剂,再按常规的步骤进行冲洗和处理。
还原也可以用于提亮整张照片中的小区域,增强高光或揭示阴影的细节。如果我们用了反差较高的相纸,导致整张照片显得太刺眼,或者如果我们用了反差较低的相纸,导致整张照片显得太平淡,还原会非常有用。
铁氰化钾还原会提高反差,但遮挡不会。还原会等量地去除整个漂白区域的银,而遮挡则按比例提亮处理区域。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意思。假设照片中的一个区域包含从浅灰(例如,在放大机下是30个曝光单位)到深灰(例如,200个曝光单位)的影调范围。如果该区域遮挡了1/3的曝光时间,那么浅灰区域会下降到20单位,而深灰区域会下降到133单位。两种影调都会变亮,但它们之间的反差会保持不变。然而,如果该区域整体减少20单位的光(或银),明亮部分就会变为10单位,那是扩印出影调的极限,而阴暗部分则会变成180单位,那只是很小的变化。通过铁氰化钾的漂白,两种影调之间的反差会大大增强。
反差增加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会有好处,有时候有坏处。有很多次,我尝试拯救扩印得太暗的影像,却发现当整体影调开始变好,高光却消失了!另一方面,如果我的照片需要增加局部反差,我可以把那部分区域印得稍暗些,然后把它漂白,从而加大反差。如果漂白很亮的影调,我会把漂白剂的浓度配得比常规低很多,以减慢反应,让我更好地控制漂白过程。
铁氰化钾还原是很难操作的。我曾经因此毁掉过很多照片——尤其是由于高光的过度漂白。在必要的时候,它是一件神奇的工具,但我建议你在绝对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它。我只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
最近,我发现如果漂白过度,或许有一个办法可以修正。我们不要冲洗照片并把它放回定影液,而是应该把它放到显影液中,这样被还原的密度就可能会回到影像中。然后,再把照片放到停影液和定影液中。并不是所有被漂白的密度都能重新显现,但部分可能会——这也许足以拯救你的照片。
我有几个过度使用铁氰化钾还原的例子。其中之一属于英国教堂系列,拍摄的是巴斯修道院的西门,这两座雕刻华丽的木门被装嵌在颜色几乎相同的砂岩墙壁上。我当时只是急匆匆地研究了一下场景,然后对木门而不是石墙进行测光,我觉得它显得比旁边的石头稍亮,并认为可以通过延长底片显影来增加反差,让木门比石头明亮更多。但我的观察是错的:石墙其实比木门稍微亮一些,而延长显影会让它们的影调分得更开,而方向却完全相反!我希望读者的视线集中在门上,而不是石头上。对木门进行强烈的遮挡处理,只能让它们变得比石墙稍为明亮,所以我要求助于还原。
首先,我故意把整幅图像印得比较暗,并在曝光过程中遮挡木门。然后,通过一点一点地漂白木门部分(过程非常慢,花了很长时间),我逐渐把它们提亮了,并同时增加了它们的内部反差。
最后的照片把雕工精细(而影调灰暗)的木门表现成金属雕刻的大师之作。在制作这张照片之前,我没有预想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当时只是希望利用光线,把门变成视觉中心(见图10-12a和图10-12b)。
图10-12a及图10-12b:西门,巴斯修道院
这座雕刻精美的木门吸引了我的注意,对于我的双眼,它显得比周边的石刻明亮。实际上,它们更暗。我被门上漂亮的雕刻所迷惑了(见图10-12a)。为了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这扇门,我在整个曝光过程中对门进行了遮挡,只印出旁边的石墙,然后用凹形的卡纸对门前的人行道进行了大面积加光。在这个阶段,木门比石墙稍微亮一些。然后,我小心地对木门进行漂白,避免任何地方被漂成纯白。漂白让木门披上了青铜的金属光泽,这超出了我的目标(见图10-12b)
图10-12a和图10-12b是一个利用暗房技巧进行个人演绎的重要范例。在这个例子中,个人演绎超出了我的原意,但如果我此前没打算把门设为视觉中心,我就不会制作出最后的照片。
■“还原(漂白)不会产生和遮挡一样的效果!”
遮挡和加光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还原:无论处理的程度有多强,都不应该太明显。即使在上述的例子,木门看上去变成了有光泽的金属门,但照片也没有表现出做作的处理技巧。
图10-13a、图10-13b和图10-13c是第二个极端的例子,那是运用漂白的真正杰作。这张照片把所有扩印技巧发挥到极致。我用35单位的洋红滤片扩印照片的上面1/4(比平均反差水平高一些),遮挡下面的3/4,不让这部分产生任何曝光。然后,我把LPL二色放大机的洋红滤片拨到最大的170单位,只对下面的3/4进行曝光。然后,我从上到下逐渐提高加光程度,并始终遮挡中间的巨砾,尤其是下半部分的阴影。我故意让下面的3/4在这个阶段显得亮度不足,因为我知道自己将会对这部分进行大幅度的漂白。
图10-13a及图10-13b:巨砾和变形的波浪
这张照片是在一个黄昏的阴暗天空下拍摄的,它刻画了场景中的所有东西,包括顶部深色的岩石凹洞。照片的上半部分有很好的反差,但下半部分的反差却很低(见图10-13a)
直接扩印无法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中间巨砾之后的、海浪般的石头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故意用30单位洋红滤片对底片的上面1/3进行单独曝光,而下面2/3则不曝光。然后我把放大机的洋红滤片拨到170单位,曝光下面的2/3,对下半部分进行加光,并对最下面的1/3实施进一步的加光,而左下角1/4的加光则更多(见图10-13b)。这时,照片显得很暗,缺乏整体反差
图10-13c:巨砾和变形的波浪
最后的一步,是漂白波浪、带有条形沟壑的地面以及中间的巨砾。这增加了漂白区域的反差,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波浪”上。然而,巨砾正下方的沟壑地面则没有漂白,从而产生明显的阴影,这种阴影并不是实际场景的一部分。这样,巨砾仿佛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为这个已经很具冲击力的场景进一步增加了动感
最后,底片上会有两个不同反差的区域:上面的1/4反差非常好,而下面的3/4反差非常低。因此,我要分别处理这两部分,就像处理两幅不同的图像一样。当然,我要让两部分实现平滑无痕的过渡。我很小心地漂白“海浪”的形状、中间的巨砾和条带状的岩石地面,大幅度提高这些区域的反差。
但你要注意,在漂白条带状地面时,我没有漂白中间巨砾正下方的部分(见图10-13c)。由于我在那个区域没有使用漂白剂,它看起来就像巨砾的投影,让人觉得巨砾正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直接扩印的照片(见图10-13a)和充分遮挡、加光后的照片(见图10-13b)则没有这种悬崖的感觉。在这幅已经充满动态的照片中,漂白又加入了另一种的动态。
通常,铁氰化钾还原不会这么大面积地使用,而且程度也会轻很多。我的很多照片根本没有使用漂白。而一些照片则只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轻微涂上漂白剂,进行影调的调整。只有很少照片会像这个例子一样,大量地使用漂白。而且,在转向漂白之前,我会尽量通过使用合适的反差滤片、加光和遮挡这些手法。但是正如上面两个例子所示,还原确实是一件非常强大的工具。
漂白对照片的耐久性没有不利影响。当你使用铁氰化钾的时候,一定要在还原完成后进行充分定影,就像照片第一次从停影液转移到定影液中一样。如果没有完成这一步,漂白区域就不会充分定影。为了对照片进行适当的定影,我使用两盘定影液。两盘都是加了硬化剂的柯达标准定影剂,由药粉溶解而成。在每次暗房程序开始之前,我会配好二次定影液,然后在每次暗房程序结束后把它倒入首次定影液的瓶子里(先把首次定影液都倒掉)。因此,首次定影液都往往都是第二次使用,而二次定影液则是新的。进行双浴定影的原因,是首次定影完成整个定影过程(即从乳剂中去除未显影的银),而二次定影则用于去除此前定影液中形成的有害银盐,否则以后就无法冲走。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几个月曾经使用过快速定影剂,但我慢慢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中等程度或较强的漂白会形成黄色斑点。漂白时间过长(即使是分散在照片的不同小区域),加上快速定影液的浸泡时间过长,会让整张照片都变亮。而当我重新用回标准定影剂,问题就消失了。因此,我建议大家使用标准定影剂,不要使用快速定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