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1:分区系统让你的底片可以直接扩印出与现场所见一样的照片,而不需要进行加光和遮挡

这完全是错误的,但它也是传播最广的有关分区系统的错误观点。它的错误在于一个事实:你的所见与相机的所见是完全不同的。

在观看一个场景的时候,你的眼睛是随机地扫视的,从一个重点区域跳到另一个重点区域,任何时候都只能清晰地看到场景的一小部分。当你的视线在阴暗区域和明亮区域之间跳跃,虹膜会在观看阴暗区域时打开,让更多的光进入,并在观看明亮区域时收缩,避免光线完全进入。大脑会与眼睛协同工作,进一步把阴暗区域变亮,把明亮区域变暗。换句话说,你是使用多重光圈来观看每个场景的。没有这种自动机制,看完阴暗的东西后再看明亮的东西将会很痛苦。想象一下从昏暗的餐厅或从电影院中走到明亮的太阳下是怎样的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相机则是用一个光圈来观看整个场景的,而光圈是你选择的。相机不能改变光圈来适应场景的不同部分。因此,相机不会让底片或传感器看到你的所见。相机是机械/电子设备,它没有眼睛的那种可以自动打开或收缩光圈的功能。无论你的相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它都做不到这点!

由于相机不能按你的观看方式来观看场景,所以你必须学会以相机的方式来观看。你必须知道亮度范围什么时候会过大,什么时候刚刚好,什么时候过小。

首先,你必须对底片进行曝光,让你希望在最终照片中表现出细节的地方获取足够的密度和影调细节。对于胶片,分区系统(尤其是扩展的分区系统,参阅第9章和下文的神话#3)擅于创造好的曝光,让底片上的所有东西都有可被利用的密度。如果你用数码相机拍摄,而亮度范围超出了传感器的性能范围,你可以根据直方图,用不同的设置进行多次曝光,然后合并成一张有宽广动态范围的图像。让我们假设你已经正确地曝光了底片,整张底片上都取得了充分的底片密度和/或影调细节。如果亮度范围过高(即超过了你对照片预期的亮度范围),你可以在底片显影的时候削减它,把场景的固有反差降低为你对底片的预期反差。这被称为“减法显影(minus development)”。如果亮度范围接近你对照片亮度范围的预期,那就对照片进行“常规显影”,把场景的亮度范围(或反差)保留下来。如果亮度范围低于预期,那就进行“加法显影(plus development)”,扩展场景的反差范围。减法显影或加法显影的程度,取决于场景反差比你对最终照片的预想高多少或低多少。这些都是艺术选择,而不是基于复制场景的选择。

我一直都说,应该按你想要的反差范围来显影底片,而不是按场景的固有反差来显影。如果场景反差很高,而你希望它变得更高,以达到你的表现意图,那就对底片进行加法显影吧。如果场景的反差相对较低,而你希望它变得更柔和一些,那就进行减法显影。你可以这么做,那是允许的!在艺术上甚至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如果场景亮度范围大概为5区,而你总是对底片进行常规曝光,如果当场景亮度范围小于为5区,而你总是进行加法曝光,如果当场景亮度范围大于为5区,而你总是进行减法曝光,那你就是在进行“公式化的摄影”,你完成的影像总是可以预测的、沉闷的。你很少能用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你的拍摄技术也许是完美的,有漂亮的黑色和白色,以及各种过度影调(见神话#7),但它们在情感上却平淡乏味。你创造了技术上的精华,却没有表达任何东西。

即使底片曝光和显影的所有操作都做对了,光线有多少次可以按你对最终图像的预期,落在场景的每一处?答案是:很少!大部分时候,某些阴影会显得太暗,某些高光区域会太亮,或者相反。对于人像,光线也许会太明亮,在人脸的一侧或前额形成反光,而另一侧的头发则显得太暗。对于风景,群山中的一座也许会被阳光照射得过于明亮,而其他山则位于乌云之下,但仍然处于可以直接扩印的影调范围之内。场景中的所有树木也许都是同一亮度,但如果一些更亮另一些更暗,效果可能更有趣。出于表达的目的,你需要的是视觉趣味,而不是如实的精确性。即使是严肃的纪实摄影,你也应该需要一些处理,以柔化无法控制的粗砺光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需要对希望变亮的区域进行遮挡,对希望变暗的区域进行加光。分区系统不能让每一处的光线都与你的希望吻合。它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它不能控制场景中的光线!

再加上相机无法按你的方式观看场景的事实,很明显,你不能期望分区系统能够创造出不用调整的直接扩印照片。在我的毕生经历中,大概创作了300~400张引以为豪的照片。其中,只有两张是没有遮挡、加光和漂白的直接扩印作品。这两张照片让我感到不安。如果我再次扩印,我会对右上角进行遮挡,再把它加光回来,好让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些有效的暗房操作!

我处理每一张照片,都会认为处理是必要的。我采用的大部分暗房处理都不是让照片效果远离我所遇见的场景,而是按我观察的方式把效果带回来。在首次仔细观察场景的时候,我的眼睛和大脑会进行很多加光和遮挡的操作,调节光线的进入量(即调节光圈)。这是自动发生的,而且非常平滑。我会在暗房中执行这些眼睛已经做过的处理(也许还会处理得更多一些)。分区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它可以给我密度适当、分离充分的底片,让我可以进行那些暗房处理,创作出充满情感的影像。

然而有时候,我的处理不是出于重建我观看场景的方式,而是要改变它——有时候甚至是大幅改变。这需要在拍摄现场就形成超越场景的想象力。这不仅要求我对好的场景有识别力,更要求我能识别场景对个人演绎和创意的潜在可能性。在艺术上,你不需要忠于场景——只需要忠于你的艺术本能和需要。分区系统可帮助影像从现实中彻底的分离出来。如果我希望阴暗的森林场景变成梦幻般的高调(即整幅图像都是浅灰和白色影调),我可以用分区系统作为创意工具,把场景曝光到比现实主义演绎更高的分区。在这种情况下,分区系统有特殊的用途,它可以实现完全超现实且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效果。分区系统是创意表达的工具,它在这方面的作用,与在制作直接扩印照片方面同样重要。

我的每次曝光都会应用分区系统,但我从来没指望它可以给我直接扩印的照片。这就是需要暗房的原因。暗房(或者Lightroom和Photoshop)是塑造透过底片的光线的工具,就像雕刻家塑造粘土一样,它可以产生你需要的图像。如果你想直接扩印,那为什么还需要暗房(或电脑)?你只需要把照片送到冲印店就行了。他们做的会和你的直接扩印一样好,但永远无法按你的要求塑造光线,让照片表达出你想说的话。如果你需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而相机无法按你的方式观看事物,你也许应该通过处理,让它回到你的观看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