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神话#3:阴影应该设置在分区系统的3区
这个想法来自于分区系统的创造者。安塞尔·亚当斯强烈建议摄影师们把阴影设置在3区,但我怀疑他自己有没有采用这样的设置。他的照片是如此的华丽,充满空间深度,看起来不像是把阴影设置得这么低。
让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曝光/密度曲线吧(见图9-7),看看为什么3区设置会太低了,为什么4区设置会好得多。曲线的趾部是曲线较低的开始部分,那里是很平的。这部分曲线让底片的影调分离度很小,从而让照片的影调变化很小。所以,你不会希望任何重要的东西落在曲线的这个部分(注意,我强调的是“重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曲线的主要部分(即所谓“直线部分”)并不平。它以比较陡峭的角度上升,意味着增加相同程度的曝光,显影后的底片得到的密度分离会比趾部更大。让我们记住和思考这对照片的意义吧。
任何照片的质感,都是由邻近影调的细小变化产生的。当谈到3区质感和4区质感的时候,你其实并不是说3区影调和4区影调,而是围绕这两个分区的影调,是它们组成了质感。
如果你把阴影区域曝光为3区,底片上的一些影调就会低于3区,还有一些会高于3区,从而形成了质感。它们平均为3区。但如果质感的某些影调位于区以下,它们就落在了曲线的趾部,密度的分离会很低。因此,照片的影调分离也会降低,从而显得很平。“平”这个词很好地形容了你的蹩脚照片。这样的照片有以下两个主要缺陷。
1.它的影调很平,缺乏能让影像显得干脆的良好影调分离。
2.它在空间上显得很平,因为几乎一样的影调让照片缺乏空间纵深感。
要避免让人讨厌的平坦效果,就要把底片的阴影曝光提高到4区。有了更高的设置,底片上高于和低于4区的部分仍然能落在曲线的直线部分,让照片的影调分离大大改善。
你也许会拒绝把阴影表现得太亮。这是当然的,但你可以在放大的时候把它扩印得暗一些(降到你需要的3区),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这么做了,你得到的影调分离就会好得多,同时空间纵深感也会强得多。换句话说,你的曝光和显影让底片的阴影密度落在4区,但你在扩印得时候让它降回3区。就这么简单。
大卫·韦斯特尔(David Vestal)在《摄影技术》(1999年1月/2月)的一篇文章上说道:“要取得充满细节的黑色,我的曝光只比测光指示降低一挡。”因此,他发现了当阴影设置在4区而不是3区的时候,效果会更好。韦斯特尔也提到了亚当斯推荐的3区,但他自己发现“这样处理出来底片会太灰”。韦斯特尔的文章值得一读,他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人们总是教我们把阴影设置在3区?因为大部分导师和大部分杂志作者都是感光学家,而不是摄影师。他们在测试感光材料和绘制图表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创作照片上花费的时间却太少。当看到3区,他们看到的就只是精确的3区影调,而看不到平均为3区的质感范围。研究精确的3区影调(没有质感)和研究3区质感是完全不同的。摄影师的世界是由质感组成的,而感光学家们的时间则是由影调组成的。这种差别就像白天和夜晚的差别那么大。
感光学家会拿出它们信任的光密度计,然后对灰卡曝光,取得精确的3区。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当他们对有影调变化和质感的真实场景进行曝光时,他们曝光出来的3区的影调分离会变小,因为质感是由高于和低于3区的影调组成的。一些低于3区的影调会落入曲线的趾部。而对于4区曝光,没有任何东西会落入趾部,所以影调的分离会更大。当你的底片有4区质感,并把它扩印得更暗(落回3区影调),你的照片就可以取得更大的影调分离。重新看一下图7-2b吧,尤其是中间的、紧接在雪山下的山丘和岩石区域。那个区域在曝光的时候正是设置在4区上,从而让那些阴影区域取得了最大的影调分离,但我把它扩印得明显暗于4区,让照片取得我需要的干脆感。如果把那些区域设置在3区,我就不能取得这幅图像表现出来的丰富影调和纵深感。
研究光楔和精确影调的感光学家,就像研究单独一个音符的人一样。然而,旋律是由多音符组成的,它们构成了音乐织体。只是研究一个音符,你不能感受到旋律。同样,如果只研究一个影调,你不能感受到摄影的质感。感光学家们就像保证每个琴键音准的调琴师一样。你需要他们来维持钢琴的音准,但你更需要作曲家来编曲,需要钢琴家来演奏。摄影师既是作曲家,又是钢琴家。明智的人,不会向调琴师学习钢琴演奏。同样,明智的人也不会向感光学家学习影调的设置。在摄影杂志上,我看到的感光学曲线实在太多了。
照片不是光楔,它们可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它们应该是个人的表达,应该触动观看者的情感,应该向观看者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情绪、经历、幻想、某个特殊时刻或者其他数不清的想法。照片应该被赋予光线和生命。精确的曲线和扩印时间不会让你达到这样的目的。感光学家的文章会让你偏离轨道,如果你想表达出什么,就应该对不同的照片采用不同的方法。
我没有光密度计,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它无法给我有效的信息。我要做的,是曝光和显影一叠底片,让它们告诉我底片对光和显影剂的反应。我知道无论减法显影、常规显影或加法显影,最低的分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显影得很快,但显影两分钟就几乎不会变得更密。低分区会告诉我胶卷的感光度,也会让我知道曝光是否准确。然后我会观察高分区,看它们有多大的密度,这会让我知道显影是否准确。如果稍有偏差,我会调整显影的程序。任何这样的重新调整都不会对低分区有任何实际影响,因为它们显影得太快、太充分了。观察和调整,比测试好多了。
曝光的时候,为了确保阴影在3区以上(即曲线的趾部以上),我一般会把胶片的感光度设置得比推荐值低。例如,柯达Tri-X的ASA值是320,但我会把他设置为160(比推荐值整整低一挡)。当我拍摄依尔福的HP5+(ASA值400),我会按ASA 300来拍摄,比推荐值低半挡。对于其他胶片,我基本使用相同的方法。
即使降低了ASA值,我还是会把阴影设置为4区。这会让我的阴影设置接近依尔福或柯达(或你)的区或5区。我的底片会更密,但在这个分区之上,我还有10个密度分离很好的分区,然后才会进入曲线最密的肩部。所以我没有失去任何选择空间。当然,如果碰到高反差的场景,我会对底片进行一定减法曝光,让高光部分可以扩印出来。
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韦斯特尔也指出,他经常把高光设定在9区(“对于明亮影调,我把它的曝光值提高到测光表显示值的4挡以上”)。那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把高光放得更高,也同样好——如果有必要更高的话。我已经按这种方式创作了多年,并却取得了优秀的、细节清晰的效果。
我的底片有着良好、厚实的密度。它们也许需要更长的扩印曝光,或者更大的放大机光圈,但我把阴影设置得足够高,并对高光进行合适的显影,所以我在阴影区域取得了充分的影调分离和干脆感。我的照片在影调上和空间上都不平。增加扩印的时间并不会减少我的生命,所以这不是问题。
学生们不应该受到保持底片稀薄的教育。底片应该厚实的,以至从黑到白都有好的影调分离。更薄的底片扩印时也许更容易对焦,而且颗粒会少一些,但什么更重要?颗粒较少、容易对焦的底片,还是生动的照片?
亚当斯创造了分区系统,为摄影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他的名言“把你的阴影设置在3区”却为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作用。这句话是错的!我怀疑他有没有遵照自己的这句名言。我把我的阴影设置在4区或以上。韦斯特尔也是如此,我推荐你也这么做。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你在有质感的真实世界拍摄,感光学家们的曝光/密度曲线会准确地说明这为什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