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神话#5:所有相版照片都应该在相同的曝光下制作
正如我们刚才所知,底片不应该有标准的密度范围。一旦你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按自己的表达目标创作密度各不相同的底片,你就几乎可以马上发现,不是所有相版照片都应该按相同的曝光来制作。它们不可能是这样。如果它们都是在相同的曝光下制作的,你会从稀薄的底片中得到非常暗的、无法辨认的相版,或从密实的底片中得到非常亮的、无法辨认的相版。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不会取得用于决定如何扩印的信息。你可能会把一张完全可以扩印的底片忽略掉,而它也许可以制作出你最好照片。在最坏的情况下,你甚至会抛弃一幅可能成为杰作的照片。
我会根据底片的不同密度来改变相版的曝光。然而,我会保持一个标准:相版的反差水平。我把它们都制作成固定的低反差。这让它们看起来有些呆滞,甚至有点“浑浊”,但它们会给我大量图像信息。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神话已经被打破了,但让我们走得更远一些。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有用的相版所需的反差水平,然后讨论一下如何最好地对它们进行曝光。如果我把它们制作成中等反差,我会失掉高反差底片的高光或阴影细节,这很难拿指引我如何扩印。我在相版中寻找的是信息,不是兴奋感。在最终的照片中,我需要情感,在相版中,我需要信息。
在等级反差相纸上制作相版的时候,我会用1级反差相纸。然后,曝光后,我会用两种溶液来显影。我先用柯达Selectol-Soft显影大概2分钟,然后在柯达Dektol中再显影2分钟。用这种显影方法,我可以进一步降低反差——大概半级。
现在,我已经改用可变反差相纸了,我会把二色放大机设置为60单位黄色滤片,从而降低反差等级。让我解释一下吧。在二色头(即有三种颜色的光源)中,如果不设置滤片,你会以白色光作为光源,它的反差水平大概与常规的反差等级或者2级反差相纸相当。当你增加洋红滤片的指数,反差就会在2级的水平上逐渐增加。当你增加黄色滤片的指数(从白光开始),反差会在2级的水平上逐渐降低。所以,选用60单位黄色滤片、并且只使用Dektol显影,产生的整体反差水平会与刚才的等级反差相纸一样。
事实证明,在相同的滤片等级下,相版和放大后的图像的反差是相同的(这对于散光灯是正确的,但对于聚光灯则并非如此。如今生产的大部分放大机都使用散光灯,包括冷光、二色光源和可变反差光源。我假设大部分读者使用散光灯放大机。)如果我喜欢相版上的反差水平,我会按60单位的黄色滤片来制作放大照片。如果相版的反差偏低,我会降低黄色滤片的指数(这会增加反差)、用白色光(即不过滤)、甚至用较低强度的洋红滤片。如果相版的反差看起来很低、显得比较浑浊,我会设置较高的洋红滤片,例如50~75单位。如果它真的非常浑浊,我或许会选用150~170单位的洋红滤片,那是我的LPL放大机所能达到的最高等级。
另一方面,如果相版的反差水平显得太高,我会把黄色滤片设置得比60单位更高。相版的反差显得越高,黄色滤片的等级就越高,以降低反差。
低反差相版可以给我大量关于如何扩印的信息。我推荐你采用这样的处理。如果我每张底片的反差等级都不一样,我就无法知道哪张是高反差制作的,哪张是低反差制作的,我不会有固定的出发点。固定的反差等级,让我的底片分析有坚实的基础。
我制作相版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转到我把底片曝光成有效相版的方法吧。我把两张8×10英寸相纸放在放大机下的厚泡沫板上,每张相纸上放4张4×5英寸底片。我用足够重的玻璃把这套东西压住,让底片与相纸直接接触。
8张底片的密度一般都不同。通常它们都有比较大的密度区别。所以我先按最稀底片取得良好相版的曝光量对它们全部进行曝光。当然,这一组中也许会有其他底片有着同样较低的密度。完成这次曝光后,我会把4×5英寸的卡纸放在那些底片上的玻璃上,避免进一步曝光。然后,我对下一张最稀的底片增加曝光,然后再用卡纸覆盖它。我接着对逐渐变得更密的底片进行曝光,直到最密的一张完全曝光。然后,我把两张相纸显影,得到8张相版。
当然,我并不是总能准确估算出所有8张底片的曝光,但时间和经验让我的估算相对准确。如果有相版显得太亮或太暗,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我会在下一组底片中再曝光一次。如果还不正确,就做第三次,直到制作出有用的相版照片为止。一旦取得了有用的相版,我就完成了那张底片的相版制作。把相纸晾干后,我把它们裁成独立的相版,把曝光不好的扔掉。
如果是制作胶卷的相版,我会把整卷胶卷(裁成几段)放在一张8×10英寸相纸上,然后重复上面的步骤:按最薄的底片进行曝光,覆盖它们,然后曝光更密的底片,直到整卷底片都充分曝光。我希望每一格底片都可以给我有用的信息。如果无法得到有用信息的底片太多,我会整卷重做。我不会把胶卷的相版裁开,因为这样太麻烦,或者会把有用的部分裁掉。
我总是在放大之前全面地研究相版。为什么?因为它会告诉我如何取得我需要图像。记住,当这个场景被拍摄下来的时候,我正站在相机后,所以我已经知道自己当时的感受。我在拍摄现场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让我通过正确的方式实现个人表达。现在,底片已经显影好了,我会研究相版,看看如何把自己的观点放到最终的照片中。如果没有全面地研究相版,我就是从零开始进行扩印,就像扩印别人的底片一样。但我永远都会为自己保留重新察看图像、大幅调整方向的选择权。我会努力避免武断和固执。新的观点也许会比拍摄现场的想法更有价值。
■“暗房操作是现场操作的延续。扩印与摄影创作是不可分割的,它是一个整体中的下一步。”
暗房操作是现场操作的延续。扩印与摄影创作是不可分割的,它是一个整体中的下一步。例如,我经常会把原本已经很高反差的场景显影得更高反差。在相机后面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暗房操作对最明亮的部分进行加光,而高反差的底片会让我取得场景中更好的局部反差。因此,在曝光底片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是如何扩印它(见图7-1)。弄清整个操作过程,就是所谓的“预视觉化”。它是了解自己的需要、掌握分区系统、理解底片的完整性能、认识能让你达到目标的暗房操作的一部分。
作家会在开始写小说之前列好提纲;作曲家会在作曲之前构思整部作品的概念;画家会在绘画之前构思作品的主题(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但艺术家的创作通常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类似地,摄影师在拍摄现场,就应该对最终的摄影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创作对策。但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标准的底片密度范围和标准的相版曝光时间,你就只能偶尔成功。我们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为什么不扩大自己的选择呢?
现在好的相版已经制作好了,让我们提高制作最终照片的效率吧。这与神话#6是完整地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