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

景深和快门速度(下一节将会介绍)是摄影独有的两个构图元素(相机位置相当于画家选择的“观察位置”)。摄影师可以选择用镜头的最小光圈(例如f/22、f/32、f/45等)把所有东西都清晰地拍摄下来,也可以通过全开光圈(例如f/2、f/2.8、f/4、f/5.6等)把聚焦范围限制在一个平面上。我很少使用小景深,虽然也曾经试过几次(见图3-15)。通常,我会选择让读者可以细读场景,获取其中任何位置的信息,但我不会把它当成规则,因为恰当地运用小景深也可以有极佳的效果。

阅读 ‧ 电子书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3-15:玉米百合的卷叶

我被这棵玉米百合(假藜芦)吸引住了,把它们当成宝贝一般。它的形状与裂谷的墙壁很类似。我让背景柔和地回应并对抗着前景的形状,由于它们大部分都位于焦外,使得照片变成了这棵植物的成功的肖像作品

镜头在一个固定的距离把图像聚焦下来,这个距离介于最短焦平面和无限远之间。通过缩小光圈,你可以把焦平面之外的东西拍摄清晰(当光圈开到最大,焦平面前后的清晰度会大幅下降)。如果你想整幅图像都清晰锐利,而场景中又同时含有距离相机很近和很远的物体,你最好聚焦在最近物体到最远物体的1/3距离左右。这个距离被称为超焦距。然后,把光圈缩到最小。当光圈缩到最小,焦平面前后的清晰度都会增加,但程度不相同。景深(即焦平面前后两个清晰端点的距离)从焦平面朝向镜头增大的速度,大概是背向镜头的一半。这就是选择1/3距离对焦的原因。

如果你对焦在最远的物体上,然后缩小光圈,你不会因为它后面的锐度增加而获得什么好处,因为那后面已经没有东西了!如果你对焦在最近的物体上,然后缩小光圈,你也不会因为它前面的锐度增加而获得什么好处,因为它前面也已经没有东西了!对焦在二者之间距离大概1/3的平面上,当你把光圈调到最小,就可以让所有物体都清晰聚焦。

把光圈缩小来增加锐度也会有坏处。当光圈逐渐缩小,就会发生衍射。衍射是小光圈造成的光波弯曲现象,让原本锐利的聚焦范围(甚至焦平面)随着光圈的缩小而变得不清晰。在光圈很小的时候,虽然景深增加了,而图像中却没有一处是真正锐利的。或者换句话说,所有东西都是“接近锐利”而不是真正锐利。这对数码相机来说,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衍射与数字传感器的相互作用,会让整体锐度下降得很厉害,所有东西在小光圈之下都会变得很不清晰。了解器材在小光圈设置下如何运作(以及每个镜头有什么反应)是很重要的。

如果使用带有可动组件的大画幅相机,你可以把平行于相机和镜头平面的焦平面(它们在固定组件相机上是平行的)调节成与相机、镜头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例如,通过倾斜和摇摆,你可以聚焦在向后倾斜的平面上,如延伸至地平线的道路,并在最大光圈的条件下,使最近的一点到地平线上都保持完整的清晰度。通过这些相机操作,你可以取得双赢,你无须缩小光圈,同时景深的增加方向变成与聚焦的平面垂直,即位于焦平面的上方和下方:焦平面以上1/3,焦平面以下2/3。采用大画幅相机,你往往可以在其他方法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获得全图的锐利清晰。数不清的书已经对这些操作进行了介绍,但是大画幅摄影老手的指导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有时候,你可能想让某些物体隐没于模糊中。也许你想让一朵离镜头最近的花保持清晰,而其他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那么,对焦在花上,然后选择适当的光圈,让花的每个部分刚好都保持清晰,而其他物体则被模糊掉,甚至因为完全脱焦而变得无法分辨。

我曾经听到一些画家懊恼自己无法画出柔焦摄影中的柔软边缘和影调、颜色渐变。柔焦摄影确实可以有惊人的效果,当它们被恰当使用的时候。但我们必须极其小心地使用,并要了解清楚它的独特效果。很不幸,摄影独有的柔焦特性很少被运用得好,尽管它的使用频率很高。往往,浅景深被用来掩盖不需要的背景干扰,而不是被当作一种构图的手法,用于营造形状与影调的统一性。这在35mm摄影尤其普遍,而在中、大画幅则少一些。显然,很多摄影师觉得被模糊掉的干扰物比清晰的容易接受。其实这都是干扰物,都不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