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规则、程式化以及其他问题和缺点
在结束这章之前,我想分析一些可以破坏整幅作品的缺点。首先,是最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在构图中寻找或遵守“规则”。规则是愚蠢、武断、无知的东西,它可以很快地把你提高到一个庸才的水平,然后阻止你继续进步。一些最著名的规则——1/3定律、避免在图像中间出现水平线的规则、要让图像从左向右看的规则、不要把兴趣中心放在图像正中的规则,以及其他更多——都是无效的、不值一提的约束(大家看看亚当斯的《月出赫尔南德兹》是怎样粉碎这些规则的)。再一次留心爱德华·韦斯顿的话“好的构图就是最强烈的观看方式”。如果你的构图合乎规则,不错!如果它打破了规则,也不错!忘记规则吧,我们要的只是创作好的照片。
与遵循规则相关的,是另一个普遍的缺点:程式化。例如,在光线柔和的阴天,你提高了图像的反差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光线柔和的晴天也应该提高反差呢?当然不是!它有时候行得通,有时候行不通!如果在蓝天白云的晴天,用红色滤镜可以显著地提高反差,那你是不是每次遇到这种天气都得使用红色滤镜?当然不是!它有时候行得通,有时候行不通!你的目的可能每次都不一样(即使是在类似的环境下),环境的改变可能会迫使你改变方法。避免规则,避免程式化,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每次独立的创作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不小心把分散注意的区域或物体拍到影像中。作为摄影师,我们往往会非常专注于首要的拍摄对象,而看不到那些闯入画框的干扰物。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壮观的风景照被左上角的强烈线条或右下角的黄色垃圾之类的东西所破坏?或者在瀑布的下面,一辆大篷车的顶部闯进了照片的下画框?或者在你的亲友的照片中,远处的树干或电线杆仿佛从他头上长出来一般?
只要在按快门前花几秒钟时间分析一下构图,这些讨厌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用你的视线扫视一下图像的四边,看看有没有会把视线引出重点区域的干扰物。我曾经把这称为“巡视边境”。看看取景器或毛玻璃的边角位置是否有强烈的反差或明亮的物体,这些东西或许会分散视线。你或许可以把它们裁掉,或在印相的时候把它们处理掉,但你应该在曝光的时候就注意它们。很多时候,只要把相机向左右上下转一两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仔细分析一下整个画面,看看有百分之几是有视觉趣味的。如果画面中有不必要的或者干扰性的成分,你应该把它完全去掉,或者至少降低它们的显著性。如果你无法减轻这些干扰,那就好好观赏风景吧,然后在脑海中拍下一幅“精神影像”就可以了。你可能会被远处的一座山峰的雪顶所吸引,但它可能远在约50千米之外,即使你最长的镜头,也会把太多的前景拍进去。你可能还是想拍一张,但当你把这张照片展示给其他人(那些没有在拍摄时站在你身边、只能对相片作出评价的人)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可能不会如你预料的那么积极,因为你没有把激动人心的东西展现给他们。你给他们看的,只是一片广阔的平地,只不过在远处的山上有个小白点而已。
美好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都比弄砸的照片好!你要约束自己,把相机拿开,不要拍照。无论你使用的是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是一样的。为了快捷而按下过多的快门,是最严重缺点之一。这甚至是会上瘾的,但它的生产力却往往很有限。而把相机拿开,一张照片也不拍,确实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大部分人似乎一旦离开相机,就会有一种无法克制的拍摄需要,就像药物成瘾一样。如果还没按下顶上那个小按钮,就让他们把相机拿开,他们就会全身发颤。一旦他们按下了,那一切都好了。照片拍得不好也没什么关系,只要拍下了就行!
当然,这并不行。所谓行,是要说出有意义的话,创造出有冲击力和洞察力的影像。全世界每年有数以千万的人在美景之前拍照片,然后把照片那给亲友看。他们会说:“你真的要到那里去看看。”这当然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因为他们的照片什么话也没有说清楚。景色是漂亮的,这可以肯定,但照片却没有拍好。拍摄这些快照的人,都对那些能组成一幅真正的摄影作品的构图元素没有了解。
用浅景深模糊背景物体也是要注意的。当我们用35mm相机或数码相机拍摄,应该把光圈值设置到刚刚能看清镜头前有没有一些模糊或看不到的物体,而一旦光圈按照预设值缩小后,这些物体可以变成一种模糊的干扰元素。例如,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森林场景中,镜头前几寸的地方可能会有一根树枝,在f/2的设置下它是看不出来的,但在f/16的时候就会显得很难看。
人眼只有3°的清晰视野范围,让我们很容易忽视画框中的远离兴趣主体的干扰物。你必须注意整个图像空间,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重点区域,而不是干扰区域。干扰物往往都是可以在曝光前避免的,而很少是拍摄好了再把它去掉。就像寻找好的构图关系一样,你要尽量找出这些干扰物,因为它们会暴露出照片的缺陷。所有好的摄影作品都会减少缺陷,同时强化优点;而最好的摄影作品可以把缺陷完全消除。
有时候,简单地裁剪一下最终影像是有必要的。进行数码后期处理或暗房处理的摄影师们会经常裁剪影像,不过很多35mm反转片的拍摄者却似乎很抗拒这样的做法。他们有一种深刻的信仰感,认为上帝是以35mm画幅的形式创造这个世界的,所以什么东西都不可以亵渎这一神圣的形状。然而如今,一些类似的想法已经有幸被扫描底片进行数码冲印的摄影师克服了,他们似乎更认同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裁剪。这确实是一种进步。如果裁剪可以提高照片的质量,那就裁吧!如果窄长形或正方形的画幅可以提高整体效果,那我们完全没理由避免它们。你甚至会想打破所有规则,把照片裁剪成非长方形的形状!
最后一种被明显误用的构图技巧,是摄影的“画框”技巧。这种误用可以通过举例解释:远处的山脉被设置在画框中间,一个近处的大树干在画框的左边缘向上延伸,它的一根枝条横挂在山峰以上的天上。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构图很有趣。而我确认为很糟糕!
为什么?因为曝光不足成黑色的树干与照片中的其他内容没有任何影调、物体或形状上的关系。如果你单纯地从构图的视角来看待这幅照片,沉重的线条或形状(树干)竖立在一个较明亮的形状(山脉)旁边,两者却没有任何的联系。当然了,树和山都是自然物体,但是整个视野里就只有一棵树,这几乎没可能形成构图关系。即使是换成一根电灯柱,它与山脉的联系也不会比这棵树少。而且,用这根黑色树干把图像切成两块,不会给人任何美学上的愉悦感。很不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对构图技巧的糟糕运用,而且很多人还会接受它,甚至喜欢它。我强烈的劝你避免这么做!
画框效果一般用于创造纵深感和现场感,但是上面说到的那种画框效果,只有在风景中才有意义,在摄影上却毫无意义。它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它的使用方式却是不正确的。这一个例子完美地说明“观看”和“以摄影的方式观察”之间的区别。
如果作为“画框”的元素与场景有着物体上或影调上的联系,或者两种联系都有,那么,把场景框起来可以很有效果。贯穿在左边缘的树干可以与一片由其他树组成的树林形成对应关系。通过煤矿入口看到的一块被丢弃的采矿机械零件,可以显得很有吸引力,如果不会过于显眼的话。“画框”技巧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它们的使用都是合理的。但必须是在“画框”物体与框内其他物体有着构图上的整体性时,才可以使用。我们要用有逻辑联系的元素,而不是那些会破坏构图的物体来统一照片。
图3-17:圣安提莫修道院,意大利
这座位于意大利中北部的小修道院中,大理石的地板、柱子和墙壁在中午的阳光下变得透明一般。我想把兴趣点集中在充满空间的光线给人的震撼感上,同时表现出大理石的透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