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构思最终照片的效果

无论是从这些步骤的标题还是其后的写作内容,我们都可以清楚知道这些步骤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前后进行的。例如,第二步取决于你对最终照片效果的构思,有了构思之后你才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滤镜,或使用怎样的光源,或是否需要提高、降低或保持反差(关于反差控制,参见第8章、第9章和第11章)。

视觉化最难的一部分,似乎就是在观察场景的同时构想最终效果,即如何把场景转变为摄影作品。除非是拍摄桌面模型,否则你基本不可能在相机前创造出场景来,然而你却一直是摄影作品的创造者。场景是三维的,而你的照片是二维的(虽然它是三维空间的映射)。场景是有颜色的,而你的作品或许是黑白的。这样的话,你可能要增加或降低场景原有的反差,可能要压暗或提亮图像中的不同部分。如果拍摄的是彩色照片,你可能需要改变场景的反差、明亮关系、整体颜色与饱和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现实场景和你的照片可以有非常大的区别。实际上,这些区别可能比你预想中还大,因为你对场景的反应同样取决于各种非视觉的感官信息——声音、味道、温度、风的轻抚,对周边事物的感觉,以及你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这些东西都是看不到的,但都对你的反应有所影响。那么,你如何按自己的愿望,把这些感觉都保存下来,转换成8×10、11×14或16×20画幅的二维图像?老实说,这不可能!照片与场景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尝试“保存场景”是很愚蠢的。相反,你应该尝试把场景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感觉传达出来。

要注意,即使我们的语言,也会把场景和照片之间的显著差异搞混。例如,我们经常一边看照片,一边听到“踢足球那个是我的儿子比利”,或者“那是我们在大峡谷住的小屋”。当然,那不是比利,是比利的照片,那也不是小屋,而是小屋的照片。因此,我们所用的词语会把照片和场景混淆在一起。小心这个陷阱!不要把二者搞混!(如图4-2所示,那不是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尼大理石采石场,而是我在2001年,按自己的构想给它拍的一张照片。)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4-2:阿尔尼大理石采石场

平静如镜的水面把这个拥有500年历史的采石场(它也许为米开朗基罗提的伟大雕塑作品提供过原料)折射成万花筒一般。如果没有下面的反光,这幅照片或许会缺乏爆炸性的威力。为了创造这种效果,我把反光部分的反差明显提高了,并大大增加了亮度。这并不是我所见的场景,而是我通过曝光、显影和扩印创作出来的场景

我们必须把场景中能被演绎成视觉影像的元素提取出来,让影像传达我们想要的感觉。这包括了前一章讨论过的构图元素,以及在第1章讨论过的“了解自己观点”的元素。把自己对场景的理解和反应结合起来,然后用摄影的工具演绎出来给读者观看,这样,你就也许就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出来,甚至可以强化这些感受。

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会坚持“复制”和“忠于”场景。真正的摄影家会超越场景,把场景作为自己的创意或演绎目标的出发点。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保存自己所见的东西,那你的创造性就会很有限。那些没有观察构图元素或构思最终效果就拍摄的人(或者那些只因为丈夫或妻子说应该拍这张照片而拍照的人),他们都只是在拍快照而已。游客们很少思考光线,或者推断下一小时或明天早上会有什么光线变化。他们很少考虑隐藏在其中的构图元素。通常,拍摄的动力都是因为他们以后都不会再到那个地方了,所以“最好现在就把它拍下来!”这种态度往往会拍出极其沉闷的快照。

我建议你宁愿留下对景色的美好回忆,也不要留下一张坏照片,因为这张照片最终会变成你对景色的回忆。如果你愿意、并渴望超越场景,那么你的创意潜力就是无限的。你不仅可以向观看者展现对你影响很深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世界。米诺·怀特(Minor White)说过:“我们拍摄的某种东西原因有两个:它是什么,以及它除此之外还是什么(for what it is, and for what else it is)。”这句话是我们要谨记的。

有创意的摄影师会认识到有些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拍摄出符合期望的照片,即使他们正在观赏最宏伟的场景。亚当斯并不是每次去到约塞米特峡谷都会拍照的,虽然我觉得他每次都会对眼前的景色感到惊奇。只有出现极其非凡的条件,让照片具有“摄影学上的意义”时,他才会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