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数码色彩处理技术
数码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色彩控制能力。从数码照片的拍摄或胶片的扫描开始,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图象的颜色和色彩饱和度,你甚至可以只对场景中的一部分进行调整。通过仔细调整色彩,影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氛围。如今,大部分彩色影像都是采用数码技术制作的。无论影像的起点是数码拍摄还是扫描,其最终的处理都是采用数码技术完成的。
数码技术有一个极大的优点,那是传统色彩处理技术没有的:高反差的场景可以分两次拍摄,一次针对阴影区域,另一次针对高光区域,然后把两次曝光叠加起来,从而增加图像的动态范围,这个范围可以比比彩色反转片高出很多。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叠加三次曝光:一次针对阴影,一次针对中间影调,一次针对高光(其实,无论多少次曝光都可以叠加在一起,在第11章会有更详细的论述)。最后的图像甚至可以媲美眼睛的能力,能够涵盖场景的整个影调范围。这对彩色摄影是一个极大的改进(对于黑白摄影,胶片有很大的控制范围,它可以在显影和印相过程中进行极大的调整,而数码摄影则没有这样的优势)。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而在另一方面,通过Photoshop等软件,过低的反差可以很轻易地提高。因此,只要你懂得使用这些数码工具,反差等级是很容易控制的。然而,反差的可接受程度是有一个固有的合理范围,正如我们对色彩饱和度的可接受程度一样。如果你处理过头了,图像就会显得做作、荒诞和卡通化。我建议大家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建议,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对色彩的滥用已经很普遍,它可以把所有东西都处理成光怪陆离的影像。
色彩饱和度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如上文所述,数码照片的饱和度往往会被调得过高。一部分原因在于拍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饱和度有时候会明显超过眼睛的感官(当然,这种情况也会在胶片摄影发生,如图6-2a所示,通过延长曝光时间,胶片大大地提升了色彩的饱和度。但那是特例,一般是不会碰到的)。
数码相机的这种固有特性甚至会被进一步强化,因为大部分人会希望色彩能接近(或达到)霓虹灯的鲜艳程度。数码处理对饱和度的强化是很容易让人成瘾的,很多图像处理者都无法抵抗。我把这个问题称作“奇爱博士效应”(译著:《奇爱博士》是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的一部电影)。处理者应该控制自己的本能,而不是把印制出来的色彩处理得越来越饱和。有时候,柔和的色彩才是你需要的。有时候,微妙的颜色才可以表现出合适的氛围。正如杜萨德在工作室的一次彩色摄影评论中写道:“不是所有照片都要看起来像橄榄球服一样”。
然而,只要使用得合理和巧妙,色彩的数码处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产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问题不在于数码处理,它可以向任何人提供丰富的图像控制能力。问题在于控制你自己!有时候,你可能希望读者能坐下来思考,而不是跳起来大叫。实际上,微妙而刻制的色彩是有它们的作用的(看看中国或日本绘画中色彩的微妙变化,你就可以明白合理使用淡色调的力量)。
另一种经常被过度使用的Photoshop工具是锐化。锐化工具是传统暗房工具模糊蒙版或反差降低蒙版的变异(关于蒙版的讨论请参看第10章)。锐利的影像固然好看,但问题是锐化工具经常被使用过头,导致整张照片上的物体边缘可以看见一条黑色的细线。有时候,当我们锐化得实在太厉害,这条细线就会变成黑色的粗线,这条明显的轮廓线会显得非常怪异,让人讨厌,然而拍摄的人却往往会对这种干扰作用毫不察觉。在此重申,我建议大家节制地使用处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