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对光的反应:建立分区系统

胶片曝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相机镜头把场景中的光线聚焦到胶片上,胶片根据接触到它的光线数量而被激活。接收到最多光线的部分被激活得最厉害,接收到最少光线的部分被激活的程度则最小。随后,当底片曝光的时候,激活程度最大的部分会变成底片中最暗或最“密”的部分;激活程度最小的部分会变成底片中最亮或最“稀”的部分。

阅读 ‧ 电子书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8-1a:《意大利贝加莫上城区的阶梯》的底片

这是在一般光照条件下,底片的典型外貌。你可以看到整张底片上的密度,在这张照片上,没有一个区域是由于密度太大而无法(或者难于)扩印的


■“几乎所有黑白负片的最大密度都可以超过10区,通常可以达到16区,甚至18区!大部分摄影师认为它们只能达到10区,但实际上,它们可以超过这个级别。”


底片上的某些部分接受的光线可能会太少,以至完全未被激活。胶片上没被曝光的边缘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和其他曝光区域中没被激活的部分一样,它们都“低于临界限”,即它们在显影后的底片中没有密度,除了底片材料本身的密度,即所谓的“片基灰雾”密度。我们将把这些低于临界限的区域称为0区。

图像空间中的某些区域,或许接受了刚好能使显影胶片产生可见密度的光线,这就是所谓的“临界水平”。我们将把这个显影密度称为1区。1区是可以轻易看出来的密度,但它很稀薄。如果你看着底片的其中一部分,需要摸着下巴来考虑这部分是否有密度,那我们将不会把这部分归为1区。尽管密度很小(很稀薄),但唯有它是明显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1区。

如果我把曝光加倍,上述区域的激活程度也会加倍,显影底片的密度也会更大。在“常规”显影的底片中,我们会把这个区域的密度称为2区(这就是本章开始处所提到的暂时插入的内容,我们会在第9章解释“常规显影”的准确定义。而这里,我们没必要很精确地理解这个词,所以请继续阅读)。

当然,由于1区界限之上的每个区都代表两倍的曝光,当我们保持相同的曝光设置,并把场景中的光线逐步加倍,我们就可以达到其他的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f值)或快门速度让曝光设置加倍,或让环境光的亮度加倍,来逐步达到更高的分区。

1区密度(临界密度)在所有底片上都是相同的。它总是很稀薄但又可以轻易观察得到。由于所有更高的分区都是通过逐步加倍曝光设置或光线等级来实现的,所以2区密度对所有负片都是相同的,而3区、4区、5区等也一样。请记住:分区密度对所有底片都是相同的。

你可以继续把曝光加倍,让显影后的负片密度增加,但这也是有极限的。最后,你将达到一个不可以再增加的密度,这时底片已经“到达极限”了。几乎所有黑白负片的最大密度都可以达到16区,甚至18区!大部分摄影师认为它们只能达到10区,但实际上,它们可以远远超过这个级别。10区只不过是密度范围的中间而已。当你完全了解底片的曝光范围,并学会如何控制这个广阔的范围(在后面的两章你会更清楚)时,你就可以意识到摄影可以有多大的灵活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