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中的底片

正如第8章所说,曝光时,底片上的各个部分被触碰到它的光线激活,根据光线的数量进行感应。被激活的底片被称为潜像。在曝光的时候,底片取得了形成密度的潜力,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密度。只有在显影过程中,密度才会形成。

当曝光后的底片放到显影液中,它的所有部分就开始按激活程度进行显影,即变得比为曝光的片基更密。激活程度越大的区域,密度的增长越快;激活程度越小的区域,密度的增长越慢。激活程度最小的区域,1区,在1、2分钟内就很快完成了显影,额外的显影时间对1区没有实质影响——除了使片基本身变暗,这会让1区变得更密,但其他区也会增加相同的密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激活程度比1区高的区域,会随着显影继续增加密度。当激活程度为2区的区域达到相应的密度后,继续显影只能增加很少的密度——如果没有超长的显影时间,它们甚至无法达到阅读 ‧ 电子书库区。一旦激活程度为3区的区域达到相应的密度,只要显影时间增加,它可以显影至接近4区。激活程度为4区的区域则可以通过延长显影时间,被迫冲到超过5区。

每个区达到自身密度所需的显影时间被称为“常规显影”时间。那么“常规显影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呢?通过找出任何曝光区域显影至准确密度所需的时间来确定。例如,常规显影时间就是把某个被设置为5区(灰度表度数)的区域显影到5区密度所需的时间。在显影开始的时候,已曝光(即被激活)的5区区域没有密度,但随着显影进行,密度逐渐增加。它很快就超过了1区,然后是2、3、4区,然后最终达到5区密度。这就是“常规显影时间”(对于某种胶片和某种显影剂的组合而言)。如果在这一点之上继续显影,密度就会超过6区,并最终达到7区。

但是,你怎么识别真正的5区密度?让我们回到第8章的开始吧,在那里我们定义了标准曝光。一旦你找到了标准曝光,就把5区的底片放置在放大机中(高度和光圈与测定标准曝光的设置相同),并进行相同的曝光。如果那是真正的5区密度,你得到的照片会与18%灰卡影调相同。当你把5区底片显影适当的时间,达到5区的密度时,你就找到了“常规显影时间”(在第8章开始部分,我在解释分区系统的时候插入了暂时性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现在已经补充完毕。现在,我们或许有必要重温一下前一章那几页的内容)。

每个更高的区都会随着显影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得更密。底片中曝光为6区的部分(比灰度表读数高一挡)会在常规显影时间达到6区密度,但如果大大增加显影时间,它可以超过8区。当显影超过常规时间,每个区的密度发生的不是同等的偏移,而是依照各区的原始位置,让每个区按比例扩展。

如果显影在常规显影时间之前终止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时,根据原始曝光的分区等级,每个区的密度会按比例下降。较高的分区,其减少的密度会多于较低的分区。无论如何曝光,1区的密度是固定的。曝光为2区的部分则无法完全达到标准显影时间下的2区密度。然而,3区部分会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它可能会下降到阅读 ‧ 电子书库阅读 ‧ 电子书库区。而当显影时间缩短,4区部分或许只能达到阅读 ‧ 电子书库区。5区,灰度表的平均读数,该部分或许只能刚刚超过4区,而6区或许无法达到5区。

随着影调等级的逐渐升高,每个等级显影出来的密度都会比前一个等级更大,但它们与常规密度的差距也会比前一个等级更大。显影时间缩短后,9区可能会掉到7区,而11区或许只能刚达到8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