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腔的类比

密度随显影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随显影时间的缩短而逐步降低,要领会这个概念,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把每个相连的分区想象为相连的相机皮腔褶。当显影刚开始的时候,皮腔被完全压扁,每个分区的密度都为零。随着显影的进行,皮腔开始从左边的固定点慢慢向右延伸,因此皮腔褶,或者说分区,也相互分离开来——也就是说它们的密度彼此区分开来。显影时间越长,皮腔就会向右延伸得越长,而分区越高,密度就越大,直至达到底片的最大密度(见图9-2)。

阅读 ‧ 电子书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9-2:密度随显影时间增加——巴伯姆的皮腔类比

请注意,图9-2并不是显影中底片实际密度的模型,而仅是用于演示随着显影时间的增加,底片的密度会如何变化。我会在下面的例子中提到这个图,例子中的数据与图中的数据保持一致,但不要认为你的底片和显影剂组合也会有相同的效果。你的做法应该与此接近,但不会完全一样(参见图9-11~图9-14中的时间/温度显影表)


■“当显影超过常规时间,每个区的密度发生的不是同等的偏移,而是依照各区的原始位置,让每个区按比例扩展。”


在显影的第1分钟里,各个分区开始彼此分离。到了第4分钟,1区已经完全显影,而2区也接近它的常规密度,而更高的分区,我们可以看得出它们的范围在递减。如果你选择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作为这个常规显影时间(这是我用HC110显影液处理依尔福HP5+胶片或柯达Tri-X胶片的显影时间),你会看到各区的分布(即潜像的感光程度,也就是皮腔褶上的数字)与显影密度是一致的。超过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后,除了0区和1区外,其他的分区都会变得更密。

例如,我们注意看示意图中第3分钟的情况,曝光为4区的部分只被显影到刚刚超过3区(几乎比常规显影密度少了1区),而10区则只比6区多一点,比常规少了近4区。这说明较高分区缺失的密度比较低分区更多。当显影时间低于常规,反差就会增加。

相反,显影12分钟的时候,曝光为4区的部分显影达到了阅读 ‧ 电子书库区的密度(多出2/3区),而曝光为8区的部分则几乎达到了11区(几乎多出3区),而10区则可能会去到14区(多出4区)。这说明较高分区增加的密度比较低分区多。当显影时间超过常规,反差就会下降。

另一种表示显影特性的方法,是使用曲线图(见图9-3),其中X轴(水平轴)代表显影时间(单位为分钟),Y轴(垂直轴)代表密度。每条曲线代表每个区的密度随着显影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每个曝光分区在显影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密度,随后,密度根据初始感光程度按比例递增。在我的常规显影时间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每个分区都达到了它的合适密度。超过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后,密度继续根据初始感光程度的按比例缓慢增长(除了1区以外)。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9-3:各区的底片显影曲线

图9-3与皮腔的示意图一样,是一种图像帮助手段,让你可以理解显影的过程,但它不是某种底片的实际显影模型

对于这个曲线图有疑惑的人,下面的简要解释或许会有所帮助。我们选择其中任何一条曲线,例如代表5区的曲线。和其他曲线一样,它从左下角开始,因为它在显影开始(0分钟)的时候密度为零。随着向右移动(代表显影时间的过去),曲线也逐渐上升(代表密度增加)。当你停在曲线的任意一点上,它到Y轴(左边缘)的距离代表的就是过去的时间,而它在X轴(底部)之上的高度,代表的就是密度。例如,在3分钟的时候,底片密度刚刚超过3区。在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的时候(在这张图上是常规显影时间),它刚好位于5区密度。在12分钟的时候,它超过了6区密度。你可以试一下沿着其他曲线,看看显影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如图9-3所示,如果你在X轴上选择任何一个显影时间,然后垂直向上,你会看到每个曝光分区会在显影过程中变得多密。在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的时候(在这张图上是常规显影时间),每个曝光分区达到了其合适的密度。不足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的时候,每个分区按比例低于常规密度;超过阅读 ‧ 电子书库分钟的时候,每个分区按比例高于常规密度(除了1区,它很快就达到了自身的密度,然后保持不变)。

在曲线开头、达到常规密度之前的急转弯,反映的是感光乳剂会在密度增加之前吸收显影剂。在扩印的时候,当相纸放在显影液中10~15秒后,在图像显现出来之前,你会碰到相同的现象。对于底片,这个过程会慢一些,大概需要15~20秒(甚至更多),密度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