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加强和降低反差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们回到第8章中阳光下的雪地。像前面一样,你会看到雪的韵律随着山丘和山谷而变化。你想把它拍下来,让照片可以表现出这些微妙的影调。如果场景中只有雪,没有别的东西,这很简单。你要做的,就是决定雪的分区,然后拍摄。我的选择是平均区或8区,这会产生纯白到浅灰之间的影调,并可以表现出其中的变化。
但是,假设场景中间有一块黑色的大石头,而且处于背光阴影之中。让我们先一致认同把石头表现为3区影调,而雪地仍然是平均区或8区。假设灰度表对雪的读数是f/16、1/250秒,而对石头的读数是f/5.6、1/60秒,两者之间相差多少区?这取决于两个读数之间光圈和快门速度的差别。f/16比f/5.6少3挡:f/5.6—f/8—f/11—f/16。同时,1/250秒比1/60秒少2挡:1/60秒—1/125秒—1/250秒。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相差5挡,或者说5区。无论你如何曝光,两者始终相差5区,这是无法在曝光过程中改变的。选择灰度表两次读数的其中之一作为曝光参数似乎是不明智的,如果你选择前者,雪地会表现为5区,而石头是0区,而选择后者的话,石头表现为5区,而雪地会变成10区。但是,你知道怎样把石头设置为3区:从灰度表的读数上减少2挡曝光。当石头变成了3区,雪地自然就落在了8区,而常规显影会让两者取得相应的密度(接下来,我会解释为什么我实际上选择把阴影设置在4区,而不是3区)。
然而,假设灰度表对石头的读数是f/4、1/60秒,而不是f/5.6、1/60秒。现在,石头和雪地相差6区,因此把石头曝光成3区会自动把雪地设定在9区,这就太高了,无法表现出任何质感。但减少显影时间可以降低反差,如果你把石头设置在3区(雪地自动变成9区),并让显影时间少于常规,较高分区的下降程度就会明显大于较低分区。通过减少显影时间(见图9-3,显影时间大概为6分钟),9区曝光下降为8区,而3区曝光几乎没有改变,它最多会下降到区以上的某处。如果我们曝光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例如石头是
区、雪地是
区,并让显影时间再短一些,那么雪地就可以被显影为8区密度(下降
区),而石头则会下降不到1/2区,稍微高于3区。现在,两者的分区间距就合乎你的要求了。经过细心思考,利用分区系统和对显影的知识,你成功地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反差和影调。
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例子。假设你觉得把黑色的大石头(3区)放在明亮的白雪中会显得过于沉重,想把它表现得亮一些。首先,让底片过曝,把石头设置在5区,按照两者的分区差距,这会让白雪自动落在11区。现在,充分降低显影时间,按照表格,大概曝光分钟。现在,11区的曝光被显影成8区的密度,而5区曝光会变成大概
区密度。通过巧妙的曝光和显影,两者的差距被缩小到只有
区。雪地的密度跟之前一样,但岩石比原来亮了
区,这正是你需要的效果。
现在,白雪和岩石的细节都可以被扩印出来,但你想一下曝光的时候雪地的分区有多高,11区!比相纸直接扩印的极限高出整整2区,但这个场景处于底片的影调跨度范围之内,因此11区是完全可用的。在这个例子中,你通过减少曝光把最终的密度降低到相纸的影调范围之内。而在第10章,你将会明白,即使是更密的分区,也可以用于扩印。重点在于,你不应该把曝光限制在1~9区,你要克服对曝光过度的恐惧。
从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出“增加曝光、降低显影”这个普遍法则是如何受到广泛认可的。如果你想降低反差,那就从增加曝光开始,因为低于常规的曝光会让密度降低。如果不首先增加曝光,那么在较低的分区就会丢失有用的影调和质感。
请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对曝光的选择取决于你一开始对照片影调的选择(即第8章所说的“终点”)。然后,灰度表会测算出影调的差距(“起点”)。最后,我们同时决定曝光和显影,以取得需要的底片反差水平和整体影调布局。
在介绍下一个关于加强反差的例子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如果你没有进一步思考,而直接采用了灰度表对整个场景的平均测光读数,会有怎样的效果。由于雪地占据场景的大部分,而石头只占据相对较小的部分,因此雪地会对灰度表的读数起主要的贡献作用,因此整个场景(包括石头)的读数只比单独对雪地测光稍微低一些。假设整体的读数是f/11、1/250秒,或者比单独对雪地测光低一挡(它不可能低太多)。如果我们用这个曝光参数,并按常规时间来显影,雪地的密度将会是6区,在最终的照片上会表现成中浅灰影调。对于雪来说,这样的再现显得太灰暗了。而石头则会比雪地低6区,也就是说被曝光为0区,这样,你的照片最终会变成一片中浅灰影调的沼泽,上面有一块毫无细节的黑色斑块。这充分说明了分区系统的价值,你必须完全学会它!
现在,让我们回到加强反差的例子中去。假设在一个阴天,你身处树林之中,看到一棵枝叶繁盛的灌木,而它的旁边是一棵花旗松的根部。这个场景很漂亮,但反差太低了。用灰度表对花旗松树皮上的深色皱纹进行测光,其读数是f/4、1/15秒,而灌木上反光的绿叶的读数是f/5.6、1/30秒。这两个读数之间只有2挡的差距,对它们进行平均测光,会把树皮设置在4区,而树叶设置在6区,我觉得这样太灰了。
如果你把树叶设在5区(即按灰度表对树叶的测光数据来曝光),树皮就会曝光为3区。现在,你可以充分增加显影。如图9-3所示,显影15分钟(大概是常规时间的2.5倍),这样3区会被提高到区,而5区会提高到
区,从而把树叶和树皮的反差增加1区。如果你还想继续增大反差,那就使用高反差相纸来扩印。
■“我不建议大家坚持“降低曝光、增加显影”的法则来加强反差。降低曝光会严重限制你增加反差的能力,因为较低分区在增加的显影时间中反应得非常慢。”
我不建议大家坚持“降低曝光、增加显影”的法则来加强反差。降低曝光会严重限制你增加反差的能力,因为较低分区在增加的显影时间中反应得非常慢。从图9-3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曝光不足越厉害,显影时就越难把它们分开。例如,如果你把树皮和灌木分别设置在2区和4区,同样是15分钟的显影时间,树皮的密度只增加到稍高于2区,而4区的树叶只增加到区。因此,欠曝的处理让反差只增加了1/2区。
然而,如果你把树叶曝光成6区而不是5区(那样树皮就是4区而不是3区),15分钟的显影就会把树叶提高到8区,而树皮则是区。这样,你就把影调拉开了差不多
区。如果你的曝光再高1区,分别为7区和5区,同样的显影时间就会把树叶提高到大概10区,而树皮则为
区,增加了
区的反差。因此,原始曝光越高,显影增加的反差就越多(当然,增加的程度有一定的极限)。
当然,这种方法是有代价的。首先,底片太密,需要在暗房曝光中曝光很长时间才能把影调印出来。其次,底片的颗粒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必须考虑这些缺点,但是这种方法的反差增量比“降低曝光、增加显影”多了一倍。我们要注意,对于今天的标准而言,爱德华·韦斯顿某些最著名的作品实在是密度太大了,甚至可以用来观看日食!但是它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作品。我认为,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制作最稀薄的可用底片,我觉得那种方法没有太大的好处。
我那些反差一般的底片并非密实到可以防弹的程度,但它们肯定不稀薄。如果我要大幅增加反差,我会按中等密度曝光,然后延长显影。我的底片比较密,但可以充分地增加反差(见图9-6)。对于颗粒,它们只会在某些影调平缓的区域表现出来,例如,云、天空或平滑的皮肤,但不会出现在影调急剧变化的区域,例如上面假设的树干。我当然会把颗粒当作影响最终照片的因素来考虑,但它往往都不会构成真正的问题。对于小画幅或中画幅胶卷,颗粒和密度的增加造成的问题会比大画幅底片大得多,但我们要考虑所有的问题,我宁愿增加颗粒也不愿意缺乏足够的反差。
图9-6:光滑的岩石和科罗拉多河悬崖
在一个阴天(没有阴影和真正的高光,只有低反差),我拍摄了科罗拉多河上的纳瓦霍砂岩,它们的顶部构造就像塔楼一样。我把依尔福HP5显影出最大的反差,以产生必要的干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