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曝光/密度曲线以及设置阴影为4区
避免底片太稀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对显影后的底片进行影调分离。1区非常稀,但可以看出明显比0区密。但扩印成照片后,这两个区都会是黑色,两者之间没有影调差别。而在照片中,2区可以与1区区分开。其实,在底片上2区和1区的密度差异比1区和0区大。越高的分区之间密度的分离越大。图9-7是一个通用图表,它被称为标准曝光/密度曲线图,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该曲线是正弦曲线中的一段)。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9-7:曝光/密度曲线
如图9-7所示,X轴(水平轴)代表曝光的等量递增,而Y轴(垂直轴)代表显影后的密度增加量。实线代表对典型负片的常规显影。左边的虚线代表显影时间增加,右边的虚线代表显影时间减少。当曲线从0区缓慢爬升到1区,曲线在这个区间内几乎是水平的。它在X轴以上的高度代表它的密度很小。然后在1区和2区之间,它开始向上拐,这代表这两个区之间的密度差距更大。到了2区和3区之间,曲线变得更陡,这也代表着密度差距的增加。
而从3区一直到15区,曲线几乎是直的,因为其间的分区密度差距几乎相同。而到了15区以上,曲线又开始变平,说明在底片最后的部分,分区之间的密度差距会缩小。在曲线的下半部分差距最小(0区到区),这被称为曲线的“趾部”。而在曲线的上半部分,差距又变回最小,这被称为曲线的“肩部”。而中间的大部分,差距是最大的,这是曲线的“直线部分”。直线部分是曲线中最好的部分(你希望密度所在的部分),因为你可以让照片从中获得最清晰的影调分离。
我强烈建议你像我一样,把所有的曝光设定在曲线的直线部分,以获得最大的影调分离。你可以通过对黑白负片曝光过度1挡来达到这个效果。这样你的1区实际就是2区。更重要的是,你的3区成了4区。好的阴影细节和质感往往扩印在3区,但是3区阴影曝光会让一部分细节落在曲线的趾部上,而4区则会把它们全放在直线部分,从而保持较好的分离(然后在扩印的时候增加曝光,让影调回到3区)。这种方法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东西,因为对所有黑白胶片,这条曲线的有用部分一直会延伸到15区,然后它才重新变平。我不认为这样是“曝光过度”,这才是合适的曝光,可以取得最好的底片密度。在这个范围的顶端,我们最好避免超过15区的曝光,因为这样会让高光的细节难以分离出来。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你的底片会稍微密一些,需要在放大机上曝光多一些,但这会把照片上的可见层次印成最深的影调,在纯黑之上的暗调将不会是一塌糊涂。
我的正确曝光方法很简单:把胶片的感光度(即胶片的规定速度,胶片越快,感光度数值越高)减半,相当于增加一挡曝光,然后按上面介绍到的方法来进行其他所有处理。如果使用的是DIN(德国工业标准感光度单位)值,而不是ASA(美国标准协会)值,那就让数值减1。对于标称ASA 320的Tri-X胶片,我按ASA 160使用;对于标称ASA 400的HP5+胶片,我按ASA 300使用(这不是标称值的一半,但这可以让我获得这种胶片的足够密度)。有些胶片,例如柯达T-Max 100或依尔福Delta 100,可以按厂家推荐的ASA值进行曝光(或者比较接近推荐值)。但是对于大部分胶片,增加曝光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