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相版

我的扩印程序的第一步,是制作每一张底片的相版(译注:即小样),这让我可以知道相纸上将会有些什么,并以此作为根据,按照自己的偏好决定如何扩印。相版制作的重要性远高于大部分从事扩印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对于我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你也应该如此。我的所有底片都有相版,它们可以作为我整个摄影历程的目录。我的相版有意印成低反差,因此我可以看到每一处的细节,即使稍后我可能会让照片上的某些细节消失。在印相的相版制作阶段,我所做的是寻找信息,而不是一蹴而就。我研究每张相版,寻找我此前在拍摄现场所预想的可能性,甚至在研究时预想新的可能性。

制作相版时,我把2张8×10英寸放大相纸放在放大机下的一块厚海绵板上,每张相纸上放4张4×5英寸底片。然后,再把一块0.6厘米厚的玻璃板压在上面。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底片和相纸感光乳剂之间保持紧密的接触。所有东西都直接放在放大机下,放大机黄色滤片的反差等级设为60单位——大概相当于#1/2或#1滤镜(过滤系数可能会随着使用的相纸类型而改变)。8张底片的密度各不一样,它们的密度差别往往会相当大。所以,我会按照最稀薄的一张来校验,对所有底片设置相同的曝光值。当然,也有可能其中几张底片的整体密度都偏低,而且程度也大致相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按此曝光之后,我把4×5英寸的卡纸盖在最稀薄的底片上的玻璃上。然后,我对第二最稀的底片增加足够的曝光,然后再盖上卡纸。我连续对下一个更密的底片增加曝光,直到最密的一张获得充分的曝光。然后,我对这两张相纸进行显影,制作出8张相版。如果其中任何一张相版显得太亮或太暗,我会在下一批的8张底片中用更准确的曝光来再制作一次(有时甚至要重复3、4次)。最后,我把没有用的相版扔掉,只留下好的。

如果我制作120胶卷的相版,我会把每卷胶卷切成几段(6×4.5厘米画幅是5格一段,6×6厘米画幅是4格一段),然后用裁成6×4.5厘米或6×6厘米的卡纸重复上面的程序。如果你用的是其他画幅的120胶卷(例如6×9厘米或6×7厘米),那就适当地把胶卷剪开,让整卷胶卷可以在一张8×10英寸相纸上制成相版。

然后,我采用1∶5稀释的Dektol显影液,按通常的5分钟来进行相版显影。除了反差最高的底片之外,所有底片都可以制作出低反差、细节极佳的相版。这不会给我“清脆”的照片,但可以给我最丰富的信息,让我知道底片上有什么、如果直接扩印会是什么效果。我需要的,就是信息!

然后我把相版冲洗干净,等它们充分干燥后,用干燥的压纸板把它们压平。我对它们进行编号,以对应底片的编号,这让我可以在日后通过相版找回底片,或者通过底片找回相版。然后,在扩印之前,我会单独观察每张相版。对于那些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多好照片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或许显得很浪费时间,但它肯定可以节省此后的时间和相纸。在我决定哪些是需要扩印的最重要底片的同时,我也会对如何扩印它们形成相当清晰的概念,包括遮挡、加光和其他技巧。

通常,我可能会浪费25分钟,甚至1小时,这段时间是不足以完成一次暗房扩印过程的。但这段时间对于深入评估相版是很有价值的,我不仅可以决定哪些图像是真正值得扩印的,而且可以知道哪些图像可以/应该进行裁剪、最终照片的合适反差水平是怎样的,并可以决定基本的扩印策略。而且,对于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图像,我也可能在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发现它们的优秀之处。完成制作和检查相版的过程后,相隔几年,当我再次看到这些旧相版,我会发现这些曾经放弃的图像中隐藏着真正的精华。显然,我有时候会比当时的自己有所超前,我现场拍摄的照片,需要过几年才能得到自己的赏识。有了相版,我就能以这种方式回顾自己的作品,而如果没有相版,我就无法在日后重新评估自己的作品。当然,有了相版,我也可以马上找到我曾经扩印成照片的底片(见图10-1)。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10-1:岩石和后退的波浪

我在1978年拍下了这张照片,经过几次裁剪和扩印尝试后都未能取得成功,最终只能放弃。2006年,我重新发现了这张底片,并认识到只需要对它的右上角(在相版中显得一片死白)进行加光,就可以带出我需要的细节。因此,经过近30年,我最终把它印出来了。我在差不多30年前遇到的闪烁、流动、抽象的形态,终于可以重见天日。我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自己拍摄过的底片,随时进行扩印。这是底片的一个重要优点,永远都不会改变,相反,随着技术的改变,数码文件可能不容易重新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