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前言
>>伊莎贝尔·菲约扎
我 有两个孩子。作为妈妈,我拥有很多和孩子共度的幸福时光,同样也有很多紧张时刻。我也曾经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那时,我很希望有一本书可以给我信息,让我知道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下怎么去引导孩子,或者给我方向,让我树立正确的处事观。我不接受那些好心人过于草率的论断:“她在使性子,她想控制你,你要让她看看到底谁说了算……”但是,因为我对孩子的大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和我耍心眼,而且同一年龄的孩子行为方式很相似,所以很具有代表性。让父母们头疼的行为是否可以解释为和父母之间的权力较量?比如两岁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性情大发,18个月的孩子你明明告诉他不要做,他却偏偏当着你的面做,12岁的男孩几乎都不愿洗澡,15岁的女孩总是把脏兮兮的碗筷囤积在房间里……所以,既然这些行为如此普遍,我还需要认为是孩子在刻意针对我?于是,我推测,孩子们的行为,即使是那些极端的行为,也首先是出于成长发育的需要。对我来说,了解孩子的动机是基本,因为我们对孩子行为的阐释(我们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可见的成效。我的心理治疗室每天遇到的案例能印证这一点,从你们每天的生活经历同样也能得到验证。不是所有成年人都具备自信、内心的安全感、和谐的关系。而我希望孩子能具备这些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独立的人,愉快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想到在公众面前说话就紧张不堪,或者因为害怕被交警逮到才会遵守交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希望能够形成一种教育态度,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我要三思而行,而不是随意而为。
本书讲述的就是我的思考。这不是一本菜谱,没有一款“教育菜谱”可以一蹴而就!经常,当我在电视上和广播里做节目的时候,有家长会询问解决问题的“万用良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看待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式,也就有多种解决方法。若有人教授你,解决某一次关系冲突只有“唯一一种方式”,那么请不要轻信。
有一位妈妈站起来提问:“3岁的孩子发脾气,该怎么办?”孩子的行为,比如刚才说的发脾气,应该视为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即使这个孩子总是发脾气,而且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也一定有背后隐藏的问题。我们假定有一种有效的技巧可以应对孩子出于各种原因的闹脾气。读者可以在本书第1章最后的部分看到,当妈妈不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如何体验生活的,而急着应付孩子的各种发脾气时,你们会惊讶地发现,其实父母们往往就是肇事者。答案早就摆在眼前。当我明白我和孩子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更加确信,孩子很多抵抗的行为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孩子的反应就和那些受了命令约束的成年人一样,他们体验着和成年人、和我一样的情感……调整了我对孩子的行为之后,我才可以掌控局面,至少可以有把握。这就是我将要在这本书中为您揭示的发现。
“我什么都试过了。”我经常会听到这句话。这意味着:我耗尽了习惯性能量,试图阻止问题再次发生。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本书,让大家看清问题的起源,同时介绍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法,一些大家往往在问题发生当下想不到的方法。
>>阿努克
我 生于1970年。自从我学会拿笔那一刻起,我的大部分时光都用来画画。而且,我觉得一定要进入艺术高校接受教育。再后来,有一天,当我把脑袋从画纸上抬起,稍微看看身边的世界,呃,不是,是看看我的肚子……我发现我怀孕了!脑子里突然冒出问题的火花!因为我喜欢一切与纸有关的东西,于是我埋进书堆,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什么语言?怎么对付这个‘东西’?为什么他要哭?他什么时候才会自己剥虾吃?”总之,所有为人父母想知道的事情我都想知道,想更了解孩子,希望有孩子的未来更加顺利。
我没有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决定重新接受教育。就这样,我成为托马斯·戈登博士(Dr.Thomas Gordon)“有效沟通法”的培训师,自我意识育儿教育学院(Aware Parenting Institute)的执证教员。这些知识让我受益匪浅,看清了很多现象,全家人在快乐中迎来了莎乐美的妹妹,我的第二个孩子。亲子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我继续学习,考取精神运动治疗师资格。
现在,我不再只有一种招数。书是最好的伙伴,有时候我真的很希望能看到心理学著作中有一两幅插图,让文本更具有可读性(我的艺术直觉总是很敏感)。于是,这种愿望促使我拿起画笔!本书的插画,得益于我和伊莎贝尔的一次幸福相遇。插画,是另一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希望通过画的语言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从中受益,因为我们俩人内心都饱含着对于孩子的爱,希望能看到爱得到传播,看到更加和谐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