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设定规矩
第10章
就在2011年,有人提出靠打屁股来教育孩子毫无用处,立即引发了各种充满敌意的反驳:“规矩一定要有!”听起来如此理所当然,似乎打屁股和惩罚就是设定规矩和界限。
确实,这是界限,但如果这样的界限是源自于父母的学识有限、情商不够,那么这种界限限制的首先是孩子的大脑能力。难道这就是设限的目的?
孩子会在你身边学会生活的规矩和一部分自我保护的规则,这无须怀疑。其实,界限就是告诉你哪里是边界,规定了一个空间的范围。
让孩子看到的应是一个空间,一个任由他自由发挥,享受各种自由和权利的空间,而不是让他只看到界限,反而激发孩子越界的企图。
我们已经看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说“停”要比说“不”更容易接受,并且告诉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做,提供不同的选择,或者和孩子一起去梦想。我们也看到,如果不教孩子如何控制挫折感,而是简单地对孩子说“不,不要碰那个插座!”和“不,没有糖吃!”这样的话,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容易发脾气。父母总是对所有事情说“不”,不区分到底是孩子的请求,还是孩子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不”毫无用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相反,一旦明确这是孩子的要求,而且他所表达的欲望里没有合理的需求,很显然,父母就必须懂得拒绝。如果所有欲望都能即刻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失去对界限的感觉,失去身份感。
身份感,来自于自我和环境之间的界限,来自于对挫折的感知。
但是很多家长不敢拒绝孩子的请求,害怕拒绝会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会令孩子伤心,会失去孩子的爱。因为家长自己也会因为遭到父母的拒绝而难过。总之,他们害怕孩子发火。
要知道,孩子有权利去经历愤怒,这是一种自然的挫折情绪。孩子有权利向父母表达他所体验到的挫败感觉。孩子自由地感觉,表达愤怒,学会接受挫折,父母必须不被孩子的愤怒所击倒。如果家长害怕孩子发怒,孩子能感受到,他要么把怒气转向自己,或者变得暴力。暴力不等于愤怒,暴力是害怕夹杂着无从缓解的暴怒。
“没错,因为你没有吃到想要的糖,所以你有这样的挫折感。”这样,既能保证孩子有权利想要某件东西,同时也教会孩子学习如何表达他所经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