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本书使用指南
用绘画来讲述一种家庭场景,用漫画来表现父母的反应。
>>孩子经历了什么?
为了公平起见,男孩和女孩交替出现。同样还是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轮流使用“他”或者“她”的性别称谓。这么做可能会让习惯阳性称谓的法语读者有点儿不适应。但是,语言并非中立,语言往往透露了说话人的潜意识观念,表明了老一套的思维模式[1]。阳性词不再高高凌驾于阴性词之上。对我们来说,这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轮流使用“他”或“她”,避免每次都要在“他”之后加上“(她)”。当然,与男孩有关的事往往也与女孩有关,反之亦然。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会告诉你,我到底怎么啦。
本书的研讨基于神经病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就像一盏LED灯照亮了整个房间。
本书由伊莎贝尔撰写,阿努克绘制插画,介绍了一种为人父母的积极的处事方式。
一种情境,一种解决方法,看似过于简化,这是出于便于学习掌握的考虑。大家都知道,面对同一种情境,完全可以设想多种应对方法。
所以,千万不要“笃信”书中的话!本书不是在传授真理。生活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去感觉,去体会。书中倡导的积极应对方式,父母应有的态度,可能会让你觉得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我们看惯各种家庭矛盾,觉得冲突是正常的事情,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我们甚至不敢相信冲突关系可以改变,而且很容易改变。就像有时候,我们使出全身气力去推一扇门,到头来却发现其实只要轻轻一拉,门就会自动开启。本书也希望做到指点迷津,帮您分析开门的用力方向,无须盲目使蛮力。
本书只谈到孩子们一部分情绪表现,更完整的情绪分析可以参见我的另一本书《孩子的情绪》(Au coeur des émotions de l'enfant)。我们希望本书更集中探讨那些令父母愤恼的行为。孩子真的都是任性的吗?孩子到底怎么啦?这些问题是本书的基调,贯穿全书内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如何处理关系,是最首要的问题。从孩子的叛逆到糟糕的学习成绩,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引发各种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则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共同面对,协力解决。问题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亲子关系的首要性。而且,维护关系不等于为讨好孩子而对孩子百依百顺。其实,对所有孩子来说,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感觉到爱。你一定会说这是当然了。你很爱他,可是他每天还是找到无数的理由觉得你不爱他。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如何去填满小天使们对爱的需要,让他们拥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构建亲子教育的基础。
大家很习惯把许多现象归因于缺乏爱。小孩的行为表现,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压力太大,刺激太多,无聊,或者仅仅是生理需要……我们会在书中谈到更多诱因。
对于同一种声响,有的婴儿会哭闹,有的婴儿则睁大眼睛……哭闹的婴儿感到害怕,睁大眼睛的婴儿觉得好奇……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已经有九个月的生命,拥有了九个月的人生体验。每一位父母都不相同,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需求和目标,不同的局限,年龄、身体状态、社会和经济地位也影响到父母能为孩子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每一种亲子关系也都不尽相同,因为每段关系都与不同的人、特殊的环境相关联。所以,打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每一位父母的亲历亲为……当然,我们都是同一个物种,一个两岁小孩的大脑更近似于其他同龄小孩,而不是成年后的自己。我们都很清楚,孩子不是大人的迷你简化版,可我们却还总是责备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懂事!孩子们有太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都源于误解。他们的大脑仍处于发育阶段,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可能和我们大人完全一样。大人们往往不了解这一点,导致诸多矛盾冲突,家长式的暴怒,对小孩施加无用的惩罚。如果父母没有总是望子成龙,或许家庭战争就不会爆发。父母的期待到底是不是合乎实际?面对撒谎的孩子,两岁孩子和四岁孩子的处理方式能不能一样?让我们好好想一想,调整态度,针对“我们的”孩子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假想的孩子!
本文第2章探讨12~18个月的孩子。第3章重点讨论18~24个月孩子的任性、反叛、闹脾气。第4章将带大家探索24~30个月的孩子的世界。第5章将发现2岁半~3岁的自私小天地。在第6章里,我们会看到如何应对3岁~3岁半孩子的得寸进尺。3岁半~4岁,孩子会经历新的恐惧情绪,我们将在第7章中一起探讨。4岁的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蛮横无理,撒谎,胆小怕事,做噩梦,第8章就来说说这样的孩子。第9章谈论4岁半~5岁,对父母来说,最难熬的阶段终于过去了。
有的孩子9个月就能蹒跚学步,而有的孩子要到18个月才会走路。有的孩子24个月大就能流利地对话,而有的小孩直到3岁才能完整地说完一个句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差距是很正常的事,不是一种病。
在书中阐述问题,往往需要从普遍现象出发,可实际上,普遍情况往往掩盖了个体的特殊性。尽管如此,我认为,普遍现象仍然非常有用,能帮助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再期待不符合孩子年龄的行为,更加理解孩子的反应。所以,为了避免行文啰唆冗长,我不打算总是写“有时”,“也有可能”来说明特殊性的存在,我们相信读者自会明白。同时,我们不断地重复强调,很多孩子气的表现在多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我们请读者在畅读本书的时候,找到你的孩子的影子,即使他已经过了这个年龄段。
同样,我们会探讨“早晨”或是“晚上”的现象,关注各种气味,各类声响。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生物钟,不同的敏感度,不同的发育经历。如果你的孩子在15个月大的时候害怕见到外国人,你不要觉得奇怪。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很乖,你也不要觉得他不正常!孩子任性很正常,但不说明孩子就一定会任性,只是说他们很有可能会表现出来。而且,孩子没在生日那天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只是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简单的直线进程,而是波浪曲线式发展,也就是说14个月时教会的东西可能到了17个月又得从头来。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一直处于有规律的不断改造中。每一个调整阶段都必然会引起反复、混乱和焦虑。
读了本书之后,您不会再觉得孩子尽是烦恼。孩子根本不是烦恼。有孩子的生活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快乐,你可以创造这种快乐,只要你专心地处理好那些问题或各种情况,因为问题或各种情况往往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孩子的生活也破坏父母的生活,甚至是父母两人的亲密生活!
很多父母都坚信,惩罚是必须的,并且坚信可以做到公正的惩罚。有些人认为扇嘴巴子或打屁股,都是教育军械库里的有力武器。尽管惩罚收效甚微,但是要反驳这种做法真的很难。大部分人都认为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如此。要设想出其他教育方法,还需要时间,需要排除偏见。确实,我们对大脑的了解非常有限,祖辈和父母才会相信敬畏式教育百利而无一害。脑部成像技术的发展,对神经元、应激激素、压力荷尔蒙、智能和记忆的现有认知,已经清楚地表明采取非暴力教育方式迫在眉睫。而且,感情问题引发的后遗症,心理问题导致的后果,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存在。研究人员指出,教育态度似乎不受理性的左右。个人经历往往是一种阻碍。冲动地感情用事,不但不能让我们成为理想家长,反而会阻止我们最基本的客观思考。我的另一本书《世上没有完美父母》(ll n'y a pss de parent parfait)阐述了童年时代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我们为人父母之后的教育方式,探讨了该如何走出童年阴影。本书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从孩子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行为。
给孩子定规矩的做法遭到很多专家的抨击,很多家长也都难以做到。是的,可以设定规矩,但是具体该怎么做?您将会在本书第10章看到一些秘诀,定规矩是一种疏导,一种保护,不是一种限制,是要让孩子得到尊重!
孩子们总是不停吵架!面对无休止的冲突,该怎么办?都是因为嫉妒吗?别再责备自己偏心,肯定有其他原因,孩子需要的是更具体和实用的帮助,而不是我们的愧疚感或是道德理论课。这就是本书第11章要探讨的问题。第12章介绍了化解问题的八个步骤。最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结论:“难道真的那么严重吗?”夸大困难,我们采取的方法总是像这样—“要是你不整理书包,你连高考都过不了”,这样做不仅有损家长威严,日积月累必将破坏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他可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宝贝的人!
[1]http://www.cemeaction.be/?p=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