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11 理解并温柔以待才是最佳的相处模式
服务他人,无论其用心是出于爱,还是出于自我保护,在今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为双方都带来好的结果。董事会让汤姆及其下属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员工之间相处态度的改变还是要归结于深层的情感需求——关爱别人与被别人关爱的需求。情况在逐渐改善,不同团队、派别的员工开始互相关心,实际上,他们是在经营人际关系。
在上文中,我提到分享就是关爱——其实,服务他人也是关爱他人。关爱你的服务对象其实很简单,在关爱他人时为对方服务其实也很简单。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行动#7:服务
关系关节点:以无私之心行善
与人相处,就意味着相互付出、相互索取,意味着服务与被服务。本章例子中的那位养子,就讲述了他的养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同样,他也带给了他们快乐。这种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付出、相互索取的关系。
本章将讲述如何与对方建立并维系一段彼此都付出的关系,你将学会如何把相处对象最好的一面挖掘出来。
当我们想要决定是自私还是无私时,关系关节点就产生了。我已经给出了很多生意上的案例,强调如何让人际关系走向更好。但现在,我想分享一个纯付出的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工作上:迈克·亚当斯在生死攸关的关系关节点上为他人付出,建立了一段无私的人际关系。
“在我刚刚成为一名理疗师时,我就遇到了一个在灾难性车祸中幸存下来的男孩,”迈克·亚当斯为人直率热心,和我分享了一个他在理疗职业时期的故事,“他头部受重伤,整个人昏迷不醒,医生说这个伤会留下永久性损伤。我自愿去照顾他,帮他的腿部肌肉从萎缩状态渐渐恢复到灵活状态。”
“男孩昏迷了三年,在这三年中,医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一种看起来很有希望,但还是接连失败了两次。于是,医生宣布男孩已无法治愈,他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植物人。”
但迈克不愿放弃,他一直寻找别的办法救那个男孩,只要有希望就会去尝试。
“我从来没有放弃,”迈克回想,“我看了关于大脑损伤的书籍,根据书上的案例,我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最终,我向男孩的母亲建议,让男孩接受在脑部植入分流器的手术。她同意了,于是我们便开始准备手术。我们找到了一位医生,他研究出新的方法,该方法在其他病人身上已经实施,实施结果也证明有效。那位医生同意给男孩做手术,在他受损的脑部植入了分流器。两周后,男孩苏醒了,他已经昏迷了三年。”
“这简直是奇迹,”迈克说,“看到男孩恢复以前的生活,真是一桩奇事啊。这对于男孩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个奇迹,而我也很有幸参与这个奇迹。”
迈克没有放弃,他坚信奇迹一定会发生在男孩身上,即使这种奇迹发生的可能性近乎为零。但这就是无私付出的力量。
听起来很“乌托邦”,是吗?的确如此。但这种奇迹经常会在人们用心经营人际关系时发生,在我们为对方无私付出时发生。有时在人们陷入困难时,会有人伸出援手,这也算是奇迹。每当我们打破自私的桎梏,奇迹就会出现。这就是与人相处的动力:为他人服务。
然而,关系是双向的——我们服务对方,对方也服务我们,这也是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相互服务、相互付出。
想想自己的社交圈:谁在为谁服务?作为管理者,谁在付出?是你还是下属?婚姻中,哪一方在付出?作为父母、儿女,哪一方在付出?在一段关系中你已经看到了,双方都会为彼此付出,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交往,那么每个人都会这么做。说起来简单,可在实际的相处过程中却很难,甚至不可能实现。
有时我们需要为付出创造动力,就像汤姆和他的公司那样。我们建议董事会奖励那些为改善企业文化和人际状况的领导者,包括汤姆在内。出于对奖励的渴望,大家都开始努力做出改变,可后来,这份奖励变得可有可无,因为大家都尝到了人际环境改善的甜头,员工们纷纷相互付出。
关于如何让人们相互付出、相互服务,本杰明·费尔利斯提出过一些争议性的建议,以下为其言论:
据我所知,只有两种动力源能鼓励人们长期为各自的身边人着想、付出。第一种当然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第二种就是利益回报。
人们有时会说:为他人付出如果出于慈悲和关爱,那么这一动机就是好的;但如果是为了物质利益,这就是居心不良。可我觉得这后半句有些问题,想想看,如果要为他人服务,是出于利益驱使更有效,还是出于善心更有效。
现在停下来,和我一起想想,如果你、我或其他人孤立无援,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我确信,如果没有人帮助我,我的生活水平会急转直下,降到谷底。确实,如果没人愿意传授我知识和技能,我恐怕就要永远离开这个世界。我无法为自己治病,无法为自己裁衣,无法下田耕种粮食。即使我是个工程师,我都无法自己发电、自己建造房屋,以及完成其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但这些事情能让我存活下去、享受生活的快乐。
就算没有其他原因,单单是为了我自身着想,就足以让我尽己之能帮助其他人了,这样他们才能帮助我。[1]
尽管我同意费尔利斯的说法,若没有他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大概难以存活,但我觉得即使为他人付出是出于慈善、无私,我们也能得到很多东西。在与为我付出以及我为其所付出的人交往时,我会得到更多。事实上,我可以直言,我的付出大部分是出于对他人的善意和关心,而不是个人利益和满足感。
那么,要如何有效地为他人服务?我们给汤姆及其员工四条行动指南和原因说明,这四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为他人服务:
1.明确这段关系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
·为他人服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2.与人相处时,要了解自己。
·为他人服务,需要他人的认可。
3.在交往中,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为他人服务,需要为他人带来特别贡献。
4.明确这段关系为你带来了什么?
·为他人服务,需要弄清后果。
理由
为他人服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点燃你的服务热情。想想自己的人际关系,想想自己为什么要为对方付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在这时就派上用场了。先从该理论的“生理需求”入手,你为对方服务,是出于对食物、水和工作这种保障生活需求和人身安全的必需品的渴求吗?如果你是站在工作的角度,与老板和同事相处,那么你的回答是“当然了”。那么其他更为私人的关系呢?为他们服务也是出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占据了马斯洛列出的高层次需求,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通常在家庭和工作中与人相处时,对于与对方相处的动机我们不甚明朗。了解这段关系满足自己何种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相处动机。
“哦!”你可能惊叫不已,“我能容忍的人只有我老板,因为他们会给我薪水”或是“我觉得我之所以会继续这段关系,是因为我从中获取了‘利益’”。也许你的老板可以付你薪水,让你可以负担起食物支出和房租,但如果你加深这段关系,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可以让你明确甚至净化相处动机,因为经营关系就是打造或维系一段无私社交的纽带。
汤姆及其下属发现,实际上工作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的满足,这一点让他们又惊又喜。原来他们都渴望被上司和同事关爱,渴望归属于一个氛围良好的团队。幸运的是,自他们开始经营人际关系,安全、自尊、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统统得以提升。
想想看,人际关系对你很重要,对你的性格很重要,对你的性格养成也很重要。在马斯洛的理论中,无论是高层次需求还是低层次需求,都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直接得到满足。你不会也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求,你需要他人,服务他人会满足你的需求。
考量考量自己的社交圈,你为什么需要他们?简单来说,你需要他们每一个人来成就自己。我们需要为他人服务,通过与人相处来塑造自己。
我们教汤姆及其团队的第二堂课是:与人相处时,要了解自己。
我是谁?
为他人服务,需要他人的认可。任何人在一段人际关系中都有其“身份”。浅层次上,这种“身份”是已经建成的,如亲子关系、手足关系、上下级关系;深层次上,这种“身份”是服务者,这一身份让人难以察觉。你可能会娱乐别人、坦诚论事,或是在朋友的紧急关头伸出援手。我认识一个将自己称作“好孩子”的人:
“我是个好孩子。不论昼夜,只要是父母想要的,哪怕是让我去做荒唐可笑或是难以完成的事,我都照办,而我其他的兄弟姐妹只会说不。我不想像他们那样,因为那样的话我会觉得愧对父母。”
这个人其实陷入了“身份危机”。如果你不想费时间去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身份”,你也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你可能会接受自己现有的“身份”,而这个“身份”是对你有害的,就像这个例子的主人一样。
在社交圈中,你需要了解自己,才能服务他人。记住,人际关系得积极、互利、无私才行,如果你和对方之间并不是相互付出、相互鼓励的关系,那么你需要将这段关系改头换面。本书的第六章,也就是讲述了解性格的那一章,会帮你厘清你想要的身份。
当汤姆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已不再适合当前的工作时,他在生活中和工作上的“身份”就开始动摇了。与人相处时,要了解自己,这可以帮助你决定维系或终止一段关系,也可以让你了解性格在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怎么做?
为他人服务,需要为他人带来自己独特的贡献。不管哪段关系,都需要你自己维护这段关系。了解自己做出的贡献对于决定服务对方的方式很重要。
盖洛普公司要求每名员工雇佣或任命“私人董事会”,要求他们指定或任命那些与自己的工作有既得利益关系的人,将这些人成立为“私人董事会”。有这么一件事:有名员工将他的“董事会”成员召集起来开会,向每个人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将你入选到‘董事会’?”
成员们大跌眼镜,他们本以为这名员工会解释为什么要选他们。
这名员工坚持要求他们做出回答,于是他们也尽力去回答了。但当每个成员开口试图回答时,这名员工就会告诉他们:他要的答案不是为什么他们会坐在这里,而是他们为他的工作奉献过什么,以后还会奉献什么。其中一名成员肯·李是他的死党,他们之间的对话如下:
员工:肯,你为我做了什么?
肯:我是你的朋友。
员工:是的,你是我的死党,但我问的是你为我奉献了什么?
肯:我不太明白你的问题,不过我想我会尽己之力帮助你。
员工:是的,你的确帮助了我。但是你要回答得更具体一些,讲讲你是怎么帮我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董事会”名单上。还记得去年,我向你提的我们家该换一辆家用车吗?原来那辆车十分老旧,孩子们都不好意思上车,叫它“捡杂货的”,因为就在送他们去上学的路上,这辆车曾抛锚过。因此我得换一辆可靠好用的车了。
肯:我记得。我还记得有一次你开那辆车去机场接我,我想着还不如叫个出租车更好些。(笑)
员工:我最喜欢那辆车了,因为它只花了我250美元,正是因为它,你才会入选。当时我告诉你我在找车,你说:‘好吧,下周给你答复。’然后我就收到了一份UPS包裹,里面全是各种文件,其中一份是顾客反馈,上面有最安全可靠、省油省钱、转售价格最高的家用货车的信息。肯·李,这就是你对我的帮助,在这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工作上,我和你交流过我的目标和志向,而你的作用就是让我更加谨小慎微、注重调查、实事求是。
肯:的确,这就是我对你的帮助。
想想在交往时你是怎么帮助对方的?只有自己才能说出这段心声,这也是他人对你伸出援手的期望。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独特奉献,请移步第七章,该章从六个角度阐述了个人独特的贡献。现在,让我们继续前行到下一个服务他人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缘由:明确这段关系为你带来了什么。
有何结果?
为他人服务,需要弄清结果,从对他人的帮助中,你想要得到什么?帮助别人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记住那些对我们帮助甚大的人,同样,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对方也会记住我们。帮助他人包括得到和付出两部分。
在写这本书时,我又去了那家汤姆曾工作过的公司。萨姆是汤姆的前同事,我和他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萨姆告诉我这家公司在“跨越性”地前进,汤姆之前实施过的很多战略和理念到现在仍然受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用于经营人际关系的战略和理念仍然效果显著,现在汤姆依然在大家心中,因为去年他给公司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找到了汤姆,他立刻就想起自己亲眼见证的那番变化。我们在电话中交流时,他向我吐露了他有多么不近人情、刻薄莽撞,但他的语气里没有悲伤,只有感恩,他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实际上,他现在的工作就是帮助其他一些CEO和高层领导者们,用他的话说,这些人“和他以前一样,不讲情面、自私自利、不近人情,对与人交往这件事一窍不通”。
帮助他人,你也会收获好处,这并不指自私自利,而是指双方互利,你会收获一个全新的、改良版的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时我们需要适当地做出牺牲,发挥自己的性格、谈话、观念、见解和影响力去服务对方。你付出得越多,你改善自我的程度就越大。通过帮助别人,你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汤姆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与人相处时,服务他人不仅仅是指你得到了多少,也指你付出了多少,这就是服务的第二个方面——你付出了什么。没有一种人际关系在双方不再共度时光后还能存活的。要和对方交往,就要和他共度时光。事实上,关系状况如何是和共度的时光直接相关的。但是,这种联系不是基于共度时光的长短,而是基于双方一起做了何事。
在公司进行整改之前,汤姆的下属希望自己尽量不要出现在汤姆的眼前,他们说,只要和汤姆待在一起,全程就充满了他的批评和训斥,他们打心里恐惧、讨厌和汤姆见面。讽刺的是,汤姆却在筹划和员工们一起相处更长的时间,他不知道手下的管理者有多讨厌每周的例会,一对一面谈,面谈时间为两个小时,汤姆觉得和手下进行面谈,会让他的工作效率更高。和汤姆合作的这几个月里,我们告诉他,和他人共度时光时,不要总是专注于自己的想法,更要多考虑别人的需求。最终,就像你看到的那样,汤姆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管理者和员工们都在和他相处时受益匪浅。
与人交往时你是怎样利用这段时间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了?有没有带来积极的结果?别人需要你时,你有没有陪伴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呢?对于和他人共度的时光,你有没有规划?相处的时间里,是对方帮助你还是你帮助对方?这段时间花得值吗?
与人相处就意味着要做出让步,要帮助对方。一旦你这么做了,就会自我升华。这是天道,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你会接受馈赠,反过来,你赠予别人礼物过后,也会得到回报,这满满的回报会被压实、摇匀,最后竟然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回报;这些回报如水一样,倾注到你的怀里。你给予多少馈赠往往决定了你所能得到多少回报。”[3]
我站在外面,透过栅栏看到查理斯坐在一块水泥板上,那块水泥板就是他的床——显然,监狱的条件很差。我走到他的监室前,他站起来,脸上毫无波澜,我深深为之触动。接着,我一下子就想到我和他三年的友谊要在明天上午7点(东区时间)走向尽头了。
我们一路走来,在私下里谈论生活、死亡和未来。有时,我们会为决赛资格花落谁家争论个面红耳赤;有时,当他讲对他有所触动的见闻时,我也只是静静倾听。三年间,我亲眼见证了查理斯从一个暴躁易怒、恶气满满的22岁青年变成现在这个安静平和、体贴入微、痛改前非的人。
——律师
查理斯的监室距我不远,他是我的好友,今早他在去绞刑架的路上,路过我的监室时还停留了一会儿,他十分平静地说:“约翰,别哭。今天我该偿还之前犯下的罪行了。感谢上帝,我就要收到上帝的礼物了。”然后,他把他的《圣经》给了我,这就是那本《圣经》,当我看到我的朋友像个行尸走肉一般时,我大哭起来,像个孩子。
——约翰·P
各种关系总是如影随形,是它们让人生更加完整,助你成就一切愿望。然而,你仍需用心经营人际关系,撷取社交的最大好处,终会塑造出完美的你。
[1] 费尔利斯·本杰明,“服务他人”,经济学教育基金会,基督徒和犹太人大会,洛杉矶,1956.4.26.www.fee.org/freeman/serving-others/
[2] 麦克劳德·索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SimplyPsychology.org,2014.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
[3] 卢克6:38,《圣经》新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