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 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 第七章  山西,山西
  •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 二〇〇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 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去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