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后记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股过去50年表现如此优异,但是长期业绩领先的投资大家们,从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彼得·林奇、邓普顿、安东尼·波顿、约翰·内夫到格兰桑,却都对科技股保有长期的谨慎态度?为什么那些热衷于投资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们,虽然在数年间各领风骚,却鲜有持续二三十年业绩突出者?
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科技进步内在的突变性决定了科技股投资人业绩内在的不可延续性。从PC时代的微软、英特尔到互联网1.0时代的雅虎、美国在线,再到互联网2.0时代的Facebook、Twitter,从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到智能机时代的苹果、三星,每一次貌似漫不经心的技术更替,都有可能演变成改朝换代的颠覆性飞跃,让原有的行业领先者一夜之间发现护城河被夷为平地,或者进攻者已经绕过旧城在别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辉煌的新城。绝大多数投资者很难在每一次的技术变迁中都跟上节奏,而技术更替的残酷性又决定了一次错判就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投资后果。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第二,科学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话、收音机、电视、计算机、手机,每一个年代都有划时代的新技术,但是喜新厌旧、贪婪恐惧的人性却是不变的。新技术肯定是好事情,谁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估值就过高了。过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术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过高的期望最后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第三,虽然新技术的前景广阔,初期的行业格局却非常散乱,绝大多数投资人很难在事前判断出谁是最终赢家。一旦不能押对赢家,行业发展再好也没有意义。电子商务如今大行其道,但是对于15年前买了eToys、WebWagon那些后来破产了的电商企业的投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在60倍估值的创业板中寻找着10倍股、期望着一夜暴富。硅谷曾经有过统计,在风险投资的1 000个项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是不赚钱的,而这8家则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并因而成为报纸的头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能够掩盖背后的巨大风险和沿途无数的失败者。
现在的估值与未来的成长性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当然是成长性更重要,但未来的成长性是不确定的、难把握的,而现在的估值则是确定的、可把握的。未来确实很重要,出类拔萃者大多对未来有着前瞻性的预判。我非常钦佩的一位投资人,他对行业和公司未来发展变化就有很深的洞察力,他管理的基金成立近9年来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中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投资业绩,但是这种洞察力和预见性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身高是无法训练的。迈克尔·乔丹、老虎伍兹能做的事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学得来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投资必须把握你能把握的东西,所以对多数人而言,也许更应该买入那些相对于目前的资产、现金流、盈利能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边际,注重定价权,人弃我取,在胜负已分的行业里找赢家,这些貌似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其实也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