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陷阱12:德不配财
交易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

1940年11月,杰西·利弗莫尔在纽约第5大道和中央公园路拐角的榭丽尼圣酒店的更衣室里开枪自杀。他在临终遗言中写道:“我的一生是个失败者。”

利弗莫尔是谁?他是华尔街历史上最传奇的股票作手,被公众认为能够预知未来股票价格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他14岁时辍学,到波士顿的潘恩·韦伯证券经纪公司当了一名擦写股价的黑板小弟。在这里他展现出了对数字的惊人天赋,15岁时就靠对赌股票短期走势赚了1 000美元,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此他获得了“抢钱小子”的外号。1907年,因做空美股,他大赚300万美元。当时,负责维护市场稳定的金融巨子J.P.摩根派人央求他不要再做空,他感觉自己“那一刻就像国王”。1919年,威尔逊总统邀请他到白宫,请他平仓棉花期货以救国急。1929年,美股大崩盘时,他倾所有资金放空股票,大赚1亿美元,要知道当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仅为37亿美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利弗莫尔以其精湛的投机手法赢得了“华尔街巨熊”“华尔街投机之王”等称号,拥趸无数。有人将他的名字翻译成“李佛魔”,倒也贴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却以自杀的形式悲惨谢幕,原因何在?上文已经提到过,利弗莫尔通过做空成功赚取1亿美元。不过很快美股就迎来了大崩溃,当道琼斯指数终于在1932年7月见底时,股指跌得只剩下原来的11%。后来利弗莫尔因为过早抄底承受了巨大损失,1934年,他宣告破产,欠下了500万美元的债务。

事实上,此前的利弗莫尔曾经经历过多次破产,每一次他都能起死回生,但是这一次他却一蹶不振。美国新成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修改了卖空的规则,新的规则限制让利弗莫尔不再如鱼得水。然而,更致命的是利弗莫尔个人生活的崩溃。

交易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

利弗莫尔虽然失败了,但在他的身后仍然有众多的拥趸,因为在交易上他的确是个天才,他的交易哲学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交易者。而且利弗莫尔也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早年就总结过自己投资失败的原因:第一,没有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缺乏等待(关键点)的意志力;第二,没有遵循良好的投机程序,导致判断失误。

可惜利弗莫尔只反思了交易纪律,而没有反思生活纪律。利弗莫尔的个人生活十分奢靡,在感情上也很放纵,在世界各地的别墅中养有情人。而恰恰是感情生活,成了压垮利弗莫尔的最后一根稻草。利弗莫尔经历过三次婚姻,育有两个孩子。1932年,利弗莫尔与第二任妻子多萝西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为了报复长期在外寻花问柳的利弗莫尔,多萝西在离婚的当天就与新晋情人结婚。多萝西保留了两个儿子的监护权,并得到了1 000万美元的和解费以及一套价值350万美元的别墅豪宅。已经习惯了奢靡生活的多萝西不久后便陷入财务危机,她将那套豪宅以22.2万美元的极低价格贱卖了出去,利弗莫尔闻讯后沮丧不已。多萝西酗酒成性,一次酒醉后她与大儿子杰西·利弗莫尔二世发生争执,并向对方开了一枪。大儿子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这更加重了利弗莫尔的精神困顿。

1933年3月28日,56岁的利弗莫尔和38岁的歌手、社交名流哈丽雅特在伊利诺伊州日内瓦结婚。利弗莫尔是哈丽雅特的第五任丈夫。她的前夫中至少有两位是自杀身亡的,其中一位叫沃伦·诺布尔,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上吊自尽。

史料证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利弗莫尔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彻底崩塌了。1933年,也就是最后一次宣布破产的前一年,利弗莫尔曾在一次长达26小时的狂欢滥饮之后,被抓进警察局。他告诉警察,他失去了记忆。

自杀是精神崩塌的结果。令人唏嘘的是,利弗莫尔的儿子杰西·利弗莫尔二世也在1975年自杀身亡,他的孙子也死于自杀。利弗莫尔家族三代都陷入了悲剧的死循环。1

利弗莫尔曾经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解:“我亏钱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但其实交易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缺乏情感的约束和生活的纪律,哪怕再了悟交易的本质,也无法避免他自己说的“丧失了平衡感”,从而由巨大的成功走向巨大的失败。巴菲特曾说过,一个在小事上无法节制的人,往往在大事上也无法自我控制。利弗莫尔的投资人生最终败于投资之外,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

“财富就像海水一样,你喝得越多,就会变得越渴”

利弗莫尔固然拥有过巨大的财富以及感官世界的极大快乐,但他的内心却并不幸福。贫穷的人生很难幸福,必要的财力是获取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各种调查显示,当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金钱对于幸福的边际效用就开始下降了。1957年,美国人的年均收入约为1万美元,生活中没有洗碗机、烘干机、电视或空调,但是3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到2004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个人收入增长了近2倍,一般住宅里充斥着各种消费品,但只有34%的人说他们非常幸福。2

突然获得巨额财富甚至还常常成为人生幸福的大敌。检索国内外那些彩票获得头奖的人,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经常让人唏嘘。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他们往往会选择大肆挥霍,或纵情声色,或经不住别人的诱惑盲目投资。最后不仅血本无归,钱财散尽,还往往弄得妻离子散,甚至有的人最终自杀身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年来,欧美的大多数头奖得主在中奖后不到5年内,就因挥霍无度等变得穷困潦倒。该项调查同时显示,美国彩票中奖者的破产率每年高达75%,也就是每年12名中奖者当中就有9名破产。3

如果人不具备健康的财富观,那么很可能会应了哲学家叔本华的诅咒:“财富就像海水一样,你喝得越多,就会变得越渴。”而财富观背后是人生观,德不配财,反遭其害。

破解之道12:财富是对善的激励
“正直的行为能够带来好处,是因为它们是好的”

巴菲特和芒格不仅是财富的赢家,同时也是道德的楷模。

被视为芒格传人的李录先生记载过他和芒格之间的一个故事。从2005年、2006年开始,李录因为偶然的原因发现了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这个产品,做了一些研究,也一度准备大规模进入,想通过CDS做空。后来在和芒格的几次谈话之后,他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芒格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李录的分析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最终要么承接这些产品的交易对方,即那些大的金融公司可能因为破产而不能兑现,要么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被政府通过纳税人的钱救活了,但这时李录赚的钱其实也是纳税人、政府的钱,于心并不踏实。

芒格为什么反对李录赚这个钱,因为在芒格看来,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所赚之钱的来源也同样重要。这很像我们中国儒家所讲求的“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芒格不是空口说说,他自己真的是这么践行的。有一次芒格收购一家企业,当时有两位老太太持有该企业发行的债券,芒格本来很容易以远低于面值的价格收购这些债券,但是他却按照面值给了她们钱。还有一次芒格的一位合伙人想要把他们合资成立的公司的一半股权卖给芒格,他让朋友开个价,朋友说13万美元,芒格说不行,23万美元才对,而且真给了他那么多钱。这位朋友后来评论说,在股票交易所占价格低廉的股票便宜是一回事,但是占合伙人或者老太太便宜是另外一回事——这是芒格绝对不会做的事。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做投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道德上的高标准是与价值投资的内核相关联的。李录曾说价值投资是一种正道。什么是正道?正道就是可持续的东西。什么东西可持续?可持续的东西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得到的东西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这就可持续了。芒格有句很经典的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他把这个原则用到了找配偶方面:“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优秀的配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她/他,因为优秀配偶都不是傻瓜。”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抱着找配偶的心态在找股票的,巴菲特说过,“你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要与这个股票结婚,而不是一夜情,随便找个人派对,厌烦了就换新的”。你在寻找一只好股票,可能好股票也在寻找它的好主人,这个主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这是可持续的第一层意思。

引申一下可以得到可持续的第二层意思,芒格和巴菲特在对待人际关系时都力争做到双赢甚至多赢。商业似乎总是与唯利是图相联系,其实不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揭示了市场机制的秘密,那就是人性的自私和利己主义可以推动人们多产出,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但是《国富论》里展现的只是半个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还有一本书是《道德情操论》,其中指出了同情心和利他的重要性。《道德情操论》是斯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辞世前最后定版的一部著作,期间经历5次修订,可见斯密对该书的珍视程度。只有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合在一起阅读,方能真正理解斯密的学说,也才能全面理解市场经济的精髓。换句话说,没有利他、同情、诚信这些道德要素的支撑,市场经济不仅是无法正常运转的,而且将滑向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无底深渊。其实,越是自由市场经济,越是需要这些要素的支撑,因为自由市场经济,更加依赖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自觉。

与投资结合得更紧密一点,价值投资之所以是一条能够持续的正道,正是因为它能够实现参与方之间的多赢。根据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经典定义,价值投资并不是持有一张股票凭证,而是购买一家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以这种方式理解股票就会与炒股心态全然不同,炒股的话听听概念、听听消息就可以炒,但是只有当你把自己当作股票背后这个生意的一部分持有人时,你才会去认真研究这个企业是否真的有价值。这是一个发现价值的过程。然后通过你的投资行为,你还帮助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这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之上,你分得了红利或者卖出股票,这是一个价值兑现的过程。价值投资通过投资行为一方面帮助了好企业,进而帮助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自己从中获益。这样一个过程才是多方共赢的过程,它与你输我赢的投机炒作或“割韭菜”行为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一种零和博弈,即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这样的事情自然难以持续。

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善意看待世界的方式

李录说,与芒格交往的这些年,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中国的传统士大夫。芒格自己也讲过他非常推崇孔子。

读芒格和巴菲特时,笔者经常想起孔子的一个“仁”字。“仁”字可以说是孔子学说的最重要内核之一,但是到底什么是“仁”,有各种解释。孔子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也有过不同的表达,比如子贡问“仁”,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颜渊问“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孔子答:“爱人。”(《论语·颜渊》)

南怀瑾先生对“仁”做过一个生动的解释,他用的是拆字法,说仁字左边是单人旁,表示人,右边是个二,合起来就是“两个人”。这个拆字法很有助于理解“仁”的精神,它点明了这是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学问——人际关系处理得恰当就是“仁”。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首先它要求自己的行为要得当,这就是“克己复礼”。其次要有同情关爱之心,这是“仁者爱人”。最好还能够换位思考,用积极的表达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消极的表达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在西方评价很高,被评为道德黄金律,基督教里有类似的表述,只是用的是肯定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就如何对待别人。”

儒家关于“仁”的表述非常好,非常适合解释价值投资的精神内核。价值投资的精神内核就是一个将“仁”的精神由己及人,又由人及物的过程,这个物就是你所投资的标的。所以价值投资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赚钱的技艺,还是一门关于心性的学问。这里的心性不仅是指心理学,还指价值观和信念。如果总结成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善意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财富是对善的激励”。

坚持“仁”可以带来回报,巴菲特、芒格之所以成功,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技艺超群,另一方面他们的人格修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富有,而且长寿。中国传统讲“仁者寿”,不无道理。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芒格和巴菲特在精神层面的坚守甚至超越了实用主义的层面,芒格很喜欢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埃尔伯特·H.加里(Elbert H. Gary)的一句话:“正直的行为是好的,并不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好处;它们能够带来好处,是因为它们是好的。”

“善”还有一种解释:热爱是“善”。著名投资家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曾说过:“在我的学生里,投资做得最好的,是那些真正热爱投资的。我给各位一个忠告:别带着赚钱的目的来做投资。”这句话乍一听有点奇怪,投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但细想就会发现它很有道理,没有热爱是不可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的,投资也是一样。这也正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他说:“你早上从床上坐起,是因为你期待这一天。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的,就是因为我做我喜欢做的,我感觉非常幸运。”一件事情凭毅力或许可以坚持1年或者10年,但是如果干了60年还没想到退休,那一定不是因为毅力,而是因为热爱。

利弗莫尔不懂幸福学

巴菲特和芒格还拥有十分幸福的人生。早年的巴菲特由于太专注于工作,所以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导致妻子离他而去,但是即使离了婚,巴菲特与前妻仍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应该说难能可贵。芒格的家庭生活很美满,他养育了8个子女,加上孙辈可谓子孙满堂。芒格经常运用餐桌这个讲坛对子女进行价值观教育。他最喜欢的教育工具是德育故事,讲的是某个人面临道德难题,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还有反面教材,讲的是某个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遭遇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灾难,生活和事业都损失惨重。

芒格一定深知幸福之道。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漫长的研究:纵观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让他保持健康和快乐?这项研究从1938年开始,历时75年,他们跟踪了724位男性的一生,记录他们的工作、家庭、健康,观察他们的人生走向。这些男孩分为两组:一组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另一组是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孩子,他们家庭贫困,都住在廉价公寓里。

参加这个研究项目时,他们接受了面试与体检。研究人员挨家挨户拜访了他们的家庭。每两年,研究人员会请他们再做一套关于个人生活的调查问卷,还会继续采访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并向医生拿他们的病例,为他们做体检。

后来,这些年轻人长大了,成了工人、律师、砖瓦匠、医生,甚至还出了一位总统,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肯尼迪。有人成了酒鬼,有人患上了精神分裂,有人从社会最底层平步青云,也有人从富裕到一贫如洗,总之他们的人生完全不同。

这项调查的最终结论是,决定我们人生幸福的,不是钱,也不是名利、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更加幸福和快乐。可惜,利弗莫尔只懂得交易,不懂得幸福学,最终将自己的交易也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