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一练

了解自己的声音

为什么你自己听和别人听你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做自己的倾听者,你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用录音软件录制和反复听过自己的声音然后做相应的改进呢?大部分朋友可能在社交软件发语音时会回听,其他时间就完全是单向运动,就连电话也是能免则免,多用打字了。对待自己的声音,我们仿佛主动遮住了耳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像写作一样,反复回看自己的文字,不断修整提高。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在录音中很难听,说听自己的录音太恐怖了,一是由于我们容易把自身的事情想象得更加美好的自我偏好性,二是由于你突然听到“陌生”声音的一种吃惊感。试试认真听听自己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欢迎加入书社,每日海量书籍,大师课精彩分享.微 信:dedao555

传播介质不同造成声音偏差

物体的振动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传播,就是声音。交流的完整取决于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能同时听清楚,但是交流双方听的途径,即介质却不同。正是由于介质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效果才会不一样。说话的人通过向内传播的耳骨感知声音,听众通过向外的空气介质感知到说话人的声音。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对内:人的生理构造中有部位专门用于感受说话时产生的声波的振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能听见自己讲话是通过我们的骨骼。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是通过内耳里面的小骨感受到声波振动的,这些振动再被转化为微小的脑电波,让我们觉察到声音。

对外:别人听你讲话的时候,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引发他的鼓膜振动,经由三块听小骨传到耳蜗,螺旋状的耳蜗中充满液体,可将这些振动转化成神经冲动,从而被大脑接收并加以解释,形成声音。

发声后,声音会通过我们的身体组织和骨骼传播到大脑,以便于你做出反应。所以,对内和对外是相反的过程,听起来肯定就会有偏差。

你的大脑在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感觉你应该不陌生: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感觉充满磁性,当录音下来回听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更低沉更有“磁性”呢?这是因为低音本身更容易穿过你的骨骼传导到你的耳朵,你首先听到的是低音,所以你会误以为自己的声音是低沉、浑厚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录音捕捉到的声音才是你真实的声音,录音机是诚实的,说谎的是我们自己的大脑。

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在声音领域常常遇到,在摄影领域也是一样,很多人也不愿意看见自己在别人镜头里的样子。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有过打死都不愿意承认照片是真实的自己,只想赶紧让对方删掉的感觉?很多人拍照时一定要用美颜相机,如果没有,在发朋友圈之前也要先用美颜软件修饰一番。我们每天照镜子,已经熟悉和习惯于镜中反射出的外表的各种特征了,刘海是向左偏的,右脸颊上有几颗斑……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这些特征却又和我们大脑中所认为的不一样,焦虑、恐惧和失控感涌上心头,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爱和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和排斥。

也许你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如想象中的好听,就像看到照片中的自己不如预期那样美丽,这是因为未知产生的陌生感会让你感觉抗拒、焦虑,甚至会有恐惧的感觉。这种感受会让大脑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抗拒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性焦虑。正是这种预期性焦虑,让我们不自觉地讨厌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声音作用于我们心理的过程。

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的沙哑,有的美妙

关于声音类型为什么如此之多,可以从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我们的声音开始说起。如果你想要进行装修设计,那对家里的承重墙测算就很有必要。说话发声也一样,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发声的系统性认识,我们就很难在做练习的时候使系统思维和精确思维相互配合。

我们先来看看参与发声过程的各个器官吧!

你对声音的最直观感受可能只有两个层面:①声音的大小;②声音的音质。关于大小很容易理解,所能感受到的声音强弱取决于产生这个声音的声源振动的大小。振动大,声音就大;反之,声音就小。比如KTV的声音太大,你的耳朵能明显地感觉到声波的振动。

而关于声音的音质,大家就没什么概念了。讲究的人,对不同材质的服装会采用不同的洗涤和保养方法,以求不损坏服装,人体的发音器官也一样。我们的发音器官分为三大部分:动力区、声源区、调音区。这三个部分要区别对待,分别打磨。

动力区——肺、横膈膜

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支气管到达喉咙顶端,冲击声带。

声源区——声带

声带,顾名思义,形状是带状,它是两片富有弹性的带状薄膜,用于产生声波。

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是声门,喉部肌肉的收缩和周围软骨的活动,能操控声带的放松或收紧,影响声门的打开或关闭。

从肺中出来的气流冲击并振动声带,发出声音。你不仅能以控制气流的冲撞大小来影响声音音量的大小,你还能充分调动喉部的内部肌肉,主动控制声带松紧的变化,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比如当你拉小提琴的时候,弦越紧,声音越高;弦越短,声音越高。

调音区——鼻腔、口腔、咽腔、胸腔、头腔

乐器都会有箱体,因为箱体可以让乐器奏出的声音通过共振被放大,比如提琴的箱体就用于共振,小号和唢呐的喇叭管也是起共振作用的。在说话发声的时候,共振就是我们体内箱体的共鸣。因为声带自身发出的声音的音量是很小的,为了让别人能听到,我们会本能地利用身体内部的箱体来使声音加强。

好听的声音都遵循了同一套科学发声的原理,而受损的声音却是由于千差万别的用声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到自己声音受损的主要原因,并加以修复,保护嗓音不再进一步受损。

由于大部分没有学过声音训练的朋友发音肌肉很松散,主观意识也是属于小懒虫的状态,所以在发声的各环节中,每个功能都没有积极调动起来。声音好听不好听的区别主要是由不同的发声习惯所造成的。这里讲的“积极调动”是主动调用和运用一切可以配合发声的调音腔体。如果我们不主动调动其他能量,只有十几毫米长、一两毫米厚的小小声带就只能发出蚊子扇动翅膀一般大小的声音,谈何发出洪亮圆润的声音呢?

声带发出的声音的音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要想让声音大大地加强,就必须要调动起声音的放大器官,使声音在身体里做放大运动,否则人们说话彼此根本听不到!我先以口腔如何帮助你放大声音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帮助大家理解共鸣的效用。

你的身体是一台手动操控的高级音响

在你说话的时候,你就在控制口腔向上主动搬动软腭和小舌;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息没有泄露,气息全部从口腔出去,口腔畅通,这时发出的声音就会在口腔中拥有更大的共鸣空间,空间大了,声音的反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因为口腔和鼻腔的通道就是通过软腭、小舌分开的,当你往相反的方向——向下搬动软腭、小舌下垂,口腔就会受到阻碍,反而鼻腔畅通了,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因为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发出。

呼吸器官(生成动力功能):主要是肺,也是气息的主要储存器官。

振动器官(发出声响功能):发声系统的重要器官,也是声音的振动基础。

共鸣器官(放大声音功能):嗓音共鸣,声音被听众听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造字器官(制造文字功能):起着咬字、吐字的作用,帮助我们把声波转换成各种语言。

这四种器官的作用,一环扣一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当你说话的时候,声带在呼吸气息的冲撞下振动,再经过内部腔体的积极调动放大共鸣,最后再通过口腔咬文嚼字进行交流。

身体内的共鸣腔体有大有小、有硬有软,大小和软硬不同,产生不同的共鸣音色。我们知道材料会影响质量和效果,声音也一样,腔体的质地对音色也有极大的影响,坚硬的材料产生的声音明亮,柔软的材料产生的声音比较柔和。大的腔体本身的谐振频率低,对低音有很好的共鸣作用;反之,小的腔体对高音的共鸣作用大。

为什么你的嗓音会长期沙哑

你也许一直都在用一种并不省力的“自然发音”方法,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方法没有危害。

一般人讲话都是用这种自然发音方法,这种方法当然也有优点,适合于在10人以内的小范围聚会上说话,也适合用于一对一交流,因为亲和力会比较强。但是这种发音法的动力却不足,自然发音的动力转换是这样的:先拉紧声带,然后用气来冲击,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你为了扩大音量,就需要加入新的动力,这些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压紧你的舌骨与喉器来调节喉腔共鸣。使用这种发音法,声带是主动的,气息是被动的,很累,声音不容易洪亮,易疲劳。用这样方法发音时,你的下巴是紧张的,用手去摸会感觉到是硬的,所以嗓子会特别紧、特别干,还会有疼痛感!因为自然发音,并不省力,长时间受力不正确,声带就会出问题,一旦超过磨损限度,就会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嗓音,沙哑就是其中之一。这就像汽车不省油一样,你开车所用的油费总要比别人多一些,因为你的车本身就不是节能型车,所以耗油量大。

省力的发声方式

科学的发音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们的生命很神奇。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我们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出生婴儿的啼哭就是这样的发音方法。还有一种状态是回归孩童般快乐的状态,也就是你大笑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声音也是科学的发声。我常常觉得,发出好听的声音,其实就是回归我们最初的状态,回归最纯粹的那个状态!比如刚刚降生时,或开心大笑时。

省力的第一步:放松

好的声音来源于灵活和有弹性的身体。当你的身体放松时,尤其是脖子、下巴和肩膀放松时,你会感觉声音也是有温度的。你可以观察一下:当你晚上入睡前,平躺在床上的时候,发声是否轻松又柔滑,完全不费力。

身体的放松会促使你的思想和周围的一切放松。相反,如果你的身体紧张,思想也会紧张,这不但会使声音扭曲,听力也会受影响。

练一练

★一分钟身心放松练习

想象你的船此刻正滑行在平静的湖面上,你静静地平躺在船体中央,闭上眼睛,听流水潺潺的声音……

想象此刻你闻到了院子里的花香,你走过去,鼻尖轻轻向这朵花靠拢,然后静静地、缓缓地、深深地感受这朵花的芬芳……

省力的第二步:建立科学用声的习惯

现在,让我们以最放松的状态回归到科学用声的意识提升中,有规律的系统练习会更有效。我把建立科学用声意识的各个环节,标注在了表5-1左端,之所以为大家挑选出表中这13条最基本的科学用声原则,是希望大家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原则在我们声音变好听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当你的高速公路一点一点铺设出来之后,你的小汽车就能更高效省力地运转了,让你的声音发挥出影响力吧。

阅读 ‧ 电子书库

注:1~8项为初级阶段的健声操,9~13项为高级阶段的健声操。

我建议大家参考富兰克林的十三条自我修炼戒律,就是像园丁修理花园一样,一小块一小块地修理,最终会造出一个整齐的花园,一个一个单项练习地进行叠加,慢慢就会让自己养成练声的循环习惯,而不是一次性地练习所有训练项目,这样反而会因为枯燥的练习而破坏了我们对声音的热爱。认真去体会这其中的练习乐趣,乐趣能让我们走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