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不作评判
在冥想中,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部分在不断地对我们经历的事情进行评判,它不断地拿它们跟我们经历的其他事情作比较,或者不断地拿它们跟我们自己设定的期望和标准进行比照;而我们之所以设定这些期望和标准,则是出于担心: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祸事将来到,担心好运不长久,担心有小人暗算,担心事不能遂愿,担心众人皆醉而自己独醒,或者担心众人皆醒而自己独醉。我们往往会透过有色眼镜观察事物,我们的评判标准是某物究竟于我有利与否,或者究竟符合我的信仰与哲学与否。如果于我有利,我就喜之。如果于我不利,我就恶之。如果既无利又无害,我就对它没有感觉,或者甚至有时候压根就对它视而不见。
如果静下来,评判之念就会像雾角一样响起:好讨厌膝盖疼……太无聊了……我喜欢这种宁静的感觉;我昨天的冥想效果很不错,不过今天的确很糟糕……。冥想对我没用。我做不好。一句话,我真没用。这种思考主宰着我们的心灵,如重石在胸,令我们疲惫不堪。如果能卸下这块巨石,我们必会感到身心俱爽。想象一下,如果终止这一切评判,而任由每一刻顺其自然,不去评价这种评判是好是坏,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感到真正的平静,真正的自由。
冥想意味着培养出一种不予评判的态度,不对我们心中浮现的任何想法妄加评判。没有这种态度,你就算不上在修习冥想。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进行评判。你当然需要对事物进行评判,因为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是我们的心之本性。我们指的是,评判发生时,我们不会竭力阻止它或忽视它,就像我们不会遏制我们心中闪现的其他思绪一样。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冥想中,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只观察身心中发生的一切,只承认它们的存在,不对其横加指责,亦不对之孜孜以求,同时,认识到我们的评判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到这些评判必然会限制我们对体验的思考。在冥想中,我们感兴趣的是直接接触体验本身——无论这种体验是气息的进出、某种感觉、某个声音、某种冲动、某种想法、某种认知,还是某种评判。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陷入对评判本身的评判中,也不要陷在评判某种评判好、某些评判不好中。
虽然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体验,但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思维往往并不完全准确。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仅仅是在有限知识的基础上、在过去认知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偏狭的一己之见、片面反应和固有成见而已。而且,如果我们对此毫无意识,那我们的思维就会妨碍我们,使我们在当下无法洞悉真相。我们会自以为自己了解自己的所见所感,并热衷把个人评判加诸于我们见到的一切事物之上。只要熟悉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并且在它出现时认真观察,你就能更虚怀若谷,不加评判地接受、包容一切。
当然,不予评判并不意味着不再了解在社会中如何行为举止才算得当,也不是对任何人事都不论是非。它只意味着,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总是受潜意识下的喜恶影响、总是被这种潜意识的喜恶蒙蔽、因而看不清这个世界、看不清自身存在的纯粹性,那么我们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为人处世会更清明澄澈,各种行为更冷静明智、更行之有效、更符合道义。喜和恶这两种情绪可能会在我们心中永远存在,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生活中各种惯性行为的温床。如果我们能在心灵孜孜不倦地渴望或追求我们喜欢的事物或结果时,认清并识别其中萌发的贪婪或欲念;在心灵抗拒或设法避开我们厌恶的事物时,从中发现厌恶和憎恨的幼芽,那么我们就能稍作停顿,进而认识到,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喜恶的确在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心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喜恶就像一种慢性病毒,它慢慢地侵害我们,使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